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清明祭魂,金鼎铸情01
作品名称: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发布时间:2025-04-22 10:18:06 字数:3121
清明前夕,金江市被一层湿漉漉的悲伤所笼罩。街头巷尾,细雨如泣如诉,轻轻敲打着地面,溅起的水花仿佛是这座城市无声的泪花。天空中,厚重的云层压得极低,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祭奠而默哀。
谷泓喜坐在办公室里,四周的寂静被墙上挂钟的滴答声所打破。他正翻阅着报纸,眼神专注,手指下意识地轻轻摩挲着纸张的边缘。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破了这份宁静。谷泓喜微微一怔,放下报纸,迅速伸手拿起听筒,心中暗自疑惑:“这个时间,会是谁呢?”
“喂,您好?”他礼貌地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探寻。
“泓喜啊,我是老向。”电话那头传来老向沉稳而温和的声音,“明天就是清明节了,我约了几个文友打算去金鼎山,瞻仰亓伟墓,你有时间一起去吗?”
听到“亓伟”这个名字,谷泓喜的心头猛地一震,亓伟那坚毅的面容瞬间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亓伟,这位在金江建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英雄,他的事迹如同金江的地标一般,深深烙印在每一个金江人的心中。谷泓喜连忙问道,语气中满是急切:“都约了哪些人啊?”
老向耐心地介绍着:“有咱们市著名诗人王锡庆、熊仕蜀,西区作协主席毛华健,还有咱们金江市的后起之秀,本土作家李显华。我们都想着去缅怀一下金鼎矿区的老领导,第一代建设者亓伟。”
谷泓喜毫不犹豫,立刻应道:“行,明天一点我准时到,咱们一起去。”
放下电话,谷泓喜靠在椅背上,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那些关于亓伟的故事里。
亓伟,这位从山东莱芜东汶南走出来的铁骨铮铮的汉子,原名亓纯祖、亓维祖,于1911年10月出生。1965年1月起,他担任四川渡口金鼎山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自那时起,他的命运便与金江这片土地紧紧缠绕,再也无法分割。在那个国家大力开发建设的特殊时期,为了落实中央开发金江的战略决策,亓伟几乎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其中。他一头扎进年产75万吨的十里坪煤矿、年产90万吨的大金鼎煤矿的建井会战中。日日夜夜,他都坚守在建设一线,与工人们同吃同住,面对艰难险阻,他从未有过丝毫退缩。即便后来被查出患有食道癌,他也没有被病魔打倒,反而拖着病弱的身躯,穿梭在矿区的每一个角落,用他那愈发沙哑却依旧坚定的声音指挥着各项工作。
他曾在日记中庄重地写下“活着建设金江,死后埋在金江”,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语,更是他用一生去践行的誓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为金江的建设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他的事迹先后被渡口日报、四川日报、中国煤炭报、人民日报报道,被人们赞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2011年,在亓伟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他当之无愧地被金江市委评为“感动金江十位共产党员”之一。金江市市西区、金鼎公司联合在西区苏铁广场为他树立塑像,并将苏铁广场改名为亓伟广场,以此铭记他为金江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谷泓喜越想越觉得亓伟的伟大,对明天的行程也越发期待。他在心里默默想着:“亓伟同志为金鼎矿区奉献了一切,明天我一定要带着最诚挚的敬意去瞻仰他的墓,好好缅怀他。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金江人,我也一定要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在金鼎矿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第二天清晨,天还未完全亮,谷泓喜就早早地起了床。他简单洗漱后,站在衣柜前,仔细挑选着衣服,最终穿上一身整洁的深色西装。他看着镜子中略显庄重的自己,心中满是对此次祭奠的重视。他在心里琢磨:“今天去祭奠亓伟同志,一定要以最恰当的姿态,表达我内心的崇敬。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从着装到言行,都要展现出对先辈的尊重,这是我应该做的,也是对亓伟同志的告慰。”
他撑着伞出门,前往约定地点。一路上,细雨如丝般飘落,打在脸上,带着丝丝凉意。他来到会合地点时,老向等人已经在那里等候。
“泓喜,就等你啦。”老向笑着打招呼,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
谷泓喜略带歉意地说:“不好意思,没迟到吧。”他微微皱着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安。
“没有没有,时间刚刚好。”老向摆摆手,语气轻松,试图让谷泓喜放松下来,“大家都刚到不久,这天气,路上不好走。”
众人相互打过招呼后,便一同踏上前往金鼎山的路途。车子缓缓行驶在公路上,雨刮器有节奏地摆动,刮去挡风玻璃上不断落下的雨滴。车窗外,田野、山峦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朦胧的水墨画。车内,大家都安静地坐着,谷泓喜心里也在默默想着即将到来的祭奠,亓伟的那些事迹不断在脑海中翻滚。他偷偷瞥了一眼旁边的王锡庆,只见这位著名诗人眼神专注地望着窗外,似乎也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之中。
谷泓喜心想:“王诗人此刻一定也在回忆亓伟同志的伟大事迹,构思着新的诗作吧。他的笔触总能触动人心,不知道这次会创作出怎样动人的作品。或许他会从亓伟同志的奋斗历程中汲取灵感,用优美的诗句描绘出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他又看了看其他人,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庄重的神情,车厢内弥漫着一股凝重的气息。熊仕蜀微微闭着眼睛,像是在心里默默与亓伟对话,也许在回忆那些从书本上读到的关于亓伟的事迹,试图在心中勾勒出更加鲜活的形象;毛华健则双手交叠放在腿上,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敬仰,作为西区作协主席,他深知传承这种精神的重要性,或许此刻正在思考如何通过文学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亓伟;李显华年轻的脸上满是好奇与崇敬交织的神情,似乎对即将见到的亓伟墓充满了期待,对于这位后起之秀来说,这次祭奠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渴望从先辈的事迹中获得创作的源泉。
到达金鼎山后,谷泓喜一行人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而上。山间的空气格外清新,混合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细雨使得山路有些湿滑,谷泓喜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滑倒。他一边走一边在心里念叨:“一定要稳稳地走到亓伟同志的墓前,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一路,就像亓伟同志当年走过的艰难建设之路,虽然坎坷,但必须坚定地走下去。每一步都像是在重温那段奋斗的历史,我要带着敬畏之心,完成这次庄重的瞻仰。”
终于,他们来到了亓伟墓前。墓前,一座朴素的墓碑静静矗立着,周围的松柏郁郁葱葱,像是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位长眠于此的英雄。谷泓喜等人神情庄重地献上鲜花,随后,他们整齐地站成一排,深深地向墓碑鞠躬。谷泓喜心中满是对这位先辈的无限敬仰与缅怀之情,他在心里默默念叨着:“亓伟同志,我们来看您了,您为金鼎矿区所做的一切,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的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奋斗。我们会继承您的遗志,把金鼎建设得更加美好。我们会沿着您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让金鼎的明天更加辉煌。”一时间,整个墓地安静得只能听见细雨落在树叶上的沙沙声,仿佛大自然也在为这位英雄默哀,为他的奉献与付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从金鼎山上下来,车子开到了金鼎公司公交车站。他们送走了市里和局里的几位文友后,向文和谷泓喜来到公司开往十里坪煤矿的公交站。这里人声嘈杂,除了公交车,还有不少私人开的面的车。他们刚一靠近,就有开面的司机热情地迎了上来,大声招揽着生意:“到十里坪的,马上就走!”“两位,到十里坪吗,上来就走。”
谷泓喜拉着向文上了其中一辆面包车。车上,他们还在热烈地讨论着今天的祭奠。回忆起亓伟的种种事迹,大家都感慨万千。
“亓伟同志真的太了不起了,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谷泓喜忍不住感叹道,脸上满是敬佩之色,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大家建设煤矿,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金江建设的道路,让无数人有了奋斗的方向。”
向文也点头表示赞同:“是啊,他为金鼎矿区的建设奉献了一切,我们不能忘记他。他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啊。换做是我,真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他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克服。”向文微微摇头,眼中满是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