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戏说鳌拜>大结局:回顾康熙皇帝一生

大结局:回顾康熙皇帝一生

作品名称:戏说鳌拜      作者:浪漫诗剑侠      发布时间:2012-12-05 10:20:34      字数:9815

   
  回顾康熙一生(浪漫诗剑侠曾作文)
  
  却说满清八旗军队入关,托名消灭流寇,拯救中原百姓,打的乱七八糟,虽说有汉奸吴三桂在前面打冲锋,但他们这些如狼似虎清军也没有闲着,处处流血,处处死人,扬州十日,杀的扬州军民百姓随处可见,二十年后一不小心就会一脚踢出一个死人骨头,可见当日是多么的残暴和凶恶。嘉定三屠,杀的大汉子民血流成河,惨不忍睹,当真是关外恶人,毫无人性。
  满清在中原大地扫除一切障碍,灭了张献忠李自成等流寇,封吴三桂等立功之人做了亲王,神州一统,满清人建都北京,做了皇帝。这才开始治理这一个神州大国。
  却说满人第一任皇帝是皇太极,但没有入主中原,第二任皇帝名叫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这个皇帝虽性情暴躁,但是非常惭愧,就因为满清入主中原后,大杀中原军民,让他觉得做这个皇帝简直是造孽太多,心里总是惶恐不安,闭上眼睛就看见流血,就看见死人,还有恶鬼,于是,和美丽女人缠绵不休,借此来让自己忘记恐惧和害怕,偏偏皇宫女人争风吃醋,还偏偏把他最心爱的女人董小宛给弄死了,顺治皇帝一怒之下,也万念俱灰,遂抛下家国不要,出家做和尚去了,这就有了顺治皇帝出家做和尚的故事。
  诗曰:
  西北有高山,五台文殊院。
  千里明月池,碧绿衬红莲。
  花海辉相映,随风阔叶翻。
  仙娥董小宛,翩跹舞在天。
  帝王坐华宫,意飞白云间。
  誓愿结同心,相爱一万年。
  不幸美玉碎,幽幽赴黄泉。
  寂寞伴尘灰,皈依古佛前。
  江山我不爱,此恨何时完?
  深宫无留恋,闭目倍伤感。
  霜花落枯叶,寒风摧梅兰。
  可怜千里草,荒野一冬残。
  历历多坟冢,日日飞白烟。
  叹息终是虚,遨游舒心宽。
  五台清凉寺,凄凄路弯弯。
  山水孕灵气,日久心安然。
  法号做行痴,伴随乃行颠。
  深坐最高峰,心通霄九天。
  生死已看破,不恋旧江山。
  幽幽西天路,漫漫人世间。
  帝释本是假,情痴史流传。
  顺治皇帝福临的生死是一个谜,有人说他生病死了,有人说他出家了,没办法搞清楚这件事情,满清对这件事情也交代甚少,民间广为流传的就是顺治皇帝爱一个汉人女子董小宛,董小宛死后,看破红尘出家了,我们姑且信之,几百年前的历史,要想将他搞清楚,也很不容易。
  顺治皇帝出家做和尚去了,留下了神州万里花花江山,谁不想当皇帝,这时候,出来一位巾帼英雄孝庄太后,这女人可了不起,一呼百应,满族八旗无不心服,她大刀阔斧,处理朝中大事,扶孙子玄烨做了皇帝,也就是康熙皇帝,当时只有八岁,康熙即位后,因为太小,屁屁不懂,就由鳌拜等四名大臣辅政。鳌拜这位武人辅政大臣,骄横无比,天下唯老子第一,结党营私,把持朝政,严重地影响着康熙的统治地位。康熙开始亲政时只有十四岁,经常要受鳌拜的气,听说鳌拜病了,去探望,鳌拜躺在床上,康熙揭开被子关心鳌拜,却发现被子中的鳌拜手握一把利刃,目露凶光,康熙当真胆寒,于是用安慰之话岔过,心里乱跳离开鳌拜府回宫。
  康熙可不愿意做一个傀儡皇帝,为了扫清绊脚石,训练了一帮小太监,个个能踢会打,随后利用一帮小太监以摔跤为名,暗算抓住了鳌拜,将鳌拜革职拘禁,所有党羽全部杀掉。
  一个十几岁的小朋友能有这么样的胆气,那可当真了不起。从此,清朝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统治政策也开始发生重要转变。
  康熙十二年,皇帝下令撤藩。康熙要全国统一,不愿意让藩镇割据在神州大地存在,让自己的皇权旁落。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一见皇帝要削他们的权利,马上起兵造反,要和康熙大帝一较高低,神州动乱再起,烽火再次燃烧。
  康熙大帝聪慧过人,马上发诏平乱,恩威并举,剿抚并用,分化瓦解,在扬州他褒奖大明忠臣史可法,而且重修大明王陵,收买汉人文人武士为朝廷效力,坚决反对国家分裂。集中主要军事力量攻击吴三桂这支劲旅,康熙很重用汉人军官,提倡满汉平等,在征剿吴三桂之时,又提拔和重用了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姚启圣等很多汉人将领,让他们做将军,给予很大的权利带兵征剿,再加上如狼似虎的八旗军队,经过两年的战斗,战败了吴三桂,吴三桂跟李自成一样,做了几个月皇帝,而一命呜呼,三藩平定,神州一统,歌舞升平。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也闹腾了几年,后来全部给康熙帝手下将官荡平,神州恢复了太平。
  以后,康熙大帝收复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战败投降,康熙帝还给郑成功的孙子封了一个一等公,祖国实现了统一,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由政府管理。
  沙俄侵略者乘机侵入我国东北,强占黑龙江流域雅克萨等地。沙俄侵略者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l685年,康熙派兵出击,攻克雅克萨,俄军被迫投降。但是清军撤回后,俄军又重新侵入雅克萨。第二年,康熙又派一混混流氓领兵讨伐。俄军被围困城内,伤亡惨重,这个混混想出妙计,用水枪把大量的热水打进城里,到处是水,处处结冰,城内无法生存,沙皇军队没法抵抗,只好出城投降。
  雅克萨之战,使沙俄侵略者尝到了中国军民的铁拳。沙俄政府终于认识到侵略中国的野心是难以得逞的,这才乖乖地坐下来谈判。这个混混将军和沙皇军队谈判代表坐下来谈判,这哪里是在谈判,都是胡说八道,恃强凌弱,中国代表把莫斯科都想占为中华领土,沙皇谈判代表本来就是恶人,蛮不讲理,但是碰见中华谈判代表,更是个无赖,最后只好公平划定国界。1689年9月7日,在尼布楚举行谈判,双方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以格尔必齐河、格尔必齐河沿外兴安岭至海和额尔古纳河为界,以北属俄国,以南属中国;拆毁雅克萨城,俄人携其财物撤回俄境;双方今后不得互纳逃人;现在境内居住的双方人民不必遣还;两国友好相处,双方人民有护照者,得越界贸易。《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俄间的一个平等条约,它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全部土地都是中国领土。这一胜利,是清政府坚决抵抗政策的胜利,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反抗侵略战争的胜利。
  l688年,蒙古族的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勾结沙俄,发动叛乱。康熙于1690、1696、1697年三次带兵亲征,平定了叛乱。后来,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又和藏族少数上层分子勾结起来,发动叛乱,康熙又派兵平定了叛乱。康熙在位期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康熙大帝还开博学鸿词科,收揽人才。但是,他在重视封建文化的同时,也兴文字狱,杀了一些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以加强思想统治。
  康熙自己也具有丰富的学识。他不仅受过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还聘用教授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教士,向他们学习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医学、音乐和绘画等方面的知识。他的知识和爱好这样广博,在历代帝王中也是少见的。康熙在位时间长达61年。他一生勤奋治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有重大的建树。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康熙大帝史称十全武功皇帝,意思是有十大功劳,非同小可,就是他,做了61年皇帝,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先河,称得上是一位英雄风流人物!!
  十全武功玄烨帝,天下太平有功绩。
  康乾盛世开先河,八岁无爹且登基。
  除去凶横辅佐臣,平定叛乱国统一。
  在位勤政六十年,满汉融合留传奇。
  爱新觉罗·玄烨,这个清朝的第二代皇帝。顺治十一年(1654年)生于景仁宫,为表世祖顺治帝第三子。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八岁登基,至六十九岁辞世,在位六十一年。长时间的统治,雄才大略的进取,第二代在位的有利时机,这一切都给康熙的文治武功创造了条件,在历史上留下“康乾之治”的美誉。
  有诗曰:
  生于景仁宫,长在紫禁城。
  爱新觉罗姓,玄烨留美名。
  读书很勤奋,八岁皇位登。
  十四就亲政,杀臣手腕硬。
  治国倡儒学。国家渐太平。
  平定三藩乱,割据难横行。
  收复台湾岛,国家成一统。
  打败侵略者,中俄划国境。
  亲征葛尔丹,立马很从容。
  享年六十九,古稀亦威风。
  十全武功帝,盛世称英雄。
  
  
  康熙和鳌拜的较量(以下为收集的历史资料)
  
  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叫玄烨。他自幼聪明好学,立志做一个贤明的帝王。玄烨六岁那年,有一天和哥哥福全等人一起去给父亲请安。顺治皇帝把他们搂在怀里,问他们长大以后愿意做什么样的人。福全说:“愿意做一个贤王。”玄烨说:“愿意效法父皇。”玄烨小小年纪便说出这样的话来,使顺治皇帝十分惊异。
  玄烨八岁那年(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病死了。临死以前,他指定玄烨做继承人。因为玄烨年纪太小,还不能料理国家大事,顺治皇帝又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人做辅政大臣。这四个辅政大臣都是上三旗的贵族。按照满族习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归皇帝统辖,称为上三旗。上三旗的臣民是皇帝的私人奴仆。顺治皇帝鉴于以前多尔衮专权的教训,把儿子托付给了四个忠心耿耿的奴才,便觉得十分放心了。第二年。玄烨登上皇位,宣布建元康熙(康熙元年为公元一六六二年)。小皇帝每天不是读书就是游玩,朝廷大权都掌握在辅政大臣手里。
  本来顺治皇帝在位的时候,根据汉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改革了一些带有奴隶制残余的政策,例如,宣布停止圈地等等。可是四个辅政大臣曾经从圈地中得到好处,所以反对这些改革。顺治皇帝死去不久,他们就重新圈占了土地三百八十垧(一垧为十五亩),康熙三年,又圈占土地十三万垧。他们还恢复明末加派的练饷(练兵用的钱),每年向人民多征收几百万两白银。不久,因为练饷实在征收不上来,又不得不宣布废止。
  在四个辅政大臣当中,鳌拜是最跋扈的。他把自己的儿子和亲信都安插在内大臣、大学士、六部上书等重要位置上。国家大事多是先在家里商量好了,再拿到朝堂上宣布。康熙皇帝渐渐长大,也渐渐懂事,对有些事情有他自己的看法。鳌拜决定了的事,要是康熙皇帝不同意,鳌拜就终日在朝廷上吵闹,非逼得康熙皇帝点头不可。哪个大臣敢提出异议,他就寻个借口杀掉他。有一次,康熙皇帝想指定一个人当户部尚书。鳌拜却想安插他的一个亲信,但对皇帝亲自指定的人又不好驳回去,于是,他下命令让这两个人同时担任户部尚书。可见,他的权力已经超过皇帝了,这是封建帝王根本不能允许的。康熙皇帝从小受皇权思想熏陶,五岁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按他自己的话说:“日日读书,必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欺人。”他读书还要刨根问底,当皇帝当然更是认真。辅政大臣,特别是鳌拜这样侵夺他的权力,他都记在了心里。
  六年过去了,康熙皇帝已经十四岁。根据顺治皇帝的先例,他宣布亲政,这时候,辅政大臣索尼已经死了,苏克萨哈因为跟鳌拜有矛盾,被鳌拜诬陷为反对皇帝亲政,置于死地。遏必隆则处处附和鳌拜,只从他的支配。现在,既然皇帝已经宣布亲政,鳌拜本来应把权力交给康熙皇帝,可是他不但不这样做,反而比以前更加专横了。
  康熙皇帝不甘心这样长期受鳌拜的控制,就想制伏鳌拜。但是他知道鳌拜长期掌握朝廷大权,树大根深,很难对付,只要稍不谨慎。就会走露风声,打草惊舌。他为这件事动了一番脑筋,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按清朝的规矩,下令选了一部分满族权贵的子弟,在自己身边供差遣和充当贴身侍卫。这些侍卫的年龄跟皇帝差不我,都是一些体格健壮,腰腿灵活的少年。从此,康熙皇帝每天和身边的少年侍卫做相扑游戏,练习摔跤。鳌拜进宫办事,他也毫不在意,照样玩得热热闹闹。鳌拜见了,感到好笑,心想:“这群孩子,真是淘气。皇帝也就知道打闹罢了。”就更不把康熙皇帝放在眼里了。
  康熙八年(公元一六六九年)五月的一天,鳌拜假称有病不去上朝,还放出风声,说皇帝应该到他家去探望。康熙皇帝听到风声,果然亲自到了鳌拜的家。他刚走进鳌拜的卧室,就见鳌拜神色十分紧张,双手按住床沿,显出慌张的样子。一个御前卫士见此情景,便快步走上前去,揭开床席一看,原来下面藏着一把利刃,随着小皇帝一阵大笑,卫士们都横眉立目,怒视着鳌拜。鳌拜更紧张了,浑身打着哆嗦,心想:“这下完了。”谁知康熙皇帝笑过之后,摆摆手说:“刀不离身,这是咱们满族的旧习惯嘛!不足为奇。”说罢,他详细地询问了鳌拜的病情,嘱咐他好好调养,又对左右侍候的人嘱咐了几句,便起身回宫去了,鳌拜这才松了一口气。
  几天之后,康熙皇帝得知鳌拜要进宫奏事,就把那些每天跟他摔跤的少年侍卫叫到身边,说:“你们是怕我呢,还是怕鳌拜?”侍卫们齐声说:“我们只怕皇上。”康熙皇帝激动地站起来,高声说:“鳌拜做为辅政大臣,违背先皇的重托。他毁弃祖上定的国法,处处安插亲信,排斥异己,擅杀大臣。那天的事你们都见到了,他胆敢害到我的头上来了。国家大事,他都是在家里商量好了,才向我启奏。这样下去,我这个皇上还能做什么?大清国立国不长,照他这么专权,何时才能安定,富强?”他见小侍卫们很气愤,又放低了声音说:“你们虽说年纪轻轻,可都是我的左膀右臂。我要靠你们除掉这个老家伙!”侍卫们听完,一个个摩拳擦掌地叫了起来:“听皇上吩咐!”康熙高兴地说:“好!等会儿鳌拜来了,你们看我的眼色行事。”
  过了一会儿,鳌拜进宫来了。他像往日那样,大摇大摆地走着,还没等站稳脚跟,康熙皇帝便使了个眼色。那伙少年一哄而上,拳打脚踢,连拉带拽,将他推倒在地。鳌拜本来身经百战,是一个受过“巴图鲁”(满语“英雄”的意思)封号的武将,可是他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场面,还以为这是小孩子跟他闹着玩呢!等他看清了小皇帝冷峻的面孔,听清了小武士愤怒的喊话的时候,才猛然醒悟过来:皇帝已经对自己下了手。然而,这已经晚了。他平日根本不放在眼里的那班小孩子们,现在已经捆住了他的手脚,他不能动弹了。
  当下,康熙皇帝召来了议政王和大臣,命令他们审讯鳌拜。议政王和大臣们平日都痛恨鳌拜的专横,一桩桩地列举了鳌拜欺君罔上等三十条罪行,一致要求将他处以死刑。鳌拜听说要把他处死,也顾不上什么君臣之礼,在朝堂上一把脱下上衣,坦露出身上的伤疤,说:“这都是老臣跟随先皇打仗留下的呀!”康熙皇帝点点头,说:“念他效力年久,军功显著,免死。”于是,鳌拜被终身监禁。他的死党则被一网打尽,处死的处死,判刑的判刑。
  十六岁的康熙皇帝机智地擒拿权臣鳌拜,扫除了他自己掌握朝政的一个大障碍。从此,他精力充沛地全力治理国家,开始了他杰出的政治生涯。
  
  明史案简介(以下为搜集的历史资料)
  
  浙江乌程(今吴兴)南浔镇富户庄廷鑨,因病眼盲,想学习历史上同为盲人的左丘明,著写一部史书。但又匮于自己所知不多,便去买得明朝天启大学士朱国祯的明史遗稿,延揽江南一带有志于纂修明史的才子吴炎、潘柽章等十六人加以编辑。书中仍奉尊明朝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还提到了明末建州女真的事,并增补明末崇祯一朝事,直呼努尔哈赤为“奴酋”、清兵为“建夷”,全都是清朝所忌讳的。该书定名为《明书》,书凡一百余卷,作为自己的著作,并请李令皙作序,题茅元铭、吴之铭、吴之熔、李涛、茅次莱、吴楚、唐元楼、严云起、蒋麟征、韦金佑、韦一围、张篙、董二酉、吴炎、潘柽章、陆圻、查继佐、范骧等十八人于其上,“卷端罗列诸名士,盖欲借以自重。故老相传,二百余人中,多半不与编纂之役。”又说明此书是根据朱氏(即朱国祯)的原稿增删而成。
  书成不久,顺治十二年(1655)庄廷鑨病死。其父庄允诚于顺治十七年冬(1660)将书刻成,即行刊书《明史辑略》(《明书辑略》)。顺治十八年(1661)为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湖州知府陈永命接受了庄允城数千金的贿赂,拒不审理。庄允城也不向吴之荣行贿。不料吴之荣敲诈不成,再度告发,事情越闹越大,最后惊动朝廷中的辅政大臣鳌拜等人。当时康熙年幼尚未亲政,鳌拜责令刑部满官罗多等到湖州彻查,并严厉处置涉案的相关人士。吴之荣对南浔富人朱佑明怀恨在心,诬告“朱氏原稿”即朱佑明本人。庄允城被逮捕上京,后来不堪虐待死于狱中,庄廷鑨被掘墓开棺焚骨。康熙二年(1663)凡作序者、校阅者及刻书、卖书、藏书者均被处死,刻字工汤达甫、印刷工李祥甫,书店老板王云蛟、陆德儒惨遭屠戮。庄廷鑨之弟庄廷钺也被凌迟处死,全族获罪;李令皙及其子李礽焘等4人、朱佑明及其子朱念绍、朱彦绍、朱克绍和侄子朱绎先后被斩杀,妻子徐氏吞金自尽,李令皙的幼子十六岁,法司命他减供一岁,得免死充军。少年不肯,最后一并处斩;董二酉当时已死,尸体被从棺材中挖出,肢解成36块,子董与沂,也被诛杀。湖州府学教授赵君宋本是告发者之一,亦以“私藏逆书久不上缴”罪名被处斩。苏州浒墅关主事李继白因买书被杀。学政胡尚衡、松江提督梁化凤、守道张武烈等人以重金行贿得免。范骧、查继佐、陆圻三人因吴三桂手下红人吴六奇之助,无罪开释。告发者吴之荣得到庄允城、朱佑明两家大量财产。
  康熙二年(1663)五月二十六日庄廷鑨明史案正式结案,此案先后因此狱牵连千余人,所有被羁押的犯人在杭州虎林军营被集中宣判执行,囚犯集中在弼教坊广场上等候发落。被杀者共七十余人,其中庄廷钺、李令皙、茅元铭、蒋麟征、张寯、韦元介、潘柽章、吴炎、吴之镕、吴之铭等十四人凌迟处死;杭州将军松奎,浙江巡抚朱昌祚以下所有官员,革职查办,撺掇松奎收贿的程维藩被诛。归安,乌程的两名学官处斩。湖州原任知府陈永命于康熙元年(1662)罢官,至山东台儿庄,自缢于旅馆。棺材被运回杭州,开棺磔尸。其弟江甯县知县陈永赖,也同时被斩。归安县学新任训导王兆祯、推官李焕、湖州新任知府谭希闵(到任只半月)等人处绞。妻子被发配东北沈阳附近的宁古塔者几百人。《明史辑略》被销毁,而案中査继佐将《明史辑略》主体部分从新复制了一本,略有增删,改名《罪惟录》,放置于墙壁内侧深藏,直到辛亥革命后,始见于世,今藏于吴兴刘氏嘉业堂。顾炎武在山西汾阳闻知惨事,悲愤万状,作《书潘吴二子事》及《祭吴潘二节士诗》。
  
  施琅平台(历史资料)
  
  施琅,祖籍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早年,他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由于郑成功的招揽,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善战的得力骁将。
  施琅1651年随郑下广东南澳勤王。后因与郑战略“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兵权,令施琅以闲假人员返回厦门,时遇清军马得功偷袭厦门,守厦主将郑芝莞惊慌弃城溃逃,时施琅亲率身边六十余人主动抵抗,勇不可挡,杀死清军马得功弟,马得功差点被活擒,率残兵败将仓惶逃离厦门。
  时在南澳的郑成功见军心动摇,继续南下已不可能,只好回师厦门。郑召集抵抗将领一概重赏,唯独对“假回闲员”施琅奋勇抗敌只字未提,只赏纹银二百了事,先前施琅左先锋兵权也未恢复其职,个中诸多缘由引起施对郑不满情绪,恰在此时,施琅一位亲兵曾德犯了死罪而逃匿于郑成功处,并被提拔为亲随。施琅抓回曾德,准备治罪。郑闻讯急派人传达命令,施琅不得杀曾德。
  施琅曰:“法令,琅是不敢违背的,犯法的人怎能逃脱责任?”接着他下令杀了曾德。
  施琅杀犯法亲兵曾德再次触怒了郑成功,由此施郑矛盾升级,郑遂下令逮捕施琅父子三人。后来,施琅用计逃脱,郑成功大怒即杀施父大宣及其弟施显。施琅被迫降清,先任同安副将,继任同安总兵,1662年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后平定台湾,顺利招抚郑氏集团。并上书清廷将台湾纳入中华版图。终于得到康熙皇帝支持。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军平台,之后,他积极呼吁清廷在台湾屯兵驻守,力主保台固疆。对施琅的评价是一个海内外史学界较有争议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史学观点的不同。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6月,奉旨收复台湾,统帅福建舟师迅速攻取澎湖,尔后,利用有利的态势,主动、积极地招抚台湾郑氏集团,促使郑氏集团放弃抵抗而就抚。台湾本岛不战而下。其时,清廷内部对台湾地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是否留台存在争议。施琅上疏力主留台卫台。在分管兵部的清朝东阁大学士(宰相)潘湖叟黄锡衮的支持下,施琅(乃分管兵部的内阁大臣潘湖叟黄锡衮的妹夫)的意见打动了康熙帝和朝中大臣,清廷终于决定在台湾设府县管理,屯兵戍守。此后,台湾在甲午战后曾被日本侵占五十年,二战后于1945年光复。
  郑经接替郑成功后,由于内部陈永华(郑克臧岳父)和冯锡范(郑克塽岳父)发生内讧。病中的郑经把政务交由长子郑克臧处理,克臧聪明能干,做事井井有条,从来没有过失,也很受郑经的宠爱和信任。郑经病逝后,冯锡范毒死郑克臧,立11岁的傀儡郑克塽为延平王,冯锡范专横,贪赃枉法,大失人心。1664年施琅由于建议,清朝派他率兵攻取金厦新胜,预备“进攻澎湖,直捣台湾”,称为“四海归一,边民无患”。1667年,孔元章赴台招抚失败后,施琅即上《边患宜靖疏》,次年又写《尽陈所见疏》,强调“从来顺抚逆剿,大关国体”,不能容许郑经等人顽抗,盘踞台湾,而把五省边海地方划为界外,使“赋税缺减,民困日蹙”;必须速讨平台湾,以裁防兵,益广地方,增加赋税,俾“民生得宁,边疆永安”。他分析双方的力量,指出台湾“兵计不满二万之从,船兵大小不上二百号”,他们之所以能占据台湾,实赖汪洋大海为之禁锢。而福建“水师官兵共有一万有奇,经制陆师及投诚官兵为数不少”,只要从中挑选劲旅二万,足平台湾。他主张剿抚兼施,从速出兵征台,以免“养痈为患”。施琅这一主张,受到以鳌拜为首的中央保守势力的攻击,以“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驰驱制胜,计难万全”为借口,把他的建议压下来。施琅的议谏被束之高阁,甚至裁其水师之职,留京宿卫,长达13年,但他仍然矢志复台报仇,实现自己的意愿。在京之日,他注视福建沿海动向,悉心研究风潮信候,“日夜磨心熟筹”,以俟朝廷起用。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10月,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乱后,施琅终于在李光地等大臣的力荐下,复任福建水师提督之职,加太子少保衔。他回到厦门后,便“日以继夜,废寐忘食,一面整船,一面练兵,兼工制造器械,躬亲挑选整搠”,历时数月,使原来“全无头绪”的水师“船坚兵练,事事全备”。
  1683年6月14日,施琅督率水军由铜山出发,很快攻克了郑氏集团在澎湖的守军刘国轩部,此后,施琅又一面加紧军事行动,一面对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施以招抚。在施琅大军压境之下,郑克塽茫然的说:“人心风鹤,守则有变;士卒疮痍,战则难料。还是应当请降,以免今后追悔莫及。”郑克塽毕竟是聪明的,听从了刘国轩的劝告。
  8月13日,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台湾,刘国轩等带领文武官员军前往迎接。施琅入台之后,自往祭郑成功之庙,对郑氏父子经营台湾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并称收复台湾是为国为民尽职,对郑成功毫无怨仇。(原祭郑成功文:自同安侯入台,台地始有居民。逮赐姓启土,世为岩疆,莫可谁何。今琅赖天子威灵,将帅之力,克有兹土,不辞灭国之诛,所以忠朝廷而报父兄之职分也。独琅起卒伍,于赐姓有鱼水之欢,中间微嫌,酿成大戾。琅与赐姓,剪为仇敌,情犹臣主。芦中穷士,义所不为。公义私恩,如是则已。“祭毕,施琅哽不成声,热泪纵横。郑氏官兵和台湾百姓深受感动。赞扬施琅胸襟宽广,能以大局为重。冷静处理公义私怨的关系,远非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所能比拟)。
  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田产收入施琅名下的,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之多,名为“施侯租田园”,一直延续到台湾日治时期。收的租子叫做“施侯大租”。“施侯大租”的收纳统归清朝在台衙门代行,并保送至北京转交施琅世袭业主。如此犹嫌不足,还贪得无厌,连无田无地的渔民也不放过,施琅向渔民们勒索“规礼”收入私囊。他死后几十年的乾隆二年,清廷发布上谕说:“闽省澎湖地方,系海中孤岛,并无田地可耕。附岛居民,咸置小艇捕鱼,以糊其口。昔年提臣施琅倚势霸占,立为独行,每年得规礼一千二百两;及许良彬到任后,遂将此项奏请归公,以为提督衙门公事之用,每年交纳,率以为常。行家任意苛求,鱼人多受剥削,颇为沿海穷民之苦累。着总督郝玉麟,宣朕谕旨,永行禁革。”在施琅的治下,规定“赴台者不许携眷。琅以惠、潮之民多通海,特禁往来。”(连雅堂《台湾通史》)。首先严禁广东客家籍人渡台,理由是那里出的“海盗”多,以及“惠潮之民多与郑氏相通”;对其他地区的人民渡台也严加限抑,竟然规定渡台人员不得携带家眷,也就是说不许老百姓在台湾扎根,这一政策后来导致台湾妇女奇缺。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引《理台末议》的记载说:“终将军施琅之世,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积习未忘也。琅殁,渐弛其禁,惠、潮之民乃得越渡。”,因此施琅对台湾的统治构成两岸往来的最大障碍。
  
  
  ----作者浪漫诗剑侠写这本《戏说鳌拜》,搜集了很多清史资料,这才动笔书写,正文四十回,此篇作为本部书之补充,让读者更为清晰的了解这段历史传奇故事,内容也许谬误也不少,欢迎读者品读批评,作者在此感谢,总算不负众望,写完了鳌拜的故事,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谢谢辛苦的作者陪我一路走来。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