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影楼旧事>第四十回 春华秋实

第四十回 春华秋实

作品名称:影楼旧事      作者:心意满庭芳      发布时间:2023-12-02 12:21:38      字数:5311

  沁园春词:
  一叶飘零,三径荒寒,古木新颜。
  念故园丛菊,秋英独秀,新松偃蹇,岁月绵绵。
  篱下樽罍,池边风景,都入奚囊咏絮篇。
  真堪羡,是梁鸿作赋,宋玉争妍。
  西窗又报春残,有时倚危栏干醉眠。
  爱日烘晴雪,香浮翠袖,天低远岫,云拥青毡。
  多谢诗仙,殷勤访我,来伴林逋处士船。
  休孤负,约明朝花发,仔细追攀。
  话说到了1945年底,袁文林一家已经走出了困境,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这一日风和日暖,袁文林又在汉中东大街来回独步,这样子的情况已经是不下十次了。老街的样子没有多大变化,可是原来从河北一起来的朋友和弟子的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945年郑伯纯、郑一石回到北京,郑伯纯回北京同徒弟开办“大生照相馆”。有诗曰:
  常年花开,喜气盈盈,一点春回。
  是祥烟缭绕,珠宫缥缈,琼枝璀璨,云影徘徊。
  迤逦群仙,飘飘环佩,玉质冰姿照水隈。
  雕阑畔,看双鸾对舞,香雾成堆。
  久居绒线胡同,念家本蓬莱山下遗。
  算蟠桃未熟,还丹结子,幽兰初发,绿蚁浮醅。
  银烛光明,金尊潋滟,歌管笙箫更莫催。
  君恩眷,但浓熏沈醉,不负衔杯。
  1939年董卜一同郑伯纯、王可尼离开南郑玉光照相馆,三兄弟在汉中东大街合资开办了啓新摄影社。
  1946年带弟子李庆录、熊正山、程正志等到西安尚仁路开办啓新分社,培养郭斌、王孝、李君让、胡保民等。有诗曰:
  红梅花开,冰肌玉润,启新当先。
  是生朝诞日,佳辰献寿,祥烟瑞气,长伴延年。
  潋滟芳尊,殷勤绮席,乐府新翻白雪笺。
  人争羡,谢家风范美,独步阶前。
  脸霞红映貂蝉,更看取蟠桃结子坚。
  喜金杯满泛,一轮皓月,银钩垂钓,双袖高天。
  丹诏催归,班联侍宴,凤阁鸾台稳着鞭。
  庄椿算,待功成名桂,绿发青莲。
  1948年带李霖等到成都春熙路开设啓新分社。有诗曰:
  小雨初晴,微云弄色,远山欲迷。
  见一枝红梅,横斜疏影,半帘杨柳,掩映新堤。
  沙鸟惊飞,海棠睡起,水满池塘蛙乱啼。
  星辰烂,向碧天空阔,光射玻璃。
  少年游冶心期,看取醉休辞金缕衣。
  只琵琶解语,红牙按拍,氍毹低唱,翠袖围棋。
  明岁而今,重逢何处,相对衔杯兴尽时。
  谁知道,在画船西去,目断春晖。
  1950年,董卜一回到了北京,在大柵欄创建了“首都照相館”,开始了新的生活。有诗曰:
  汉中十年,时光蹉跎,江水清清。
  忆故园觞咏,新安旧好,亲朋分散,可奈浮名。
  岁月优游,欢娱易感,风景依然昔日情。
  犹堪记,涌金门外寺,烟锁荒城。
  而今鬓发星星,念此际乡关何处萦。
  怅临歧握手,招邀杖履,一时蝉翼,庆事承平。
  惭愧衰颜,难酬苦语,努力加餐慰弟兄。
  晨昏候,恐霜侵短褐,碌碌尘缨。
  1948年,郑鸣玉迁居陕西咸阳,在咸阳北平街21号开设了“艺华日夜摄影社”。他一生酷爱摄影艺术,几乎常年跋涉在崇山峻岭之间,爲拍好名胜古迹的风景,他不辞路途艰险,不畏酷暑严寒,活跃在留坝庙台子、咸阳、西安等地,爲“艺华”风景服务社拍摄了很多优美的风光照片。爲在各景点拍摄留念照片,还选派李庆福、梅超群、高锦秀、李文敬等得意门生爲服务社的代经理,直接爲旅游者服务。
  在汉中林林总总的照相业中,风光摄影家郑鸣玉可谓风云人物,他不但培养了董卜一、李庆福、梅超群、高锦秀、李文敬、李文一、马立身、郑伯纯、郑崇镖、何玉珊、王可尼等上百名摄影技术人才,遍布陕南、关中及四川各地,而且自己亲自去留坝庙台子、西安、咸阳、临潼、华清池、华山和四川成都灌县、二王庙和青城山等风光区开设“玉光”和“艺华”风景服务社。
  1946年先后分别在汉中和成都举办过两次祖国风光摄影艺术展览,其中有褒斜古找道、石门、玉盆雪等珍贵照片。他拍摄的《关中八景》、《咸阳古迹》、《张良庙》、《北京名胜》、《杭州桥》等几十套组照,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同年,郑鸣玉在成都窄巷子安家了。于右任的家也在宽巷子,两家人经常一起到宽巷子口的菜市场买菜。这于右任和郑鸣玉的布衣之交,更是一段佳话。后人有诗赞之,正是闲来携友锦城西,小巷沽酒二三里。人逢知己千杯少,一片酒香湿罗衣。有诗曰:
  小小池塘,深深院宇,尽日帘垂。
  有几竿竹影,徘徊花里,数株杨柳,摇曳烟丝。
  雨洗风梳,香添水面,色染鹅黄总未知。
  怜幽独,向碧窗闲倚,绣谱新词。
  无端触目伤离,把旧恨抛残金缕衣。
  只翠眉慵扫,难描远岫,柔肠宛转,欲寄还迟。
  西子湖边,昭阳楼外,何处飞来一段疑。
  浑忘却,在画图亲见,月下人归。
  一九四七年吴志忠离开汉中三艺照相馆后,吴志忠与妻子赵玉华到了城固县,自家住在城固大石家巷4号,然后又在城固中山街5号开了一家照相馆,名字叫“吴京照相馆”。有诗曰:
  梅蕊初开,蕙兰未老,犹待春回。
  忆故园王粲,翩翩楚楚,新词灿灿,奕奕珠玑。
  百岁光阴,一朝荣贵,宠辱惊心两鬓催。
  浮名误,信风尘澒洞,今古皆非。
  华堂欢宴多违,况对酒当歌乐事稀。
  想朱颜绿发,亲朋满座,金鱼玉佩,列鼎联辉。
  南极星高,东山雨露,福禄绵绵介寿卮。
  长袖舞,尽霞觞醉倒,独步瑶池。
  遥想当初,早在1937年底,郑鸣玉、袁文林就率先在南郑府街(中山街)创办了汉中第一家“南郑玉光照相馆”。
  1944年掌柜袁文林和徒弟郑崇镖、王志富、李深、李扩亭(北京香河人)在后街(东大街)创立了正大照相馆。1946年初,当年一起来汉中的朋友、同事、弟子大都回老家会到别的地方定居了。袁文林当然也很想回老家,但是,考虑到自身现实状况,还是做出暂不回京的决定。三年来,自家也因失火而造成的损失,陷入了纠缠不清的官司,生活非常拮据。虽然现在八年抗战结束了,三年的官司才打完,经过一家人的艰苦奋斗,才摆脱了一贫如洗的困境。但是,如若此时一家人回北平老家,不仅是需要一大笔盘缠,回到北平还要重新安家立业,更是需要一大笔资金。考虑再三,袁文林决定暂不回老家。于是,扩大照相馆规模,走联合发展道路的设想诞生了。
  1946年和“大上海照相馆”、“国光照相馆”三家合作,成立了“汉中三艺照相馆”。
  几年来的汉中生活,照相业的同行互相都比较熟识,都是逃难至此,分别来自于我国南方地区或者北方地区。袁文林找到同行任林福、潘宝德二人,谈了自己的主张和设想。三家联手,合伙开办一家照相馆,发挥各自优势,走联合发展的道路。任林福、潘宝德对袁文林的为人,早有耳闻,毋庸置疑,所以当即表示赞同。
  任林福系江苏南京人。聪明干练,为人和善,脑筋活络,善于社交。在南京近乎沦陷之时,带着自己的新婚妻子,从南京跑出来,辗转来到汉中。以摄影技术为生。
  潘宝德系浙江杭州人。忠厚老实,不善多言。像一届文弱书生,写得一手好字。上海沦陷后,小夫妻俩从杭州一路来到汉中。也以照相和经营图片为生。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渺小,自己的特长,始终没有得到发挥。
  同是天涯沦落人,又是同行,凡事无须多言,便都能心领神会。
  三个人中,袁文林年龄最长,任林福次之,潘宝德最小。
  三个人首先为照相馆起名,叫做“三艺照相馆”。意思是三个来自外乡的摄影艺人,在汉中三结义。三艺,三义也。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袁文林、任林福、潘宝德三人做掌柜合伙开三艺照相馆,外甥吴志忠,徒弟高忠孝、张殿元、殷树根、张新元、刘信德。1946年,汉中“三艺照相馆”诞生了。有诗曰:
  一篇文章,三千珠玑,兄弟开宴。
  忆故园丛桂,春晖寸草,高堂丝竹,夜色娟娟。
  门掩青灯,歌翻白雪,心似寒灰欲化烟。
  追畴昔,叹息交情厚,两鬓徒然。
  无端浪迹天边,任世事浮云随变迁。
  但举杯相属,空惊岁月,投竿垂钓,快乐绵绵。
  东海茫茫,西江渺渺,此别何时再续缘。
  君归也,对残阳衰柳,细写新篇。
  三个人中,袁文林年龄最长,任林福次之,潘宝德最小。
  袁文林袁玉泉从事照相业工作时间也比较长,技术全面。在以前的工作中,一直统管照相馆的全盘工作。办事成熟稳重,品行端庄厚道,为人仗义。在业界有很高的威望,人缘很好。
  三个人在技术方面,各有特色。如今合作起来,可谓强强联合。
  在袁文林的严格要求下,三艺照相馆的表现也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当时,只要与三艺照相馆稍作接触,就能处处感受到其的与众不同:工作人员一律穿制服,在店门口接待的人员的服务也极为妥帖周到,绝不以貌取人、以财取人。
  汉中“三艺照相馆”的诞生,标志着摄影界在汉中地区首度实现了南方帮和北方帮的联合。也标志着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合伙制的诞生。
  “三艺照相馆”矗立在汉中最繁华的街道上。门面灯火辉煌,格外耀眼。闪烁的霓虹灯组成的
  “三艺照相馆”五个大字,很吸引眼球。室内装潢一新,简洁明快,新颖大气,温馨宜人。接待间、照相室、化妆间、操作间,都布置的很人性化。
  三个合伙人在技术上各有特色。因此工作分工,则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为原则。
  任林福,头脑灵活,精明能干,负责接待和照相。
  潘宝德,性格内向。擅长写写画画,负责修版、上色等工作。
  袁文林袁玉泉除主管全面工作以外,主要负责暗室工作,暗室的冲晒洗印照片工作,是整个照相流程的关键环节,全靠技术和经验。
  三个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不论哪个环节一旦忙不开,三个人都能上手。三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协作的非常好。工作很快步入正轨。
  随着工作的全面铺开,照相馆陆续招收了五个徒弟,都是汉中本地人。这意味着摄影文化的本土化,为摄影艺术传入西部地区奠定了根基。
  五个徒弟分别是高忠孝、尹树根、张新元、张信德、张殿元。
  刚进来的徒弟大约都在十五六岁左右,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年轻人各个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努力学习业务。师傅们也是谆谆善诱,教技术,教做人,教礼貌,教规矩。希望每个徒弟都能学会一技之长,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基础。
  袁文林十分关爱徒弟,视为己出,倍加呵护。生活上关照,技术上教诲。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委以重任。比如,让徒弟高忠孝担任接待工作,并负责财务工作。张殿元则经常跟随袁文林外出拍照。人尽其才,每个岗位,都增加了新生力量。
  工作进展井然有序,一切都很顺利。业务量逐步攀升。
  由于三位合伙人都是来自大城市,北京、南京、杭州,都是经济发达地区,思想都很开明新潮,有着先进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有很多事情,都是不谋而合。比如,要提升照相馆整体形象,必须首先要打造个人形象,以提高整体素质。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方式方法,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徒弟们穿着“三艺照相馆”统一的工作服,即神气又帅气,即自信又骄傲。为自己能够踏入这个行业,引以为豪。徒弟们每每走在汉中街头,都能引来路人的目光,各个阳刚帅气,装束得体,举止文明,彬彬有礼。
  袁文林在这段时间里,在技术上又有了新的发明和突破。发明了弧光摄影技术,以及修版技术的创新突破。一时间在业内很是轰动。许多同行纷纷前来学习取经。袁文林丝毫不保守,弘扬摄影艺术,传播摄影文化,正符合自己的心愿。随着“三艺照相馆”的知名度的扩大,业务量不断攀升。照相馆的工作风生水起,生意红红火火。师徒和谐,人员兴旺。一切工作都进展的很顺利。
  1949年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爲躲避战争而逃难出来的他乡异客,终于可以考虑回老家的问题了。此时袁文林夫妇已经有七个孩子了。任林福夫妇有四个孩子。潘宝德夫妇有四个孩子。经过研究,根据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三个掌柜的开始筹划如何携家眷回家乡的事宜。最终决定,由任林福留下来,带领徒弟们继续经营汉中的“三艺照相馆”。
  袁文林、潘宝德回北京再创立一个“三艺照相馆”分号。将来就由袁文林经营。等正常经营以后,再在杭州创立“三艺照相馆”分号,由潘宝德来经营。这样三个人也就都有了自己的産业,有了安身立命之本。经过这些年的流离失所,各回各家乡,总算是叶落归根了。不枉兄弟一场,大家都有了称心如意的安排。有诗曰:
  采采蘅皋,照海珊瑚,露凝金盘。
  想鲈鱼美酒,蒹葭浦溆,山明木末,风软波澜。
  霞散汀洲,三危鳌背,锦缆牙樯列画栏。
  江天迥,向水晶帘下,独倚阑看。
  琼楼玉宇姗姗,空惹起湘妃香泽叹。
  念故园秋雨,沙边鸥鹭,兰花依依,古今奇谈。
  红豆含愁,佩环碧落,惟有鲛绡裛素纨。
  凭谁道,把满怀冰雪,片片琅玕。
  书中代表,1917年,袁文林十几岁到同生照相馆做学徒,跟谭正熙学照相,三年艺成,被留在同生照相馆做摄影师,参加了著名的京张铁路、津浦铁路沿线车站的摄影工作。在顺德府创业时结识了好友郑鸣玉。
  1936年,袁文林和郑鸣玉带着董卜一、李庆福、梅超群、高锦秀、李文敬、李文一、马立身、郑伯纯、郑崇镖、何玉珊、王可尼等弟子们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了汉中。创办了第一家现代化的照相馆,名称为“南郑玉光照相馆”,在汉中苦心经营十五年,培养了数不清的摄影师,走遍了陕西、青海、甘肃、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江苏、浙江等凡有名山大川,奇峰天险,莫不留下美丽的光影。
  在保定、顺德、华山、青城山、都江堰、成都、重庆、西安、潼关、咸阳、泾阳、宝鸡、汉中、留坝等地设立照相馆,尤其重要的是在留坝创立了中国艺华古迹名胜摄影研究社,并在许多著名风景地设立研究分所或图片社。将祖国的大好山河和丰富的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摄影,制成精美的画册,传播到国内外,流传后世。袁文林、郑鸣玉和他们弟子们的精湛技艺和传承保护祖国历史名胜古迹的一颗赤子之心,为留下祖国山河的美好风光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热忱,袁文林、郑鸣玉和他们弟子们的传奇故事永留青史。此是后话,一笔带过。
  1950年袁文林回到北京,在地安門外大街开办“三艺照相馆”,1951年回汉中接家眷,从此一家人在北京安居乐业了。
  
  (全书完)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