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从繁华到崩塌的命运之章03
作品名称: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发布时间:2025-04-26 10:28:48 字数:3605
赵晓光走进妹妹赵晓娜的家门,只见父母正坐在柔软的沙发上,悠闲地看着电视,电视里播放着新闻节目,可他们的心思似乎并不全在节目上。赵晓光却没瞧见妹夫李书浩和外甥女晶晶的身影。他不禁向妹妹问道:“书浩和晶晶呢?”妹妹赵晓娜一边接过赵晓光的外套,轻轻挂在衣架上,一边回答道:“书浩昨天去省里开会了,说是关于教育改革的重要会议,估计得几天才能回来。晶晶在书房写作业呢,这孩子最近学习任务重,马上要考试了。”
说罢,便急忙去给哥哥倒水,不一会儿,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走了过来,放在茶几上。
妹妹居住的是一套四室两厅两卫的宽敞房子,装修得温馨而典雅。一间给父母住,房间里摆放着舒适的大床、古朴的衣柜,墙上挂着父母年轻时的照片;一间她和丈夫住,布置得浪漫而温馨,有柔软的地毯、精致的台灯;外甥女住的房间充满了少女的气息,粉色的墙壁、堆满玩偶的床铺;还有一间则布置成了书房,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从文学名著到教育理论,应有尽有。
赵晓光在父亲旁边坐了下来,沙发微微下陷。赵长贵见儿子坐在身边,神色凝重,脸上的皱纹仿佛更深了几分,语重心长地说道:“晓光啊,昨天你媳妇跟我说了你投资小煤窑的事。我在煤矿干了几十年,从年轻力壮干到两鬓斑白,现在也一直关注着煤矿的消息,每天都通过那台老半导体收音机,收听相关新闻。这煤矿行业,风险太大了,政策说变就变,这事儿长久不了。你还是听你媳妇的,安心做餐饮生意,那才是稳当的营生。小煤窑就维持现状,小打小闹就行,别再往里砸大钱了。”赵晓光满不在乎地回应:“爸,你放心,我心里有数。现在煤矿行业正火,这是难得的机会,我不能错过。”赵长贵皱了皱眉头,略带责备地说:“我看你是心太贪了。古话说得好,小心驶得万年船。小军今年大学也毕业了,咱们有点钱,日子安稳就行,别再折腾了。”赵长贵口中的小军,正是赵晓光的儿子赵军。四年前,赵晓光满怀期望地将儿子送到英国读大学,花了不少积蓄,就盼着儿子能有个好前程,今年刚好毕业,正准备回国发展。
听到父亲和哥哥的对话,晓娜也忍不住插嘴:“哥哥,这事儿真不能干,风险太大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问题。那么大一笔投资,可不是小数目。你想想,要是亏了,咱们这个家可就完了。你还是安安稳稳做餐饮生意吧,咱们家的酒楼口碑这么好,只要好好经营,肯定能越来越好。”
赵晓光这才想起,一进家门就没看到妹夫李书浩。原来,身为金江市西区教育局局长的李书浩,工作一直很忙,前天去省里开会了,家里只有父母、妹妹和外甥女,显得有些安静。
在妹妹家待了一个多小时,父亲苦口婆心地劝了他一个多小时,从行业风险讲到家庭责任,从过往经验谈到未来安稳。为了不让父亲生气,赵晓光只得哄骗道:“好的,我听您的,安心经营餐饮酒店,您就放心吧。”
可回到家后,他的心还是被小煤窑的巨大利益所诱惑,依旧瞒着父亲和妻子,忙着办理酒店转卖、房屋抵押和贷款等事宜。他四处奔波,联系买家,与银行沟通,准备材料,忙得晕头转向,却浑然不知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
一个月后,赵晓光还是将市里的海鲜大酒楼转卖出去,看着自己多年的心血被别人接手,心中五味杂陈。加上房屋抵押贷款以及从其他方面筹集的借款,共计1000多万,全部投入到小煤窑的扩大再生产中。那段时间,赵晓光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整日整夜守在小煤窑。他亲自监督工人作业,查看设备运行,规划开采方案,眼睛里闪烁着对财富的渴望。
投入资金后,起初效益确实不错,看着源源不断的原煤从矿井里被运出来,堆积如山,赵晓光心里乐开了花,仿佛看到了自己成为富豪的未来,他甚至开始计划着买豪车、换大房子,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他沉浸在喜悦之中,做着发财美梦时,王家湾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一声巨响,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彻底打破了他的幻想。事故发生后,省市相关部门迅速反应,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全部关停金江市内的小煤窑,赵晓光的公司也收到了关闭通知。
赵晓光心存侥幸,以为按照以往的规律,停产整顿几个月后就能恢复生产。可三个月过去了,毫无动静,矿区里一片寂静,只有偶尔的风声吹过;半年过去了,依旧没有任何复产的消息。这下,赵晓光慌了神,他开始四处打听消息,托朋友、找关系,希望能找到一丝复产的希望。在西区区委宣传部工作的妹妹赵晓娜也告诉他,小煤窑一时半会开不了工,政策收紧,安全检查严格,复产难度极大。赵晓光不死心,四处托关系到省里打听消息,得到的答复和妹妹说的一样,小煤窑复产毫无希望,就像被宣判了死刑。
由于小煤窑无法开工,赵晓光的抵押贷款无法按期偿还。银行开始催债,他四处借钱,却四处碰壁。经过法院清算,他那套两百平的豪华住房被法院判了出去,用于抵押拍卖。到最后,他不仅血本无归,还倒欠外债100余万,债主们纷纷上门追债,有的态度强硬,有的苦苦哀求,让他心力交瘁。妻子柏雅芬看到这副惨状,整日哭哭啼啼,和他吵闹不休,家里被搅得不得安宁。她不停地埋怨道:“当初我就劝你别这么干,你非不听,现在好了,鸡飞蛋打。好好的海鲜大酒楼,你非要卖掉,以后咱们吃什么?你倒是说说!咱们这个家被你毁了!”每一句话都像一把刀,刺在赵晓光的心上。
好在他们原来在市里买的那套几十平方的小房子没有卖,当时贷款时,赵晓光觉得房子太小,没拿去做抵押。走投无路之下,赵晓光和妻子协议离婚,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家人,选择净身出户,将那套六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和手上仅剩的20万都交给了妻子,希望能给她们一些生活的保障。
赵晓光发现停薪留职的合同期已满,无奈之下,他回到了十里坪煤矿煤质科,继续从前的工作。他穿着破旧的工作服,在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看着那些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心中满是感慨。他想借此机会好好反思,思考自己今后还能干些什么。赵晓光的儿子从英国留学回来后,在省城成都的一家证券公司当上了高管,有着体面的工作和丰厚的收入,可赵晓光却觉得自己无颜面对儿子。
这次打击对赵晓光的父亲赵长贵来说最为沉重。他一生辛勤工作,为家庭、为煤矿奉献了一切,本想着儿子能安稳生活,却没想到遭遇这样的变故。他实在经受不住这么大的打击,身体和精神迅速垮了下去,没过几个月便与世长辞。父亲的离世让赵晓光悲痛万分,他跪在父亲的灵前,泪水止不住地流,满心悔恨,想起父亲一直对他疼爱有加,寄予厚望,从小教他做人的道理,送他读书,为他的未来操心,最终却因自己生意失败而离世,他的心里充满了愧疚,觉得自己是个不孝子。赵长贵只有赵晓光这一个儿子,平日里对他百般呵护,一心希望他能有个好前程,原本打算给他安排个好工作,谋个一官半职,在安稳的体制内生活,可赵晓光对当官毫无兴趣,唯独热衷于做生意,一心想要在商海中闯出一片天。
相比之下,女儿赵晓娜十分听从父亲的安排,努力学习,考上公务员,在西区区委宣传部工作,事业稳定,家庭幸福,也算是让父亲的心愿有了寄托。所以,赵长贵更喜欢和女儿住在一起,常常与她聊天,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女儿这里,他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宁。
同样是十里坪煤矿子弟的李武德,这些年在商海中拼搏,就像一位勇敢的航海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乘风破浪,赚得盆满钵满,还成为了金江市十大优秀民营企业家。李武德的父亲原来是四川威远煤矿的一名采煤工,一生都在和煤炭打交道。
1975年,李武德十岁那年,随父亲从威远来到了十里坪煤矿,搬到了畔海片区。当时谷泓喜也住在畔海片区,两人年纪相仿,很快便成了玩伴,一起在矿区的小道上奔跑玩耍,一起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李武德比谷泓喜小两岁,高中毕业也比谷泓喜晚一年。李武德整个中学时期都在十里坪煤矿子弟学校读书,那所学校虽然不大,却承载了他的青春记忆。高中毕业那年,他考上了金鼎矿务局技校的采煤班,在技校里,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两年学习期满后,从金鼎矿务局技校毕业,被分到了十里坪煤矿四采区当了一名采煤工,每天在黑暗的矿井中工作,虽然辛苦,但他从不抱怨。
李武德为人机灵,很会来事。在十里坪煤矿工作不到一年,就通过关系调到了金鼎矿务局西山煤焦厂,当了一名销售员。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出色的沟通能力,很快在销售领域崭露头角。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拼搏,他被提拔为西山煤焦厂的销售科副科长。作为销售科副科长,李武德经常与外界单位接触,结识了不少朋友,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看到了市场的机遇,萌生了下海创业的想法。最终,他辞去工作,不顾家人的反对,自己开了一家小焦化厂。
李武德极具经营头脑,他利用在西山煤焦厂积累的人脉资源,迅速打开了销售渠道,和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他多方筹集资金,不断扩大再生产,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打拼,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金江市西区最大的焦化厂,固定资产上亿元,成为西区和金江市的利税上交大户,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本人也被金江市命名为十大民营企业的带头人,成为了众人羡慕的成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