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圣水长流育英才 魏嵋夺魁得高中
作品名称:魏嵋传 作者:草堂瘦叟 发布时间:2013-01-20 09:28:53 字数:6579
(潍坊日报讯) 青州魏嵋入选《山东通史》人物列传
刘沂生
《山东通史》,近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山东省青州市东圣水村魏嵋,被列入近现代历史人物列传第一名。
由安作璋主编的《山东通史》近日出版。其“现代卷”主编是老党史工作者贾蔚昌与唐志勇。青州市东圣水村魏嵋(1852——1929)被列入“现代卷”下册人物列传第一名,标题是《魏嵋(附魏复中等)》。
魏嵋列传,内容详实,占六个页码。历述魏嵋结交孙中山,亲率子女魏复丽、魏复庄等远赴上海组建魏家军,追随孙中山投身于辛亥革命,及其倾心共产主义 ,积极支持山东共产党初创时期的革命活动等一系列革命史实,充分体现了魏嵋及其一家拯救中华的无私奉献精神。
魏嵋,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自觉革命者。欲知其感人的传奇人生,可阅读2006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刘沂生著《魏嵋传》。
楔子
怀里揣得满满。
只要大权握在手,
岂怕手中无金钱。
哎呀呀,
贪赃枉法,
鬻爵卖官,
都是民脂民膏,
百姓血汗。
待到日后西归时,
怎去拜见先辈容颜?
这段似词非词,似诗非诗的文字,因读报有感而发。
近日新闻,披露了东北某省的一件大案,从地委的书记到县里的某些领导,竟是一小撮鬻官卖爵、贪赃枉法的蠹虫,令人闻而咋舌,思而胆寒:他们,还配被称作共产党员吗?烈士浴血打下的江山落在这类人的手里,岂不可悲,可叹!
前人植树,后人乘荫,这是一般规律。不过,有些后人,不止乘荫,还在肆意砍伐巨木,极力动摇大树的根基。革命胜利了,有了职,掌了权,应该诚心做人民的公仆,为人民谋福,为繁荣中华而奋斗。然而,某些人的身上,哪里还有半点公仆的味道,早已变为啃咬人民的蔽虱、骑在人民头上的阎王了。这些人身居高位,不再是为民谋福,而是在为己谋财。他们的作为,与当年创业的革命者们相较,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那时的革命者,为了革命事业,轻则献财,重则捐躯,有谁会为一己之私卖命?革命先驱彭湃,曾为革命事业,贡献上了他的全部家财,以至于自己的宝贵生命。山东省青州市的魏嵋、魏复中父子们,是辛亥革命中的佼佼者,是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山东党的发起人之一,便是澎湃式的革命先驱。谁若不信,且随我回到当年去看看,也许能令你有所思。
第一回 圣水长流育英才 魏嵋夺魁得高中
青州城东圣水村,
圣水长流育圣人。
魏嵋耳大人不凡,
呼风唤雨三十春。
这一阙平淡小词,描绘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也谱写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个人,便是魏嵋。
魏嵋,是东圣水村人,欲待讲他的光辉史迹,还得先从圣水村名的来历说起。
青州城东五里许,有一个东圣水村。东圣水村的西头,与魏家花园一墙之隔,有一座圣水祠。圣水祠景美签灵,终年香烟缭绕,香火不断。
圣水祠,始建于唐朝高祖武德二年,原本为表彰孝女、节妇、良吏而设。
据传,范晓莲,本为瑶池王母驾下之孝女仙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七月初二夜,下凡降生于城北范王村一户贫寒人家。晓莲自幼孝敬父母,关爱弟妹,和睦邻里。为了抚养弟妹,解除父母贫困之忧,晓莲于十三岁嫁于城东康家村(圣水村前身)康家为童养媳。进门后,一年公公没,两年未圆房的丈夫亡,落了个进门妨的罪名。晓莲为了奉养瞎眼婆母,抱灵成亲,誓死不嫁。
唐高祖武德二年,青州一域大旱,野无嫩草,饿殍载道。范晓莲乞讨孝母,艰难持家,尽义守节 。为了养母,她洗涤未化狗屎,漱米熬粥食母。为此,受族人欺侮,遭亲戚诬陷,终至负冤被斩。时年一十七岁,正值妙龄华年。
临刑日,乡人齐集,观者如堵。有不少人替晓莲呼屈鸣冤,蜂涌前拥,喝之竟不止。
临刑之前,范氏冤泪直涌,对天长拜,哭诉说:
苍天在上请睁眼,过往神灵可明鉴。晓莲本是范氏女,身入康门整五年。进门一年公爹故,不久丈夫魂归天。婆母失明我照料,里里外外我盘点。家中断炊难养老,被逼无奈去讨饭。忍辱负重不辞劳,守节尽孝无怨言。恶人心毒诬陷我,昏官不明瞎断判。生不逢时世态恶,今日头落赴黄泉。苍天如能怜我屈,让我尸立血不溅。为惩好人难好报,再让青州旱三年!
哭诉罢,范氏连连叩头着地,碰得头破血流,汩汩不止。
太守以为范氏的确是一个刁妇,装疯卖傻,故意唬人。于是,他厉声喝曰:“时辰到,行刑!”
太守令下,范氏抹去悲泪,笔直地跪于地上,准备受刑。随即,刽子手举起鬼头刀,一挥而下。“咔—嚓”,一声闷响,范氏的头颅,“骨碌碌”滚出去老远。可怜的莲女啊:
生落人间枉受苦,
颈断魂飞屈死城。
黄泉路上哭声哀,
谁人为其鸣不平。
晓莲被斩后,她的冤魂出窍。那冤魂随风飘起,袅袅升空,直达漫天云中。
晓莲的冤魂,飘呀,飘呀,飘向不知名处。不久,即见一条不知名的大河横卧于面前,阻住了去路。那条河里恶浪滚滚,烟遮雾罩,啸声惊人。再看河面之上,还架着一座拱桥。桥头上立一碑石,上面书写着“奈河桥”三个血红大字。透过桥上迷雾,隐约可见远方有一座都城,也是楼阁亭台,恢弘壮丽之气魄,并不亚于人世间的都城。
那奈河桥头上,孤零零地搭着一座茶棚。无心人孟婆正坐在灶前烧迷魂汤,她蓬头垢面,炉火映得那张蝈蝈脸蜡黄蜡黄的。她一边烧汤,一边嘶哑着嗓子大声叫卖。
至此,晓莲已经明白,她面前横卧着的,便是传说中的奈河。一旦过了奈河,便入阴司境地,要想再返回阳世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晓莲含冤屈死,大仇未报,岂可就此离去?于是,她急转回身,拔腿就向回跑,想再转回阳世间来。可惜,只窜出没有几步远,便被一白一黑两个恶鬼拦住去路。那黑鬼穿一身黑衣,戴一顶黑帽,黑面獠牙,目中滴血,厉声喝道:“无常爷在此,岂可容你复归?滚回去!”
说着,两个无常鬼将晓莲一把架起,死拉硬拽地拖到奈河桥上。紧接着,不知从何处蹦出几个小鬼来。他们按住晓莲,硬向她的口里灌迷魂之汤。晓莲听人说过,只要喝了孟婆的迷魂汤,从前的事情便全部忘掉了,这仇也自然不再存在。于是,她拼命地挣扎,拒绝去喝那些迷魂汤物。她一边挣扎,一边大声地呼喊:“我有冤,我有仇。我不喝,我要报仇呀!”
恰在此时,阴司巡察史钟馗,率领他的五虎鬼将巡查至此。这钟馗耿直刚烈,性情暴躁。闻听晓莲呼冤,他便怒火陡升,慨然言道:“住手!既有冤屈,何必硬让她饮汤?将她交于我,我去回禀府君!”
钟馗在地府的地位,哪个不晓?黑白无常岂敢阻拦,只得屈从说:“钟巡史有令,领去也罢。”
晓莲明白,这巡察便是传说中的钟馗。于是,她轻轻一拂,哀声谢道:“谢钟爷成全小女子。”
简单捷说,钟馗带领晓莲进了阎罗城,来到阎罗殿。那阎罗殿里,诸鬼卒们排列两旁站班,有牛头,有马面,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确不同于凡人。晓莲一进大殿,鬼卒们嗷嗷叫着,扑上来阻拦。晓莲呢,面无惧色,拨开鬼卒们,一直向前冲去。待她扑到公案前,向地上一跪,含着悲泪,大声喊道:“府君爷呀,阳间都说你是一个清官,你可为我小女子伸冤哪!”
公案后面,端坐着阎王爷,黑脸判官手捧着生死簿,伫立于一旁。那阎王面色微蓝,淡红色胡须如麻,二目瞪得滚圆。他瞟了一眼带晓莲来的钟馗,似有不满之意。然而,又不好驳回他的面子。于是,他将公案一拍,厉声吼道:“有何冤屈,讲!”
晓莲闻说,将自己的身世哭诉了一遍。最后,他哀哀吟道:
郡爷呀,
范氏小女负深冤,
休怪卤莽闯罗殿。
人间世事多不平,
是非颠倒尽昏官。
今日屈死目不瞑,
怒冲九宵震黄泉。
人道阎君怀正义,
请为小女做公断。
阳世的官爷喜欢拍马戴高帽,这阴司里也是这般。晓莲的几句赞誉,将阎王捧得飘飘然起来。于是,他便微笑着说:“哈哈哈……本王爷岂似阳间的昏官们?”
随后,他命令身旁的判官说:“尔且查验,看她阳寿尚有几何,令她速速回转阳世。”
阎王有令,判官岂敢有违。他匆匆翻阅生死簿,而后向阎君禀道:“启禀府君,此女子还魂不得。”
随后,他向阎罗王宣读了生死簿上晓莲名下的判词:
范氏晓莲,
屈死含冤。
阳寿只此,
难得复还。
生哀死荣,
足令身显。
善恶有报,
只待来年。
黑判官宣读完判词,尚未等阎王发话,那晓莲便一怒而起,指着阎王的鼻子骂道:
小女蒙冤难还生,
依然被困枉死城。
莫道善恶必有报,
阴阳两界俱不公。
那阎王被骂,气得面红耳赤。因那晓莲骂得有理,一时也倒不上腔来。到了这种地步,钟馗怕闹下去僵局,便温语劝解晓莲:“事已至此,多说也无补。我送你去枉死城暂居,且看尔后怎的按处于你。”
于是,钟馗将晓莲送至枉死城住下,自己也闷闷不乐地离去了。
晓莲屈居枉死城中之事,暂且按下不表,回头再讲那天刑场上的诸事。
且说那天刑场之上,当刽子手挥刀落下,将晓莲的头颅“喀嚓”一声砍下来时,围观的人们一声惊呼,呼啦啦向后退去。正在此时,一阵阴风袭来,刮得天昏地暗。待风过天开,举目看时,人们惊得目瞪口呆:那范氏头落身不倒,依然直挺挺地跪在那儿。平时斩首,血喷数尺,泡沫直流;范氏被斩,却滴血不溅,岂不怪哉?
目睹此状,吓得太守浑身筛糠,语不成声地说:“莫……莫非真,真冤,这待……待,如何是好?”
此后不久,有一首民谣传到太守的耳朵里。谣曰:
胡浩途,好糊涂,
不会断案瞎胡撸。
孝女当作刁妇判,
贞女硬说是奸妇。
杀人如同割山草,
你说叫人怎麽服?
听到这首民谣,胡太守并未恼火,只是凄然一笑。于是,他乔装下乡,扮作游方郎中,明察暗访此案。经过他的细心彻查,终于摸清了案情。
案情一明,胡太守择日升堂,重新审理此案。大堂之上,他令衙役将主犯康悟德按倒,扒出屁股,验明剪伤,案情大白于天下:正如瞎眼婆婆所说,康无德的屁股上,的确有一道剪刀伤痕。
在事实面前,康悟德不得不招供。这小子怕死,为了推卸责任,在大堂上号啕大哭,指着他的相好卜瑶莲说:“都是她,为了霸占俺叔家的财产。”
“是他恋着晓莲,自己捞不着,怕别人得了去眼馋。”卜瑶莲害怕独担干系,亮出了真底。
事实俱在,何用再审?康悟德是强奸未遂,反咬一口,侮人名节,致死人命;卜瑶莲为见财眼红,以色拉帮,共行凶残。他们,实为狼狈为奸,一对混蛋!像这样的恶徒,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胡太守气愤至极,立罚三十刑杖,打得个无德嘶声嚎叫。然后,太守改判康悟德与康老太侄女卜瑶莲死刑,并且宣布斩立决。
给这对臊人物行刑时,青州城万民空巷,潮水一般涌到刑场观斩。刽子手手举刀落,两名凶犯狗头落地,刑场上观众一阵山呼,拍手称快。
这真是:
恶人终究得恶报,
冤妇不再作冤魂。
可惜世间昏官多,
世世代代有冤民。
青州太守执政,自铸冤案自平反。为了责己渎职,太守自罚己奉,于康家村西头为孝女晓莲立“孝女祠”一座,奉为节妇、孝女典范。
唐太宗贞观六年,倭寇大肆犯境。唐王李世民亲率大军十万,冒酷暑长途跋涉,东征平倭。当大军行及青州城东际,烈日似烤,干渴难当,三军难以进发。正值此刻,孝女于祠前幻化显灵,令唐王马踏泉涌,赐水兵勇,解救三军,助唐王继续东征。倭寇被歼,大军凯旋。为感孝女救驾卫国隆恩,唐王传旨敕建隆封。其旨曰:
范氏晓莲,下嫁康门。夫早亡却守节,母失明而尽孝。贞妇孝子,堪为楷模。不幸蒙难,有违天条。朕统大军远征以平倭,彼化仙妪赐泉而犒军,有功于国,恩及于民。凯师归来,朕予御封。烈女封为圣水娘娘,甘泉赐名马踏圣水。着令青州府重建祠殿,再塑金身,供百世祀奉,令万代景仰。荫庇青州风调雨顺,永保大唐天下太平。
唐太宗封孝女为圣水娘娘,旨令青州府为娘娘重建祠殿,再塑金身,随成圣水名祠。
唐王接获“圣水祠”竣工奏折后的当夜,朦胧间做了一个怪梦。
正熟睡间,一阵微风袭来,吹得龙床纱帐微微飘动,将唐王惊醒。随即,芳香盈室。继而,一衣饰华贵的宫妆妙女,飘飘降落于室中。她向唐王轻轻一拂,微启樱口,言道:“小仙莅临,谢陛下隆恩,为我营建宫舍,金口敕封。”
唐王闻言,已知来者为谁,慌忙坐起,将手一抬,隔帐旨曰:“娘娘免礼。尔利于国,恩于民,理当受封。”
圣水娘娘离去前,给唐王留下几句揭语,让他认真参省:
滴水汇洞庭,
为渊载舟行。
交人须交心,
牧民勿用兵。
黎民得温饱,
江山万年青。
唐王闻罢,拱手回曰:“谨遵娘娘法旨,朕必当毕生躬行之。”
未等唐王语毕,娘娘已经飘然离去……
盛祠建成后,唐王东巡青州时,曾亲临圣水祠拜圣,并在院内手植青松一株,即后人称颂的斗松,或称之曰王松。这株斗松,文革前尚茂盛旺在,冠盖遮满庭院,粗达数人之围。盛夏日浓荫铺地,凉爽宜人。那树桩矮矮的,上面分叉四股,向四面张开。树叉两大两小,小的似鸡头,大的如鸡尾,活像两只酣斗的雄鸡。这斗松的老卡巴非常宽敞,二人竟能对坐博弈。像这样的古松,可称天下之最,世间罕见。
唐王敕建的圣水祠,巍巍壮观,香火极盛。有一首“圣水祠赋”可证:
遥望浓荫古刹,祠堂大门高耸。门曰文昌阁,上嵌“圣水祠”三个御书大字,阁中供奉儒教鼻祖孔圣。祠内正殿为圣母殿,碧瓦红墙,飞檐出梢,风铃叮咚,雕梁画栋。殿内塑圣水娘娘金身,左右金童、玉女侍奉。内壁描金彩绘,对孝女义举极尽扬颂:救贫出嫁,成亲抱灵,漱米孝母,惩恶守贞,祈天哭诉,献露显灵,黄蜂惊约,唐王赐封。一幅幅彩绘,犹似身临其境。东西为配殿,左奉观音,右奉龙王,以佑邦富民丰。泉在院内,青石护栏,有拱桥飞架,南北畅通。廷中翠柏凌寒挺立,参天柏片四季葱葱。池畔劲竹临风摇曳,扫地竹叶三冬青青。池内红莲含笑以迎客,树上碧蝉振羽而长鸣。整座祠院,肃穆壮观,灵秘神圣,疑是洒落人间一仙景。
从彼时起,康家村始改名为圣水村。
往事述过,文转正题。
这座圣水祠的东面,有一座魏宅。魏宅是前后三进房舍,左有挎院,右有花园,花园西便是圣水祠,晨钟暮鼓清晰可闻。这魏宅虽谈不上富丽堂皇,却也排排场场,宽宽敞敞。
魏宅的主人,姓魏名浩,其父魏忠从乐安迁来青州,发财后买了这座巨宅。他时下有大地近二十公顷,城里城外房舍五六处,实数青州显门大户之一。这魏老儿生有三子,长子本固、次子本恕、三子本直,都是治家能人,经商好手。
清朝末代,皇帝无能,官僚腐败,列强虎视,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清文宗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正值金秋季节,青州城南云门山上翠松转苍,云门山下的高粱地里一片火红。
古历十月十九日深夜,魏浩的第三子本直之妻,挺着个高高的大肚子,仰卧在老屋里的雕花床上,正置身于奇异的梦境中。她梦到乘坐着一只巨大的白色仙鹤,在蓝天上飞翔,击云搏雾,穿彩扑霞,其乐融融。那鹤在峨嵋山上空旋翔数周后,方展翅离去。当它飞至蜀州上空之际,一时兴起,扇翅过猛,将这待产妇跌落于蜀山群峰之中。于是,她“哎——呀”一声,蓦然从梦中惊醒。随即,胯间孩子呱呱坠地,降落于人世间。
此子方脸大耳,哭声洪亮,很有几分福相。以此之故,魏浩为其孙取单字“嵋”作名,并以“蜀峰”为字。这个魏嵋呀,竟要:
掌劈蜿蜒蜀水浪,
足踢绵延巴山峰。
更朝换代弃旧俗,
驱逐黑暗唤黎明。
魏嵋天资聪慧,博览群书,有过目不忘之能,所延之师,往往不及其才。有一老先生,为其开讲宋朝学圣朱熹的名篇《读书有感》,晃着脑袋教释道:“以‘镜’喻‘塘’,谓其明也。‘光’‘影’徘徊,系指动也。此联描绘方塘之形态,堪称神来之笔。‘许’字释为‘此’,‘渠’字当指‘渠水’,亦指下语中之‘源头’也……”
老师讲得口若悬河,津津有味。小魏嵋闻讲至此,不以为然,向先生发问道:“先生之释,莫非有误?‘渠’字非为‘渠水’之‘渠’也,当释为‘其’,谓‘塘’矣,此句当译为’试问这方池塘,何以如此清明哉?’此解当否,尚望先生雅教之。”
魏嵋之辩,虽然是摹拟先生的语气,未免有点滑稽。然而,却是有礼有节,有理有据,令学友们佩服至极。先生闻魏嵋之释,自感惨颜,不久便辞馆离去。临行前,他由衷地对魏浩言道:“少爷非池中物,腾飞必有其日也,望老先生珍重。鄙人学浅,难为少爷之师尔。惭愧,惭愧之至矣。”
“岂敢。犬子寡智,先生谬奖矣。”魏浩并不知先生辞馆的因由,谦言道。
魏嵋之才,由此可见一斑。
待其少长,魏嵋移至青州城内西皇城松林书院就读,学识大进。
魏嵋十七岁时,县试于府城东北角的县学(今之宾馆茶社处),名列榜首,入选秀才。二十三岁那年,府试于青州考院,(即今之双语小学,过府大门厅犹存)。继而赴省乡试,得中光绪乙亥举人。
在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里,能荣中举人,足以光宗耀祖。你看,魏家大门光亮,朱漆大门上贴着丹红 诗书门第,
富贵人家。
那框联则为:
圣水长流哺育万代,
正气永存传诸千秋。
大门的左侧,耸立着高高的旗杆;大门的右侧,安放着巨大的上马石。单凭这一气魄,那些青州的权贵们,也都另眼相看。他们接踵来贺,络绎不止。魏嵋,一时成了青州的风云人物,也成了魏家未来的希望。
这真是:
松林书院传捷报,
圣水祠畔出圣人。
魏嵋乡试得高中,
张灯结彩荣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