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驻村第一书记>第五章 梦想起飞(上)

第五章 梦想起飞(上)

作品名称:驻村第一书记      作者:山雨歇      发布时间:2025-02-22 10:46:56      字数:3549

  隆盛公司的赵总帮助修建的那条路早已完工,天天来往于东西钓鱼台两片土地的大棚户,再也不是“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
  七贤庄新村蔬菜大棚产业园早已开始发挥它的功效,此时各个大棚里都是长势喜人的小苗。而与之配套的经济开发区枣树林村拦水坝,不但保证了产业园区的浇灌用水,还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简直变成了“三颗明珠”①。
  尽管张博源工作笔记上的蓝图一张张地变成了现实,可他深知,村庄还需要更好的发展。
  到滨阳市七贤庄新村任第一书记已经接近一年,张博源抓班子、抓产业、争取支持、培育特色……真的时刻把自己的屁股坐在了老百姓的板凳上。
  这不,为了庆祝农业丰收、弘扬传统文化、展示特色特产、打造七贤庄品牌,由张博源一手打造、推动的第一届七贤庄新村文化节,于2020年11月6日在七贤庄新村广场开幕了!
  这届文化节,前期准备工作到位,宣传到位,张博源“求人的水平”到位,不但是由滨阳市融媒体中心、七贤庄新村党委承办,还“求动”了中共滨阳市委宣传部、滨阳市经济开发区主办,滨阳市总工会、滨阳市农业银行、新利其药业集团等协办;张博源不但自己亲自化身主持,更有中共滨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滨阳市政府党组成员,滨阳市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滨阳市宣传部副部长,滨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等滨阳市的“大咖”参加了开幕式仪式。
  动感十足的广场舞、旋律悠扬的器乐表演、韵味醇厚的戏曲、富有地方特色的胶东大秧歌等,营造了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吸引了极高的人气。当天,来自经济开发区的40个村庄及周边企业等在场设置摊位,展出了各色美食、民俗产品等。
  借助“展形象、树品牌”的这个主题,借着“强村富民、乡村振兴”这个平台,咂巴、抑郁了多少年“巷子深”的刘建俊,也将她和自己的丈夫连夜用心烤制的烤鹅摆到了文化节上。
  刘建俊是东姑河庄村村民史伯彦的妻子。史伯彦是东姑河庄第一家养鹅的,他家的老辈就养。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东姑河庄有一条大姑河,水利的便利,让史伯彦的祖上看到了养鹅的利益。不过,条件限制,他的祖上一年一般就养几只,主要目的也是平常捡个鹅蛋,公鹅、老鹅养到过年杀肉吃。有了养鹅、吃鹅的经验,史家烤鹅的手艺慢慢开始谙熟。改革开放后,他们家扩大了养鹅规模,数量开始达到了上百只,甚至2000年的时候一度还达到了上千只。卖鹅蛋、卖烤鹅逐渐成为他们家经济收入的一部分。不过,养鹅数量虽然一度激增,却终因销售的问题而变成了昙花一现……
  “卖烤鹅了!卖烤鹅了!”在文化节上看着光景,听着音乐,感受着热闹,却久久无人光顾自己摊位的刘建俊着急了。她再也没有东张西望的心,大声吆喝着,想尽快把自家的烤鹅卖出去。“卖烤鹅了,好吃的烤鹅,东姑河庄的烤鹅,祖传手艺!”
  “建俊,又烤出大鹅来了?”刘建俊的吆喝,引来一位正在文化节上看热闹的村民。她停下脚步,热情地打着招呼,“今天人多,卖不老少了吧?”
  “哪有啊?二婶子,也没卖多少,比平常日子能强点。”刘建俊笑脸相迎,“二婶子,拿只回家吃吧,今天的鹅子烤的火候真好,外脆里嫩,好吃得不得了。”
  “等过年时去你家拿两只,今天先不吃了。”被刘建俊称呼为二婶子的妇女,一边笑着,摆着手远去了。
  刘建俊的吆喝也吸引来了张博源。
  主持完了开幕式,张博源也没找人陪,溜溜达达地在文化节上转悠开了。刘建俊的嗓音挺脆,又口口声声是东姑河庄祖传的烤鹅,这立刻就绊住了本就有心的张博源的脚步——培育特色产业一直是他的心愿啊!
  隔着几步远,张博源观察着那摊子上的烤鹅,也观察着刘建俊的摊子。那鹅子烤得红酥油亮,太阳一照,饱满的鹅胸有着深红油亮的玛瑙色泽,仿佛下一刻就要“嗞嗞”地冒出油来,看着就像好吃的样子。
  已经有几个人驻足看了看,却又都空着手走了。此刻,张博源见刘建俊眼光胶着在已经转身走开的“二婶”身上,恨不得人家立刻转回身再提走一只烤鹅的样子,他心里有点埋怨自己:天天想着鼓励农民八仙过海,说什么给老百姓唱戏搭台、培育特色,这东姑河庄村不就有家做烤鹅的?这家烤鹅看起来很不错,又是祖传手艺,说不定就值得好好推广推广呢!只是这要不是想了这么个文化节,这家的烤鹅我还不一定什么时间看到呢!
  见烤鹅摊上的女老板这会儿干吆喝,却没有人上前,张博源看似很随意地走了过去。
  刘建俊只顾着卖烤鹅,她的摊位离着主席台又远,刚刚张博源在上面主持她并没有看清他的面目。这会儿见有“顾客”上门,满心高兴地招呼着:“老板来了?捎只烤鹅回家尝尝?”见张博源微笑着端详着烤鹅,一副挺感兴趣的样子,刘建俊马上介绍起来,“我这是祖传烤鹅,吃苞米、喝大姑河的水长大,包你是散养大鹅、现杀现烤,新鲜、营养、美味。”见张博源在静静听着、看着,刘建俊很想做成这笔买卖。她用钩子配合着戴了一次性手套的手扒开烤鹅的肚子,“老板,你看看,这是药包,这里面配了二十多味中药,经过腌、烤,药效都攻入了鹅肉里,这鹅子不但好吃,还能补身体呢!”
  “看起来挺不错,闻起来也挺香。”张博源点了下头,笑着问,“买卖还不错吧?成规模了吗?一般一天能卖多少只?”
  这个人是来买烤鹅,还是来打听行情来了?刘建俊心里嘀咕起来,她没有回答张博源的话,仍是笑着道:“老板,要只大点的还是小点的?你看好哪只了,我给你装起来称一称。”
  在刘建俊旁边一个卖下货的打发走了几个客户,先笑着朝张博源叫了声“张书记”,又对刘建俊笑道:“老刘,你不认识他?这是张书记。”
  “张书记?”刘建俊停下扒拉着展示烤鹅的手,有点迷茫。
  “我是张博源,咱七贤庄新村的第一书记。”张博源笑呵呵地做了个自我介绍。
  “哎呀,张书记,真不好意思。您看看我眼这个钝,愣是没有认出您来。”刘建俊还是听说过张博源的,她赶紧拽掉手上的一次性手套,尴尬地从她的摊子后边转出来,不安地绞着手指,感觉往前伸不好不伸也不好。见张博源毫无架子地笑着伸出了手,她这才面红耳赤地伸出右手,嘴里还在不断地道着歉。
  “这有什么好道歉的?我不是名人,也不是网红,不认识我很正常。”张博源笑着,指着摊子上的烤鹅,“咱这烤鹅是祖传手艺?”
  说起烤鹅,刘建俊恢复了自信:“是我对象他们家祖传的。也不知道从哪辈开始,他家就养鹅、卖鹅,逢年过节的还会做了烤鹅出来卖。”
  “买卖还不错吧?平常一天能卖多少只?今天已经卖了多少只了?”张博源又回到了这个问题。
  “张书记,卖不动啊。”知道了面前的人是张博源,刘建俊实话实说道,“知道俺家烤鹅好吃的乡里乡亲,他们也是逢年过节,或者是家里有事去买只吃吃,这平日里谁家能天天吃烤鹅?而摆到集市上吧,不认不识的谁又知道俺家的烤鹅好吃?这本来想着今天人多能多卖几只,可我大清早就过来了,卖到现在好不容易卖出去三只。按理说不年不节的,这已经算卖得挺好的了,可还有好几只等着往外卖呢!”
  张博源建议道:“得想法子让更多的人知道,把咱七贤庄新村有家祖传烤鹅的这招牌打出去啊。”
  “张书记,怎么打?”刘建俊的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期望。
  今天这个环境显然不适合深谈,而且张博源也想去实地了解一下,不过,他还是给刘建俊留下了希望:“咱们一起来想办法。”
  张博源走后,刘建俊嗔了卖下货的村人一句:“他就是张书记啊,你也不早点给我递个话,害得我还以为来了客户呢!”
  那人这会儿跟前也没有顾客,他笑着道:“张书记经常在这七个村里转,我哪知道你不认识他?”
  “唉!”刘建俊叹了一口气,“认识不认识都没有用,我还得赶快卖我的烤鹅。这剩的多了自己可舍不得都吃了。”
  “怎么舍不得?咱卖好吃的就有这个好处,我卖不了的时候就经常自己吃。哎,我跟你说,也不光我,其他的卖不了自己吃的多了去了。我出去学煮下货时,听黄州一个学员说过他们那里有一个顺口溜。”卖下货的见这会儿还是没买卖,当说笑话一样学说了起来,“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听刘建俊笑着打趣他记忆力真好,卖下货的没接茬,仍是顺着自己的思路笑着道,“你听听,就像我卖的这个猪头肉,富人他不稀罕吃,一般家庭又不能天天吃,所以我啊,就‘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你家的猪下货这么好吃,你这是还出去学习来?”刘建俊没觉得他的“顺口溜”好笑,倒是关心起他的手艺。
  “那肯定的啊。不经师怎么能做出好东西来?”卖下货的有点得意,不过,随即他又叹了口气,“现在买卖不好做啊。”
  两个人的对话传到还未走远的张博源耳朵里,他感觉好笑又心酸,更有一种责任。
  张博源知道,卖下货的嘴里的“顺口溜”其实是苏轼落魄时写的《猪肉颂》,苏轼吃的是猪肉,品的却是人生。现在被商贩歪解成卖不掉就自己多吃点,是一种乐观的人生,也让张博源再次体会到好的平台的作用性。而卖下货的说的,不经师做不出好东西又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
  
  
  注释:①三颗明珠:那片水域是几乎连在一起但又分开成三片的。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