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灭掉吐谷浑
作品名称:李元芳之身世 作者:蓝色光影 发布时间:2025-04-08 14:38:05 字数:7195
12.灭掉吐谷浑
看着天色渐晚,李元芳的心里有些着急,他想立刻赶回西林镇,免得让爹娘为自己担心。
李元芳想离开永昌回家的话刚一出口,永昌镇的百姓一下子就将他团团围在中央,生怕他就从他们的眼皮子底下飞走了。他们向元芳苦苦恳求,希望他留下来继续保护他们,哪里舍得放元芳走?
无论李元芳怎么解释,他们都一概不听,坚决不肯让他走。元芳感到很为难,和他们僵持不下。
最后还是那位“陈记饭馆”的老板出来打圆场,向大家提出建议:李英雄今晚就暂时不回家,就在镇上歇歇,和大伙儿一起庆贺庆贺、热闹热闹,明早再回西林镇也不迟,以免辜负了大家的一片心意,冷了大伙儿的热情;大伙也好再向李英雄表达表达感激之情。
李元芳也不是不通情理之人,见陈老板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也不好意思再坚持马上回西林镇去,只好勉强同意留下来住一宿,和大家热闹热闹,镇上的百姓这才作罢。
街坊邻居见李元芳同意留下,非常开心。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下:各人立刻回家在家中把饭菜弄好,拣好吃的弄,把好吃的、好喝的都拿出来;体力较好的就立刻动手从各家搬出桌椅板凳,整齐地摆放在紧挨着“陈记饭馆”的街面上,各家各户把弄好的饭菜都端到街上的桌子上摆好。
于是,有的家里煮了自己都舍不得吃的仅有的几块老腊肉,有几家还把他们家仅有的几只鸡、鸭杀了,还有的把家里仅有的一只牛、羊也宰了,还有的把家里窖藏的酒也贡献了出来......他们要用最好的东西来款待李元芳,款待他们心目中的大英雄,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在他们的心中,李元芳俨然是他们的救世主,将他们从水火中解救了出来。(虽然好些百姓家拿出的都是很普通的饭食,但在这战乱的年月,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拿得出手的最好的东西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暮色降临,紧挨着“陈记饭馆”的街道两边屋檐下挂起了十来个大大小小的破旧灯笼,这是居民们从自家拿出来照明的。永昌镇还剩下的这一百多百姓,男女老少全都集中到这里来了,十来个人一桌,开开心心地围坐在一起。一时间,欢声笑语、人声鼎沸,好一派欢快的场面,月亮也从云层中探出半边脸来助兴。说实在的,他们好久没有这么放松、这么热闹、这么开心过了!他们多么希望永远都有这样祥和、幸福的日子!
晚饭开始了,各种菜肴的香味飘出老远,勾人食欲。虽然西风送来一阵阵寒意,但是人们的热情丝毫不减,纷纷围拢过来给李元芳敬酒,向他们心中的大英雄表达敬意。
李元芳完全被大伙的热情所感染,来者不拒,敞开喉咙地大口喝酒......这热闹场景持续了好一阵子,镇上的百姓是多么地开心啊!
夜渐渐深了,百姓们逐渐散去,李元芳早已醉得人事不省,醉倒在桌子上,被陈老板和几个乡邻扶到饭馆里的床上休息......
第二天上午,日上三竿,大概已到巳时,李元芳才从沉睡中渐渐醒来,身体都还有些疲软,头还有些隐隐作痛。陈老板早已准备好了热水和洗漱用具,等元芳洗漱完毕,又领着元芳来到前厅,给他端来早已熬好还有些温热的一大碗小米粥和两个大白馍、一小碟咸菜。元芳连连道谢,觉得小米粥和馍、咸菜很对胃口,呼呼地将粥和馍、咸菜吃得一干二净,肚子吃得舒舒服服的。
休息片刻,李元芳觉得自己确实应该回西林镇了。他心里知道:自己一夜未归,爹娘得不到自己的任何消息肯定是着急坏了。
于是,李元芳连忙向陈老板夫妻俩道别。他带好自己的短刀和突厥人的那几副弓箭准备出门。可是,他的脚还没迈出饭馆,就听见外面传来阵阵嘈杂声。
他走出饭馆,只见镇上的居民都纷纷向饭馆围拢过来。他们都默默地看着李元芳,眼里饱含热泪满是不舍。元芳心里的感动和酸楚交织在一起,他尽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故作轻松默默地走到自己的马前,解开缰绳,翻身上马,然后给大家拱拱手,勉强挤出一个僵硬的微笑,朗声说道:“感谢各位乡亲的盛情厚意,我,李元芳!以后大伙儿若还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一定倾力相助,现在就此别过,后会有期!”说完,强忍着眼泪,策马直奔西林镇而去。
聚在餐馆门前的百姓虽然恋恋不舍,还是让开一条道,望着李元芳策马离去的背影大声喊道:“李英雄慢走啊!常回永昌镇来看看啊......”
李淘和妻子尔玛昨夜是彻夜未眠,儿子一夜未归,这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夫妻俩胡思乱想:说好的天黑前就回来,这是怎么啦?会不会遇到啥危险了......
夫妻俩是焦急万分,深深地为儿子担忧,但也毫无办法,只好待在家里忐忑不安地等待元芳的消息。
已经是晌午时分了,夫妻俩连早饭都没心思吃,现在也没顾得上做午饭,肚子里也没有一点食欲,心里为儿子的安危深深担心。
尔玛在堂屋的椅子上愁眉苦脸地呆坐着,嗔怪着对丈夫说道:“元芳这孩子不是说去永昌吗?昨天去的时候不是说当天就回来吗?怎么到现在都还不回来?会跑到哪去呢?该不会遇到了什么危险吧?当家的,我们这样傻等也不是办法,你快点去永昌镇找找吧!你也不着急?一点都不心疼,真是的?”
李淘也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焦急地在堂屋前的屋檐下走来走去。他听到妻子的话后,连忙宽慰妻子:“不用太着急,以我们儿子的身手,不会有事的!放心吧,我这就往永昌方向去找找。”
李淘说完,刚把马从马厩里牵出来,就听得外边一阵急促而清脆的马蹄声由远而近,李淘猛地一惊:是元芳!一定是元芳回来了!他对从西域客商那里买的那匹混血马的马蹄声太熟悉不过了。他猛地丢下缰绳,一把拉过妻子,大叫一声:“尔玛!一定是我们的芳儿回来了!”
“在哪儿啊?”尔玛睁大了有些红肿的双眼。
李淘拉起妻子,飞快地向院门口跑去。
李元芳已纵马奔过木桥,奔进院子,滚鞍下马,立刻跪倒在李淘和尔玛的身前,高声喊道:“恕孩儿不孝!让爹娘担心了。孩儿回来迟了,请爹娘责罚!”
尔玛心肠一软,一把把元芳拉起来,紧紧地抱住元芳,说了一句:“芳儿!你总算是回来了,你知不知道?你一夜未回家,让我和你爹好担心你,你平安回来了就好......”她早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李淘爱怜地拍拍妻子的肩膀,轻声安慰道:“好了,好了,别再伤心了,芳儿回来了就好,我们回屋吧。还不快点去给儿子弄点吃的?他一定是饿坏了。”
尔玛止住了抽泣,放开儿子,用手摸摸儿子的头,嗔怪道:“以后别再乱跑了!娘这就去做饭。”
李元芳微笑着对尔玛说:“娘,不急,孩儿也不饿。放心吧,孩儿以后不会再让您和爹担心了!”
一家子手挽着手回到屋,暂时喝了点水。李淘夫妇就迫不及待地问元芳在永昌镇的情况。
元芳绘声绘色地把自己在永昌镇和骊靬古城消灭突厥残余兵将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爹娘。
李淘和妻子听了,他们被儿子的神勇事迹、高强的武功惊得目瞪口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儿子什么时候已经变得这么能干了?
他们又上上下下仔细将儿子打量了一番,觉得一向诚实善良的儿子绝对不会说谎的。他们明白了:此刻他们眼前的芳儿早已不是孩子了,已经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了!他们突然间觉得儿子在他们面前高大了许多,他们心里是多么的欣慰啊!
不到一个月,西林镇“如意客栈”李淘李老板的儿子李元芳勇斗突厥人的传奇故事迅速传遍了永昌、西林镇方圆一二百里的每一个角落,李元芳成了人们心目中敬仰的大英雄。
西林镇的居民都知道了“如意客栈”李老板的儿子李元芳是个顶尖武林高手,武功之高无人能敌,他们为自己能和这样的英雄人物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感到多么的幸运和骄傲。
这下如意客栈可热闹了!几乎每天都有年轻人和小孩子来到客栈,嚷嚷着要跟李元芳拜师学习武艺。弄得李淘父子俩很尴尬,拒绝也不是,不拒绝也不是。拜师,李元芳是绝对不会接受的!父子俩一商量:反正现在客栈也没什么生意,只好勉为其难,不让大伙儿太过失望,父子俩有空时,就教他们一些练武的基本功,作为防身之用,暂且安抚住他们,反正有一条底线:绝不答应拜师收徒弟!
每次,每当尔玛上街总会有人主动围上来和她套近乎,一个劲地夸赞她的儿子李元芳是个人人佩服的大英雄。尽管她看出许多人其实是虚情假意,但每当她听到别人对儿子元芳的赞美,心里还是感到挺舒服的。
每次李元芳只要一出门,总是有镇上的人出来围观,总会引来一阵惊呼……
一时间,周边上门来说媒、提亲的人几乎是每天都有,都快要把“如意客栈”院门前的小木桥给踏垮了。提亲的对象有镇上某位富商家的小姐,也有凉州城里大户人家的千金,甚至还有凉州城里官员的女儿......
每当有人上门提亲,尔玛和李淘夫妇都笑脸相迎,以礼相待,生怕就怠慢了人家。可是对于相亲对象,无论爹娘是如何地满意,最后元芳都一概拒绝。他说自己现在年纪尚轻还不想成家,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干一番大事,不应该沉湎于儿女情长之中,等以后有所成就再说成亲之事。
见儿子态度如此坚决,尔玛夫妻俩也觉得儿子的话有几分道理,一向深爱儿子的他们也不好逼迫元芳,只好暂且依着儿子的意见,暂时不再提成亲一事......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大唐高宗龙朔三年三月(公元663年)。
吐蕃执掌大权的国相禄东赞的野心再次膨胀,他已经彻底失去了耐心,趁大唐的主力30万大军还远在百济作战的有利时机,不惜和大唐撕破脸皮,违背当初对大唐许下的不再进攻吐谷浑的承诺。
于四月初,青藏高原大部分地方都还没完全解冻,禄东赞就急于率军进攻吐谷浑。他亲率10万大军不惜冒着风雪下的严寒突袭吐谷浑的都城: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南),这一次他是下了决心,想一举吞并土谷浑剩下的所有地盘,增加以后和大唐平起平坐的资本。
虽然早就吃过吐蕃的大亏,但是土谷浑国王诺曷钵可汗目光短浅,没有彻底识破吐蕃国相禄东赞的狼子野心。他天真地以为三年前自己主动放弃了青海湖以西、以北的大片土地给吐蕃,加上有大唐帝国作为靠山,吐蕃应该会就此收手了,应该不会再对他的汗国下手,所以一直没有积极振军备战。再说,他根本就没料到在这高原冰雪都还未完全解冻,还未到春暖花开的时节,这吐蕃大军会攻打过来。现在闻听如狼似虎的吐蕃大军直杀奔都城而来,明显准备不足,顿时方寸大乱。
十天以后,禄东赞的吐蕃前锋两万大军在其子钦陵的统领下,已经出现在吐谷浑的都城伏俟城外围的草原上。
禄东赞之子钦陵号称“吐蕃战神”,时年刚满30岁,长得五官方正,浓眉大眼,一头浓密粗黑的披肩头发,身材魁梧,是青藏高原上典型的美男子。他自幼饱读汉人的兵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且力大无穷,是吐蕃的第一猛将。他文韬武略,能征善战,行事果断坚决,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只是一向自视甚高,为人非常傲慢,脾气比较暴躁。
面对来势汹汹的吐蕃虎狼之师,吐谷浑的诺曷钵可汗没有选择退缩。为鼓舞士气,他亲率一万多主力出城应战。此举太过轻率,正中钦陵的下怀。虽然诺曷钵可汗麾下的军队拼死抵抗,无奈吐蕃军队的战斗力太强悍了,诺曷钵可汗的军队未能击退敌军,且渐渐落下风。
双方军队在伏俟城外的草原上混战在一起,展开了惨烈的厮杀。
一时间,喊杀声、战鼓声、刀剑激烈的碰撞声、战马狂奔的马蹄声、嘶鸣声、双方军士中刀中箭的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只见到处鲜血迸溅、残肢乱飞......双方直杀得人仰马翻、天昏地暗、大地颤抖。
钦陵的“战神”称号还真不是吹的!他振臂一呼,一马当先,发狂似的大喊着往前冲去,只见手中一柄长剑上下翻飞,看得人眼花缭乱。他身后的吐蕃铁骑也洪流似的紧随他奔涌过来,呐喊声整天动地,势不可挡。只见他纵马冲锋在前,左冲右突,砍杀了吐谷浑军士无数,如若无人之境,直往诺曷钵可汗所在的帅旗冲杀过来。
诺曷钵可汗手下的军士纷纷围拢过来救驾,拼死护卫着他们的可汗。钦陵挥剑一阵猛砍,一连斩杀了阻挡在他前面的吐谷浑十余名百户长、千户长。
诺曷钵可汗见势不妙,慌忙传令鸣金收兵。
吐谷浑的军队已经混乱不堪,快支撑不住了。猛然听到收兵的鸣金声,顿时军心更是彻底动摇,将士们再也无心恋战,纷纷逃命。吐谷浑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大部被钦陵率领的吐蕃铁骑所歼灭。
诺曷钵可汗率残部狼狈退入都城,紧闭城门,坚守不出。
钦陵觉得诺曷钵可汗现在已经是瓮中之鳖,所以也不急于派兵攻城,以免诺曷钵可汗作困兽之斗,使自己的士兵徒增伤亡,只是派兵将伏俟城团团围住,等待其父亲禄东赞统率的大军到来再行定夺。
诺曷钵可汗自知大势已去,他寻思道:自己的军队经此大败还剩下不到一万人,士气低落;都城城墙也不大坚固,城外也没有挖有护城的壕沟,可以说根本无险可守。在缺兵少将又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要守住这座孤城谈何容易?所以,迅速趁暗夜突围去投奔大唐是他当前唯一的选择。
于是他趁禄东赞的主力大军还没赶到,钦陵所率领的吐蕃前锋部队刚刚取胜忙于饮酒狂欢、疏于防范的机会,连夜带着王后和公主在亲兵卫队的护卫下拼死杀开一条血路,冲出了吐蕃军队并不太紧的包围圈,直奔几百里外的大唐河西重镇凉州而去。
禄东赞得知诺曷钵可汗趁暗夜突围而去,大发雷霆,将自己的儿子钦陵大骂一通。他哪里肯善罢甘休?他要斩草除根!于是督促其子钦陵亲率前锋部队约两万往凉州方向紧紧追赶,自己则率主力大军进入了吐谷浑的都城伏俟城,将诺曷钵可汗后宫中来不及逃走的美貌女子全部收纳过来,并纵容手下军士在都城大肆烧、杀、抢,吐谷浑就此灭亡。
钦陵也为自己的大意致使吐谷浑的诺曷钵可汗成功突围逃脱而懊悔不已,他率领的近两万吐蕃铁骑一路拼命追赶,直追到大唐的凉州城下,得知吐谷浑诺曷钵可汗已经逃入到了凉州城里,才停止追击。面对凉州城两万多守城的精锐唐军和高大、坚固的城墙,在兵力不占优势和缺少攻城利器的情况下,他心里也觉得毫无胜算,不敢贸然攻打凉州城,只好先禀告其爹禄东赞,允许暂且撤兵,以后再作打算。
在随后的一个月内,吐蕃军队在“战神”钦陵的率领下,势如破竹,趁势攻取了大唐孤悬在河西地区包括甘州在内的几处边关重镇,兵锋直指凉州而来。
大唐甘州刺史潘章面对来势汹汹的吐蕃大军,毫不畏惧,和五品游击将军一起带领甘州的一万余守军拼死抵抗,给吐蕃军队以大量杀伤。无奈兵力太过悬殊,外援无望,甘州的守军伤亡惨重,无法抵挡住吐蕃大军的疯狂进攻,亲临一线御敌的五品游击将军也不幸阵亡。眼看甘州城将不保,身体多处负伤的刺史潘璋,在城破之际率三千余残兵奋力杀出重围,最后仅带着身上几乎都挂了彩的五百余骑逃到了凉州城,被凉州刺史孔友德收留。
攻占甘州后,吐蕃国相禄东赞竟然大言不惭地派人到凉州城下喊话,要求凉州刺史孔有德立刻交出诺曷钵可汗和公主,否则就将大唐的凉州城夷为平地。
吐蕃与大唐彻底翻脸的消息传到长安,执掌朝政的武则天对吐蕃的嚣张气焰大为震怒,在朝堂上大发雷霆,满朝文武百官噤若寒蝉,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
武则天看到下面的文武百官一筹莫展,更为生气。可是,她也不知如何应对,只好让宰相狄仁杰说说现在朝廷到底该咋办。
狄仁杰心里清楚:当前朝廷一时半会儿也拿吐蕃没办法,因为此刻大唐的30余万主力大军在大将军苏定方的统领下还远在几千里外的百济作战,前几天传回捷报虽已取得大胜,但战争还没完全结束,暂时还无法回师西北。但朝廷也不能容忍吐蕃在朝廷的西部边疆胡作非为,影响大唐的安危。当然,吐蕃的无理要求朝廷断然是不会答应的,这不仅牵涉到大唐帝国的颜面,还关系到西部边关的稳定,丝绸之路的畅通。至于驰援凉州,肩负拱卫京城重任的左、右威卫10万大军不到万不得已是万不能调用的;河北道、河南道的军队此时还有为征讨百济的大军提供粮草军需的任务,并且要随时准备调兵增援前方,也不能调用;岭南道、江南道倒是还各有几万军队,但距离西部边关太过遥远,远水解不了近渴,一时半会儿指望不上。
于是,经过一番商议,武则天下诏给凉州方面:朝廷现在面临暂时困境,对吐蕃暂且忍让,采取守势。令凉州刺史孔有德派人务必将诺曷钵可汗和公主安全护送至长安,另外令西部尚存的凉州、金城等边关将士死守待援,不容边关重镇再有闪失。再调剑南道的两万多机动兵力立刻火速驰援凉州。
这样一来,虽然凉州方面兵力太少,起不到改变整个战局的作用,但总比没有强,至少可以增强凉州守军的力量,鼓舞一下守军的士气。
从四月初吐蕃开始进攻吐谷浑十多天后,难民潮就出现了。
在如意客栈里的李元芳一家人看到官道上从西面甘州方向源源不断涌过来的难民,就知道了局势到了多么严重性的地步。西林镇上早已是人心惶惶、谣言四起,已经有一些人拖儿带口地汇入到逃往凉州的难民大军之中。
一时间,大批难民潮水一般涌到凉州城门口,可是,凉州刺史孔有德借口防止吐蕃的奸细混入,下令紧闭城门,只准汉族青壮年男子进城,其余各族难民一律不准入城。而那些一旦入了城的汉族青壮年立刻被他收押起来,强行编入到守城的官军之中,以弥补守城兵力的不足。
难民们现在是进也不得,退也不知往何处去,怨声载道。一时间,凉州城周边官道两侧的树林里、草地上随处可见搭起简易帐篷勉强栖身的难民,也不时出现倒毙在路旁的难民尸体。
西林镇里也涌入了不少西边过来的难民。李淘一家出于善良的本性,也暂时收留了逃难到此的男女老少几十个百姓。虽然开着客栈,可是这几年边关也不大太平,客栈的生意也比较惨淡,李淘一家的储粮也不多,每天也只能力所能及地施与难民一些粥吃,勉强度日。
四月底,吐蕃攻占甘州的消息传过来,西林镇的百姓和逃到此处的难民更加恐慌。因为甘州和凉州也只隔了约500里地,吐蕃的铁骑两三日就可杀到。
李淘和妻子看着家里的储粮已经维持不了多长时间,每天这样坐吃山空也不是办法,夫妻俩心急如焚。也不知道现在这种人心惶惶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他们只能心里祈祷吐蕃军队不要那么快打过来,盼望朝廷的大军早日到来,赶跑吐蕃军队,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早点结束。
最后,一家人商量之后决定:自己马上去联系好镇上还未走的百姓和难民,让他们收拾好一些容易带走的生活必需品;让元芳从今天起每天带着镇里的几个年轻人往西边巡察,时刻关注吐蕃军队的情况,一旦打探到吐蕃军队即将打过来的消息,就立刻回来报信,李淘就带着大家逃往镇后边的大山里躲藏起来保命,等吐蕃军队走了再回来。目前也只能这样了!
于是,李淘和元芳立刻分头行动。
镇上的百姓见到李淘父子出面来组织大伙儿,总算有了主心骨。都完全听从李淘父子的安排,各自收拾好要带走的生活必需品,做好了随时撤往后山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