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世界老大
作品名称:旷古穿越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22-07-26 08:39:18 字数:3174
大唐贞观盛世,世界老大最佳形象;长安大慈恩寺,研讨中华文明激情澎湃。
任烛:“两百年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两百年后,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鸦片战争之前的几千年,确实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重新成为世界第一,现在来看,其实用不了200年,最多20年足矣。即使现在,中美两国已经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那么,近代之前的几千年,中国为何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呢?”
黄帝:“中国历史悠久,崛起早,统一早。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民国有位女作家也说,出名要趁早。人如果年轻时就获得大的成就,一辈子受益。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一个民族崛起得越早,占据的地盘就越大,条件越好。”
秦始皇:“这里有几个反例。犹太人是二战以后才变强大,想占据巴勒斯坦那点大部分是沙漠的土地,被世界人民反对。因为二战后,国家之间的边界基本已经划定,任何国家想扩张必然被大多数国家反对。英、法、德、日是近代才崛起,虽然一度占领很多领土,但最终还是退回小小的本土。中国跟它们不一样。中国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中崛起最早的,领先第二名几千年。”
汉武帝刘彻:“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黄帝其实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了,基本确立东亚霸权。实际上从那时起,华夏民族就已经崛起。只是当时的天下共主不能实际控制各地,只能算是霸主罢了。”
文更星:“到秦统一天下后,实行中央集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统一货币、度量衡,贵族统统变成平民,天下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命。这个时候的中国算是无可争议的崛起了。之后的两千年中国都可以从容扩张土地,然后慢慢消化,教化百姓,同化外族。不着急,慢慢来,反正我们崛起的早,优势大。近代列强因为崛起的晚,所以急功近利,无法消化庞大的领土。当然,美俄是例外,但美俄也存在一些消化不良的状况。”
李世民:“中国人祖先占据的这片土地地理条件是世界上最优越的。”
盘古:“对于个人而言,他出生的家庭和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这辈子的经济状况。生在大城市的中产以上家庭和生在偏远农村的普通家庭绝对不是一个概念,后者奋斗一辈子不一定能和前者坐在一起喝咖啡。”
正义神左宗棠:“同样的道理,对国家和民族也是这样。沙漠绿洲里的民族只能发展有限的农牧业,北极圈里的民族只能像爱斯基摩人那样在冰块上打鱼猎鲸,热带的民族不缺吃喝,但天热无法长时间劳动,只能每天好吃懒做,得过且过。这些民族都无法创造出人类最先进最强大的文明和国家。”
商纣王:“中国的古人就非常幸运,出生的地方是温带大平原,四季分明,适合发展农业,最终创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
智慧神诸葛亮:“值得一说的是,虽然中国古人讲究‘华夷之辩’,认为北方游牧民族属于夷狄,不是中国人。但从现代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史书中大部分的游牧民族其实也算是中国人,只是位于中原王朝的统治边缘(或之外)罢了。”
曹操:“总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占据的资源多,自然就强大。中国古代之所以是世界第一,主要是占据了东亚大陆绝大部分的优质农耕土地,拥有的资源多。”
虞舜:“中国从秦朝开始就是一个半近代化国家,在古代的世界鹤立鸡群。”
盘古:“至今多数中国人都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其实中国从秦朝(或战国)开始就不是一个典型的古代国家了,而是一个半近代化国家。假如把秦朝和当今世界的国家作对比,你会发现世界上多数国家其实还不如秦朝先进。”
文更星:“秦朝消灭六国贵族,不分封亲王,建立中央集权,皇帝任命官员,书同文,车同轨,可以在全国收税,让全国各地的百姓服劳役。现在世界上好多国家其实好多项都做不到。像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缅甸等,国家只能维持表面统一,内部实际上是分裂的。有些地方甚至有强大的地方武装,中央无法在这里收税、任命官员,统一语言文字也做不到。巴基斯坦有位高官甚至说巴国中央能收税的土地只占全国的1%。别说发展中国家了。连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苏格兰还在闹分裂,苏格兰人说的是苏格兰语,而不是英语。”
任烛:“中国在古代创造的考试(科举)做官制度,文官掌握军队,也被世界各国所学习。中国古代农业、商业、手工业都高度发达,唐朝宋朝都已经有纸币,明清时期的徽商、晋商已经开始实行股份制等都是商业上的重大发明创造。当然,有些亲西方的人对此不以为然。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中国在做这些的时候,同时代的外国人在做什么?”
寿闯:“亚欧大陆之外的地方还处在部落时代。阿拉伯帝国是7世纪唐朝时期才崛起,靠贩卖中国商品才实现经济崛起。西欧各国是15世纪才崛起,在崛起的前两百年里,还是很贫穷,依靠少数先进科技,国力跟清朝还是没法比。”
李贽:“总之,从秦朝起,中国已经是一个半近代化国家,只是没有可以学习的对象才没有取得突破。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国在遇到近代列强后,才迅速学习他们,并在最近十几年最终超越了大部分列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盘古:“新时代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引广大文物工作者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我国文物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获得新成就。”
任烛:“泱泱中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56项世界遗产、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将它们保护好,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守护民族瑰宝,建立民族自信。”
文更星:“为此,新时代要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长城、石窟寺等专项调查;建成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库,加强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实施国有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完成6.2万件/套国有馆藏珍贵文物修复保护。”
任烛:“新时代,国家文物局会同公安部持续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破获文物犯罪案件9000余起,追缴文物10万余件;开展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检查、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各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机构严守文物‘国门’,避免珍贵文物流失……文物安全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中华文脉薪火相传,人才聚方能事业兴。”
商汤:“从规定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到加大各级文物保护和考古机构编制保障力度;从发展文物修复与保护等职业教育专业,到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人才队伍力量,文物保护的人才根基正在夯实。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活力不断迸发,构建文物保护事业的崭新格局。”
盘古:“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马首’归园的背后,是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更是文物工作者永不言弃的追寻。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被跨海追索回国、意大利返还中国700余件文物艺术品、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从日本回归故土……截至目前,我国已与美国等23个国家签署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政府间协议,越来越多的‘国家宝藏’踏上归途。”
周文王:“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长河,发端于何时何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多年文明,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
归绿:“新时代十年来,我国推进了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良渚、石峁、二里头等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新疆、西藏等地边疆考古取得大量发现,‘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等水下考古陆续开展。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奋斗目标,考古工作呈现全新气象。”
盘古:“先进的技术、新锐的力量,研究最古老的岁月,展现最悠远的文明。”
任烛:“今天,跨学科、跨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古代壁画保护、陶质彩绘文物保护、饱水漆木器保护、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控等方面的技术解决方案已进入国际第一梯队;考古现场无损提取、遗迹遗痕快速鉴别技术取得突破,碳十四测年、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实验室考古技术日臻成熟;智能展柜、考古方舱、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等一批专有装备让国际同行刮目相看……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引领文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