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十里坪煤矿的奋进之路01
作品名称: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发布时间:2025-04-27 09:26:03 字数:3583
在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十里坪煤矿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其采煤机械化的发展轨迹,承载着无数的尝试、挫折与突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力量。往昔产量与效率之变,曾经,十里坪煤矿原煤产量最高纪录为年产九十二万吨,那时全矿职工人数将近5000多人。而到了2010年,实现采煤机械化后的十里坪煤矿,年产原煤成功突破一百万吨大关,令人惊叹的是,此时全矿职工仅1700人,生产效率提升至原来的三倍以上。科技的力量,如同一股春风,给十里坪煤矿带来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早期机械化尝试的艰难探索。事实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机械化采煤的议程便已被郑重地提到了十里坪煤矿的议事日程之上。当时,金鼎矿务局作为国家煤炭工业部管辖下的国有大型央企,实力雄厚。全矿职工就有三四万人,然而矿区的职工家属却多达十万之众,矿区经济一片繁荣昌盛,吸引着众多其他企业的职工纷纷向往。在那个时期,其他企业职工每月收入不过三四十元,而金鼎矿务局的职工收入可达七八十元,井下一线职工的收入更是有可能达到八九十元甚至上百元。优厚的经济待遇,无疑成为了吸引人才的强大磁石。煤矿职工的待遇在当时也极为可观。
煤炭矿井产量实行计划经济管理,煤矿企业上缴利润而非税收,即便经营不善出现亏损,也由国家承担,职工工资分毫不少,在全国煤矿行业中的待遇名列前茅。自1955年政务院对全国各行业职工工资进行调整后,煤矿职工的工资待遇在全国各行业中始终位居前列。煤炭工业部劳动模范、十里坪煤矿的老采煤工人赵喜龙,常常满怀深情地讲述往昔:1961年,他作为全国煤炭工业部的劳动模范,有幸被送往河北北戴河煤矿职工疗养院疗养。在那里,他听闻煤矿职工疗养院所处的位置在北戴河堪称最佳。原来,在兴建北戴河煤矿职工疗养院时,朱德委员长特别关照,他深切了解煤矿职工的艰辛,特意指示要把北戴河最好的位置留给煤矿职工修建疗养院。朱德委员长作为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大委员长,曾多次深入河北开滦煤矿、山西大同煤矿、辽宁阜新煤矿视察工作,亲自下到井下一线,与职工们倾心交流,真切了解他们的疾苦。每次提及这些往事,老工人赵喜龙总是难掩激动与自豪之情,为自己身为一名煤矿工人而深感骄傲。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尽管十里坪煤矿的煤层属于急倾斜煤层,开采难度极大,但在国家煤炭工业的大力支持下,依然决定在十里坪煤矿推行机械化采煤方案试点工程。
为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国家煤炭工业部多次组织金鼎矿务局的相关局矿领导干部,前往世界上机械化采煤先进的国家参观学习,最终选定了波兰采煤综合机械化设备,也就是当时人们常说的“波兰机组”。为培养一批掌握采煤机械化技术的工人,金鼎矿务局在职工技校专门开设了一期“机械化采煤班”,简称“机采班”。经过两年的系统学习,“机采班”的全体学生毕业后都被分配到十里坪煤矿。与此同时,十里坪煤矿成立了专门的采区——生产准备区,并配齐了党政工团班子,技术人员也一应俱全。
十里坪煤矿生产准备区区长齐万斌,是1967年毕业于北京矿院的高材生,在调任准备区之前,担任十里坪煤矿技术科科长。党支部书记赵大兵,有着多年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调来准备区之前是十里坪煤矿机电科党总支书记。
赵大兵虽为政工干部,但他在大学所学专业却是井下机械专业,同样毕业于北京矿院,仅比齐万斌晚毕业一年。赵大兵高中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学期间担任党支部书记。毕业后,他先在十里坪煤矿四采区机整队实习,实习期满仅半年就担任了机整队党支部书记,后来又调任十里坪煤矿机电科党总支副书记,直至担任党总支书记。
技术区长景刚,是刚从中国矿院毕业的优秀人才,分配到金鼎矿务局还不满一年。他一毕业就进入金鼎矿务局技术处担任技术员,在金鼎矿务局于十里坪煤矿推行采煤机械化试点工作时,被迅速调到十里坪煤矿生产准备区担任副区长。当时,干部管理实行下管两级制度,科级干部由矿务局任命,处级干部则直接由煤炭部任命。
担任十里坪煤矿生产准备区团书记的是寇森林,他正是金鼎矿务局技校机采班的学生。当初,寇森林听闻技校机采班毕业后在井下开采煤机,工作轻松且工资待遇高,高中毕业后放弃复读直接报考了金鼎矿务局技校。寇森林社会活动能力极强,在技校期间,担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和班级团支部书记,并在毕业那年光荣入党。因此,十里坪煤矿成立生产准备区时,他便被任命为区里的团书记。
彼时,十里坪煤矿乃至整个金鼎矿务局都摩拳擦掌,呈现出大干一场的激昂态势。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采煤机械化方案试点工程,最终却以失败告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失败,至今仍众说纷纭。是十里坪煤矿特殊的地质条件,还是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不善,亦或是采煤职工具体操作存在问题,甚至是某些人的急功近利?无人能确切知晓。但当时的情况是,整个工程投入巨大,国家花费了数百万外汇,却产出寥寥。也难怪当时在十里坪煤矿有人调侃:“他们的机械化,还没有我们用背筐背出的煤炭多。”
经过近一年的试行,在铺天盖地的舆论和巨大压力面前,十里坪煤矿试点推行的采煤机械化工程不得不被迫叫停。从井下拆除的“波兰机组”,先是被运到十里坪煤矿机电科厂房外,后来领导考虑到设备不能长期日晒雨淋,又将其运到一个叫大村的闲置房屋内。在此之前,还对大村闲置厂房进行了修缮,谷泓喜当时在行政科担任建筑技术员,带领一群土建工人完成了安置“波兰机组”的厂房修建工作。
这次试点工程的失败,给金鼎矿区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以至于金鼎矿务局包括后来成立的金鼎煤业集团公司,在推行采煤机械化方面整整推迟了二十年,而十里坪煤矿更是推迟了三十年之久。
新时代的重启与突破。时光荏苒,2015年,已归属川煤集团金鼎煤业集团公司的十里坪煤矿再度成立综采队。
回溯十年前,四川省成立了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全省原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各个矿务局重新划归省煤炭产业集团管理,金鼎煤业集团公司也从金江市划归其中。2012年,“川煤大发展大集团”的实施战略提出,十万川煤人满怀壮志,在实现“百亿川煤”梦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2013年初,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第一次党代会隆重召开,为实现这一梦想保驾护航。推进科技进步势在必行,煤矿实现机械化的春风再次吹到了十里坪煤矿。
十里坪煤矿积极响应川煤集团公司和金鼎煤业集团公司的安排部署,毅然重启了搁置三十年的采煤机械化方案。十里坪煤矿将实现采煤机械化视为重中之重,然而,谁来担任十里坪煤矿第一任综采队队长?这一问题首先摆在了现任领导班子面前。
最终,领导们一致决定由佟大成担任此重任。佟大成在领导眼中是不折不扣的“干将”,在工人眼中是贴心的“亲人”,在亲人眼中却是个忙碌的“大忙人”。他还是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当时担任十里坪煤矿掘进一队队长。
自1990年投身工作,佟大成便一头扎进了煤海深处,开启了漫长的摸爬滚打岁月。那些年,矿井下的日子就像一场看不到尽头的艰苦跋涉,幽深巷道里弥漫的煤粉,仿佛是岁月为这段旅程涂抹的厚重底色。无论是职工队伍人心惶惶、如一盘散沙亟待重组的艰难时分,还是采煤工艺面临革新、需要破旧迎新的创新征途,乃至十里坪煤矿全力攻克采煤机械化难题的关键节点,矿领导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身影,必定是佟大成。而佟大成,也仿佛与领导之间有着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每一次,都稳稳地接住领导交付的重任,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回馈这份沉甸甸的信任。
那一回,矿上两个采煤队状况频出,急需重组整合。当时的局面,简直就是个谁见了都头疼的“烂摊子”。职工出勤率低得可怜,人心也像被风刮散的柳絮,七零八落,毫无凝聚力可言。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矿领导目光坚定,毫不犹豫地点名佟大成出任重组队队长。面对这个旁人避之不及的棘手任务,佟大成站在那儿,身姿笔挺,眼神里没有一丝一毫的退缩之意。他深知,这是一场硬仗,可既然接下了,就绝不能有半分懈怠。
回到办公室,佟大成眉头紧锁,在狭小的空间里来回踱步,大脑飞速运转,思索着破局之法。不多时,他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伏案提笔,一份大胆且详尽的管理办法在笔尖流淌而出。随后的日子里,他一头扎进职工中间,一间间宿舍走访,一次次耐心地与职工促膝长谈,从生活琐事聊到工作前景,用真诚敲开了职工们紧闭的心门。每天,天还未亮,佟大成就早早来到工作现场,与职工们一同下井。在幽深昏暗的巷道里,他那魁梧的身影忙碌不停,或亲自示范操作流程,或与职工们一起扛着沉重的设备艰难前行。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煤粉沾满了他的脸庞,可他浑然不觉,一心只想着带领大伙把工作干好。
日子一天天过去,奇迹悄然发生。职工们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慢慢聚拢在了一起,队伍愈发稳定。生产效率也如同雨后春笋,节节攀升。原本矿里几个让众人望而却步、难啃无比的工作面,在佟大成和队员们的齐心协力下,接连被攻克。渐渐地,这支重组后的队伍声名远扬,成了矿里人人称赞、敢打硬仗的“铁军”,而佟大成,也成了大家心目中当之无愧的领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