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中华文明
作品名称:旷古穿越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22-06-28 09:04:54 字数:3399
宇宙高层对杨坚兴隋、中华大一统这重大历史事件高度重视,隋朝一统研讨会的主题扩大为中华文明研讨,继续在大兴城城隍庙举行,任烛主持。
任烛:“杨坚兴隋、中华大一统,他的根本依托在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国家,历经了几千年的沉沉浮浮,却依然屹立不倒。这个国家拥有着世界上最完整的文化传承,这个国家有着无以伦比的凝聚力,尽管它曾经经历了黑暗的动荡岁月,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最终终于度过了难关,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仅仅只有了七十年的时间,这个国家又重新回到了世界顶尖大国的行列之中。这个国家叫中国。”
正义神左宗棠:“法国专家曾经说:什么都阻挡不了中国崛起,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璀璨的文明。为何法国专家会有这样的言论?细数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中国的进步是飞快的。中国的发展速度创造了纪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做到像中国这样的发展速度。”
秦始皇:“当代中国是古代中国无断层的传承和延续,中国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世界老大。”
汉武帝刘彻:“之所以如此,因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在五千年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世界老大。”
文更星:“秦汉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不是分裂,就是羸弱,但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依然在困境中曲曲折折而又不可阻挡地向前发展。”
李世民:“五胡乱华,冲不断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厚重根基,北方少数民族反而被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所征服所包容所融合,使中华民族成了更大的家庭。”
盘古:“汉晋之际的学术思想发生剧烈的变动,主要受传统思想的变化与政治斗争有关,前者成份居大。由尚交游、重品藻,反动而变为循名责实,归于申韩。因尚名务虚伪反动而为自然、率直,归于老庄。”
正义神左宗棠:“由于东汉晚期政治败坏,局势混乱。曹操与诸葛亮采用名家或法家的思想来恢复社会秩序。曹操提倡信赏必罚,主张法治。提出‘用人唯才’的观念打破以门第或名教的标准。”
陈寿:“诸葛亮也提倡法治观念,入蜀后修明法制,执法公平。提出‘治国之要,务在举贤’的主张以任才适用。他也重视军法,如街亭之战马谡违反军令而被斩,他也自贬三等。”
智慧神诸葛亮:“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为此后魏晋玄学思潮提供了基础,使名士基于政治黑暗将焦点由名法的具体问题转向玄学的抽象思辨。”
曹操:“经学方面,汉末郑玄之经学已甚受推崇。然而在魏晋之世,王肃继承父学而注经,其对经学的见解与郑玄不同,遂有郑、王两派互相驳难。”
妇好:“曹魏末年,司马氏篡魏为晋。当时政治黑暗,知识分子之思想趋向反动、消沉而无出路。倾向曹氏者多是失势士子,采取清谈方式批评政治,主张自然。倾向司马氏者,则主张维持名教,使儒家作风渐起分化。因晋武帝为王肃外孙,遂被立为官学,一时黜郑申王,使王学成为宗主。”
陈寿:“魏晋时期最突出的思想为玄学。其基本教义为《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三玄。玄学家好谈玄理,不谈俗事,称为清谈,流行于魏晋时期。”
司马迁:“在240-248年的酝酿期,以何晏和王弼为代表。玄学家认为一件事情需要理解其背后原理的‘本’方能了解平常所见的表象‘末’,进而提倡‘以本统末’的理论。又视‘本’为‘道’,类比为没有形体的‘无’(原理、趋势),视‘末’为实际现象的‘有’,并认为‘万物皆产生于无’。之后到司马炎篡魏建晋为止。”
班昭:“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为代表,他们把焦点由思想理论转移到人生问题上。当时政治黑暗,司马氏压抑士大夫,并以崇尚名教自饰。阮籍及嵇康等人遂主张儒教的礼法压抑人性且虚伪,强调人性的解放与自然真诚。他们带头实现这个理论,形成一股解放个性的风气。”
李世民:“到了西晋之后,清谈之风蔓延到政治舞台上,握有大权的达官显要也大谈玄理,呈现一批在世又欲出世的权贵。裴頠对‘自然’提出修正,主张‘崇有论’,以矫‘虚诞之弊’。郭象进一步证明‘名教’即是‘自然’,玄学发展至此已臻终结。”
任烛:“三国文学中以曹魏文学最盛,分为前期的建安文学及后期正始文学,其中建安文学反对靡弱诗风,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寿闯:“这是因为自曹操等人热爱文学,各地文士纷纷吸附。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为‘三曹’及‘建安七子’。其他的文学家还有邯郸淳、蔡琰、繁钦、路粹、丁仪、杨修、荀纬等。曹操具有沉雄豪迈的气概,古朴苍凉的风格,著有《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让县自明本志令》等文。曹丕及曹植才华洋溢,曹丕著有文学评论《典论》,导致文学开始自觉发展。曹植具浪漫气质,著有《洛神赋》等文。建安七子与蔡琰、杨修等人关心现实,面向人生。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汉末以来的社会变故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例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李贽:“正始文学时期,由于当时政治形势受司马氏操控,文人备受压抑,难以直接面对现实。当代的作家有竹林七贤及何晏、夏侯玄、王弼等‘正始名士’。正始作家大都通老庄,好玄学,对于社会现实,不如建安作家那样执着,持比较冲淡的态度。嵇康的散文和阮籍的《咏怀诗》尚继承‘建安风骨’,敢于面对司马氏政权,其文学都有鲜明的特色。《文心雕龙》提到‘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说明了阮籍和嵇康皆为正始文学的代表诗人。”
谢灵运:“两晋文学脱离经学的束缚,走向自由及多元化的发展道路。魏晋时期儒家精神衰微,重于德行,士大夫虚无荒诞;玄佛道盛行,译经发达。在这样的背景下,该时期作品内容写实,重视技巧。因受汉赋影响,出现了骈体文,字数上四下六字,讲究辞藻华丽、雕琢字句、声律藻饰,多用对偶、典故,主要文章体裁有赋,论及简牍,至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
李世民:“西晋时期,社会繁荣豪奢,文学走向雕琢美化。此时期的作品大都清丽流畅,繁简适中。最著名的有左思的《三都赋》,描写三国都城,内容雄浑闳博,发表后轰动京城。潘岳的《悼亡诗》内容细腻,情感写实。陆机的《文赋》是一篇重要的文学理论,叙述思想与艺术主从关系。西晋的诗受曹魏‘建安体’的影响,逐渐讲究对偶及声韵,著名诗人有张协、张亢、陆机,左思。”
陶渊明:“永嘉之祸后,诗词中多带有亡国悲痛,坚韧不拔的特色,为两晋少有的风格。东晋时期,简牍之类文章,以王羲之的《与谢安书》为代表,风格高超,闻名千里。其中《兰亭集序》提及人生哀乐相随的感叹,颇能代表当时士大夫的价值观。东晋后期以陶渊明甚具特色,其擅长描述田园生活,风格清新朴实,提升了古体诗内涵,表现出高远纯洁的情操.”
文更星:“两晋时期,世族生活优越,艺术家们有着良好的创作条件。当时人们的欣赏水平有所提升,在绘画上,要求生动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及气质格调。这显然不同于重视外在形式的汉代风格,或是强烈表现人物的三国风格。”
任烛:“此时人物绘画或雕塑已能透过眼神手势或‘飘带精神’来表达人物的内在美,以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东晋顾恺之善绘仕女山水,务求传神,史称‘画圣’。他所绘的《女史箴图》,强调人物在眼神与手势的搭配。衣饰襟带的飘举,身上衣裳的鼓起,似有‘气’环绕全身,达到中国绘画‘气韵生动’的最高评价。顾恺之所绘的《洛神赋图》亦有相同水准。”
李世民:“两晋时期出现了很多的著名书法家及书法理论。书体由隶书走向多元化,各种书体相互发展。行书由隶书递变,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则以东晋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闻名。而介于楷草之间的行书,书写简易且流畅,传世作品有王羲之的《丧乱帖》《兰亭序》。”
盘古:“两晋有名的科学家有地理学家裴秀、谢庄,历史地理家杜预以及医学家王叔和。西晋人裴秀,出身于河东斐氏,魏省名臣,也是著名地图学家,他收集史料,研究地图,完成《禹贡地域图》科学的描绘出当时山脉水文的分布及行政区划.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
李世民:“西晋人谢庄依各州地理制作木质地理模型,并著有《木方丈图》,可合并为全国地理模型,这成为中国最早制作的地理模型。喜爱春秋时期的西晋人杜预也绘制了《春秋盟会图》,记录该时期各诸侯国的都邑,盟会的分布。”
盘古:“虞耸为三国末期至西晋人物,他自盖天说与浑天说整理出《穹天论》。西晋人王叔和整理编著了奠定脉学理论的《脉经》,他把脉象精确地归纳为二十四种。”
任烛:“我们通过不间断的学习,通过多次研讨会,整个仙界对中国历史、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学习、讨论的热度越来越高,兴趣、气氛越来越浓烈、越来越浓厚,很多人都增强了对人类的佩服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