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青春校园>【天涯】小心早恋>【天涯长篇小说】《小心早恋》自序

【天涯长篇小说】《小心早恋》自序

作品名称:【天涯】小心早恋      作者:瘦酒      发布时间:2013-05-22 14:26:14      字数:4242

  
  “但书”是一个法律词条,《辞海》上是这样解释的——
  但书,通常指法律条文中用以规定例外情况或附加一定条件的文字。因以“但”或“但是”引出,故称。例如我国刑法第89条规定:“本法总则适用于其他有刑法规定的法律、法令,但是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但是”后面的文字称“但书”。
  “但书”是在立法表述中以转折连词“但是”作为用以表例外的条件或行为的前提的一种句法模式。“但书”是法律思维的具体表征,“但书”又何尝不是现实生活的另类文本呢?
  对于“但书”,我们不能只看前面的条文,看着四平八稳的,只有等后面出来了“但是”才能松一口气,因为“但是”的后面才是逻辑关系的重心之所在。否则,就会出现误读和误判。
  我曾在一篇教学研究的文章中论及过“倒句”与“脱句”这两种语用现象。
  所谓倒句,就是将正文和“但书”前后倒置,用以改变句子的逻辑关系,使两层相互消解的含义存现于同一语境之中。如: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②法无可恕,情有可原/情有可原,法无可恕。
  例②语出晚清小说家李伯元的《南亭笔记》。清嘉庆年间爆发了一场轰动一时的“戊戌科举祭”,由于科场作弊,正总裁柏俊犯了杀头之罪。内阁中有位大臣想为之开脱,奏曰:“法无可恕,情有可原。”但另一位大臣却不买账,将此奏折变换了一下句序,结果致使柏俊的脑袋搬了家。例①,前者表达的是时光流逝、去日不多的怅惘,而后者则充满乐观豁达情怀。这两组句子均未易一字,只是变换了一下句序,为何意义迥异呢?这时因为这两组句子都属于偏正复句,偏正复句分句间的意义关系有偏有正,有主有从,正句是句意之所在,偏句只是其陪衬和附属。通常情况下,偏正复句的偏句在前,正句在后。例①与例②,其偏正之间都是一种转折关系,都因为句序的改变,句子的重心都发生了位移:例②前者强调的是“情”,后者强调的是“法”;例①前者从时间角度突出的是“近”,后者从情状角度彰显的是“好”。由于倒句以原句为依托和基础,因此倒句在语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修辞学意义常常能直抵事物的内在本质,彰显出新异而独特的表达活力。
  “脱句”则没有这种戏剧性的效果了。“脱句”是为了某种“附会”的需要,故意将“但书”从原文中剥脱出来,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记得在我读中学的时候,老师命我们将“时间+汗水=成功”写成小纸条贴在课桌上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为了证明此等式的成立,老师的理论论据是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其实,爱迪生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爱迪生对“天才”所持有的是一种“有条件的承认”,即天才需要努力,更需要灵感。而当“但书”被剥脱之后,全句的意义就完全改变了,努力的作用被无限放大,而灵感的作用则被忽略被否定。
  还有一个被老师经常拿来勉励学生勤学苦读的句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是《庄子?内篇?养生主》里的话。同样,这句话后面的“但书”也被遮蔽了——“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门都没有。既然如此,那些乐此不疲的人,简直就是傻瓜。
  律法中的“但书”多是对条文内容或例外或限制或相反或补充的规定,具有“出罪”的功能。生活中的“但书”则具有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充满猜疑不定的诱惑力。小说中武钢花的口头禅就是“但是”。而生活本身就像武钢花的口头禅一样,里面总是裹挟着很多不可知与不可控的“但是”。正如小说的主人公孙秤砣所喟叹的那样:“这“但是”就像我脸上正在生长着的青春痘一样,你不知道下一颗会在哪一平方厘米的地方冒出来。”对于孙秤砣来说,邻家女孩黄卯起的死,女同学舒多多的被轮奸和伍飞的两度出走,便是他少年时光里那一页一页的“但书”。
  这部小说,初稿时题为“小心早恋”,定稿时听从责编“取个中性一点的名字”的意见才改成《但书》。
  这世上有两样东西很奇怪。一样东西,天上没有,地上没有,只存现于人们的心底。这个东西是什么?是鬼。另一样东西是一个词语,英文词典里没有,汉语词典里没有,它跟鬼一样,也只存现于人们的心底,这个词语就是早恋。
  在成人的心里,早恋即鬼。而对于鬼,成人是绝对不会放过的。东晋文学家干宝写过一篇《宋定伯捉鬼》。那宋定伯夜里行走时遇见了一个鬼,于是他想方设法将鬼骗到集市上卖给了屠宰场。鬼真的那么令人怖惧令人憎恶吗?当宋定伯将鬼打回原形时,我们看到的是“着地化为一羊”。原来,鬼是羊的化身,是可爱温驯诚实弱势的羊的化身。既如此,为什么人们像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一样地容不得鬼的存在、又像心中容不得鬼的存在一样容不得早恋的存在呢?
  有谁能拉直这个问号呢?
  有这样一个段子,说的是记者穿越时空,就早恋问题对鲁迅做了一次专访。
  记:请问先生,父母应该怎样看待早恋问题?
  鲁: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故乡》)
  问:您怎样看待早恋现象在校园里的蔓延呢?
  鲁: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记:您对已经被老师家长发现了的早恋学生有何建议呢?
  鲁: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纪念刘和珍君》)
  记:你怎样评价那些排斥早恋的学生呢?
  鲁:无情未必真豪杰。(《答客诮》)
  记:您对早恋中的男孩女孩有何劝告呢?
  鲁:不能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伤逝》)
  记:您对早恋本身的看法是?
  鲁:他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人们也便这么过。(《孔乙己》)
  记:请您将国内外同龄人的早恋问题做一个比较。
  鲁: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藤野先生》)
  记:您对教师干涉学生早恋持什么态度?
  鲁:我将深味这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痛苦。(《纪念刘和珍君》)
  记:您对教师不干涉学生早恋又抱什么态度?
  鲁:则普天下之人民其欣喜为何如。(《论雷峰塔的倒掉》)
  记:您对早恋者的评价是什么?
  答: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纪念刘和珍君》)
  记:常有中小学生因早恋事发而惨遭虎爸狼妈之手,您对此有何感想?
  鲁:我已经出离的愤怒了。(《纪念刘和珍君》)
  记:您认为早恋的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气度?
  鲁:横眉冷对千夫指。(《自嘲》)
  记:您认为早恋的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鲁: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记:您觉得早恋者该怎样面对师长?
  鲁: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
  记:您自己有过早恋的经历吗?当然您可以不回答。
  鲁: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呐喊<自序>》)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曾就“早恋”的定义,就教过一些专家(也不排除砖渣)。趋于一致的说法是,早恋早恋,就是过早地恋爱,就是男女在性发育尚未成熟的时期就相互爱恋。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对早恋进行围追堵截,要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呢?给出的答案更是惊人的一致:早恋有害于学习和健康成长。
  但是,生物学与生理学告诉我们,恋是性的表征,没有性的发育,就不会有恋的萌生。生理的“早”产生不了心理的“恋”。有恋必不早。再者,“早恋”与“有害于学习和健康成长”这一因果关系成立吗?鲁迅说,吃了牛肉不一定变成牛。退一步说,早恋是一种错误,为什么儿童就不能过过错误的瘾呢?西方的儿童教育中,非常看重“试错”教育。试错的过程,就是锻炼儿童少犯错和不犯错的过程。这一过程能使儿童的人格得到尊重,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到尊重他人人格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能使其独自面对人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然而,成人对儿童的禁锢总是粗暴的,蛮不讲理的。小说中的孙秤砣有这么一段心理独白:
  凡是好吃的东西譬如毛桃子啦,紫桑葚啦,野苦瓜啦,大人是一概不许吃的,说什么吃毛桃子会长包,吃紫桑葚会拉肚子,吃野苦瓜会长成苦瓜脸。但凡好玩的东西也一概是不被大人允许的,譬如上树掏鸟窝啦,下河捉水蛇啦,骑牛爬牛角啦。倘若被家长逮着,不是被打死也要被吓死:“掏鸟窝是会摔死的,捉蛇是会被咬死的,爬牛角是会被牛角挑穿肚皮的……”总之,小孩干大人不允许干的事情,那就是厕所里寻东西——找屎(死)。
  《但书》是一部以中学生“早恋”为题材的小说。但写作这部小说的动因却与“早恋”无涉。我在十八岁之前,连做梦也不曾梦到过某个女生或者邻家女孩。少年不识恋滋味。少年时代做过的最浪漫的事情就是以同桌女生的名义给自己写信。
  我之写作《但书》完全是因为一个名词:“作家”。
  一个人如果经常跟某个名词邂逅,那么这个名词就有可能同时撒落你心间,像一粒蒲公英的种籽,一旦在你的心里落地,你的身体里就会响起一阵阵心跳般的跫音,——那是名词在你心灵之上萌动破土拔节的声音。我对“作家”一词心生羡艳是在听了席慕容说的一句话之后,席慕容说,作家就是把别人的故事说给别人听而向别人要钱的人。年少时,无论在哪一片屋檐下都是没有话语权的。“吃不言,睡不语”,“大人说话娃娃听,大人放屁娃娃闻”。“听话”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也就因此,“说话”成了我想快快长大的内动力:长大了当上作家,不仅有人会认认真真听你说,还会心甘情愿给你钱。多美啊。席慕容的话仿佛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从此,“作家”一词便成了我的心思。然而,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二十岁那年,我成了一个“把别人的故事说给别人听而向别人要钱的人”,但不是作家,而是一名解读作家的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心有不甘。我不甘于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四十岁那年,心思再起,在舌耕的同时,我开始了笔耕。耕过春夏,耕过秋冬,终于耕出了一行草灰蛇线。2011年,在我读到多萝西娅?布兰德《成为作家》一书的时候,我也正式被湖北省作家协会吸纳为会员,成为了一名有“执照”的作家。布兰德在她的书中说:“作家就是一本书的作者。”现在的我已是三本书的作者,当我读到她的这个近乎谶语的句子时,我才明白,作家原来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作家就是一本书的作者”,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作家就是下一本书的作者,作家的肉体是用来播种文字的。
  于是就有了这一部小说。
  小说是从时间的蚕茧中抽出来的丝。
  《但书》是幸存的时光。
  《但书》是写给时间的。
  律法中的但书具有出罪的功能,但生活无需出罪。
  生活无罪。
  现如今,小说跟领导的报告一样愈来愈长,已渐成一种公害。我不能再说什么了。亲,你可以用道德或者伦理的尺子去评判《但书》里的每一个角色,就像书中的孙秤砣给猪们估重那样。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