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碧空远影>题记及第一章 梁步隆的壮举

题记及第一章 梁步隆的壮举

作品名称:碧空远影      作者:我是老拉      发布时间:2023-06-21 10:33:16      字数:3901

  题记——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潮落多少回?
  
  红尘滚滚,痴痴情深,梦里追随知是谁!
  
  
  第一章梁步隆的壮举
  
  *青石铭
  
  二零零零年的清明节,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
  这天,在村里早先的关帝老爷庙,后来作了刘家庄小学校的这个地方,在校门正对着的这座青砖大殿前面,正在举行着一场庄严的仪式。参加仪式的人来自天南海北,装束不一,而且大部分人也已经都不年轻了,却个个神情肃穆,毕恭毕敬。他们,正在为他们的恩师和人生启蒙者——这所学校的奠基人梁步隆先生,树碑立传。
  二零零年,是这所小学校的开创者梁步隆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也是梁步隆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的日子。所以,今天的树碑仪式才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一块两米多高的大青石碑,已经稳稳当当地伫立在基座的中央。青石碑的正面,居中雕刻着四个楷书大字:百世留芳。左侧写有一行小一些的楷书:教育事业的先驱梁步隆先生千古。右侧写有:全体学生于二零零年清明节立。
  青石碑的后面,是一篇用核桃大的楷书镌刻的碑记铭。
  碑记铭全文如下:
  严师梁步隆先生,毕业于山西省立太原国民师范学校,半生致力于本村教育事业。在漫长的治学道路上,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出了全部智慧及满腹经纶,使吾辈学子饱受教益。梁步隆先生也赢得了桃李满天下、英才遍中华的美誉。
  严师梁步隆先生,为人正直,襟怀坦白,实事求是,以身作则,不谋私利,高风亮节,堪称育人楷模和一代宗师。
  纪念梁步隆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吾辈学子务须弘扬他振兴教育、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高尚情操,传承文明,开拓未来,张开双臂去拥抱祖国教育事业的灿烂明天!
  石碑上面,那四个“百世流芳”的楷书大字,是由年已八十多岁的后任校长刘钟写就的。
  具有高尚人格的梁步隆先生,自然能当得起这个赞誉。
  有一种比喻说:人格就如同是金子,纯度越高,品位越高;即使是表面蒙尘,也丝毫不能降低金子的纯度。
  梁步隆先生,正是用他金子般的人格和人品,奠定了他一生事业和毕生荣誉的基础。
  在铿锵有力的军乐声中,一队少先队员,手捧着鲜花,正在激情漾溢地朗诵着对梁步隆先生的赞美词: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鲜花含笑,苍松滴翠,金风习习,硕果累累。我们在此,深切缅怀梁步隆先生平凡而坎坷的人生旅程,怀念梁步隆先生严谨而卓著的教育生涯。
  梁步隆先生的壮举,令人肃然起敬,感概万千!梁步隆先生的影像,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将不辜负梁步隆先生的殷切期望,永远不忘梁步隆先生的殷殷教导,像我们的前辈一样,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去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
  这些少先队员清脆悦耳声情并茂的赞美词,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的赞美词,也代表着所有在场人的心声:古往今来,每一个开拓事业的成功者,都和梁步隆先生一样,首先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更是一个倾注了满腔热血来浇灌事业的人。
  《周易·象传》中说:“君子以厚德载物”。梁步隆先生,正是以厚重的思想道德为基础,才承载起了这一片傲人的教育事业。
  今时今日,一代名师梁步隆先生,假如能够看见他面前的缤纷桃李,应该可以笑慰九泉了。
  前来参加树碑仪式的这群人,大部分都已经上了年纪,多是六十开外奔七十岁的人了。而且,他们大都是远程奔袭,回归故乡来,就为专门参加这个树碑仪式。他们,都曾经是梁步隆先生的学生,也都曾经是各行各业中的精英。当年,他们都是从这一方故土上出发,开启了他们的人生之路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梁步隆先生的学生,已经遍布了全国各地。
  今天,主持树碑仪式的,是梁步隆先生晚年最倚重的三个学生。他们是:乡医刘光裕,中学教导主任张兆年,已经退休的省工会副主席梁启。
  站在人群最前面的,还有曾经的国务院副秘书长梁如石、火箭专家任祥云、北京商人梁朋、曾经名声如惊雷般滚过三晋大地的“文革”红人曾福等。这些人,加上已经去世了的粮食局长任自强,在太原钢铁厂工作的梁佐,在太原电器设备厂工作的吴大丑,当年都是梁步隆先生口口称许的得意门生。他们也确实个个都不负梁步隆先生所望,都曾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过一番作为。
  刘家庄小学校,就是他们当初的“孵化器”;梁步隆先生,则是最初的那只老母鸡。
  二十世纪末,正值已故梁步隆先生一百岁诞辰的时候,这些首批走出刘家庄小学校的那群当年的毛孩子中间,突然有人跳出来,呼呼啦啦地发出倡仪,要为他们当年的启蒙者和恩师、刘家庄小学校的创始人梁步隆先生树碑立传。
  其中挑头主事的刘光裕和张兆年,还聚齐了当时能联络到的所有同学,并在学校对面的这座戏台上举办了一次茶话会,郑重其事地讨论并铺排好了为梁步隆先生树碑立传的所有事宜,接着就向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同学们发出了倡议书。在那个曾经当过县城中学教导主任的张兆年的倡仪下,他们这个三百那个五百地掏腰包集资,为梁步隆先生树起了眼前这块一人多高的大青石碑。
  今天,当他们怀着虔诚敬仰的心情,前来悼念自己的恩师和先贤时,秉承的是一种近乎对神圣般的仰望之情。
  这群长大了又变老了的人,可以说我都认识,又可以说我都不认识。我所认识的,只是小时候的他们。但我却知道,这群人里边可以说是藏龙臥虎。他们中的好多人,都曾经名震一方。他们的故事,时至今日,还被有些村民们津津乐道着。
  站在最前面的,是穿着藏蓝色中式裤褂的乡医刘光裕。你可别小看了这个乡医,他的名声早已响彻了四里八乡,响到了省城太原,还响到了首都北京,曾经医治好了几例被大医院判了“死刑”的癌症病人,还曾经被某位省领导特意安排进了省里的大医院中坐诊。可他只去了三个月就回来了,那是因为他自己说什么也不愿意待在那儿了。他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一个只有初中基础文化的人,待在一群博士专家里边,算是怎么回事儿啊?!”
  站在刘光裕右边的张兆年已经鬓发斑白。这个人曾经是县委办公室的主任,后来自动请缨,出任了一所县中学的教导主任。他可是梁步隆先生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也是自觉自愿继承梁步隆教育事业衣钵的第一人。当年他自动辞去县委办公室主任,请缨出任县中学的教导主任时,前来征求过梁步隆先生的意见。梁步隆先生当时无言地拍了拍他的肩背,但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泪光。
  站在刘光裕左边的中等个子曾福,是曾经在刘家庄小学校当过女教师的范淑贞的独生儿子,曾经在“文革”前就担任了县团委书记。“文革”中,曾福扶摇直上,成为全县革命造反联络站的总司令,亲手制造了震惊全国的“陈永贵事件”。夺权成功之后,还成为了县革命委员的主任,并兼任了晋中地区十三县革命联防总指挥部的总指挥。他曾经像一道闪电一样,划亮了父老乡亲们头顶上的这片天空;又像一颗流星一样,坠落在了乡亲们的视野里。
  眼下那个气场不凡正满怀激情地念着碑文的,是当年那个顶出名的好学生梁如石。我还记得,几十年前,在学校对面那座戏台上召开全校表彰大会时,梁步隆先生亲手颁给他的奖品,是七尺黑市布。
  当时,梁如石的娘就站在场边的土圪楞上,用脏兮兮的袖头擦着两眼流出的泪水说:“今年冬天,俺孩儿就能穿上件盖住屁股的大棉袄了。”那年头不搞计划生育,梁如石的兄弟姊妹得有七八个。村里人说起他家来,大都是嘲笑的口气:“杨家将是七郎八虎闹幽州,他家这是七猪八狗拱墙头。”但在这个世界上,最不可限量的东西就是人了,硬是寒门出了贵子哪。
  村里的人们后来每逢说到梁如实的时候,总是说:“这小子有点儿出息”。梁如实居然一直干到了国务院副秘书长的份儿上。虽说曾经在国务院当过副秘书长的人,多到可以手拿把攒,可在咱这块不大的乡村地界上,怎么说也还是独一份儿,用老百姓的话说,那已经是“最大的官儿”了。在他的带动下,当年的“七猪八狗”,个个都混得人模狗样的。
  那个一直人高马大的洋鼓洋号队的队长梁启,如今已经谢了顶,却穿着件红白格子的衬衫,由于肚子大,皮带扣很高地扎到了奶帮子底下,模样显得有些滑稽可笑。不过,他可是这片地面上曾经名震一时的武术大师梁万佬的长子长孙。
  当年还只有十几岁的梁启,举着上边有个矛头的长木棍,指挥着他的洋鼓洋号队在大操场上走步时,神气得就像只公鸡领着一群母鸡在转圈一样,羡慕得我们这些在操场边上围观的小孩子们,合着大洋鼓和小边鼓的节奏,一哇声地齐声发喊:“咚嚓嚓嚓,咚嚓嚓嚓,咚嚓咚嚓咚嚓嚓嚓……”梁启是从省工会副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的。
  那个满头华发却颇有军人风姿的初老年妇女,不用说,肯定就是六十年代考上哈尔滨军工大学的任祥云了,听说是搞了一辈子的火箭导弹研制。她是学校原教导主任任襄武的独生女儿。当年,任襄武煞有介事地翘着兰花指,见了人就拍着大腿,总要儿婆脂女架式却又不无炫耀地念叨上两句:“她这纯粹就是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哪。”
  这群人中,石碑前面站着的,是梁步隆先生专程从海外赶回来的孙子,他手中端着的是梁步隆儿子的骨灰盒。早年,梁步隆的儿子跟着他搞外交工作的叔叔“虎虎”,在国外上学,听说后来在北京工作。不知咋的,自从梁步隆被划为右派以后,他就一直没有回来过。如今梁步隆的孙子也快五十岁了,据说是做着中外友谊方面的工作。
  这群人中,也有刘培刚的女儿刘玉平,刘玉平的丈夫是吴大丑,曾是太原电器设备厂的副厂长,都算是些有眉有眼的人物啊。刘培刚的女儿刘玉平曾经大声问道:“为什么只给梁步隆先生立碑,却不给我父亲立呢?”
  别人都不吭气,范淑贞的儿子曾福小声对她说:“梁步隆先生是学校的创始人,而别的人都是被梁步隆先生收拢来教书的。那能一样么?!”刘培刚的女儿就不敢再说话了。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他所著的《君子之名·天下名誉》一文中写道:“人类从野蛮的丛林走向文明的平原,最大的变化是懂得了抬头仰望。一是仰望天地神明,二是仰望人间英烈。人们为第一种仰望建立了图腾,为第二种仰望建立了名誉。”
  可以说,这两种仰望,都是人类实现精神文明攀升的阶梯。
  (待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