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毫厘两偈A
作品名称:旷古绝今一樵夫——慧能大师出山记 作者:能慧 发布时间:2023-02-11 15:53:15 字数:5056
一六七.传法,竞偈传法
一六八.上座呈偈!上座呈偈
一六九.大难,大难
一七O.一部浓缩的《楞伽》
一七一.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一七二.诵者何偈
一七三.望上人引至偈前
一七四.亦有一偈
一七五.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弘忍大师决意传法岭南樵夫,当之无愧
一六七.传法,竞偈传法
五祖叫走慧能,留下众僧,他究竟要做什么呢……
自面慧能,年已花甲大师不仅更加认清了自己,且积年那于《金刚经》研习多有发现之寄、多有开掘之期并自以为乃拈花一脉承前启后所思所凝“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所立所论,这才真正感觉有遇知音,这才真正确定终于找到了继往开来无二接班之人……
为此,一个重大决定便在大师内里开始酝酿并有所擘画了——
他要成就慧能,他要于中真正确定自己,更要于中为如来禅法另辟蹊径……
当然了,从一开始他就用心在做勘验,尽力在与铺垫……
可人算不如天算,又是慧能的犀利,使他不得不放弃刚刚计划好的按步就班了。
因为,他不想让宗门最大希望从一开始就变得完全不可预期……
百世一人,
如何让拈花一脉把握住这个得人幸运?
千载一时,
如何给法门龙象一个直跃高处机会又能有效平衡眼下情势……
——传法!
提前传法!
公开竞偈传法!
方才慧能与神秀思想交锋之中,这一意念不仅顿跃心头,且很快就坚定了下来……
“东山法门,尽在秀矣,”确也由衷之言。
自性本来清净,只因妄念所覆,六尘所染,所以理则顿悟,事须渐除,或真这前学佛修佛最胜途径了吧?
但如此学佛修佛,不仅极易误入著相求福歧路,更于佛法所期人人成佛及天下净土济世情怀或差之毫厘,却也失之千里了吧……
心性本净本觉之人顿悟诸法实相那一无所得、一无所住幡然之中“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随缘旷放里,
人因此有得生死解脱成就百年自在,
世因此根去罪恶渊薮最终尘寰西天。
如此佛法,如何不有广布流传强大生命力;
如此学佛修佛,或才是佛法玄旨更佛祖觉人济世悲心大愿吧。
可如此佛法,或许还真可能叫那些著相有执之人多有失望、甚为失落了……
叫走慧能,当然是保护之举,也确有避嫌所意。
而此避嫌,不也当下最好保护吗?
公开竞偈传法,慧能又怎会置身事外?
此时此刻把人叫走似乎将他排除在外了,对其不仅另一种形式勘验,何尝不也平添了人横空出世非常机缘……
公开竞偈公平公正不但自有公论,且此中于慧能哪怕一点点儿苛刻,本身不也是对神秀拥戴者们有所看顾、有所安抚吗?
只是……但愿……
到目前为止,这个獦獠不仅从未叫人失望过,还总是叫人惊奇惊异更惊喜出乎预期……
想到这里,已是拿定主意的大师面对满殿弟子眼巴巴目光开口当然也是完全出人意料了:
“修佛之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人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今日我这里正式宣布,吾将公开竞传宗门衣法。
人,
不分高下内外,唯以见性为证。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火急速去,不得迟滞!’”
大声言罢,五祖谁也不看,于众弟子诧然神情更茫然目光之中,缓步径直出门而去……
——心净神宁,生命至高境界,那人皆难至,还真不分在家出家吧
一六八.上座呈偈!上座呈偈
五祖发话之时,大殿早是鸦雀无声;
五祖发话之后,大殿更是静得有些瘆人;
而大师出殿脚步,当然步步如捶、声声似鼓,重重擂在响在了众位门人深心——
大师今日怎么了!?
这是真的吗?
这又为什么……
一时全都有些发懵的目光,木木将五祖送出了大门……
大师身影早看不见了,脚步声也听不到了,众弟子大惑眼目才开始前后左右互相探询探问……
片刻之后,大殿便暴发出哄然一片喧嚷了——
“历代祖师传法,哪有公开竞偈的?”......
“这分明是在为獦獠大开方便之门嘛!”......
“獦獠还未正式拜师,更未受戒……”
“那又何言不分高下内外更龙象砥砺?”
“五祖不是把獦獠先叫走了吗?”
“哪有不透风的墙!说不定獦獠早就呈偈了。”......
“獦獠邪说,无有资格!”
……
而满殿之中,震动最大最深的,莫过身为上座、身为教授师的神秀了……
慧能之前,上上下下,山里山外,甚至他自己内里,那东山法门传人,除他之外,还有第二人选吗?
本来一切顺理成章,
本来一切只待时日而已,
可自慧能出现之后……
“啪!啪!啪!”
众人喧哗之中,神秀失神之际,禅堂维那法安禅师这时果断走向讲台,果决重重敲响了戒板。大殿渐渐安静下来时,只听法安禅师大声言到:
“众位同门!
大师多次说过,东山法门,尽在首座。
公开竞法,吾等虽难测圣意,但我以为只一形式而已,或更是叫某些无知却又狂妄自大之人不可小瞧我们东山非常之举。
教授师神秀大和尚,出生人品更佛法修为山中无人堪比。
五祖传法,我以为非上座莫属,不知众位意下如何?”
“维那说得对!”
“南蛮獦獠,不知天高地厚!”
“东山之学,尽在首座!”
……
“那我就再多一句。
诸位师兄师弟和徒辈之中,有否也愿呈偈一试的?”人响应间隙,法安抓紧又言。
大殿一时静默之后,便摇头一片,哂然一片,更一片非上座莫属声音了……
“那我就两条提议了。”
声音一律之中,法安格外严肃:
“一,恳请上座呈偈五祖,我等之后,唯五祖和上座不依止他人;
二,今日呈偈竞法之事,吾等自知,不得外泄!”
——“我等不言,智先难知!”
“东山承法,非上座莫属!”
“我等只服上座,请上座呈偈!”
......
“上座呈偈!上座呈偈!上座呈偈……”
法安提议,殿内一时虽也片言担忧,但随即便齐齐拥戴之声了。平日禅心清寂的和尚们,不知为何此中此刻却群情激昂、志意成城……
——世间出世间,都一样江湖、一样无奈
一六九.大难,大难
——从来没这么自信过。
上座呈偈!上座呈偈!上座呈偈……大殿众心所向热流,几天来一直在神秀胸中来回驰激、上下鼓荡……
可也从来没这么纠结过。
那獦獠年初山下山上惊人言语更前天与自己相论非常思维现在细想起来,还真不怪五祖这大半年于其良苦用心和突然竞偈传法衡情度势逾常之举……
遵五祖要求更同门所望,那偈当日已是有成了。
可这两天不管白日黑夜,每每行至廊间堂前,为何就那么紧张、那么心虚……
想自己与大师年齿相近,戒腊也快四十了,更山中受人礼拜,那道法所修又实实着落在了哪里呢……
——寂寂寒冷黑夜之中,祖室透出的灯光昏黄微弱,但此时在神秀眼里心里,却有一种难以直视的眩目、难以靠近的灼热……
向前吧,“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
退身吧,“若不呈偈,终不得法,”更大师“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
“大难,大难”呐……
整整两天两夜了,这种内里煎熬已使神秀“心中恍惚”......年奔花甲之人,怎能长久经此折腾?
不行,今晚无论如何一定要面见大师,即便不为自己,也要为东山之学,更为那些充分信赖自己的师兄、师弟及同门弟子吧。
想到这里,强打精神的神秀虽决计向前了,可有些发软的双腿却不那么太听使唤,因此迈步之中不由伸出了双手,而双手又一下触着了廊壁……
——何不书偈廊壁呢?!
或许,
廊壁的冰凉冰凉,一下激活了神秀分外疲惫的心窍?
或许,
神秀此刻更加清醒意识到了,如此精神状态面见五祖且面对如此重大事情,那将是何等难堪、何等不妥、何等遗憾……
书偈廊壁,大师“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
“若道不堪,”虽与得法无缘,但于大师和自己,都有台阶好下吧?况公开呈偈,是不是本身更合竞偈传法所举……
主意拿定,神秀似乎一下找回了魂魄,人即快步回屋去准备笔墨了......“是夜三更”便悄然“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
——仲冬清冷清冷后半宿里,神秀好几日没坐得这么安稳、这么踏实了。那是因为这颗纠结了几天几夜的煎熬之心,终有了一时轻松、一时着落……
——机缘机会,百年幸运不可或缺
一七O.一部浓缩的《楞伽》
达摩东来,《楞伽》乃传道所依,印心所凭。
虽四祖将《文殊般若》与之摆在了同一位置,弘忍大师更是分外推崇《金刚经》,但《楞伽》在宗门地位,仍如山之重、如磐之稳。
“东山法门,尽在秀矣”,不仅有言神秀特别擅长《楞伽》,更是可知可见弘忍大师于中传承。
去年大师就与神秀共同商议好了,要利用堂前廊壁描绘《楞伽》变相图以宏扬流传经中旨趣。因此,前段时间里,三大间廊壁已按计划整饬一新,而派人联系的江州画师卢供奉,昨日也带着刚刚完成的样稿如约上山了......
一大早,五祖便向廊间走去,他想在现场再梳理一下构思,到时好与供奉最终敲定绘画重点和布局。可远远的,却突见几行文字醒目于上了——怎么回事?
大师三步并作两步,急急想看个究竟……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好精炼的文字!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楞伽》。
——好漂亮的书法!三间步廊,即便颜色五彩,最终夺人眼目的,或将只此墨宝吧。
这偈这书,显然神秀无疑,可他为什么不直接相呈,而要明书此处呢……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心性本净本觉,无明何以覆盖,客尘何能污染?而人一生都在时时拂拭,特别是于“闲静处,跏趺宴坐,心注一境”,那生死解脱更人生自在,又在何时何处……
如在当下,当下在时时拂尘拭镜;
如在来生来世,则是生死轮回;
如在净除得佛之后,那佛之所得又是什么呢……
如无佛可得,拂拭岂不落空?
如有佛可得,不仅有执,更是有相,这明镜又明个什么,觉性又觉在了哪里……
——“大师早!”
供奉守时而到招呼,一下打断了五祖于偈前凝神——其实,早有门人在壁前开始聚集了,但见五祖于偈专注非常,才没敢靠近打扰罢了。
“施主早。”
回过神来的五祖见是供奉,脑子一下又飞快转了起来——这画作还是暂不作了……
不知为何,这两天不但没见慧能半点儿动静,就连智先身影似乎也消失了……
留偈于壁,令人传诵,既是东山之学,更可引来竞偈,这或许还是老天有意给慧能也是给东山的一个机缘机会吧……
想到这里,五祖果决而言:
“有劳施主了。
经云:‘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壁上此偈,乃《楞伽》大旨,画暂不作了。
‘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坠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说了,又令渐渐围观上来的门人“炷香礼敬”,并谓于中亦可“即得见性”。
而“门人诵偈,皆曰善哉!”……
——远远的,神秀来得更早,且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了。
——人生命风景霄壤所别,是不是往往就在心的视野、心的境界
一七一.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上座,大师观偈异常专注!”......
“上座,大师吩咐供奉暂不画变相了,看来是要保留此偈。”......
“上座,大师说‘依此偈修,免坠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上座,大师命门人‘炷香礼敬’,谓‘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上座,观偈诵偈者,皆曰善哉!”......
——东山门人一早见大师专注廊壁之偈,更见上座远远有望心神不宁,一下明白他们教授师已是呈偈了。可上座为什么不直呈五祖而是公开明题廊壁之上呢……门人纷纷揣测悄声议论并传话之中,那于上座钦佩及拥戴之情更是生发由衷了……
——“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同门带给千言万语,唯这句在神秀心里声成金石。可为什么整整一天了,却没见到得到预期应有一星半点儿动静,难道——当更深人静五祖才差人来悄悄召唤时,神秀内里忐忑不但没随之而去,反是越想越有些加重了……
“‘偈是汝作否?’”
人到之后,五祖掩门动作及明知故问开头,更叫神秀一下证实了原来一切都是五祖在用心顾全自己猜测了。
“‘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神秀已是诚惶诚恐了。
看着听着这个年岁与自己相近但却出身世家,少为儒生,游学江南,博览经史,兼通老庄,后服膺释教于高祖武德八年未满二十便在洛阳天宫寺受具足戒,五十岁又远来门下的高足,五祖那心境此刻更是极为复杂——
如无慧能,只此神秀!
但只此神秀,东山之学,或便难茁新芽了。
但他可是神秀,是这前东山法门无二人选吶!
还是再给一次机会吧,况谁又能保证那獦獠一定呈偈且其偈就能具足见性之明呢……
拿定了主意,五祖于神秀便直直开示了:
“‘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汝且去,一两日思维,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见教,心里五味杂陈。
于师作礼出门之后,虽日夜冥思苦想,却总不得要领,更是无从作偈……
——是啊,诸法实相透与不透、彻与不彻,有时真只淡淡纱雾、薄薄窗纸而已。但也正因为此中障目,世界本相所识,为人心性所悟,便门内门外了......
不但如此,这一步所隔,或还最终决定了人百年生命风景天壤之别,更度人济世南辕北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