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黄杨扁担初相识 花灯解说有行家
作品名称:心灵乐园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24-01-23 21:35:09 字数:4153
严耀祖少不得邀请三位老弟,在他家住了一宿。
当地的土特产品,让各位品赏管够。什么生姜、香蕉、黄绿苹果、菠萝、苦瓜、四季豆、乌饭果……应有尽有,你不是猪八戒,就做不了净坛使者!
除了严耀祖,这次他们也是勿勿而来,“冲冲”便去,对于白粉墙终究都是过客。就像路过高速路上无数个服务站,人们只是短暂停留,谁会在乎它叫什么。像这白粉墙村,几年前就被人改了姓更了名,唤作黄杨扁担村。
但是,在他们一行四人中,都觉得白粉墙就是白粉墙,最可爱的是它的原汁原味。黄杨扁担村,位于溪口镇西南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离县城23公里,为民歌《黄杨扁担》的发源地。现在的黄杨扁担村归溪口镇管理、毗连五龙社区、芭蕉村、龙洞社区、苗龙村,广聚人气,英才辈出,风景秀丽。
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在各省(区、市)推荐基础上,经专家委员会审查,拟将黄杨扁担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溪口镇黄杨扁担村是秀山县的重点扶贫村。近年来,该村坚持文化引领、产业发展并举,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全村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美丽乡村景象。
溪口镇黄杨扁担村位于溪口镇西南部,全村幅员面积17.4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00米,境内多为山地。村民杨秀武正趁着回家吃午饭的空闲,在自家院子里用二胡演奏秀山民歌《黄杨扁担》。黄杨扁担村原名白粉墙村,因是秀山民歌《黄杨扁担》作者严天和的故乡,才更名为黄杨扁担村的,这里的村民世代都爱跳花灯、唱民歌。
《黄杨扁担》是秀山不可多得的金字招牌。近年来,黄杨扁担村不仅组建花灯班、举荐花灯戏非遗传承人,大力传承以《黄杨扁担》为代表的秀山花灯文化,还在村内投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花灯传习所,在传承人和青年学子之间搭建起传艺、继承、创新的桥梁,培养年轻人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兴趣,主动学习、传承、弘扬,成为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人,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
黄杨扁担村主要是以传习《黄杨扁担》和《一把菜籽》等等秀山民歌的方式来传承,还有秀山原生态花灯班的建设更是传承的保障。为了更好的传承秀山民歌和秀山花灯,利用原和平小学重新新建了一个传习所,让老艺人来带那些有这方面爱好的新艺人,把我们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在这里,在黄杨扁担村,在原汁原味的白粉墙,不光精神生活丰富起来了,黄杨扁担村产业发展也没有落下。天气晴好,种植大户杨再金正抓紧时间对基地的阳荷、黄柏锄草、施肥。
在发展产业之前,杨再金一直在县城务工,家里的地都撂荒了,这也是当年黄杨扁担村大多数村民的状况。
艾欣1960年春期读一年级下册时,就是秀山报的通讯员;1977年以初中二年级学历参加高考,获长涪地区文科第二名,于是自视甚高、胆大妄为,竟敢在填报志愿时把第一志愿填报为复旦大学新闻系,第二志愿填报为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结果只被西南师范大学录取,而且通知书在秀山文教科被四人帮流毒受害者扣押,成了艾欣一生中最大的劫难。但是,艾欣凭借25年的圡记者生涯,还是走进了教师队伍。此时,艾欣凭借25年的圡记者经历,又黏上了严耀祖、祝天赐:“《黄杨扁担》这首唱响中华、流传海外的经典民歌,出自白粉墙村;秀山花灯白粉墙,好牛啊!白粉墙,白粉墙,为何取名白粉墙?”
严耀祖眉眼里透出了自豪和喜悦:“我们白粉墙村原来属于玉屏乡,玉屏乡并入溪口镇后,当然就属于溪口镇了。别看我们这里是个山旯旮,可它山青水秀,土地肥沃,盛产优质大米秧青米。早年,有一富户,因种植和经营秧青米生意而致富,在这里建了一座土家吊脚楼式四合院,院墙用石灰刷得雪白,白粉墙先是这家人的代称,年长日久,便成了这个村的名字。””
祝天赐也趁热打铁、顺势而上:“登高鸟瞰,山林葱郁,鸟雀飞翔嬉戏;山下沟壑纵横,溪流清澈,鱼虾漫游;桃、李、竹掩映的吊脚楼,袅袅炊烟,鸡鸣犬吠;男人高亢的歌声,女人清脆的笑声,醉人沁肺。一个鸟语花香、男耕女织的世外桃源尽展眼前,令人心旷神怡。”
艾欣忽然有所醒悟:“祝老大,我们是同乡呀,你对白粉墙如此熟悉,莫非你们是亲戚?血亲老表还是姨表兄弟?”
祝天赐:“血亲老表。”
艾欣:“你姑姑怎么会嫁到这里来?”
严耀祖:“民国旧社会,秀山县土匪多如牛毛,当年溶溪大土匪饶老抓从后头坡把几个年轻姑娘抓到这里来的,其中天赐老表的姑姑就卖给了我的父亲。”
艾欣:“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为何严天和把他的歌取名叫《黄杨扁担》?”
严耀祖:“我们这里有一种树木叫黄杨木,这种树木那真是质坚性柔,做成扁担挑物,总是自然地上下闪动,有着起肩、减负的特殊作用。所以,这里的男人会因为自己拥有一根黄杨扁担而自豪。因此,我师父严天和,就把他编的歌取名叫《黄杨扁担》。”
祝天赐:“一方水土育一方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白粉墙村就育出了一位杰出的民间艺人严天和。”
严耀祖:“是啊是啊,我师父他出生在歌舞之乡,花灯世家,受环境的熏陶,自幼就显示出艺术天才。村里有一位私塾先生,人们都叫他科大公,这位先生博学多才,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琴棋书画展示才能,我师父崇拜科大公,只要有空,就要学习唱歌、跳花灯。得先生真传,他青年时期就能自己编唱200多首花灯调,领头薅草打闹跳花灯。”
齐普生:“在科大公的精心培育下,严天和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成为一方水土养育的有文化、谙音律的民间杰出艺人,他的歌声,他的舞姿,被方园百里的民众称为歌师傅、花灯客。”
严耀祖:“1950年代,成渝两地的艺术家来秀山采风,我师父为他们演唱了花灯调《黄杨扁担》,艺术家们一听到那优美的曲调,别具韵味的唱词衬句,以及强烈的劳动节奏感,真是喜出望外。当时由曲作家朱忠庆、林祖炎将原曲记录下来,回成都后交给四川省歌舞团的男高音歌唱家朱宝勇演唱,轰动了蓉城舞台,中国唱片公司将其录制成唱片,向全国发行,很快在中华大地流传开来。”
一行四人都感悟到:《黄杨扁担》的歌词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再现。就因为白粉墙有黄杨木扁担。所以严天和自然就产生了第一句歌词“黄杨扁担闪悠悠”,。这句主题词产生得那么自然、朴实,而又形象生动。
艾欣的问题就是多:“有了主题歌词,就有联想,作者想到了挑什么和挑到哪里去的问题。”
严耀祖:“我们这里出产一种优质稻米,名曰“秧青米,是靠施农家肥,沐浴山水之灵气而生长出来的,煮熟的米饭油亮洁白,纯香滋润,口感极好。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白粉墙人挑起大米顺溪沟而下,到溪口码头装船外运。因此很自然就想到了第二句歌词“,挑担白米下柳州。”
齐普生:“柳州,是秀山人民心目中一直向往的粮茂物丰、人民富庶的湖广地区的代称。有人要问,秀山距柳州千里之遥,米挑到柳州岂不是豆腐盘成肉价钱?”
祝天赐给大家来了个详细解释:
其实,文艺作品是不能用狭隘的思维方式理解的。就如:北方人说闯关东,西北人说走西口,现代人讲下海一样,它是一种泛指,是文学家、艺术家思维空间扩展的产物。严氏为何会想到柳州,怎么不想到其它地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秀山周边其它县的文史资料,其中贵州省思南、印江两县的资料均多处提到“十二柳州姐呀”的唱词。经调查,严天和的祖籍为贵州印江县天堂人,所以他唱“挑担白米下柳州”也就顺理成章了。第三句歌词他不说把米献给朝廷,也不说白米能卖上好价钱,而是直述对女人的感受,“人人都说柳州的姑娘好”,好在哪里?按一般人的思维逻辑,定会把姑娘苗条的身材,清秀的脸蛋,迷人的眼睛描绘一番。而严氏却另辟捷径来了第四句“个个姑娘会梳头”。这一句咋一看,似乎显得十分的平淡。但细细品味才发现平中显奇,奇就奇在它为下面的歌词埋下了伏笔:“大姐梳个盘龙转,二姐梳个插花纽,只有三姐梳得巧,梳个狮子滚绣球。”这四句歌词一气呵成,顺理成章,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夸赞的语言,美丽清秀的女子形象活脱脱展示在人们面前。这是严思和歌词创作的高明之处,同时也是他细心观察生活的结果。土家族女子出嫁前,要请已婚妇女为其梳头、纹眉、修面,谓之“开脸”,他把平时观察印入脑海的素材,用几种发式来表情达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巧妙的运用衬词衬句是严思和匠心独具的结果。“黄杨扁担闪悠悠(嘛姐,哥呀哈哩呀),挑担白米下柳州(嘛姐呀姐呀)下柳州(嘛哥呀哈哩呀)。”单看他的歌词内容,本属带有爱情色彩的一般叙事歌曲。它的字里行间没有直接表述爱情的词语,显得很是一般;但加上衬词“姐呀,姐呀”和衬句“哥呀哈哩呀”后,却产生了巧夺天工的艺术效果。姐,秀山境内对女人的尊称,“哥呀哈哩呀”的谐音是“哥要和你呀”。一声姐的亲切呼唤,再加上“哥要和你呀”的咏唱,姐,哥要和你呀的寓意油然而生。那么亲切,那么自然。《黄杨扁担》的衬词衬句实在运用得很巧妙;妙就妙在它运用谐音达到谐意,使整体歌词内容增添了极其优美的爱情色彩。
大家搞懂了,齐普生也悟到:“完善的词曲结合,是严天和音乐天赋的充分展示。这首曲调,既要表现挑担劳动的形象,又要具备应有的爱恋色彩,既要节奏鲜明,又要抒情优美,两者缺一不可。”
严耀祖:“我师父成功地把挑担行进和扁担闪悠的节奏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出来,动感强烈。前面短短四小节音乐旋律,在节奏、感情、行腔、咬字、内容表现、曲式发展方面,做到了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的有机结合,同时为下面音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祝天赐再进一步:“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移位升华,视听感觉清新愉悦。严氏虽不懂得什么是转调,但他在《黄杨扁担》的曲式进行中把商、羽转调运用得和谐自然。再加上它巧妙地运用传统民歌上、下句的表现手法,用两个乐句反复演唱四段歌词,使全曲词曲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严天和编唱的《黄杨扁担》被秀山县委、县政府于1996年定为县歌,严思和的家乡被命名为《黄杨扁担》艺术之乡:在严氏的墓前,秀山县政府为其立了一块“优秀民间艺术家严天和之墓”的墓碑;2007年,以《黄杨扁担》为代表的秀山民歌,申报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首艺术精深,烩炙人口的民歌已成为维系秀山人的精神纽带。
有了文化的引领,再加上产业的推动,黄杨扁担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发展的劲头更足了,村民们正唱着《黄杨扁担》,昂首阔步走在致富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