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丈夫的老家
作品名称:忆海回眸 作者:晨爱 发布时间:2024-07-14 20:43:19 字数:3712
婚前,虽知丈夫出自农村,但我却毅然决然选择了他,我看中的是他的人而不是他的出身。
著名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过:“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出身,更不可视其学问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真实的品德。”如果拿丈夫与我曾相识的几个男友来说,在当时来看,他虽有所不及,但我却觉得他更适合做我的丈夫。这,兴许就是缘分的吸引,上天的撮合吧!
丈夫有七姊妹,四男三女,他排行第六。在与丈夫认识时,他的哥哥姐姐们都早已成家生子。大姐的儿子与他同岁,就连他手下从部队复原回来不久的弟弟也都快要结婚了。七姊妹中除了三个姐姐没有工作,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都是单位上的人。大哥早年调到广东韶关地质队,在广东安了家。二哥在衡阳养路段工作。一大家人包括我公爹长年基本都在外忙生计,就是我的婆母和二嫂呆在老家。公爹是个闲不住的人,六十多岁了还操着一门木工手艺在外赚钱,每次开家庭会议总不忘对我们重复那句:“你们过好自己的生活,我两老几(土话,老年人)不用你们管。”除了这些,家里还有好几套房子闲着,说是准备给几个儿子的。那些房子虽然我们都没哪个想要,但那也是父辈攒下的一片心意。
丈夫父母的家庭在他们大家族里,甚至周边十里八乡的农村来说,是一个人丁兴旺,经济殷实,令人仰慕的大家庭。
我家六姊妹加上父母亲八口人,虽然也是人丁兴旺,在当地更可谓是人人羡慕的吃国家粮的大家庭,但在经济上与我婆家来比却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候,除了我和二弟两人参加了工作,三弟下放农村,还有三个小的弟弟妹妹待的待业,读的读书,个个都是需要用钱的。空闲时,父母亲聊天说起两个大家庭,父亲总会谦和地夸赞我婆家,“莫看是农村,就是我这个工人家庭都当不得(不及)。”听到父亲的夸赞,我心里自是欣慰,庆幸自己多年来在婚姻问题上像瞎子摸鱼一样,从没认真去选择过,却无意中摸到了个心怡的。
想曾经,我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推掉了父母亲心中的那个“白米箩”,不知伤透了父母亲多少心,也不知让自己内疚了多少个日和夜。其实,那时候我并不觉得那个“白米箩”有什么不好,我也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我当时就是不愿意往那个“高处”走。我丝毫未曾去考虑后果会怎样,只想到我当时还是学生,我不愿为了眼前的那口饭而弃学嫁人,我更不愿丢掉自尊,委屈自己去依赖别人的施舍。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哪怕父母亲不愿意再抚养我,我宁可下农村赚一口饭吃也不想屈居人下。我从内心深处感恩父母亲不仅没有那样做,反而还知冷知热倍加呵护和关心我,把我负担到高中毕业直至参加工作,才让我在婚姻的路上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如今,见到父母亲总算对我的婚姻满意了,放心了,我也如释重负。
一次,我开玩笑问:“爸爸妈妈,你们不会再责怪女儿推掉你们心中的那个白米箩吧!”
父亲笑着说:“妹子呀,父母亲所做的都是为了你好咯,你能找个自己喜欢的,父母亲当然更高兴,这是你们的缘分,也是你八字命里带来的。”
听了父亲这么说,我顿时想起了《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话: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在我与丈夫结婚后随军前的那些年头里,丈夫从不利用我寒暑假探亲,总想把寒暑假留给我去部队团聚。他说,这样错开休假我们每年就可以多相聚一次。由此,我看到了丈夫的良苦用心,更看到了军人的不易。丈夫平时休假我没时间陪同一起回乡下住,只有在我娘家这边度过。公公婆婆都是很通情达理的人,尽管儿子一年一度的探亲假很少回他们身边,他们不但没半句怨言,有时,儿子独自回去了,他们反而还要催促早点回到我的身边来。特别是善解人意的婆母还经常叮嘱:“三崽呀,你早点回媳妇身边去咯,一年就回来这么几天时间,你要多关心关心媳妇。”并且还不忘提醒儿子:“你要多买点好东西给媳妇恰(吃)咯,我和你爸又离得远,家里也没什么东西好拿,就是有点东西也难得送过去,这就全靠辛苦外公外婆(我父母亲)关照了。”从婆母的话语里可知她老人家把我这个儿媳完全看成是自家的人,连我父母对我的关心都觉是他们欠下的人情。
记得第一次周末跟丈夫一起回乡下,公公婆婆及全家人忙得像过年一样,把我俩更像款待贵宾似的,除了在家的二嫂给我们弄吃的,还告诉近边的二姐也弄了好吃的过来。当我们刚刚跨进家门,就见厅屋里已经弄好了满满一桌丰盛的菜肴。待我们屁股刚刚落座,二姐又忙着从厨房里端出两大碗鸡汤放到我和丈夫面前。
婆母走上前来对我说:“媳妇,你两个趁热先把这点鸡汤吃了,这是你们二姐特意从她家里搞好端过来给你两个吃的。”
看到两个碗里又是鸡肉又是蛋,还外带一个大拐弯堆得老高,根本就看不到汤。那金黄黄的鸡肉,白溜溜的鸡蛋在旁边偶尔可见的几粒红枣和桂圆的忖托下,就像是一个精心雕琢出了的艺术品。这诱人的色,这袭人的香顿时就吸引了我的味觉,让我哈喇子直流。这哪是什么鸡汤,纯粹是一碗干货。估计那一只鸡全都盛到这两个碗里了。看到那碗起码够我吃上两三天的鸡肉和蛋,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我瞟了瞟丈夫,丈夫也在愣愣地盯着碗里看。
“你到厨房给我拿个小点的空碗来。”我凑到丈夫耳边小声说。
丈夫给我拿来了一个小饭碗,说:“夹一点点出来就行了,走了一上午路你也应该饿了。”丈夫没说错,我肚子早就饿了。我们大清早胡乱吃了点早餐就出发了,途中坐了一段路的小火车,下车又走了二三十来里山路,怎么会不饿呢!
我从大碗里夹了一个鸡蛋和一块鸡肉,再舀了一些汤弄了几粒红枣桂圆出来放到小饭碗里,对丈夫说:“我吃这么多就够了,其余的不要了。”
婆母听到了便赶快过来劝我:“媳妇,你把那个鸡腿吃了,等下少吃点饭都可以。”
我说:“妈,我真的吃不了那么多。”
婆母见我执意不要便喊公公:“老几(老头子)呀,你把这碗鸡端放碗柜里去等下给媳妇吃。”公公没见过来,估计没听到。
我说:“妈妈,我等下也不要了,吃多了太油腻。”
丈夫也知道我平时是吃“猫食”的,便对婆母说:“妈妈,不要留了,您端去和爸爸趁热吃了,你媳妇等下也不会要的。”他一边说,一边又顺便从自己碗里也夹了一些鸡肉和蛋出来。
“三崽,快莫夹出来了,我也吃不得油腻的,我不会吃的。”婆母看了急忙阻拦。
“那就让爸爸吃了吧!爸……”丈夫端起碗来朝里屋大喊。
“来了来了。”公公快步走出来接过碗,乐呵呵地说:“哈,你们都不吃要我吃呀,那我就来吃了咯!”
婆母听了,哭笑不得:“这个老几,那是留给媳妇等下吃的,你就赶快吃了。”
公公是个豪爽随和的人,个子高大,身体扎实,喜欢喝酒抽烟,年轻时喜欢打牌。婆母善良贤惠,皮肤白净细嫩,五官端庄,长相漂亮,不知道的人哪个都不会相信她老人家是农村人。婆母一辈子都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年四季都是围着家庭转,为着儿孙忙。听村里人说,我的公公婆母相处非常融洽,平时说好说歹相互间都不会介意,更不会为任何事情争个什么高下,屋里总是一团和气,从来都没见争吵过半句。
“解放军老弟带老婆回来了呀!”正当我们一家人准备入席吃饭时,丈夫的一些发小也是本家族的堂兄堂弟们来了。公爹有九兄弟,一个大家族都住在一个大屋里。在这一大家族中,除了丈夫四兄弟都在外地工作,其余的堂兄弟都在家务农。
说起丈夫能幸运入伍那也是靠他对理想的执着。听村里人说,在丈夫的几个亲兄弟中,婆母最看重的最关心就是他。说他小时很乖很听话,在村里从不惹是生非让父母操心。谁知这样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在应征入伍的事上却让婆母操碎了心。婆母虽在他耳边左叮右嘱不让他报名参军,可他却偏偏当着耳边风,偷偷报了名。第一年体检没合格,婆母知道了喜滋滋地放了个大心,觉得以后再也不用耽心这个崽报名参军的事了。谁知第二年征兵,丈夫又蛮着婆母偷偷报了名。真可谓是“天遂人愿”,丈夫顺风顺雨被检上了。这时,丈夫开心了,婆母却急傻了。丈夫平时总喜欢说:“舍不得父母,吃不了饱饭。”这幸运的得来兴许就是丈夫那远大抱负所促成。
“是的呀,屁股还刚刚落座呢!”看到丈夫的堂兄弟们来了,婆母放下手里的活走出来。
丈夫也快心快意恭迎:“对呀,刚刚到,快坐,快……”丈夫的话还没说完,那几个人早就依席而坐了。
临时,公公忙着添酒杯,婆母忙着加碗筷招待几个不速之客。
席上,几个堂兄弟们有说有笑,天南海北无所不谈。酒足饭饱之余,一个年长的堂兄说:“我下午还有点事,先过来看看老弟和弟嫂,晚上再来聊。”于是,他们嘴巴一抹,屁股一拍各自回去了。
晚饭后,丈夫的几个堂兄弟又来婆母家了。婆母把我们带回家的一些饼干糖果全都拿出来招待他们。
“哦哟呢,大地方的东西真是不同,又好看又好恰(吃)。”丈夫的堂兄弟们一边吃一边聊,直到深夜。
在上世纪70年代里,所有物资都非常紧俏,不说那些糖果饼干在地方上难得一见,就连白糖也难以买到。听丈夫说他每年探亲都要从部队带上十来斤白糖回来,但那些白糖父母亲却从没沾过牙,都让爱面子的婆母这家一点那家一点送了还不够。父母亲唯一能尝到的就是那点冲过糖袋子的水。
那次,我和丈夫在乡下住了一个晚上,因为我要上课,第二天,我俩又急着往我单位这边赶。临行时,丈夫的堂兄弟们也都过来送行,族里的婶婶们每家都捧了三五个鸡蛋要我们带回来。常言道:礼轻情意重。鸡蛋虽不多,但对于乡下来说,那却是一份天大的人情。
回一次乡下,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亲情及那种甜中带涩的热情。更让我体谅到,处在那个环境中的婆母做人难,生活更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