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说电影以及那些有关的事情>说电影与此有关的事情(三)

说电影与此有关的事情(三)

作品名称:说电影以及那些有关的事情      作者:许建胜      发布时间:2012-10-06 11:31:49      字数:3178

2、老槐树下
七八岁的时候,我背起书包开始上学了。尽管与原来相比只差那么一两岁,但当时我的感觉却是从此迈上了人生的一个新的、很高的台阶。于是,从那时起,我看电影再也努力不睡觉了,尽管有时眼皮还会经常打架,尽管演完电影后还要家里的大人呼来唤去,但我总会坚持着不睡深睡熟,也就总会对看过的电影有一些断断续续的印象。而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一部叫做《槐树庄》的电影。说起来你可能不信,之所以对这部电影印象最深,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我家门口就有一棵长了数百年的老槐树,据说是我族一世老祖宗亲手栽下的,树干粗的需要三四个人手拉手才能抱得过来,当然树干里面是空心的;同时沿着大街往东走或者往西行各不到二十米,还有两棵年龄差不多的老槐树。也就是说,只是在我们那条大街上,就一连长着三棵老槐树,所以当时我认为我们村似乎也应该叫做槐树庄。
《槐树庄》所讲述的故事大意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槐树庄的贫苦农民们在共产党员郭大娘、刘老成等人的带领下,一面积极支援解放战争的前线,一面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但被郭大娘奶大、地主崔老昆的儿子、现为国家干部的崔治国看到家里被清算,财产被没收,心里极为不满,就采取各种手段对开展的群众运动企图进行打压、破坏。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郭大娘带领翻身农民同崔治国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取得了土地改革的胜利;之后,郭大娘们又沿着党指定的方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然后又从初级社再到高级社,这期间虽然经历了激烈的阶级斗争,也经历了激烈的党内斗争,但最终还是建立起人民公社,走上了集体化的康庄大道,郭大娘也被接到北京参加全国的群英会去了。
这部影片通过槐树庄的政治风云变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交锋,反映了中国农村从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成立这一历史阶段的几次重大变革,把新中国建国初期发生在广大农村的某些政治斗争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按照当时能够认可的理解予以表现,演绎了一些发生在那个时代的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同时,影片借助朴实无华、简洁流畅的镜像语言,用撰写历史的笔法,把一个年代较长、事件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处理得疏密相间,脉络清晰,包括几个不同时期的转换也衔接得平和自然,起伏得当。所以,该片曾于1963年获得第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荣誉奖,王苹也获最佳导演奖。
与此同时,通过这部电影还使我记住了一名优秀的演员,即在电影中扮演郭大娘的主演胡朋同志。胡朋是我的老乡,原名初韫诚,1916年出生在山东莱阳,幼年随家迁居
北京;1938年来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开始了其艺术生涯,出演过《丰收》、《放下你的鞭子》、《日出》、《雷雨》等活报剧或话剧;1949年被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出演了电影处女作《钢铁战士》,并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后来,又拍摄了《白毛女》、《智取华山》、《战上海》、《回民支队》、《烈火中永生》等影片,其中扮演最多的是她最擅长的善良而坚强的农村妇女和革命母亲的形象,她是新中国电影银幕上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老太太”的优秀代表之一。笔者曾有幸见过胡朋一面:大约是1978年的春天或是夏天,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到山西慰问部队,本来要在二十八军演出,但正好遇上该军的黄冠亭军长逝世,所以就首先在我们空军部队演出。当时,参加演出的有马玉涛、马国光、张振富、耿莲凤等,胡朋似乎是作为领导只讲了话,并没有演什么节目,但给我的印象却很深。 尽管电影中郭大娘的形象曾经深入人心,但说出她生活原型的名字恐怕更要令广大观众大吃一惊:她就是著名的“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在1944年春八路军晋察冀北岳军区召开的首次群英会上,列席会议的青年作家胡可第一次见到了戎冠秀。当他听了这位来自偏僻山区的老大娘像拉家常那样叙述了自己掩护和抢救八路军伤员的事迹后,便被她那母亲般的对于子弟兵的疼爱深深打动了。就在这次会上,戎冠秀获得了“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军区领导也交给了胡可把戎冠秀的拥军事迹编为戏剧的光荣任务。于是会议结束后,胡可与后来在戏中扮演戎冠秀的胡朋一起,陪伴戎冠秀来到河北省平山县下盘松村采访、体验生活,不久便根据真人真事创作了多幕话剧《戎冠秀》,并很快由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在解放区公演。全国解放后,戎冠秀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每次进京开会,已结为夫妇的胡可与胡朋必去看望她,其间还曾专程到她的家乡做客。在这些接触中,胡可对戎冠秀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解放战争时期,她成为送子参军的模范军属;在全国解放以后,她又成为办农业社的领头人。尤其是她善良淳朴、正直刚强、敢说敢为的性格,更是闪现着一个伟大母亲和一名坚强共产党员的光辉。于是,胡可根据戎冠秀的所作所为创作了五幕话剧《槐树庄》,剧中采用编年史式的结构,通过几个集中概括的场面,在舞台上成功地展现了一个农村先进妇女郭大娘的形象和我国农村所经历的历史发展道路。
在话剧《槐树庄》上演并获得好评之后,胡可又将此剧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并与导演王苹一起几经修改,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62年底摄制完成。当时,正逢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刚刚开过。就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提出“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同时会议也批评了党内所谓“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要求全党上下带头维护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因此,虽然当初从创作剧本到影片拍摄并没有想到要跟什么潮流,但影片中描写的恰好就是郭大娘带领全村人从搞土改、合作化、初级社、高级社一直到人民公社的故事,其中地主不甘心财产被没收偷记“变天账”的情节,正好符合了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的观点,个别党员干部对新生事物不理解、甚至反对集体化等内容,也正好佐证了开展党内斗争的必要性,这就使得该影片在政治上的意义远远大于艺术上的意义,在今天看来也好像是完全用艺术来图解政治。实际上,这不是编剧的问题,也不是导演的问题,更不是演员的问题,而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
那时,除了《槐树庄》之外,还有几部片子也给我留下了些许印象:一部是《箭杆河边》,印象深刻的镜头是在一派革命大好形势下地主梦想翻天,暗暗地给他儿子看变天帐。同时,电影里还有一段顺口溜也让我记忆犹新:“二癞子想发财,不种地做买卖。一下子赔了个净光净,剩了条裤子还漏着腚”,害得我们一帮子小伙伴见了挑货郎担的或是打梆子卖豆腐的就追着人家的屁股喊“一下子赔了个净光净,剩了条裤子还漏着腚”。另一部是《千万不要忘记》,难忘的情节是那个年轻的主人公为了打野鸭不仅旷工,而且还在擅自离开岗位时慌乱中把自家钥匙落在了正在装配的大型机器里,险些酿成了重大事故。还有一部好像叫《夺印》,里面有个女人叫“烂菜花”,于是我那个叫某某花的小学同学就从此戴上了这顶桂冠;记得电影里的“烂菜花”还直着嗓子喊:“何支书,吃元宵喽!”因为我父亲是支书,所以我的死党们见了我就喊:“许支书,吃元宵喽!”喊得我直跟他们急……
如此看来,那时的电影无论是反映农村题材的《槐树庄》、《箭杆河边》、《夺印》还是反映工业题材的《千万不要忘记》以及同时期上映的其他大部分影片,都会见微知著般地从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中寻找阶级斗争的蛛丝马迹,都会刻意把人们的一些正常想法、做法上升到阶级斗争的高度来表现,也都肯定会有那么几个暗藏的阶级敌人瞅准时机跳将出来搞破坏活动,妄图推翻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的政权。虽然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就更不用说我那时还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了,顶多也就是看看热闹罢了;但是,地主的变天帐和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还是潜移默化地在我的小脑袋瓜子里拉起了“阶级斗争”这根弦,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也为在后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冲到地主老财家里到处翻找变天账和手持红缨枪、目不转睛地监视“阶级敌人”的一举一动埋下了伏笔。当然,其结果只能是两个字:失望。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