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元芳通过考察
作品名称:李元芳之身世 作者:蓝色光影 发布时间:2025-03-18 11:08:48 字数:3837
4.元芳通过考察
五泉山整座大佛寺加上元芳也只有六个人:仁怀大师、小沙弥、藏经阁看守经文的老和尚以及被仁怀大师收留在寺院里,负责照管菜园并负责做饭的两个无儿无女、无家可归的当地50多岁的孤身老汉。
小沙弥约十五六岁,比元芳年长两岁,但身体比元芳瘦小多了。这孩子十年前原本住在山里,因父母进山砍柴被猛兽所害,就成了孤儿,幸好被正在山里采草药的仁怀大师及时发现,带回来收养在寺院里。小沙弥沉默寡言,做事倒还勤快,负责寺院每天的洒扫事务,每天尽职尽责地将寺院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自从父亲走后,元芳虽然感到有些孤独,但他知道父亲把他留在寺院里的目的,所以他把对父母的思念深深地埋在心底。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跟仁怀大师好好学,学成上乘武功,回报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出乎元芳的意料,一连好几天,仁怀大师并没有传授自己一丁点武功,甚至关于练武之类的话都没说过半个字。仁怀大师只是安排元芳每天五更起床,然后到寺院半里外的小溪边去把打水回来,将厨房里的水缸注满水。其余时间,大师也没再给元芳安排其它的事务,只是每天打完水后,就让元芳看一些关于人体结构、骨骼、血管、穴位和一些关于中草药方面以及医治内、外伤之类的书。
虽然元芳心里感到有些失望,但他还是没有任何怨言,还是按照仁怀大师的吩咐去认真做事、认真读书。另外还让元芳感到不解的是:每次去打水,大师只能允许元芳用两手提着水桶,却不准用扁担挑水;并且要求元芳每次提的水桶里的水至少要有半桶,然后每隔一段时间逐渐增加水桶里的水量,直至双手能各提着一个装满水的桶在路上飞奔,且水桶中的水几乎不洒出来一滴。元芳也没多问为啥要这样要求,满口应承下来,心想:大师这样安排,自有他的道理。
从此,李元芳每天按照大师的吩咐,五更天按时起床,提着两个空桶不辞辛苦地去寺院外的小溪边打水。刚开始打水的这一个月里,元芳的衣服几乎每天都要被水桶里溅出来的水给打湿,几乎是天天受到仁怀大师的责罚。
受过责罚,早饭过后,他就待在自己的房间里,认认真真地看大师要求他读的那些医书,将要点牢记于心。下午就在自己房间前的空地上练习练习父亲教给他的武艺。晚饭后,又再练练武艺,然后在油灯下继续看大师要求他读的那些医书,直到二更才上床睡觉。每天只要有空余时间,元芳都会主动帮助小沙弥打扫寺院的卫生。
小沙弥看在眼里,虽然嘴里不说什么,但心里还是感到挺温暖的,对这个新来的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小兄弟有了些好感。
这西北冬天的早晨格外寒冷,每次元芳去小溪边打水,都要用铁棒狠劲凿开厚厚的冰层才能打到水。有时提着水桶奔回寺院,水从水桶里溅出来,衣服、鞋子都弄湿了,冻得硬邦邦的,身上冰凉冰凉的,非常难受,还要受到师傅的责罚。但他从不叫苦,再苦再累,他都咬牙坚持,按要求将厨房的水缸装得满满的;对于师傅的责罚,他也坦然接受。
那两个在厨房做饭的孤身老汉,见小小年纪的元芳干活如此能吃苦,既心疼又佩服不已。
每当感到劳累时,元芳总会想起在凉州时老秀才教给他的书中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想到这里,他内心就更加坚定。他觉得自己就算再苦再累也要承受,一定要争口气,把大师交代的一切事情做好,练好武功,不给阿爸阿妈丢脸。
从进寺院到现在已经快一个月了,元芳很多时候都主动协助小沙弥打扫寺院,做起事来非常勤快,手脚麻利,脏活累活抢着干,小沙弥也挺佩服元芳的。
空闲之余,元芳还主动找小沙弥聊聊天。一开始,都是元芳问一句他机械地答一句。小沙弥从来都不主动问元芳什么,也不主动给元芳说些什么。元芳生性开朗,天生一副热心肠。对于小沙弥的冷淡非但不在意,反而更加热情地找他闲聊。
渐渐地,小沙弥把这位新来的和自己年纪相仿又热心、善良且很能吃苦的帅气小兄弟当成了朋友。一向沉默寡言的他也渐渐打开了心结,终于开始主动找元芳说说话了。他主动给元芳讲了他的悲惨身世,元芳也给小沙弥详细说了自家的情况。两个少年听了对方的身世,都为对方家庭遇到的一些不幸而唏嘘不已,彼此心中都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三个月,到了第二年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大地又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天下午,元芳又和小沙弥在一起洒扫寺院,小沙弥很好奇地问元芳:“元芳兄弟,我知道你来这里是想跟仁怀大师学武的。但自从我来到这寺院,差不多有十年了,还从见过大师收过一个徒弟,你是第一个,你真幸运!可是我不明白大师都收你为徒这么好几个月了,怎么也没见大师教你武功,每次都是看见你自己一个人在练功呢?”
“我想大师自有他的安排,他既然收了我为徒,就一定会教我武功的!”元芳诚恳而又自信满满地回答道。
“我也是这样想的!”小沙弥也赞同地说。
“那为啥我也没见小哥哥你练过武呢?大师也没教你武艺吗?”元芳也很好奇地问道。
“可能是大师觉得我压根儿就不是练武的料吧。再说,我对练武也不感兴趣,我对那些打打杀杀根本就没兴趣。”小沙弥平静地回答道。
两人不再说话,默默地继续洒扫院子……
第二天早上,元芳刚吃完早饭,小沙弥就急匆匆地来找元芳,神秘地在元芳的耳朵边小声地说:“恭喜你!元芳兄弟,大师说有重要事情要见你!我估计可能是要教你武艺了,快随我来。”
元芳吃了一惊,但马上又平静下来,立刻跟随小沙弥走向内院。
穿过两排房屋,再走过几道走廊,最后走进一道门,来到一个小院里。一进院子,元芳觉得有些奇怪:这院子里怎么会飘浮有多种药物的味道?甚至有些刺鼻,但也不便多问。
这里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落,院子长约十来丈,宽七八丈,一棵碗口粗的白杨树孤零零地挺立在院子中央,一律向上的丫枝上已吐露出嫩黄的新芽。右边靠近围墙的地方整齐地立了两排高低错落的梅花桩,高的有差不多两人高,低的也有半人高;左边围墙边放了两把练功用的大大的石锁,格外醒目,每把少说也有一两百斤。
这里应该就是练武的地方,元芳正疑惑间,院子前方中间那间房屋的漆黑大门“吱呀!”一声,突然半开。一个健硕的身影闪将出来,元芳定睛一看,原来是仁怀大师。连忙向大师拱手行礼,恭恭敬敬地喊了一声“师傅!”。
仁怀大师身体挺立,双手合掌,然后手轻轻向小沙弥一挥,小沙弥知趣地退出了院子,轻轻关上了院门。
大师微微一笑,温和地说:“元芳,你已来了好些日子了,对这里还习惯否?”
“回禀大师:一切还好!”元芳朗声答道。
“我让你看的医书,是否都看完记熟?”大师又问道。
元芳自信满满地回答道:“弟子都看完了,都记熟了,师傅尽管提问考我!”
“那好!为师今天就好好考考你!”
在随后的半个时辰里,仁怀大师耐心地考查了元芳对几本医书上内容的掌握情况。他先问了元芳关于人体主要经脉、穴位及血管、骨骼的具体位置,然后又问了如何识别一些外形相似的草药及其主要功效,以及如何快速点穴、解穴还有内、外伤的治疗等等问题,元芳都一一对答如流。最后,大师又一连串地问了元芳好几个比较刁钻的问题,元芳都能轻松应对。
大师对元芳的学习和领悟能力感到非常满意,微笑着颔首赞许。
最后,大师爱怜地说:“元芳,你确实聪慧过人,学得挺快的,孺子可教!为师很喜欢!这样吧,从明天起,你就不用再看那些医书了,你就每天早晨给伙房打完水后,来这里先练习梅花桩。练梅花桩是练习轻功的有效途径,练习轻功时要注意要领:身体往上蹿时要尽量往上提气,身体下落时要气沉丹田,双臂要尽量舒展开,屏住呼吸,脚尖点地要轻,身体要学会借力......你要记住了!为师先给你做个示范,你看好了!”
话音未落,只见仁怀大师深吸一口气,身体已如旱地拔葱一般拔地而起,呼地往上一跃,稳稳地落在最高的那根桩子上,双手合掌,来了一个漂亮的金鸡独立。随后大师就在高低错落的梅花桩上来回穿梭、上下翻飞,身轻如燕,直看得元芳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对大师的敏捷身手和上乘轻功佩服不已。
“该你了!元芳。”大师话音刚落,人已经从半空中轻盈地飘落下来,面不改色、气不喘地稳稳站立在元芳面前。轻功着实了得!
元芳长吸一口气,学着大师的样子,一个健步将身体往上腾起,脚尖在一根半人高的梅花桩上用力一蹬,一纵身跃到一人多高的桩子上。这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干净利落。
虽然元芳在高高的桩子上站稳了,但身体还是有些轻微的晃动。稍微定了定神,元芳开始在高低错落的梅花桩上来回奔跑、跳跃。刚开始身体还有点僵硬,动作还有一些不协调,来回几趟之后,动作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协调,身体也更加轻松自如。
这下他似乎有点明白仁怀大师的良苦用心了:为啥大师会让他每天去半里外的小溪边打水,却不能用扁担挑,而只能用双手提,并且还要双手平稳地提着水桶尽量快地在狭窄的山道上奔跑?原来是锻炼他的腰力、臂力和腿部力量和身体的平衡力,为他下一步在梅花桩上练习轻功打下良好基础。
这三个多月来,元芳也发觉自己身体的力量和平衡力大有长进。刚开始到小溪边打水,每次只能用双手各提半桶水回寺院,中途休息了一下都感到非常吃力。半里的路程,每一趟他都累得气喘吁吁,并且因身体不稳将水桶里的水浪洒出来打湿了衣服,为此元芳几乎天天受到仁怀大师的责罚;而现在,他双手平举,靠臂力提着几乎装满的两桶水,在狭窄的山路上是健步如飞,轻松自如,每一趟都不用休息,而水桶里的水几乎都不会洒出半点出来,他为自己的进步感到有些自豪。估计再用一两个月,他的双手完全可以提满满的两桶水在山道上身轻如燕地飞奔。
“好!就这样坚持练,你每天在这里至少练习半个时辰的梅花桩!其余时间你再练其它功夫。梅花桩练熟了,轻功自然就长进了。”仁怀大师说完,一闪身出了院子,留下元芳自个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