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长篇』漫话宋史(二)
作品名称:漫话宋史 作者:王世热 发布时间:2013-03-18 12:32:20 字数:3330
周世宗33岁从养父那里继承皇位,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遵照周太祖的遗愿,雄心勃勃,一心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他曾经问精通数术的左谏大夫王朴:“我可以当几年皇帝?”王朴回答说:“我倾尽自己的一生所学,推算出皇上至少可以当三十年的皇帝,三十年以后就不知道了。”
周世宗非常高兴,说:“如果如你所言,我就用十年开拓天下,用十年让百姓休养生息,再用十年创天下天平。”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周世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断加强国家的管理,勤练军队。在位的6年时间里,周世宗带领自己的部队南征北战,拉开了统一天下、结束分裂的序幕。
可惜的是,公元959年6月,周世宗因病医治无效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在位不到6年时间,周世宗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后周积累了雄厚的实力,为后来的宋朝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史学家称他为“五代第一明君”不是没有道理的。
39岁的周世宗子嗣尚小,他的长子柴宗训当时才七岁,就被压上了国家这个难以承受的重担,即为周恭帝。皇帝年幼,人心浮动,政局不稳,后继乏人的后周已经开始松动了。许多官员在这个时候就不得不重新考量自己的前程,时刻关注着官场风云,好提前做准备。
有人向恭帝进言,说当前局势,最不安定的因素就是赵匡胤,劝说恭帝提前下手,把赵匡胤杀死。孤儿寡母并不如男人那般杀气腾腾,只是解除了赵匡胤掌管禁军的职务,改授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不过,还是有很大兵权的。
赵匡胤是跟着太祖郭威一起打天下的旧臣,因受重用,多年掌管禁军,又和周世宗多年并肩作战,虽然只有三十出头,却是交游广阔、羽翼丰满。所以,恭帝提防赵匡胤是有很大道理的。
当时执掌朝政的是范质、王溥和魏仁浦,三人并相,却都是文官,手无兵权,对兵权在握的赵匡胤是有些畏惧的。王溥就曾为了讨好赵匡胤而私下多次往赵家送东西,有一次竟然还送了一座宅子。
赵匡胤因受高僧指点而投到周太祖郭威部下,当时与他同时期入伍的还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韩重赟、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都是些低级军官。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在家靠兄弟,在外靠朋友,也许他人的举手之劳就可以捡回一条活命,更别说仕途进阶上的帮衬。
社会动荡,祸福难料,十位军官在一次又一次的战场厮杀中体悟到光有战友是不够的,还得有兄弟,只有兄弟才会同生死共命运,在危急关头拔刀相助。
十人当中不知道是谁牵的头,说:“我们十个人都是同时期加入部队的,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提着脑袋浴血杀敌,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得去见老祖,我们如果能义结金兰,成为兄弟,死了后也有个收尸的。”
他的话得到大伙的一致同意,纷纷说:“这样一来,我们兄弟十个,横扫疆场,将来必定尽享富贵。”就这样,十位军官以月为证,同饮杯酒,成了兄弟,史称“义社十兄弟”。
人就是这样,同当苦难易,共享富贵难,在后来的升迁之路上,“义社十兄弟”的社会地会越来越悬殊,其中只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韩重赟和赵匡胤地位相当,几个人走得也比较近。
石守信、王审琦和韩重赟是赵匡胤陈桥兵变的重要军事力量,成了宋朝的开国功臣。
作为当时政治漩涡的中心,赵匡胤一定嗅到了风雨之前的腥味。就算不为自己的前程考虑,他也得为自己的身家性命搏一把。在慎重考虑后,他找来自己的弟弟赵匡义和幕僚赵普共商大事。
赵匡胤问赵普:“先生知道汉高祖为什么可以成为开国的君王吗?”
赵普回答说:“那是因为他有像萧何和张良这样的谋士。”
赵匡胤若有所思地说:“那先生能否成为我的萧何呢?”
听了这样的话,赵普意会,赶紧下拜表示忠心。他说:“现在幼帝执政,举国兵权有半数在将军之手,只要下定决心,大事一定可以成功。” 赵匡胤说:“愿听其详。”
赵普分析说:“殿前司的殿前副都点检是将军的少年好友慕容延钊,殿前都虞侯是将军的结拜兄弟王审琦,殿前都指挥史又是石守信将军,他们三个人是一定会拥护将军的。再看侍卫司,殿前都虞侯是与将军有兄弟之谊的韩令坤,虽然他现在正驻军扬州,但这样一来,只剩下副都指挥使韩通,势单力薄,也形成不了什么气候。”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 ,举国上下都在欢度春节,军队却传来消息,说契丹和北汉联合发兵一举南下,来势汹汹,有吞周之势。毫无政治经验的幼儿寡母急忙宣召范质等三位辅相进宫商议对策,事态紧急,三位经验老到的宰相没有核查军情的虚实就决定派赵匡胤出征应敌。
第二天,赵匡胤就率领部队出了京城的大门。
晚上,部队到了二十里外的陈桥驿,安营扎寨。一些将领在士兵们中间散布谣言,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提着脑袋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将来也好飞黄腾达。”一时之间,“点检作天子”的传闻在士兵们中间风传起来。
他们推举了一些将领到赵匡胤那里去禀命。在赵匡胤的军帐外,赵匡义和赵谱把他们拦了下来。众将士们情绪高涨,你一言我一语表示愿推赵匡胤为天子。赵普劝他们说:“太尉是赤忠之臣,不会答应这样忤逆的要求的。”
有些人开始松动,准备往回走,但这个时候,有人亮出自己的武器,说:“这样忤逆的话只要说了就是要诛灭九族的,说出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了。我们已经商量定了,如果太尉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将来皇帝追查,我们都得大祸临头。”
赵匡义说:“策立天子可是大事,是要慎重考虑的,你们可要想清楚。”
将领们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个份上还有什么好想的,宜早不宜迟,如果等到御敌之后,恐怕事情会有变化,我们先回到京城策立太尉,再北上迎敌,大家都奋勇当先,打败敌人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太尉如果不接受我们的请求我们是不会拔寨行军的。”
听到众将领这样说,赵普才吃了定心丸。他说:“改朝换代虽然说是天命,实际上人心才是最主要的。我们的先头部队已经渡过了河,各个节度使据守地方,如果京城骚乱,人心不稳,就算没有外敌入侵,天下也必将大乱。如果大家能够严守军纪,进城之后不扰乱百姓,那么天下才会安宁,大家才能够长保富贵。”大家纷纷答应。
赵普派遣衙队军使郭延赟骑快马告诉守在京城的石守信和王审琦,叫他们准备策应。
第二天早上,全军骚动,喊声四起,震天动地。将士们都穿着凯甲拿着武器,喊着“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一齐向赵匡胤的寝营拥来。
赵匡胤开始时还作熟睡样,直到赵普和赵匡义来了,才急忙坐起来,一边听他们汇报,一边披着衣服就往外走。这个时候,将士们已经拥到了门口,一位将士拿着龙袍就直接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所有人一同行礼,高呼万岁。
赵匡胤推辞不受,在大家的一再劝说下才接受策立。他跨上战马,对着众将士说:“你们因为贪图富贵而拥我为天子,如果能听从我的号令我就答应,不然的话,我死都不会同意的。”
所有将士齐声回应道:“唯命是听。”
赵匡胤说:“少帝和太后一直都是我敬重的人,朝庭里的那些公卿大臣都是我的同事,你们对他们要以礼相待,不能施行暴力。近世的帝王,刚刚进入京城大都纵容将士劫掠,使得人心惶惶,你们进京不能这样,事情成功后,我会厚赏诸位将士。否则,就是诛族之罪。”
就这样,赵匡胤率部队又回到了京城。他们从仁和门进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赵匡胤担心自己的家人,派了楚昭辅前去探望。楚昭辅赶到点检府,早有兵士把守,原来石守信早就有所准备,派了人来护驾。
当朝皇帝的信息之闭塞令人难以置信。赵匡胤的大军都进了城,宰相们还没有退朝,一听到兵变才着了慌。
范质紧紧地抓着王溥的胳膊,几乎都掐出血来,他沉痛地说:“仓促遣将出征,都是我们的过错啊。”王溥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韩通从宫廷里跑出来准备回到家里组织士兵抗击。他在路上遇到了王彦昇。这可不是个好鸟,王彦昇看到仓惶逃窜的韩通,赶紧追赶,一直追到了韩通的家里。韩通来不及关上大门,被王彦昇一刀砍死了。
一不做二不休,王彦昇干脆来了个血洗韩门,把韩通全家杀了个精光。
赵匡胤回到家里,将士们拥着几位大臣来了。赵匡胤痛哭流涕地说:“世宗对我恩重如山,我没齿不忘。今天为六军所迫,事情才到了这步田地。我已经无颜面对天下了,这可怎么办呢?”
大臣们还没来得及说话,散指挥都虞侯罗彦绬亮出宝剑,跨前一步,威胁说:“我们六军无主,今天必须策立天子。”
赵匡胤呵斥他退下,罗彦绬却不理会,依然逼视着大臣们。范质不知道如何是好,王溥却跪了下去,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大臣们这才一个个下跪,拥立赵匡胤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