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培养接班人
作品名称:剑舞乾坤 作者:赵善军 发布时间:2024-08-31 08:07:01 字数:3079
朱元璋在寺庙里学过识字,身材高大,加上触角敏锐,打仗自有一套,屡立战功,很快得到郭子兴的重用。后来郭子兴为了笼络朱元璋,听命于自己,便把义女马秀英许配给了朱元璋。
不招人妒是庸才,朱元璋的迅速崛起引起了郭子兴的猜忌,再加上受到郭子兴的儿子排挤,差一点被困在牢中饿死。所幸妻子马秀英冒死相救才脱困,再加上众将的求情,他自己也对郭子兴以示忠心,郭子兴放过了他。
郭子兴留下他不是,不留下他也不是,于是令他离开大本营濠州,但是不许他带太多的人马。他便带着妻子马秀英和二十个心腹离开濠州,前去定远。
这一去就雄鹰展翅,成为朱元璋逆风翻盘的分水岭,掀开争霸天下的序幕,史书称之为“南略定远”。
到了定远,朱元璋凭着出色的能力逐渐站稳脚跟,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才来投靠,成为一路元帅,与郭子兴平起平坐。后来攻下滁州,再往南攻打和县,然后渡江,占领太平,最后攻占集庆(今南京)。
为了夺取集庆这个战略要地,成为自己发展壮大的根据地,朱元璋把军中所有的家眷都留在太平,然后全军出动,拼死也要拿下集庆。
朱标就是在这个时候生在了太平一个叫陈迪的家中。
当儿子出生的消息传到集庆战场上时,朱元璋正在指挥军队与集庆元军酣战,他兴奋不已,在身后山坡的石头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八个字。
这一年的朱元璋二十八岁。
朱标的降生,对他是极大的鼓舞,老朱家有后了,刘伯温对他说这是老天爷给他的最好的礼物,攻取集庆,儿子降临,一切都是应天而生,帝业必成。刘伯温这番说词激励了所有将士,三军个个用命,奋勇向前,终于攻破集庆这个战略要地。
朱元璋为了确立他是应天而生的真命天子,于是把集庆改为“应天”。
集庆之战,是朱元璋手握争霸天下主动权的转折点,称号为吴王,立朱标为世子,成为红巾起义军最后的三大反王之一,与汉王陈友谅、诚王张士诚分庭抗礼。
朱元璋先后打败陈友谅张士诚,为了让儿子朱标了解民生维艰,体验一下真实的生活,在即将登基称帝之际,特地让朱标从应天回到濠州,代父去祭拜祖陵。
临行前,朱元璋嘱咐朱标说,你生下来,就有我的庇护,没经历过什么波折,更没经历过什么苦难,习惯了安逸的生活。现在你回去,一路上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多看看人间烟火,了解民间的善恶美丑,这对你的成长大有益处。
朱标也听话,一一照做。在经过太平时,怀着感恩之心拜访了陈迪家,赐白金五十两,代母致厚赠一批贵重物品。
这年的年底,朱标回到应天。朱元璋为了让他更深入了解民情,不顾寒冬特意带他到郊外视察,进入农家,了解四季农活,耕作的艰辛。
在回来的路上,朱元璋看着道路旁边的荆棘,藉此给朱标上了一堂生动的说教课:“荆棘虽然有刺,但能祛除风寒,所以,古人虽然用荆棘打人,伤得皮开肉绽,但却不会伤人性命。古人的用心是好的,可见仁厚之心也可藏于烈鞭之下,这叫恩威并重,标儿一定要记住。”
这是在教性格敦厚宽和的朱标,日后做事不要过于仁厚,一定要带点刚猛手段,否则就震慑不了群臣。
为了培养朱标,朱元璋可谓是费煞苦心,不惜血本,目的就只有一个,把朱标培养成一个可以和唐宗宋祖比肩的传诵千古的贤明圣君。
朱标当然明白父亲的用心良苦,虽然对朱元璋的雷霆手段多有不满,但是也知道这样做是很有效果的,所以顶撞归顶撞,还是很佩服这个父亲的,到最后都是他认错而终结纷争。他也变得非常干练,他像父亲璋一样勤政,每天闻鸡而起,做一个身为太子该做的事。
他了解历史,知道藩王拥兵的坏处,若然做皇帝的震慑不了藩王,又或者藩王功高震主,必然会祸起萧墙,引起大乱,太多的历史教训了。
可封藩制度又有一个好处,能保天下还是本家的,即使换了皇帝,不过是换了一个支系而已。因此他支持自己的父亲重拾封藩制度,把几个弟弟派出去领兵镇守重镇,拱卫朱家天下。
几个弟弟已经成长起来,他知道他们几兄弟相聚的时间不会太长了,不久就将分开,担负起拱卫朱家王朝的重任。
在所有已经长大成少年的弟弟之中,最自负的是秦王朱樉;最容易闯祸的是晋王朱㭎;最调皮捣蛋的是朱棣;最沉稳的是周王朱橚;最持重的是楚王朱桢。
作为大哥的他,是一个合格的兄长,不管是不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他都关爱有加,哪个弟弟因调皮捣蛋被父亲责打,他都求情护着。
作为储君的他,是一个合格的储君,在这些将来拥兵在外的藩王心里构建起了信任,树立起了威信,忠心于他,不会兴兵作乱。
父亲朱元璋身为开国皇帝,有着震慑天下的无上权威,他作为太子,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去建立自己的权威。
他作为太子,明日之君,在国家层面他要为国出力,在家庭层面也要做一个孝子贤兄。所以,当朱元璋和他存在冲突时,每次都要考验他的智慧,所幸到目前为止,他都做得令朱元璋较为满意,各方面他都平衡得很好。
朝中的势力,他自然知道,父皇把胡惟庸推上六部之首的相位,为的是制衡开国元勋,但开国元勋们又全部兼职在他太子府,可见父皇对开国元勋们是信任的,只是不想开国元勋们的权力坐大而已。所以他从不发表意见,影响朝中均衡的势力。
两股势力似乎形成了共识,无论斗得如何激烈,从不在文华殿里起争吵,也不在他面前告状,不让他卷入两股势力的纷争,更不让他插手,都是把状告到朱元璋那里。
他也乐得耳根清净,保持着中立的态度,以学习为首要任务。
对于他这种不偏不倚的方式来与朝中大臣共处,两股势力都交口称赞,感到满意。即使是已有异心的胡惟庸也不得不佩服,从来不为难他,对他敬重有加,感叹朱元璋生了一个好儿子。
他得到了所有大臣的拥戴。
文华殿外,站着一队御林军,一个顶盔披甲中等身材脸容清瘦的中年将官显得尤为醒目。
这人是谁?
东宫正四品带刀侍卫罗晓峰。
他时不时扫视一下四周,看看动静。
这里是紫禁城,大内皇宫,午门外就有大批的御林军守护,可谓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如铁桶阵一般把皇宫守得密不透风,何须他还要这样高度警惕?
这是他的职责,因为他担负着未来君皇的安全,不到他不这样高度警惕,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其实他知道里面的那位明日之君可不是吃素的,马上骑射,地下拳脚,都是一流身手,但是如果要里面的那一位明日之君直接面对敌人,那就完蛋了,说明他们这些带刀侍卫已经全部死光了,连他这一道最后的屏障也倒下了。
朱标的授艺师父究竟是谁?
带刀散骑舍人周宗是也!
说起这个周宗,武功之高,是和大内三大高手齐名的。只因为他闲散惯了,不愿在御林军中任职,由于他当年是跟随皇后的,再加上护驾有功,朱元璋尊重他的意愿,允许他不在御林军中任职,但却指定他做太子的授艺师父,封带刀散骑,领昭勇将军衔,可以带刀自由行走宫中的权力。无形之中,还是变相地把他留在了御林军成为了带刀侍卫,区别在于不是每天都在御前听令守卫皇宫而已,成为独一档的存在。
文从宋濂,武从周宗。
朱元璋把这些绝代能人安排做朱标的老师,愿望就是彻底把朱标打造成一个“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策马定乾坤”比自己更出色的接班人。
罗晓峰任职东宫带刀侍卫队长已经有十个年头了。
本来他是在军中任职的,因为他细心,脾气好,任劳任怨,从不争功,所以得一绰号“骡子”,皇后马秀英不放心其他人来做东宫太子府的保卫工作,便向朱元璋要人,把他调职担任太子府的侍卫队长,统领东宫的带刀侍卫。
他没有闹情绪,尽管他的理想是带兵打仗冲锋陷阵,但还是服从皇命,尽忠职守保护着太子的安全。
周宗是太子的武艺师父,师父是不能降格做贴身侍卫的,所以皇后找他来做太子的贴身侍卫,这一干就是十年。
十年相处,他和朱标成了好朋友,遇上朱标练习武艺领悟不到的地方时,周宗若是不在,他便在远处用肢体语言稍加提点,好让朱标不受周宗的责罚。
私下里朱标称他为罗大哥,他为能遇上如此一个好主人感到幸运,所以他没有离开东宫的念头,除非皇上皇后和太子要他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