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剑舞乾坤>第六十二章 太子朱标

第六十二章 太子朱标

作品名称:剑舞乾坤      作者:赵善军      发布时间:2024-08-30 09:16:33      字数:3009

  早上,文华殿。
  一个年约二十二三岁的年轻人坐在书案后聚精会神地审阅由皇上转呈过来的奏章。
  他眉目清秀,显得一脸儒雅之气,他穿的是杏黄色四爪蟒袍,这件蟒袍全天下只有一个人有资格穿,那就是太子。
  没错,他就是大明太子朱标。
  这座文华殿是他阅看奏章会见群臣的地方,旁边的奉天殿则是他皇帝老子朱元璋临朝议政的地方。
  早朝完毕,他就回到文华殿,这是他必须要做的事,即使皇上不早朝,他也要每天早上到文华殿,处理属于他管辖范畴的一般政务,然后发还六部去执行。
  其他大臣可以偷懒,他绝不能偷懒。因为他是太子,众王榜样,明日之君,他不能辜负那些看着他长大的开国元勋们对他的期望。
  一个人背负着太高的期望,会活得很累的,但他不能说累,他是大明国君的继任人。
  朱元璋为了培养这个儿子,几乎把所有的开国元勋六公二十八侯二伯爵都派到到东宫太子府兼任职务。
  把满朝文武最有能力的人都塞进太子府任职,这在历朝历代中非常罕见,一旦出现太子谋朝篡位的局面,这些能人高才又拥立太子的话,身为皇帝的也无力回天,可见朱元璋对他的信任有多深,期望有多高。
  这些开国元勋们期望他能成为圣贤之君,他也希望自己他日能成为圣贤之君,所以他努力地朝着这一方面而走。
  他也是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不同的是他没有上过战场。
  从朱元璋拥兵称吴王开始,就立他为世子,但性格却完全不像朱元璋。他宽仁,而朱元璋却苛刻;他大量,而朱元璋却记仇;他稳重,而朱元璋却暴躁。父子俩泾渭分明。
  他之所以形成今天敦厚宽和的性格,与一个人的教导分不开,这个人就是他的老师浙东大儒宋濂。
  当年朱元璋打下睦洲后,亲自登门拜访请宋濂这个名满天下的大儒来做朱标的老师,当时朱标还不满四周岁。
  在宋濂的熏陶教导之下,朱标不仅德才兼备,更形成了日后敦厚温和的性格,与他老爹朱元璋阴鸷暴躁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正因为这一点不同,让所有开国元勋都折服。朱元璋看到了希望,这个儿子是一个难得的明君,更是倾尽心血去培养,所以无论这个儿子如何顶撞,朱元璋都不计较,其中最好的例子便是洪武七年发生的一件事。
  这年朱元璋的宠妃孙贵妃去世,后宫之中,一片愁云惨雾。因为孙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马秀英,地位相当高。
  何解如此?
  因为孙贵妃是朱元璋最早纳的侍妾,与马秀英一起陪伴着朱元璋度过战争岁月,和马秀英惺惺相惜,深得马秀英的敬重。
  朱元璋称帝后,没有忘情于她,册封她为贵妃,在后宫之中,身居第二位,算得上无上荣耀了。
  朱元璋对于孙贵妃也是情深,在早朝的时候下旨礼部为孙贵妃举办隆重的葬礼,这等同于是国葬。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下令让太子和其他不是孙贵妃所生的诸位皇子服“齐衰”,为孙贵妃披麻戴孝送行。(注明:齐衰是五服丧礼中排名第二的丧服,按本宗族亲分等级,依次序为斩衰、齐衰、大功服、小功服、缌麻服。)
  满朝文武谁也没有哼声,不敢反对,就连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军师刘伯温也没有敢出言反对。谁都知道朱元璋的个性,一旦惹怒了,天威发作,小则丢官削职流放千里,重则可是掉脑袋的事了,不值得。
  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刚刚颁下旨意,就有一个人站出来表示反对,竟然是太子朱标。
  这令朱元璋很难堪,气得几乎吐一口老血,但还是问原因为何反对。
  朱标说自己身为皇后嫡子,在父皇母后都在世的情况下,为庶母服丧,不合礼仪,更不合纲常。
  说他迂腐也好,执拗也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说得很合纲常情理。
  因为在古代礼仪中,庶子只能以嫡母为母,但对于嫡子来说,庶母却不是母,所以在大户人家中,往往父亲的偏房小妾去世,嫡子是不需要服丧的,只有偏房小妾的亲生儿子才需要服丧。
  嫡子和庶子之间是有很大分别的,尽管嫡子不一定成才,庶子不一定不成才,但庶子所受到的待遇就天渊之别了。
  儒家对于礼教是很执着的,不能僭越等级界别,僭越了,就是离经叛道,唾沫都能喷死你。
  虽然孙贵妃地位尊贵,朱标平日里也很尊敬孙贵妃,相处十分融洽。但在朱标眼中,她就是庶母,自己不可能为孙贵妃披麻戴孝,更何况自己的生母还在,更不能这样做,身为太子,一定要做天下读书人的典范。
  现在,朱元璋让他和几个嫡出的弟弟去为孙贵妃服齐衰,显然不合理,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反问朱元璋一句:“父皇,历朝历代的不说,就以在场的公侯将相文武百官为例,因病亡故的侧室偏房小妾不在少数,他们的嫡子都不为庶母服孝,为什么天子的嫡子却非要这样做不可?”
  满朝文武惊掉了下巴,他们想不到太子竟然敢公然指责自己的父亲!
  全场鸦雀无声。
  陪伴自己多年的孙贵妃去世,朱元璋本就心情不好,自己最爱的儿子的太子朱标竟然迂腐不变,以墨守成规的礼教来当众质问自己,触犯龙颜。
  朱元璋大怒,气得七窍生烟,抽出殿值侍卫杨执谦的宝剑就要砍朱标:“逆子,逆子,以为饱读诗书就可以犯君上,刮龙鳞,朕今天就杀了你这个读死书不懂变通不成大器的逆子!”
  朱标脸色都变了,见势不妙,知道这回事闹大了,自己若是不跑,正在气头上的父亲真的会挥剑劈下来,那就死得冤枉了,于是拔腿就往殿外跑。
  “逆子,你站住!你站住!”朱元璋脸色铁青持剑追去。
  惊呆住不知所措的文武百官见证了大明朝堂上出现了奇葩的历史性一幕,皇帝老子拿着宝剑追斩太子小儿,而太子小儿则不管皇帝老子喊什么,反正先跑再说,保命要紧。
  朱标不是怕死,而是不想死得这么冤。
  文武百官反应过来,一看朱元璋的脸色不对,明白情势不妙,朱元璋真的动了雷霆之怒,真的会杀太子。
  魏国公徐达和诚意伯刘伯温立即上前拉住朱元璋,卫国公邓愈趁机夺下宝剑,百官跪拜求情,七嘴八舌劝说不能杀太子。
  朱元璋依然唾沫横飞戟指骂朱标是逆子。
  跑出大殿的朱标见群臣拦住朱元璋,这才停下脚步,但是却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进去肯定更气朱元璋,不进去又落下不孝子的恶名。
  有一位文臣叫桂彦良连忙出来劝他:“太子殿下,你虽然占理,但君父之命不可违,别因为一个薨了的孙贵妃,导致父子不和,动摇大明江山的根基,这就不值得了。殿下读书是为了治理天下的,不是和人争个长短的,逞口舌之快的,回去认个错吧,让皇上有台阶下!”
  朱标觉得桂彦良说的很有道理,便进殿跪下向朱元璋道歉认错,答应服齐衰,带同所有皇弟为孙贵妃披麻戴孝。
  朱元璋见朱标改变主意,加上一众大臣的求情,也就气消了,不追究朱标忤逆犯上之罪,又恢复父慈子孝的局面。
  文武百官这才松一口大气。
  按刚才的情形,朱标不跑的话,朱元璋会不会在盛怒之下,真的一剑斩下呢?谁也说不准。俗语有云“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正在气头上的朱元璋真的一剑斩下,要了朱标的性命,大明历史就得要另写了。
  朱标每逢想起此事,都觉得脚底生寒,这也给了他一个教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得要按规矩来的,一定要懂得适时变通,否则吃亏的永远都是自己。
  有一种人的性格明明知道是自己做错了,但嘴里会认错,可行动上依旧,死性不改。
  朱标也是这一种人,对于朱元璋惩罚贪官污吏的雷霆手段,他是不认同的,觉得很残暴的,所以屡屡顶撞朱元璋,从而又是鸡飞狗跳的场景。
  也许是他没有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过,没有体会过战场的血腥,不明白贪官污吏对江山的危害,所以他主张的是宽厚政策,而不是严律酷刑的政策。
  在他的治国理念里,始终灌注有儒家思想“人性本善”的思维,而朱元璋则是经历过苦难了解世态有“人性本恶”的思维,对任何构成大明江山危害的事情都是毫不留情地施以雷霆手段,甚至是斩草除根的做法。
  当年爆发红巾军起义,朱元璋是一个云游化缘的僧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三番四次险些死掉。为了生存,于是投奔已经去了濠州红巾军元帅郭子兴那里的发小邓愈,变成了一位起义军士兵。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