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长篇】漫话宋史18:李煜投降(中)
作品名称:漫话宋史 作者:王世热 发布时间:2022-07-26 08:56:45 字数:3358
李煜心里很清楚,赵匡胤迟早都是要南伐的,他也知道,论武力,他绝对不是赵匡胤的对手,所以,他千方百计要在政治外交上拖住对方。卢多逊回去后,他就派人跟赵匡胤说,愿意接受封策,做大宋的一个属国,希望用这样的方法保住江南,也保住自己国主的地位。
赵匡胤没有答应,而是派了阁门使梁迥出使江南,委婉地劝说李煜投降。梁迥说:“朝廷在今年冬天要举行一个烧柴祭天的活动,国主为什么不来助祭呢?”祭天可是天子的责任,入朝助祭,无疑就是投降了。李煜没有答话,而是含含糊糊地蒙混了几句。
听到梁迥的汇报,赵匡胤知道,江南这一仗不打是不行了,李煜不投降,那就用武力让他臣服。
对于行伍出身的赵匡胤来说,打仗不难,难的是行军。他迟迟没有行动,就是因为还没有想到一个好办法解决步兵在江南水路的行军问题。就在赵匡胤发愁之际,他迎来了一位江南书生。这个人叫樊若冰,在江南考进士总考不上,就给李煜写信,指点江山,结果都石沉大海。他失望至极,就想弃暗投明,干脆投入大宋的怀抱。当然,要去,空着手可不行,得带点实惠,不然怎么封妻荫子呢。
他明白,大宋要伐江南,最大的障碍就是长江天险,如果能帮大宋解决这个问题,他樊若冰才不虚此行。不然,在江南做布衣跟在江北做布衣有啥子差别呢?
他想了个办法,驾一艘小船去采石江钓鱼,当然,钓鱼是假,测绘是真。他在船上放了一堆丝绳,把丝绳的一端系在南岸,然后驾着船驶向北岸,到了岸边,在绳子上做个记号,再量一量绳子就知道江的宽度了。为了找到更好的渡江点,他就用这样的方法来来回回量了几十次,记录了采石江两岸的大量数据。
他就拿着这些数据去面见赵匡胤,并面呈了自己的渡江之策:过江不难,浮桥帮忙。就这个点子,帮了赵匡胤大忙,不然南伐要推后到什么时候还不知道。听了樊若冰的意见,赵匡胤很是高兴,马上安排学士院对樊若冰进行测试,考得还不错。行,那就赐及第吧,马上授官,舒州团练推官。官虽不高,但毕竟是官了。
樊若冰咸鱼翻身不忘家,他担心自己这么一搞,会祸及家人,于是向皇帝上书,希望朝廷出面把家人接出来。赵匡胤的面子,李煜还是要给的,乖乖地把樊若冰的家人护送出国。他肯定想不到,就是这个他瞧不起的书生,撬动了江南的根基。
很快,赵匡胤又提拔樊若冰做了赞善大夫,从地方官到中央官,野鸡变凤凰,樊若冰的价值可见一斑。一样的人才,不同的用法,不得不让人唏嘘感叹。
按照樊若冰的计策,赵匡胤开始调兵遣将,修船造舰,架浮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差一个出师之名了。老赵想了想,那就请李煜入朝吧,不管他来还是不来,主动权都在自己这里。来吧,直接扣留,逼他投降,不来吧,也行,那就可以开打了。你不听话,我当然要揍你呀。
左拾遗李穆是书画高手,却没啥特殊政绩。他是和卢多逊同时考取进士的,赵匡胤就找到卢多逊说:“李穆这个人仁厚善良,但是在文辞之外好像没啥了不得的。”
卢多逊说:“李穆他操行端庄正直,做事情不会因为生死而改变气节,仁德勇敢,是敢做事的人。”听了卢多逊的话,老赵就想试试李穆的能力,出使江南的人选就有了。
李穆到了江南,也不绕什么弯子,单刀直入,几句话就把皇帝的意思说清楚了。听了赵匡胤的诏令,李煜知道没有退路了,打是肯定打不过人家的,那就入朝吧。
门下侍郎陈乔跪下来说:“我和陛下都是受了先王的遗命的,先王把祖业留给我们,不能断送在我们手里呀。今天您去了北宋,肯定会被扣留,您如果被扣留了,我们整个南唐该怎么办呢!我就是死了,也没面目见九泉之下的元宗啊。”
张洎在旁边帮着腔。这俩人是李煜最信任的臣子,听他们一唱一和,李煜又改变了主意,对李穆说自己病了,不宜长途跋涉。
李煜说:“我们这些和大国谨慎交往的小国,都希望大国能保我们一个平安,如果这样,我们就感恩不尽了。现在到了今天这样的局面,我也唯有一死了。”
李穆说:“国主您入不入朝,自己拿主意就好,但是我们大宋朝兵甲精锐,物力雄富,恐怕您很难抵挡得住,所以还是应该好好考虑,不要错过了机会,到时又后悔。”
李穆不愧为端直之人,没有半句虚词,把该说的说了,惜字如金,却字字千钧。
考试过关。
不过,李煜还想做最后的挣扎。李穆前脚走了,他就派自己的弟弟江国公李从镒和水部郎中龚慎修带着大量钱财入贡大宋,希望老赵能放自己一马。赵匡胤人财皆获,却不为所动,而是抓紧调兵遣将,做最后的部署。
当年王全斌平蜀的时候,杀人无数,激起民变,这在赵匡胤心里始终是个梗。他要的是国家统一,治国安邦,而不是杀人。所以,这次攻南唐他派了曹彬做主帅。当年攻后蜀,曹彬是大将,不仅功勋卓著。最重要的是,他所到之处,绥服民众,不滥杀无辜,这给赵匡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彬带着诸将入朝辞行,赵匡胤对曹彬说:“南方的战事,我就全部委托给你了,千万不要滥杀无辜,抢掠百姓。你务必要广泛地树立威信,使江南官民自动归顺,不要急于进攻。”当着众将士的面,他拿出自己的匣剑赐给曹彬,说,“副将以下,不听号令的,斩!”
旁边的副将潘美等一干人听了这话,脸刷得就白了,赶紧低下头,连仰视的勇气都没了。
就这样,曹彬带着皇帝的尚方宝剑,率十万水路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奔向金陵城。大宋朝的统一战争,再一次打响。
另一方面,赵匡胤把自己将要用兵于南唐的事情通报了吴越王钱俶,跟他说:“江南倔强不朝,我准备发兵讨伐,元帅你要帮我,不要被人迷惑,听信什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鬼话。”命他为昇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赐战马两百匹,并让丁德裕率禁兵步骑千人做钱俶的前锋,既是打仗,也为监军。
对于大宋来说,其实钱俶能帮多大的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不能捣乱。如果钱俶来个趁虚而入,那他赵匡胤就麻烦了。
听说大宋要架浮桥渡兵,李煜就叫来张洎,问他该怎么办。张洎说:“自有记载以来,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事,他们肯定搞不成的。”
听张洎这样说,李煜就放心了,说:“我也觉得他们这样子搞法简直就是儿戏。”于是就派了镇海节度使郑彦华和天德都虞候杜真各领水步兵万人,迎击宋军。送他们出征的时候,李煜说:“我们水步两军相互配合,就没有打不赢的道理。”
为了拉邻居入伙,李煜还给吴越王钱俶写了封信,他在信里这样写道:“如果今天没了我,那明天又怎么会有你!到时候他赵匡胤换个地方给将士们论功行赏,大王你也不过就是大梁的一个平民百姓罢了。”
钱俶把这封信直接转给了老赵,意思很明白:这厮的鬼话我才不听呢,老赵你应该明白我的忠心。
就这样,两路兵马,一个从西南主攻,一个从东南助攻,成夹角之势,直捣李煜的都城金陵。
曹彬是从蕲阳过的江,基本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直趋池州。到了池州,曹彬谨记皇帝的告诫,没有马上进攻,而是让军队驻扎下来。沿江的守军看到城下营寨林立,还以为他们是按照惯例来巡边的,于是准备了些好酒好肉来犒劳大家。结果一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守将戈彦吓得屁滚尿流,夺路而逃。
没了守将的池州城自然就成了曹彬的囊中物。占领了池州,曹彬的部队就像一根楔子一样插入了南唐的腹腔,往北两百多公里就可以直接威胁都城金陵,同时,只要扼守池州一线,李煜的南线部队就难以驰援金陵,这样一来,金陵就成了一城孤城。
在池州东北一百四十里的铜陵,曹彬又缴获了两百多艘船舰,生擒了八百多人,往金陵方向又推进了一步。与此同时,因为架浮桥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为了以防万一,宋军没有直接在采石矶架桥,而是选在石牌口做试验。浮桥本来就是活的,而且,所有尺寸都是按照采石矶来量身定做的,只要架得成,那就移得动。
浮桥很快就建好了,只等一声令下。
听说曹彬攻克芜湖,当涂守将魏羽奉城来降。这样一来,宋军的目标要塞采石矶就直接暴露在了阵前。面对两万多以逸待劳的南唐部队,曹彬没有立即进攻,而是先安营扎寨,养精蓄锐。等将士们休息得差不多了,曹彬才命令进攻,一战即胜,缴获了三百多匹战马,一看,全都盖有大宋的印章。原来江南本来是没有战马的,都是大宋所赐。想到自己的战马被南唐用来对付自己,宋军将士就气不打一处来。
掌握了采石矶的控制权,渡江就顺理成章了。赵匡胤立即下诏,把石牌口的浮桥移到采石矶。那么大的工程,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不差分毫,全部安装到位。宋军从浮桥上走过,如履平地,如过石桥。
过了采石矶,金陵就不远了。不过,越接近胜利,斗争就越残酷。俗话说,困兽犹斗,穷寇莫追,在最后关头,从来没打过胜仗的南军终于爆发出了战斗力。
平南,差一点就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