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山村沧桑>第四十一章 翻身解放

第四十一章 翻身解放

作品名称:山村沧桑      作者:霞中子      发布时间:2022-08-29 10:46:19      字数:5391

  这些年来,吞团屯中活动比较多的要算桂元公和景春这父子俩了,因为他们是道公。每当附近村屯有人要开大道场时,人们总喜欢请桂元公做道头,桂元公在组队时,除了邀请他的道友加入外,当然是要带着自己的大徒弟——自己的儿子景春跟着的,这符合当地道公行业的惯例。
  在吞团屯及相邻的几个屯子里,只有桂元父子是道公,所以,这一带的人家除丧事道场必找他们之外,其他大大小小的禳解法事,人们也都喜欢找他们去做的。由于他们活动机会比较多,出入村屯比较频繁,与人交往比较多,因此他们父子对外头的消息就特别灵通一些。
  这几年来,桂元公深深预感到世道将要巨变了。因为他不时听到有关“共产党”、“朱毛红军”、“延安”、“革命”、“解放”、“闹翻身”等等十分新鲜的名词,而且听到的次数渐渐地多起来。
  每当穷人们听说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的工农红军,专打土豪劣绅、清匪反霸、杀富济贫,为天下穷苦人撑腰、为天下穷苦百姓打江山,让天下的穷苦人翻身做主人,人人脸上喜形于色,个个心中快不可言。他们一有所闻就拍手叫好,穷人们都盼望着翻身的日子早一些到来。而那些地主恶霸、土豪劣绅,每听到这些话时就怀恨在心,同时也惶惶不安起来,他们只怕哪一天共产党真的来了,将会清算他们的。
  桂元公是个精明的人,他从来不轻谈国事,从来不传播各种小道消息,也从不轻易评论大人物。他所耳闻目睹的事,都深藏在他的心底,所以吞团屯中那些不常出门的人,对外面世界的风云变幻,并不了解多少。然而山雨欲来风满楼,政治气候的变化不可能不引起老百姓的觉察的。吞团屯的老人、妇女和孩子们,虽极少上街买卖,但她们也察觉到世道有些异常了。他们首先觉得不正常的是,这一年多来,村长和那些村警们,一次都没来过吞团屯,这与往年一月数次巡查的情况大大不同了。其次是他们发觉这几个月来,居安都在山洞下的梯地里与其妻苏氏劳作,而往年他是经常不在家,经常去村公所当差的。再就是屯中比较穷苦的桂禄桂全兄弟俩,以前一直都不爱说话,正所谓的‘人穷气短’嘛,可是这一年来兄弟俩似乎不再为贫穷自卑了,而是越来越变得乐观起来。这些状况都是屯中一般的人所不好理解的。
  当人们听到“日寇被打败了”、“日本鬼子投降了”、“倭寇滚回老家去了”的重大消息时,人们都欢呼起来,连连拍手称快。景春在地里劳作,当他听到了这个重大消息后,就赶忙跑回家去,他打开酒坛子连饮三杯,一边饮一边道:“哎呀!真是痛快呀!真真痛快呀!”
  可是过后不久,人们又听到了关于共军与国军大打起来的消息,人们心中又泛起了阴云。善良的人们心中不解,国共两党抗日时不是合作得好好的吗?现在为什么又打起来呢?桂元公心里明白,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国共两党就要争天下了,然而他以朴素的思想认为,“管他哪个当皇帝我们都是老百姓”,所以他的心里很平静,没有起起落落的情绪。他坚持的信念是“静观其变”、“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因此,他平时外出做事或会友谈天,他都以“休谈国事”为律己之则。每当他看到屯中人对时势议论纷纷的时候,他就像局外人一般,既不附合,也不劝阻,更不参与,他只是静静地抽着旱烟,深沉地思考。他心中的疑虑只有一个,他无法判断国共两党相争的结局,不知哪一方是胜利者。然而,毕竟是身置乱世,他的平静只是一种假像。他身为老道公,对于求签、卜卦、测字、打天罡,那都是他的精通之术,他何尝不想知道未来世界的格局呢。于是,他暗中采用了这些预测之法,他去观音庙里求过《观音签》,去庙山三界庙里求过《三界签》,也卜了周文王的易卦,所得的“圣意”大多指向于旧世界的灭亡和新政权的兴起。但是,他还是不敢深信这些预测的结果。虽然他是老道公,但他也明白,这些预测的方法不是绝对可信的。因为他常听到人们说,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等军阀是相当厉害的,他想,李白黄都是广西人,他们能让共产党在广西立足吗?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日子一天天地流逝着。在这些日子里,人们陆续听到了许多新词和新闻,诸如“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蒋介石下野”等等。老百姓们大多没文化,对于这些他们是云里雾里,不清不楚的。
  转眼三年就过去了。一天,桂元公忽听得“南京解放了,国民党政府垮台了、老蒋逃去台湾了”的最新消息,他首先是一阵惊讶,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后来他再问别人,方知确有其事,于是,他的思想顿时来个180度的大转弯,他立刻坚信,庙中的神灵确实没有敷衍他,他赞叹那些签语的灵验。他立刻仰天吐气,一快胸怀。他想,从此以后就不用担心地主老财的欺压了,不再有“抓兵拉伕”、“抄家封门”那些可怕的事情了。想到此,他变得轻松愉快起来,一改往日沉默寡言和郁郁寡欢的神情。
  过了几个月,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传到了吞团这个古老山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时,山屯里的人们,虽然还不会憧憬未来的幸福生活,但他们相信,这个世界就要“变天”了,它将会变得与原来完全不一样,那就是穷人要翻身了。这时的桂元公也与屯中的人们一样,心中充满了新鲜感,充满了期待之情。
  从此,新闻一天天多了起来,到处传来“大军南下剿匪”的消息。虽然这时广西还没有真正解放、都安县的政权还掌握在旧政府官员的手中,但是,把持着都安四隅的赫赫有名的“四大金刚”开始惊慌失措起来了,他们预感到末日将临,便躲的躲、逃的逃,往日的威风尽皆扫地,人们时常所说的“四大金刚把四方”,已渐渐成为过去。所谓的“四大金刚”,就是地苏韦环浦;接学张屏州;保安唐子康;七百弄蓝有理。虽然这些“金刚”都有他们自己的“家兵家将”,都有一定的武装力量,但在强大的解放军巢匪部队面前,他们是不堪一击的。武装力量相对比较强的张屏州“民团”,企图阻止“解放大军”突破响水关南下,据险顽抗,结果是以卵击石,大部被歼,其余皆作鸟兽散。张屏州终被捉拿,后来被人民政府公审法办。
  1949年12月5日,都安县全境解放了。
  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在山区的各个村屯传唱,山村里的人们感受到了十分浓厚和新鲜的政治空气,仿佛一切都在迅速的改变之中。新中国的建立给古老而沉寂的大地,注入了勃勃的生机。新政权的建立,给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赋予了新的政治生命。在很短的时间内,贫苦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观,他们扬眉吐气,热情高涨,坚决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领导。同时,一切制度改革正在山乡农村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这个古老都安县,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都安县的由来,有悠久的历史沿革。在唐虞时代,都安地域属荆州南徼之地;商周时代属百越之地;秦时属桂林郡;唐朝之时,都安境内分为“安定”、“都阳”、“永顺”三块地域,其中“安定”属邕州都督府羁縻思恩州和贺水县地,“都阳”属邕州都督府田州地,“永顺”属桂林州都督府羁縻述昆州地。直到宋朝淳化年间,都安地域统归“富安监”;到了明嘉靖七年,其境归属思恩府,设置“安定土巡检司”和“都阳土巡检司”;到了清代,都安境内除设立“安定土巡检司”和“都阳土巡检司”外,还设有“永顺长官司”;到了民国5年(1916年),取都阳、安定两个“土巡检司”的头一个字命名为“都安”,成立“都安县”;1949年12月5日,都安县全境解放后,都安县设立东区、西区、中南区、中北区、西南区、西北区共6个区,辖28乡1镇,322村;195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原都安县14个区为基础,将河池县的下坳区、宜山县的三只羊、板岭、拉仁、加贵区、忻城县的嘉仁区、马山县的龙湾区,平果县的江南、百马区,东兰县的板升区等划入,成立都安瑶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吞团屯隶属于“接学”,“接学”地名的由来也有悠久的历史。在宋元时代,“接学”属思恩州和田州之地;明朝时代,“接学”地属思恩府“安定土巡检司”;清朝时代地属“思恩府安定土司”名“接学城头”;民国5年4月1日成立都安县之后,直到民国21年(1932年)此地称为“都安县北区接学团”;民国22年(1933年)都安县设一区两乡,即“高阳区”和“接学乡”、“齐东乡”;直到1949年12月4日都安解放前夕,“接学乡”之地,仍称“都安县高阳区接学乡”。
  解放前的“接学乡”下设若干行政村,其中“三联村”的村长是芝康屯的韦元生;“加禁村”的村长是古杯屯的韦远山。
  解放后的“接学乡”改称“高岭区”,“高岭区”下设若干行政乡,如“高岭乡”、“三联乡”、“三合乡”等等。其中“三联乡”下设若干行政村,如“芝康村”、“加禁村”等等。
  1950年8月20日,新中国政务院公布了《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这里的山区农村和全国一样开始了阶级成份的划分。这时的吞团屯进来了背着驳壳枪的“土改工作队”。在进行“土改”之前,必须首先进行阶级成份的划分,也就是说,“土改”是在阶级成份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的。
  阶级成份的划分,按政策规定,“凡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而靠剥削为生的为‘地主’;其主要剥削方式是收取地租,占有或租人土地、有比较优良的生产工具及活动资本,参加小部分劳动但主要以剥削雇佣劳动为生的为‘富农’;占有或租人土地、有相当工具、直接从事劳动并以此为生的是‘中农’;租人土地来耕作、有不完全工具、受地主、富农剥削的是‘贫农’;全无土地和工具、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是‘工人’(含雇农)。”为了顺利开展“阶级成份划分”工作,“三联乡”的各村都成立了“农会”。“加禁村”的农会主席是吞禁屯的韦海港,副主席是吞团屯的韦桂禄。
  吞团屯原先富有的仕梁公、元德公,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早就破败没落了,而且他们早就离开了人世。仕梁公唯一的后人元集公如今已沦落成为穷困潦倒的孤寡老头。以前的老财主元德公早就家败人亡,财产耗罄,如今他的后人唯有六岁的孙子景色及景色之母——寡妇爱珍。这时候的元规、元纪两家,虽说家景相对殷实,但他们也都够不上“富农”的条件。所以吞团屯是没有“地主”和“富家”的。元规、元纪两家是“中农”,其余全都是“贫农”。
  阶级划分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搞“土地改革”运动。为此,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其总则的要求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广西省委、省政府因地制宜,在汉、壮聚居地区和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按批分期进行土地改革。省委、省政府根据党中央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从本地区的特点出发,选择在都安县瑶族地区首先进行试点,从而制订了《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改革实施方案》。对于都安县的“土改”工作,决定采取“慎重的、温和的、曲折的阶级斗争”方式,以渐进的方式消灭地主阶级和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及其社会关系。
  1950年冬,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掀起了,广西都安县的“土改”运动紧跟着全国的步伐,吞团屯也是不列外的。
  1950年至1952年,吞团屯属于“高岭区三联乡加禁村弄敢片”。吞团屯的贫农韦桂禄是再公支系,是国再公的长曾孙,解放前他是“名副其实”的贫苦农民,解放后他彻底的翻身了。
  新中国的领导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此时的韦桂禄被上级任命为“三联乡”乡长。这时正是“土地改革”运动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三联乡”成立“土改工作组”,组长是“芝康村”芝康屯的老者韦元平。韦元平分管“加禁村”的“土改”工作,他将“加禁村”分为“加禁片”和“弄敢片”。加禁片长是吞禁屯的韦海导,弄敢片长是吞团屯的韦京道。此时的韦京道已经20岁,他已经是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了。韦京道的身世好凄凉,他六七岁上就失去了父亲,他父亲韦桂宗被国民党政府拉去当伕,客死于千里之外的河池市东江镇拉垮村黔桂铁路工地,他从小与姐姐、弟弟,全靠母亲一人打长工活命,经常是有上顿没下顿,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解放了,他才重见天日,所以他对党和毛主席有深厚的阶级感情,决心永远跟着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他决心在“土地改革”运动中,积极工作,努力奋斗,多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土地改革”运动一开始,都安县委、县政府就组织“土改工作队”,派员分别下到各区各乡去,指导和配合当地的“土改工作组”,推进各地的“土改”工作。他们广泛宣传党的政策,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充分发动众,相信和依靠群众,遇事与群众商量,尊重群众的意见,走群众路线。根据上级的指示,“土改”工作必须坚决依靠农村中的苦大仇深的“贫雇农”,以“贫雇农”作为“土改根子”。吞团屯的桂宗妻即“京道妈”,以及国再公的次曾孙韦桂全,两个都是“弄敢片土改根子”的成员。
  “土改工作组”根据“土改”工作的政策,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然后再将辖区所有的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包括地主富农和中农在内。
  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在“土改工作组”的努力工作下,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工作,到了1951年初夏,“三联乡”基本完成了“土改”工作任务。从此“耕者有其田”,所有的贫苦农民都分得了自己的土地。这时候的山村里,除地主富农、土豪劣绅之外,个个喜笑颜开,人人感恩戴德,“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时常在大山之中回荡。从此,广大劳动人民真正获得了衣食生活的保障和政治地位的提高;真正体会到了“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幸福;真正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和人民江山的自由平等。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