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百炼成钢>一、辍学劳动

一、辍学劳动

作品名称:百炼成钢      作者:周小站      发布时间:2012-10-11 18:06:07      字数:3084

  满屋子的锦旗,患者的赞誉,七十一岁的我感慨万千,回忆起一生走过的路,使人百感交集。和老朋友们一边喝酒一边聊起我的一生。他们看了我写的的QQ日志,那我是我在电脑上用手写完成的。当看看到三十五集时,他们被我的一生坎坷感动了。我的一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从解放到现在六十年,社会底层人物的酸甜苦辣。
  1、学插秧
  那是一九五五年夏天,十四岁的周园小学毕业了。正赶上全国掀起了一股热潮。说是毛主席号召,应届的小学毕业生要学习山东的徐建春、河北的邢燕子和王培珍等人,不上中学就回家乡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且为改变家乡面貌做杰出的贡献。所以他也报上了名。
  唉,与其说是响应号召务农改变家乡面貌,倒不如说周园因不满周岁丧父,孤儿寡母上不起中学才辍学务农更现实些。
  他的家乡就是盛产小站稻的鱼米之乡——天津南郊区的小站镇。这里的大米是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在以前都是做贡米或岀口用的。解放前,日本鬼子垄断过、朝廷垄断过,老百姓们只许种,不许吃。全囯解放后,广大农民分了田地。又组织起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们生活才基本稳定了。而周园的家正是这天津市,南郊区小站公社的朝阳大队。在这之前他只是背着书包来回地走过田边。对于那饭桌上雪白喷香的大米饭,是怎样种岀了稻谷,又怎样把稻谷碾成大米,他是全然不知。
  别看周园是小站小学的三好学生,可一干农活可就瘪了。你想,他从十五岁开始下地干活,还不到成年、个子又矮小,每天只挣三分工,还累得够呛。
  一九五六年,正是农忙时,刚入小满节,该插秧种水稻了。
  周园是毛驴拉马车——叫他赶上了。此话怎讲,因为这庄稼活里就数插秧这活最累,而且技术难度还最高。可队长见他脑子聪明便派他跟着“秧头”赵组长学习插秧。他兴致勃勃地脱了鞋,挽起裤腿,跟在这十二人的插秧能手们来到田埂上。见赵组长快步走在水田里,环视了早已运来的一堆堆秧苗,双手各抓十来把秧苗,如漁翁撒网一般向空中一抛,嘿真棒。只见那秧苗一把一把的,吧嗒、吧答的落在水面上。激起了朵朵水花。啧啧,你看,那苗把,横向十多个落得几乎是等距离一条直线。正好布满那十五弓的水面。于是他又一抛,还是同样一条直线。而这条线正好是前一条浅拉开一个距离,这个距离又恰好是第一行那把秧苗插完的距离,太准了。待赵组长布满了这一方田秧苗后,插秧手依雁别翅排开,下地开始插秧了。正象那些田径运动员在起跑线上准备,要争冠军一样飞快的插秧,谁先到终点就是无尚的光荣。那真是,左手分秧,如银行点票机。右手插秧,如同蜻蜓点水。又只见,貓着腰,撅着腚。骑住了脚杠,盯住了垅。插秧赛过水上飞,插秧是倒退着干的,这样才不会踩坏插好的秧苗。这活是最辛苦不过的:背上阳光晒,足下暑水蒸。汗流浃背不顾擦,任凭落在泥水中。横竖成行要求高,甩六退六分得清。哎哟喂,这活太难了,我可学不了啦,周园自语地说。他立刻提着鞋光着脚一溜烟地跑回家中。一头扎在炕上哭了起來。
  他能学会吗,他不是回乡改变农村面貌吗,怎么退缩啦?
  2、学会了插秧
  种水稻的农活,都是些繁重的体力劳动。其中,劳动强度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就算插秧了。小周园回乡务农的头一天干活,就偏赶上插秧。他光在地边上看了一会儿,就吓得跑回家去了。经过妈妈和后院八奶奶再三劝说,才第二天又去上工,组长赵大爷领着他来到了育秧田。小周园一看,嘿,那么多人都是坐在稻草埻子上,草埻子又是泡在水里。心想,我就说么,插秧就应当坐着嘛。省得腰疼。可走到跟前一细看,这‘插秧手’们两手不住地拔秧苗。拨下来的秧苗又捆成一把一把的。这才明白,唔,这就是常听人说的起芽子吧。又见插秧手们的身后,都起了一大堆一把一把秧苗。他脱了鞋放在田埂上就下水也找了一个草埻子坐下来学着“起芽子”。当然,他咋干怎么也是慢。别人起十把他也起不了两三把。这才叫从零开始呢。看那些人们虽双手不停地忙和着,嘴也不闲着,还不住说笑聊天。那几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和姑斏们一见周园来起芽子,一起哄,都用那双双泥巴手鼔起掌来。“哎——快看呀,洋学生小白脸来起芽子啦。欢迎、欢迎。热烈欢迎!”顿时,秧坵里响起了嘎嘎地笑声。周园虽然笑着向大家招手,但脸是红红的有点不好意思,又有点难过。觉得连那些讨厌的青蛙们也呱呱在嘲笑他似的。
  “别闹了,快干活吧。”还是赵组长压茬,大家又都干了起來。两小时的紧张劳动结束了。赵组长站起来告诉大家各自数一下自己的芽子,够三百左右时就“起埻”。当然,这周园起的芽子估计连五十把都不会够的。
  这时,齐二赶着马车过来,要把芽子运到六号地,再由徐朋他们几个人,用挑筐挑到秧田里根朝下一堆堆放好待用。插秧开绐了,由大龙当领航,头一个下地先插出三米多远,第二个由二虎依次下地,笫三个是天成下地。直到第十二名才是周园,最后一个由组长赵大爷掌舵。雁别翅队型排开,谁也不肯落后。真象横排前进练兵一样刷齐地前进。约有四十多分钟,前边十一个人巳经插到了二百弓的地头。再看周园,好象傻妞捕蚂蚱一样还在少半截地里折腾呢。赵大爷笑着耐心地、手把手地教给他说:“园儿呀,你插的秧,甩手‘行距’大小不等,退步‘株距’参差不齐,秧苗东倒西歪,其中还有漂株(插到泥里不牢固又漂上水面的),脚杠也骑不住(即是后退是双脚以骑马蹲裆式直线后退之意)。”他嘴里说着。还得示范着插秧。以便把周园这一‘带’秧接上來。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刷刷刷,腰一会儿也不直地,就象不是扦秧而是倒走锻练一样那么轻松、自然。无怪那农耕江湖上有‘水兔子’绰号的说法,真是名不虚传。这就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再看周园的眼,光看赵大爷那身着的小白褂子,一点泥点子都沒有。而再看看自己,白褂子上、脖子上,都是泥水啦。找个水清的地方一照,哎呀,唱戏扮演丑角不用化装了。
  3、海河建闸
  小周园学插秧,有赵组长这样的好师傅教他,他进步很快。经过十多天的苦学苦练已经能跟上趟了。为了推动他插的更快,老赵特意把他由第十一带提到第四带。排在天成之后。往常的快秧手都是在这种前拉后推的情况下学成的。
  这技术活学会了,其他的活也就慢慢都学会了。只是还须长期锻练一个精字了。光明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就是两年多过去了。周园终于可顶一个‘劳动力’了,被派出去参加“海河建闸”工程去了。一九五八年,十七岁的小周第一次离开家出远门。又是离家六十多里地塘沽新港。他想妈妈和姐姐,想赵大爷、大龙、二虎、天成,他随所有的建闸大军一起抬泥爬坡,不知道为什么,好几万民工昼夜不停地在海边上挖大坑。只许来,不许走。沒有大事谁也不准请假。他和二河一付竹排抬筐。由于思想开了小差儿,脚下一滑摔了个大马趴,也把二和带倒了。老黑跑过来扶起他俩,凑近他们耳边说:“你们俩真是个死心眼儿,难道你们就不知道‘解手’?”说完还诡秘地一指那用苇席搭的茅房跑了。二河一拍周园:“哎呀,咱俩真笨,你看他们一累了,其中一人去解手,另一人就可以歇一会儿。再干几抬子另一个再去解手。
  而这样子的偷懒可以瞒一时,却沒有维持太长。后来民工队长发现了这十几个小鬼儿,在工棚里开会点了他们的名。当然,也表扬了那些放卫星的三百人“卫星抬”的永刚、永田他们。还有那些独轮手推车的‘千斤卫星车’等先进人物。工地上到处是红旗招展,民工们你追我赶热火朝天。不远一个个杆子上安得高音喇叭放着歌曲、《社会主义好》转播中央台新闻节目、建闸指挥部门书记和王乡长的讲活、民工们比赛的呼声、深底排水的抽水机马达声等,组成了那震撼山河的交响曲。
  正当这半年工程已经挖到所要求深度的时候,正当石匠们要完成彻底扫尾任务的时候,正当人们即将完成大坝合拢,把海河水的咸淡分家完成的时候。出了大事了。事有多大呢。原来那几万人苦战半年的工程,毁于一旦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