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分家
作品名称:双子座 作者:张贤春 发布时间:2025-02-21 14:04:10 字数:4044
老大石同忠的婚期,本是定在正月初八的。年前,女方通过媒人转告,说他们家来不及给姑娘办嫁妆,等第二年秋收后再看。
从媒人口中得知,女方父母面对灾情,不敢给女儿办嫁妆是实,也怕女儿来这边成家立业过艰难日子。我们内心也希望推迟婚期,不说没有钱操办接亲所需的肉食物品,接待送亲客和操办婚宴的吃食,也让人头痛。
第二年,石同忠的婚期又被推迟,原因是女方父亲说,次年流年不利二人婚姻。我们担心有变数,虽然女方毁婚要退还男方拿去的衣物,赔偿送去的肉食等礼品,但女方可以要求新的男家拿钱折抵,对我们的名声终是不利。好在春节、端午,我们支使石同忠去女方家拜望时,姑娘给扎鞋垫做回礼,其父母也和颜悦色。农忙季节去帮忙干活,姑娘还在无人场合,与石同忠搭白,虽然是很简短的一两句,这些都让我们放下心来。
老大的婚期推迟,堂哥石德乾却将定亲才三个月的儿媳,为儿子石同安接进了门。虽然这媳妇家穷,还有一只眼睛上山砍柴时,被树枝刺瞎了,但石同安已经二十有四,因家庭地主成分,婚事一直没有着落。
这时,二姨姐给十岁的牛国松说了门亲事,女孩是大姨姐的二女儿,比他年长三岁。明眼人一看,就知二姨姐的算盘打得精,这儿子是亲弟家的,媳妇是亲姐家的,比陌生人家的姑娘做儿媳可靠得多。
在青龙小学读书的老三石同义,回来常说牛国松读书如何如何厉害,别人读半天背不得的课文,他读三五遍就能背诵,考试不是第二就是第一。
在他说国松的作文被贴上学校“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专栏时,有些恼羞成怒的成凤骂老三,我还以为是你写的作文被老师看中了,我还以为他是另外的老师在教。狗屁不当的东西!老三低垂着头,将牛牵出去吃草。
老大虚岁二十时结了婚,婚房安排在紧邻堂屋北边的正房内。
老大结婚次年,我荣幸地被抽去县城,在烈士墓地,为乌江县参观农业学大寨途经唐山遭遇地震遇难的同志,打制纪念碑。计划去二十五人,出发前的头一天,有一人的母亲去世,没有去成。另一人在地震前拉肚子,地动房摇时,从厕所里跑到了院坝。这纪念碑上,就只有二十三人的名字。
这是我第一次到县城,蓝莹莹的乌江,像很宽很长的绸缎,从南面的山谷铺过山城脚下,转向北边的山谷。县里的同志嘱咐我们,不准下江凫澡。但城中下江的人不少,十来岁的男孩,赤身裸体在江中穿梭。
我们住在县城最高的青砖瓦房里,高有三层,名为国营饭店。一楼凭票吃饭,饭是一日三餐,早餐吃粉吃面都有肉哨,中晚餐虽然多数时候是一盆白菜,但白菜中有肉片。二楼三楼凭票住宿,虽是三五人住一间,但不几天又换洗被套床单,比起家里来,干净整洁多了。
如果一生都能像这样吃住,那真是神仙日子,可惜限定我们二十天内完工。
晚饭后常去下街和中街走走,这是水泥路,少灰尘,但长不到一公里,两边是木房,铺面一家挨一家,密密匝匝排列着,赶场天人多热闹。街两头的郊区,和我们农村差不多,破旧的木房夹杂着少数茅草房,不少墙壁用泥砖砌筑而成。房前屋后,养着鸡鸭牛羊,种着蔬菜红苕之类的庄稼。
这年,我家双喜临门,老大石同忠的女儿出生不久,老二石同仁结婚,婚房安排在紧邻堂屋南边的正房内。
嫁女接儿媳,榨干了我们的积蓄,还外欠了一笔债。三儿石同义虽然只有十六岁,但结婚年龄一晃也会到来。这是长远的问题,目前家庭矛盾已经显现。
全家十一口人在一口锅里吃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陆续凸显出来。开始时大儿媳做工回来,还帮忙成凤洗菜、烧火,从小孩出生以来,特别是老二媳妇进家后,回来就抱着孙女不离手,到房前屋侧转悠。
老二媳妇开始吃饭了还洗碗、抹桌、扫地,后来也以这里不舒服、那里有点痛为由,吃过饭就回卧房去了。
成凤脸色越来越挂不住,不时嘟囔着敲锅碰碗起来。
大伯妈叫孙子来喊我们去她家,她说,我听人说,同忠、同仁两个媳妇想分家。
成凤操起葫芦瓢,舀起水缸里水喝了几口,端着葫芦瓢回答,没有听她们说过。
大伯妈说,同忠媳妇说,孩子让她够累的了,她也做得够多了,一天做完外面还要做家里。同仁媳妇讲,没想到,在娘家很少做家务,来这里后里外都要做,做来服侍大帮人,我是吃胀了差不多。
成凤将葫芦瓢丢到碗柜上道,话说到这里来了,她们唱隔壁戏,想分,我还早就想分呢。吃了早饭要去生产队出工,得空还要帮他们照看崽崽,做完一日两餐,还要打猪草煮猪食,等我端起碗来时,菜都吃完了,汤都没有剩两滴。晚上等收拾干净歇下时,腰都痛得伸不起,躺上床,像死人一样,一点都不想动了。
大伯妈平静地说,趁大家的怨气都还没有公开,我和你大伯爹出个面,约个时间把家分了。一旦撕破脸,翻起老盐菜罐罐(往事)来,一家人就难团结了。
大伯爹问我们分家的想法,成凤说,粮食没得两颗,只有那房子,房子是摆着的,每家一通间都还差。
大伯爹说,到时我就提个分家办法,看看大家意见。
分家的时间约在薅完三道秧上坎的晚上,除了大伯爹夫妇,二伯爹夫妇,还有古成良、大姨夫和牛姨夫,牛姨夫还带上了儿子牛国松。我们没有通知与她无关的女儿石同孝,喊了岳父古八字。他不来,说一辈不管二辈事,难得听那些雀飞过都想摘匹毛的小家子话。
饭后,大家坐到偏厦厨房里,灶头后坐着儿子们,长辈和我辈男的坐在灶头火龙坑前,男的大都吧嗒吧嗒地吸着叶子烟。成凤和两个媳妇,坐在紧靠板壁的桌子边。坐在上边的成凤,紧一针慢一针地补着衣服。坐在下边的大儿媳抱着熟睡的孙女,二儿媳背对灶头这一面坐着,双眼盯着煤油灯出神。
一杆烟后,大伯爹对大家说,树大要发杈,儿大要分家,古往今来,都是如此。今天把大家喊来,商量把德坊家的家分了。
这偏厦两间算一家。三通间装修好的正房,以及南边没有装修的一通间空房,也各算一家。堂屋用来祭祖和公用,暂时不分。我也不妨在这里说句实话,这堂屋留来作为你们父母老了的退身之处。
这样还差一通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老六同信暂时和父母住到一起。今后你们三个哥哥,得帮助父母将空房装修好,把另一列房子立起来。
兄弟分家后,老大石同忠和老二石同仁,暂时不搬家,还住在现住的房子里,待老三同义、老四同礼、老五同智都成家后,再搬回各自分得的屋内。不管是谁,喂猪喂牛的猪圈牛圈都得自己新立。
成凤插话说,粮食、猪油家里已经不多了,按三股分。
大伯爹有些礼节性地问,大家看看有什么意见?
老大媳妇说,石同忠才读到小学四年级就没得书读了,老二到老四,都已读到初中,这有点不大公平吧?
我回答,他们读到初中,也没有多花几个钱和粮食,这个账可以算,补给你们嘛。
补个哪样补?成凤放下手中的衣服狠狠地剜了我一眼吼道,又看着同忠质问,你读到四年级是我们不让你读还是你不读?明明是你在官路上推竹环车,头也不抬跟着跑,跌下路坎把脚杆跌断了。等把脚杆包药治好,那个学期已经放假。第二个学期读五年级,你说你赶不上,喊你重读四年级,你去两天回来说,你不想读书了。你爸爸还用竹丫打你,可你每天去学校,走到河沟里玩一天,又背着书包和寨上放学的学生回来。看到你实在不想读书,就没有再逼你,但对你说了,你今后不要后悔哟,你还说,不后悔,做活路还好点,气得你爸爸想打你。
同忠夫妇没有辩解成凤说的话。媳妇继续说,同忠十一岁就没有读书了,就在家里打猪草喂猪,参加生产队劳动,开始虽然是计半个劳力的工分,但从十六岁起,计的是整劳力的……
成凤生气地问,按你这样说,他这些年吃饭穿衣又如何算?我们给你们看崽崽又如何计?
大伯妈插话,养儿算不得饭食钱。她对老大说,你爹妈从小把你们拉扯大,屎一把尿一把,夏天怕把你们晒到了,冬天又怕把你们冷着,多了好多担心,少睡了好多瞌睡,这些你们都难报答一二。
大伯爹打断大伯妈的话,清官难断家务事,要像你们这样扯,这家分不了。他继而转向同忠,分家主要是分家产,如果大家同意这样分,就这样分,如果大家不同意,我不管了,你们另请高明。
多数人附和大伯爹。他说,那就少数服从多数。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靠在碗柜边的牛国松突然冒了一句。
众人惊讶不知如何回答时,牛姨夫指着牛国松吼道,你个崽崽家懂个哪样?什么蒸的煮的,大人说话不要多嘴!
同在青龙中学读书的老三插话,国松可以哟,他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喊上台去给大家念,考双龙高中没有问题。
我怕你也考得上高中!成凤瞪了老三一眼,你考起了,管其他人说什么,我把衣服裤子卖了也送你去读!
二伯爹将话题转回来,劝同忠,弟兄间不要太过于计较,大平小不平。这世是弟兄,下世难道还是弟兄吗?父母给的是浮财,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今后是吃干饭还是喝稀饭,是挤老房子还是建新房,还是靠自己。就拿我和你大公两家来讲,你老祖公们给我们留了什么?一根柱头棒棒都没有,房子还不是立起来了?还有你家爸爸,也是光石板上起家。
亲兄弟,明算账。大儿媳嘟囔道。
古成良在板凳头上磕了两下烟杆道,现在这账是你们父母的,今后你们兄弟间的账如何算,你们慢慢算。
没有人答话。大伯爹说,牛师傅,你来写阄子,从偏厦这边开始,不包括堂屋,按一、二、三、四、五、六写六个阄子,第六个写个“空”字。从老大到老六,也就是按同忠、同仁、同义、同礼、同智、同信的顺序依次来拈,拈到哪里算哪里,不许后悔。
反正吃亏的是我们,拈就拈哇。同忠勉强表态。其他人没有说话。
牛姨夫写好阄子,向内折叠揉搓成纸团放在手心,先伸向同忠,同忠拈后递向同仁,同仁拈后正在打开时,成良已将手掌伸向同义,还剩余下三兄弟时,同忠已经将阄子展开,上面是一,大儿媳得知同忠拈得的是偏厦,气得呼地站起来,对同忠喊了声“走”。开门向他们的房间走去。同忠起身,看到成凤瞪起的双眼,又坐了下来。
老二拈得的是现住南边邻近堂屋的房间,老三拈得的是老大现住北边邻近堂屋的房间,老四拈得的是邻近偏厦这通间,未装修的空房被老六拈得,老五拈的是“空”。
大伯爹说,家就这样分了,我刚才说了,住暂时还是按现在住起的房间住,老三要成家时老大再搬。我在这里还要强调一句,家和万事兴,凡事往宽处想,往好处想,有什么不快,可以心平气和开诚布公地讲,不要吵闹。吵闹了半天,最终还得坐下来谈,那样谈的结果,往往是解决了事情,人心却隔阂了。大家要相互帮衬,一家老少笑笑和和过日子,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