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旷古绝今一樵夫——慧能大师出山记>第六十二章 天乎人乎C

第六十二章 天乎人乎C

作品名称:旷古绝今一樵夫——慧能大师出山记      作者:能慧      发布时间:2023-06-04 13:05:11      字数:7398

  ——百年一切终难足心,生命本就存憾之根,那儒之“不知”、道之“大患”、佛之“是名”,实乃圣哲于人身心幽微洞彻有明
  三二三.归根到底
  阳光如瀑,暖身暖心,
  此雾飞云逸天地如诗如画之时,慧能不知为何却肝肠如揪,泪流满面——
  大前天也这个时辰吧,慧能在外公和父亲墓前长跪不起,百感交集……
  人生过隙,健康平安万金难买;
  生命逆旅,幸福快乐王侯不换……
  孩童无知,少年气盛,百年去路命运津渡,当然多有迷途浓雾、遮眼稠云了。那寻寻觅觅过来多有切身体验至亲之人,又如何不为至爱骨肉一生美满操心劳神呢——
  百年忧烦识字始,庠序误人彀终身。
  工耕渔樵蜉蝣寄,安时处顺逍遥人。
  父亲和外公深悔的仕途庠序,自己如其所愿已是远离了。但蒙昧一去不复今天,人又何能有远有避直接间接文字之力、庠序之功呢?
  因为,
  父亲切切遗嘱,外公和母亲殷殷教诲,不也文字之力,庠序之功吗?
  再说没父亲所历磨难之因、外公志求尴尬所窘,又哪来他们于人生况味坚定识见并启自己于生命端的早早究诘,此不一样文字之力、庠序之功吗……
  是的,因缘生法几乎天定一人一世界里,无论至亲长辈怎样尽心尽力,都难根本改变人里里外外真正关切。
  因为,
  百年苦乐悲喜那最为要紧,也天生一人因缘大定自心自性……
  但是不是也正所谓因缘生法,父辈们努力才不会白费呢?
  因为,
  人所谓自心自性,不就是在此因缘矛盾冲突过程中被更早识见且坚定坚信的吗?
  当然,
  此中所成,便决定惟人由人了……
  如今自己沙门生涯栖神日月山川生活无忧,冥累万法寂灭流年自在,不也父亲因慧而能企愿实现、外公坚持坚信有所告慰、母亲期望儿子一生平安舒心至情至祷都终得着落了吗?
  而这一切,也是惟人在人的吧……
  佛法亦世法。
  如来之义,多是人心更深文字;
  伽蓝之所,也生命开发非常庠序。
  或许,这在父亲和外公眼里心里,同样也生命至正“骈拇枝指”吧?
  因此,人学佛修佛之路,自然也就难远难避甚至难逃生命忧烦及百年凶险了。这些年自己九死一生,不仅有应父亲和外公深思熟虑担忧,同样不也自己心境难达微澜不生隐隐所由吗......
  归根到底,世间出世间凡一切求知求智所在,不仅难远文字庠序之力之功,或亦有涉名涉利重大嫌疑,当然也就难逃忧烦天网、难避误己宿命了。而此中所谓人天,是不是就更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了呢……
  百年一切终难足心,
  生命本就存憾之根。
  那儒之“不知”、道之“大患”、佛之“是名”,实乃圣哲于人身心幽微洞彻所明吧?不然今法服已遂意著身了,为何那铁锤叮当单纯、园土深翻沁心、渔歌唱晚醉人、樵夫舒啸远尘,还有、还有玉馨音容笑貌等等等等,不仅长挂于心、长愧于情,且还使人间或忽忽有失,并因此陷入迷茫之境更幽更深……
  ——“是慧能兄弟吧!”
  一壮年樵夫于慧能身后路边背着柴梱歇稳了身子,在刻意弄了点儿响动见仍无反应之后,才笑着摇了摇头敞开了嗓门。
  慧能闻声回头一愣便顿然起身:“还这么早啊,三哥!”
  “听说下午就要回南海了?”
  “三哥知道了?”
  慧能记得,这里除敬修和志勤外,谁也没告诉啊。
  “说好了,一点儿老家山货,带给表婶和你舅的,一会儿我给送来。”
  “三哥……”
  “就一点儿念想,不会叫你受累的。”
  “三哥……”
  “家山光景看不够吧,能多呆会儿就多呆会儿,我不打扰了。”……
  ——百年深心所愿,若不经八九自觉煎熬,又怎能酿出生命至美至醇,而这一二真正,是不是完全在人
  三二四.喜欢做,甘愿受
  飞云飘雾已在阳光里找到了归宿,
  润泽而又温暖的日头便把全部和煦洒向了大地。
  融融春光里,遍野嫩绿熠熠争辉,满山葱翠莹莹竞秀,
  天地一派青碧氤氲之中,盛开的李花杏花粲若云霞,初绽的桃红梨白嫣然浓淡,百鸟为之鸣唱似演五音八乐,而如痴如醉颠颠倒倒起舞的蜜蜂,更嗡嗡以和花季帷开芬芳韵脚……
  三哥背影早看不见了,但曾领慧能打柴的三哥,熟悉慧能性情的三哥那句家山光景看不够的内里体贴,不仅一语道破了此刻慧能恋恋不舍故乡之情,更是准确直击了慧能此中有所枨触幽幽之心——
  天地画屏,经古常新。
  春光春景春意里,百年之人深深感念、漫漫思忖、腾腾遐想、忽忽怅惘,不但有存人生是否当下如意之心,更或多寄生命能否完满久恒所期的吧……
  百年成圣,
  逆旅达真,
  修佛得佛,
  都生命志达怀称那当下更久恒真正着落了......
  可春光绮丽此时此刻,圣哲先贤们又在哪儿与之一体交融实实感受感应呢?
  更无数曾沐春光、曾赏春景、曾享春意的平凡生命,他们的存在,人又从何多少有所知晓、多少有所问讯……
  人所共仰圣贤也罢,
  人所不知凡俗也罢,
  每个人来到世间,虽都独一无二,却也有相似相通生命愿景。而此中不比与同一,当然是天了。但时光流淌里,人是否真正存在过,不仅决定在天,是不是更只一心自知自明......
  人,
  自知生命湍急危脆,自明心欲永无止境。
  故圣人仅期百年,真人只望逍遥逆旅,世人得佛,惟求如幻欲心大安大宁。
  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所谓百年,人又何以实实期盼?
  而逆旅本就一切无奈深因,于中存身全生又处处“大戒”,“天地之间”又何来身心一体之人真正逍遥自在?
  更人幻心“如露如电”,生生世世谁又能于之笃定完满?
  因此,
  人生世间悲愤悲壮、悲观悲叹、悲苦悲悯便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人例外,那生命八九不如意,或许是天?
  ——无喜何谓忧,无乐何言苦。
  不存志惬怀舒,哪来忧愁满腹。
  没有神宁心净,绵绵烦恼何生。
  那八九不如意,本身或也包含了生人欢愉及庆幸吧?
  是不是问题只在、问题只在那得失纠缠差强人意并不是生命称怀美妙之极,更非百年真义实实有寄……
  或许,
  只有内里至深足心足愿,方能有显倏忽人生大致完满,才会多存刹那生命根本无憾。此中一二,是不是不但是人真正之天,且那八九,也会因由浴火涅槃……
  或许,
  正因为无苦便无乐,人那深心所愿若不经八九自觉煎熬,又怎能酿出生命至美至醇,是不是这一二真正成就,则完全在人……
  算算一年春光明媚日、秋高艳阳天,不也少之又少吗?
  不仅如此,就那一二难得良辰美景
  若没有料峭春寒、泥泞春日;
  若缺了酷暑炎炎、豪雨雷电;
  若未曾绵绵秋淋、瑟瑟秋风;
  若不经冰封雪盖、大地如眠……
  那融融春阳春机春意透适身心感觉,
  那朗朗秋高秋远秋爽飞扬精神体验
  又何来何在?
  八九不那么如意天气,于此至美时光不仅不可或缺,是不是更本身就是千丝万缕浑然一体……
  因此,于百年光阴、逆旅生命无常之人而言,八九不那么如意的日日也是好日非但毫不为过,或还正因为百年逆旅更无常之中假若没那一二美景极至,便实难有谓生命根本无憾及终极完满吧?
  喜欢做,甘愿受!
  此直白却极为深刻民间箴言,不也一语道破了百年逆旅无常之中那一二真义,八九内涵,更天人一体成圣达真得佛丝丝交集玄奥吗……
  人生诱惑太多,
  生命真正喜欢太难。
  之中不仅难在内里召唤人能否真正自觉,是不是更难在只有甘愿的坚持、坚韧和坚信,人才可能于那一二有美美受用、实实体味?
  而此坚持坚韧更坚信,若不经生命究底深深反刍、人生端的决绝退省……
  ——“阿弥陀佛,贫僧打扰了......”
  ——因缘是道场,寂灭乃菩提,佛说涅槃乐,百年一心寄
  三二五.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
  “阿弥陀佛,师父是……”
  ——慧能闻声回头,见是一陌生壮年僧人,于是起身回礼并有询问神情。
  “阿弥陀佛!
  贫僧自新州普乐寺,受印宗大和尚所托,为迎六祖来打前站的。”和尚再次庄严作礼。
  “打前站的?”
  惊讶之中,慧能一下忆起在广州与印宗师父暂作告别时,大和尚是说过为续奇异因缘要来龙山相迎打算,可当时不就于之婉拒,也没告诉来回具体行程吗……
  “阿弥陀佛,回六祖,印宗大和尚说好午前就到。”
  “午前就到!?”
  慧能听了,更是有点儿不知所措样子。
  “六祖一切不用操心,贫僧昨日全都安排妥了。此来打扰,只为请益佛法。”
  和尚气定神闲,态度极为诚恳。
  “太感谢师父了!”这才有所明白的慧能深深作礼之后更是回到:“师父客气了。”
  “‘学人览《涅槃经》’,于‘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多有疑惑,恳请六祖不吝垂教。”
  见慧能实际已应,和尚便直接了当了。
  “师父疑在何处?”慧能随之相问。
  “‘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
  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
  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
  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
  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
  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
  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
  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和尚侃侃,不漏涓滴。
  “师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是因缘。故‘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惟因缘生法之中人识心见性有得安稳安妥、安好安闲、安顿安然而已。”
  慧能想了想,直切要害。
  “学人愚顿,请六祖为之详言。”
  和尚听罢,凝神片刻盯着慧能目不转睛。
  “师父,这么说吧。
  ‘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因而‘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以启人于因缘之中解脱生命,自在人生。
  此中解脱自在,是不是便可使心能过去未来且心即世界之人有得当下及久恒所愿常乐我净了呢?”
  和尚听了,专致之中忽然大悟:
  “六祖,吾知乐受也。”
  “哦?”
  慧能一时反有些惊讶了。
  “因缘是道场,寂灭乃菩提。
  佛说涅槃乐,百年一心寄。”
  “说得好!”慧能不仅由心赞叹,更是深言了:
  “师父——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
  真常寂灭乐,吾今强言说。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和尚闻此,心里更是透彻了:
  “弟子学佛,不知究竟。今蒙六祖垂示,方觉茅塞顿开。从今往后,愿事为师。”说了于慧能稽首便拜。
  “师父请起!还未请教师父法号,不知怎么称呼?”
  慧能赶紧双手相扶。
  “回师父,弟子海悦。”
  “原来是普乐寺方丈师父啊!”
  慧能虽早闻其名,但一直未曾谋面,此刻知之识之,心里更觉欣喜……
  ——我寂灭,我存在,人无论秉承圣人之志、有染真人之韵、仰止佛陀襟怀,一样都百年自在洒脱欣慰大路、生命根本无憾快意通途
  三二六.寂灭是菩提
  因缘是道场,寂灭乃菩提。佛说涅槃乐,百年一心寄。
  ——望着海悦方丈下山疾去背影,有些感慨的慧能更是难抑深深思绪……
  是啊,
  百年因缘,何时何处不是生命道场,此中人的命运大定,那因缘当然是天了。
  但是,
  人能于中透彻因缘更成就因缘,那生命于因缘之中实现大致完满及根本无憾,则完全在人吧?
  百年一切,终归寂灭,“有佛无佛,常住不异。”此法性法相必然,那寂灭当然也是天了。
  但人于中却可豁然一己心性有得今生至乐、能寄万世欣悦,那因缘生法灭之不灭功德圆满,也根本在人吧……
  因此,
  佛菩萨不仅有言“因缘灭即道”,且更深谓“道之极者,称曰菩提”。
  而“寂灭是菩提”那生命涅槃通关达津醍醐灌顶之中,人由清净无得无住识心见性所生百年意趣,当然志惬怀舒、当然自在无碍、当然乐享当下、当然也是有得永恒绝对完满了。
  所以,
  百年岁月,人只要于中一念幡然而达寂灭清净之境,一切因缘或都倏忽人生至美风景,随时随地皆享过隙生命至醇琼浆;
  所以,
  寂灭之境于百年因缘不啻天下之观凌霄绝顶,实为逍遥身心虚静极地,更亦生命解脱上上之禅,终是人成圣达真得佛不二法门,乃不为过。
  故此,
  我寂灭、我存在,
  不管命运轨迹必然偶然,因缘际遇坎坷遂顺,识心见性在在处处,皆是人生根本完满福地、生命由心久恒凭依;
  故此,
  我寂灭、我存在,
  人无论秉承圣人之志、有染真人之韵、仰止佛陀襟怀,一样都百年自在洒脱欣慰大路、生命根本无憾快意通途;
  故此,
  我寂灭、我存在,
  人善良本性因之有了最为坚实依托,一切行事因之有了最为纯一保证,那社会人生美好如意未来,或将因由夙愿成真......
  想到这里,面对家山家园,面对父亲外公坟茔方位所在,慧能不由动情高吟:
  生命本是烦恼因,寂灭一悟彻人生。
  自心自性当下佛,所缘处处乾坤真。
  至德之世非梦蝶,天下大同是知津。
  人间西天由人人,尘寰融乐永恒春。
  ——一时
  天闻此音,似乎天光弦鸣;
  地闻此音,似乎万物和韵。
  而天地相应之时之中,
  慧能
  仿佛看见释迦摩尼当空辉耀华光,
  仿佛看见西天弘忍师父、藏一大和尚和玄清长老交相赞许神情,
  仿佛看见云中父亲和外公欣慰首肯更玉馨母子含笑盈盈,
  仿佛看见天际一派春色氤氲里……不,是分明看见远远山脚一行队伍迤向而来——难道……
  片刻凝神,慧能又四顾深深,再一动不动闭目良久,便毅然决然迈开了下山脚步......
  这一步迈出,
  始开了佛法自心“自性是真佛”及“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名符其实顿悟法门;
  这一步迈出,
  终破了世间出世间森严壁垒,那“举手举足,长在道场”;行住坐卧,无非佛事;“众生为净土,世事是度门”人间佛教,由此回归真正;
  这一步迈出,
  那“始于五羊,终至曹溪,说法三十七年”之中,使天下“霑甘露味、入圣超凡者,莫记其数”;
  这一步迈出,
  禅宗委实以始,中土佛法由之大成,而西来释教与华夏文明水乳交融,从此一体难分;
  这一步迈出,
  凡言禅者,皆宗六祖;
  以降儒道,莫不有浸曹溪清冽......
  而那有集慧能澄澈思想的《坛经》,不仅成了中华学人必阅书目,更赢得了中土僧人著述唯一称“经”至高至重之尊。
  ——伟哉,《坛经》!
  ——伟哉,慧能!


附件一、本稿构说历史依据
  
  (一)、《坛经》(宗宝本)所载
  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
  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
  于市卖柴……使令送至客店……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客曰,金刚经……便往黄梅……
  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差慧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神秀……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
  一童子于碓房过,唱诵其偈……童子引至偈前……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我……
  慧能偈曰…...徒众总惊……祖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
  次日祖潜至碓房……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三鼓入室……为说金刚经……便传顿教及衣钵……祖相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合是吾渡汝……(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曰:衣法已南……能者得之。众乃知焉。)
  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一僧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我为法来,不为衣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后至曹溪,又被恶人逐,乃干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
  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
  ——行由品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候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瞩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遂行隐于二邑焉。
  ——机缘品
  
  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
  ——付嘱品
  
  (二)、相关文献所载
  ……母李氏,诞师于唐贞观十二年戊戌二月八日子时……
  西国智药三藏自南海经曹溪口,……叹曰:“……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演化……”时韶州牧侯敬中,以其言具表闻奏。上可其请赐额为宝林……梁天监三年也。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唐释法海撰)
  
  大师名惠能,父卢氏,讳行瑫,唐武德三年九月,左官新州……
  惠能……既长,鬻薪供母。
  年二十四,闻经有省,往黄梅参礼,付衣法令嗣祖位,时龙朔元年辛酉岁也。
  南归隐遁,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会印宗法师诘论玄奥,印宗悟契师旨。是月十五日,普会四众,为师薙发;二月八日,集诸名德,授具足戒……其戒坛,乃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所创建,立碑曰:“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
  次年春,师辞众归宝林…..
  ——“六祖大师缘起外记”(门人法海等集)
  
  ……尼将经与读,大师曰:“不识文字。”尼曰:“既不识字,如何解释其义?”大师曰:“佛性之理,非关文字……”
  ——曹溪大师别传(续藏经第二编乙第十九套第五册)
  
  (三)、相关年表所载
  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玄奘法师自天竺归国,太宗即下敕迎劳。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玄奘法师二月赴洛阳谒见太宗,太宗劝玄奘罢道还俗未果。
  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箫瑀请出家,太宗下诏斥责,有“至于佛教,非意所遵……”等。
  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太宗为玄奘《瑜伽师地论》亲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并诏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人。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太宗幸翠微宫召玄奘陪住……以相见恨晚,不得“广兴佛事”为叹,至五月太宗卒。
  公元660年(显庆五年),诏迎岐州法门寺佛骨至东都入内供养。武后舍所寝衣帐直绢一千匹……
  公元664年(麟德元年),玄奘法师卒。高宗为之废朝数日。葬日五百里内送者百万余人……宿于墓所者三万余人。
  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禅宗五祖卒。
  ——范文澜《唐代佛教》附“隋唐五代佛教大事年表”
  
  公元660年,庚申,唐显庆五年,诗僧王梵志死(约590—)。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附件二、据历史记载列慧能大师大事年表
  
  公元638年戊戌贞观十二年二月初八,出生岭南新州。
  公元641年辛丑贞观十五年:三岁,父卢行瑫殁;后随母移居南海。
  公元660年庚申显庆五年:卖柴客店闻《金刚经》有悟,虚年二十三。
  公元661年辛酉龙朔元年:辞母投师黄梅,于处破柴踏碓经八月余竞偈得法,虚年二十四。
  公元662年壬戌龙朔二年:南归至曹溪,住宝林经九月余又被恶人寻逐,遂于四会猎人队中避难。
  公元676年丙子仪凤元年:岁首至广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是月初八于法会诘论“风动幡动”如狮子吼;是月十五法师普会四众为之剃发;二月初八集诸名德为授具足戒,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虚年三十九。
  公元677——713年:曹溪说法。
  公元713年癸丑开元元年:圆寂曹溪,春秋七十有六。
  
  附件三、主要参考书目
  
  王天恨《四书白话句解》,成都古籍书店91年版;
  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中华书局82年版;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83年版;
  上海佛学书局出版《六祖法宝坛经》;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83年版;
  魏道儒《白话坛经》,三秦出版社92年版;
  贾题韬《转识成智——贾题韬与佛学》,四川人民出版社99年版;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点校《……阿含经》,宗教文化出版社99年版;
  陈兵《佛教格言》,巴蜀出版社94年版;
  陈光磊、胡奇光、李行杰编著《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86年版;
  梅家驹、竺一鸣、高蕴琦、殷鸿翔编《同义词词林》,上海辞书出版社83年版;
  傅兴岭、陈章焕主编《常用构词字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2年版。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