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领命回京
作品名称:万历大忽悠 作者:周不通 发布时间:2022-04-15 11:47:42 字数:3335
兵部宋应昌如期收到了快马捷报。
他拆阅细读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颗久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些许。
尤其是李如松将军在捷报里对沈惟敬的赞誉,特别是对一石三鸟之计策谋划的肯定。让宋应昌看出了李如松的宽阔胸襟。近几十年的太平日子里,文官和武官,基本上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境地,难得他李将军能如此推介沈惟敬作为和谈使臣,在武战上的贡献。
首战告捷,让宋应昌如此欣喜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自李如松部出兵朝鲜后,五万多人的装备给养和日常开销,确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户部每每都有微词,朝堂之上也经常争议不断,这让力主出兵的神宗和他宋应昌压力甚大;其二,力荐沈惟敬出使朝鲜谈和,为李如松部争取时间的,也是他,在使用沈惟敬的事情上,他是孤立的,朝堂上没有哪位大臣可以理解选用一位江湖术士去充当上品使臣,吏部尚书夏邦谟甚至当堂说出了难道朝廷官员都死光了的话?为什么非要去外聘一位炼金师到朝鲜丢我大明脸面?
庆幸的是,圣上对启用沈惟敬一事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理解。圣上私下的意思是,这万一沈惟敬真不靠谱,跑到朝鲜国去丢人丢脸的,就让兵部找个职能部门去担责,说是该部门私下外聘了一位临时工滥竽充数,不至于让朝廷太没颜面,所以沈惟敬出使朝鲜,只有口头听封,并未当庭下旨,沈惟敬要的那“嘉兴沈半仙”这五字御笔,代替不了圣旨。
当然,李如松在战报中,再三提到沈惟敬的一石三鸟计,夸沈惟敬胆大心细,独闯敌营、舌战小西、麻痹敌军,为此役全胜做了很好的铺垫,赞沈惟敬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参谋,最最主要的,是他在捷报中不忘大加称颂兵部尚书宋应昌伯乐相马、慧眼识珠。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老宋看完这捷报,旋即进宫觐见圣上,将战况一五一十的报给了神宗皇帝。
恰好今儿个圣上心情不错,一听到朝鲜战报,整个人儿都特别的精神起来。
神宗兴冲冲道:“爱卿,自朝鲜李国主上书,求我发兵入朝,驱除倭寇,朕其实心里一直没个底。最近几年东瀛那边掌权者都是一批好战的疯子;而我大明这些年人心稳定、天下太平;朕总是顾忌这战端一开、不是死人就是破财,你也知道这些年国库并没有账面上那么好看,天军入朝,短时间还问题不大,如果长此以往,光是每天的粮草军需,也会拖垮我大明国库啊。”
宋应昌回道:“启禀圣上,臣这些年跟在您身边鞍前马后的,知道您不容易;光是这满朝文武的吃喝拉撒睡,还不都是冲着您伸手要钱。”
神宗叹道:“还是你体谅朕啊。这次援朝,全凭你会算计,先派个算命的沈半仙去拖延时机,再派小李将军一战定乾坤。这仗打的漂亮啊,杀敌十倍、连夺三城。此役下来,朝鲜北方无忧也!”
宋应昌:“托圣上洪福!目前,小李将军已光复北部半国,而倭兵撤至王京坚城死守南部,据说,那倭贼更是不易啊。”
神宗:“此话怎讲?”
宋应昌:“圣上,倭贼兵马逾十万,今贼粮已被李家军悉数缴获,再筹不易,需从九洲岛源源不断运之,长此下去,则我胜算在手,当徐以图之,着急不得啊。”
神宗点了点头:“爱卿言之有理。你即刻拟旨,宣李如松、沈半仙回京。朕要当面嘉奖,并授机宜。”
宋应昌躬身应道:“是!”
黄海晏晏第十日。
前线指挥所收到了圣旨:尔等东征将士不避艰辛,智取开城、再捷海州、巧夺黄海,扬我国威、显我军威,朕感欣慰,特赏银二十万两,以犒诸军;今贼众已退王京,尔等切忌悬军深入,急切难胜,切勿操之过急;特宣李如松携沈惟敬回京述职,钦此!
李如松、沈惟敬及领众将接旨,山呼万岁。
神宗下旨后,李如松当即将所有兵力收缩至黄海道以北区域,号令全军筑城固防、囤田种粮。
布置停当,李如松即准备跟沈惟敬一起返京。
这一日,李如松正在指挥所聚将交代事宜,忽有传令兵来报,说是接到倭贼箭书一封。
李如松当即让沈惟敬拆开,没曾想竟是一封求和的书信!
信说:既已跟沈钦差初步达成调停意向,未料李军偷袭海州、抢夺开城、豪取黄海;此役日军虽惜败,但两军对阵,胜负未分,现割据南北既已成事实,不如罢兵讲和为上,若明军有意,可派特使沈钦差再赴王京面谈议和事宜,以便封贡东归。如若不允,东瀛十万将士抱定必死决心,誓与明军决一死战。
沈惟敬读罢,冷冷一笑,环顾众将:“李将军,诸位将军,这倭贼临死还吹牛,说什么胜负未分啊!分明是倭贼已断粮断草,莫说是决一死战,便是拖上一二个月,也非把他们拖垮了不可。”
诸将和道:“不错!倭贼都是贪得无厌之辈,若不是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又怎会主动来议和?”
诸将议论纷纷:“干脆回战书一封,约他们在大同江边决战!”
李如松摆摆手道:“诸位,沈钦差判断无误,倭贼定是已经断粮,所以我们无需应战,只需严阵以待,谨遵洪武帝遗训:深挖洞、广积粮!我李家军这次出兵,勤数道之师,和平接了平壤,又收复了开城、海州、黄海,把倭人侵占的大半江山手把手地交还给朝鲜国,现在藩邦上下对我无不是感激不尽!我们也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既然倭人肯议和,通过和谈让倭人退出朝鲜,难道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吗?”
诸将应声道:“是!全凭将军吩咐。”
李如松义正辞严道:“诸位将领,尽快传令所部,高度戒备,密切关住王京倭贼动向,切勿主动出击。一切需要待我和沈钦差回来后,再行定夺。”
诸将抱拳:“是!得令!!!”
沈惟敬又生一计,再次献言道:“李将军,为显示有来有往,我建议可回书一封,就说沈钦差回京述职未归,我李如松作为主战首领,对议和之事未敢擅自主张。如日方真有心议和,容我方向朝廷请旨,待钦差返朝再议,若圣上能准尔所请,降诏赦罪,封赏诸将,我等即可退兵罢战。”
李如松微笑道:“使臣此计甚合我意。又可以借此先拖它一拖。”
当即吩咐下去按照沈惟敬的意思送回书信。
当晚,借着圣旨的东风,李如松又好酒好肉款待了诸位将军。
将领们也权当是一场饯行酒,争先恐后向李如松、沈惟敬敬酒。
李如松是天生的酒量,而且喝酒也是他解决问题的助推剂;很多军营里解决不了的矛盾,基本上都是在大碗大碗喝酒中得到彻底解决的。
沈惟敬也是来者不拒。自己一个街头小术士,若不是机缘巧合,哪有机会跟那么多叱咤风云的龙虎将军们同桌共饮。所以,他把每场酒宴,看成是提升自己品位的考场,格外的认真对待。
当晚,众人皆醉,没人能独醒。
第二日,一直等到过了晌午,返京的人马才聚齐。
沈惟敬只带了王胖,随李如松的车队而行,落得轻松自在。
李如松知道此番回京,肯定会有欢迎仪式,所以精心挑选了精干武威的随从部队。
且看这李如松,春风得意马蹄疾,显然是因为朝鲜首役空前大胜,为他的戎马生涯添上了浓彩重抹的一笔。当然,他心里明白,这画龙点睛的一笔,正是身边这位算命先生所做出了贡献。
所以,这一路上,李如松与沈惟敬更是谈笑风生,话题也越聊越远,越聊越开了。
眼看着离京城越来越近,那日早上出发的时候,只见李如松右手拉缰绳,左手捂衣兜,故意拷问起沈半仙,问他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
骑行在右边的沈惟敬,根本无法看到李将军左边衣兜里的情况,便笑道:将军,这测字问卦相面,要么看、要么问、要么闻、要么摸,总得有一手,你手揣兜里,不示之,但总需指一物来对照,方可求测。
李如松目光扫了一圈,见不远处有一队做白事的人马正吹吹打打的经过,指了指其中一位妇女道:“喏,就是那位身着孝服的年轻漂亮少妇...”
这话头刚一说完,沈惟敬跟着就笑盈盈道:“李将军,您手里捂的是一只麻雀。”
李如松大惊,紧接着问:“是死是活?”
沈惟敬苦笑道:“生死全在李将军的手掌之中。哈哈。”
李如松也大笑起来,掏出左手,往天空一扬,那只小麻雀扑棱棱的就飞了出去。
兴许是被捂久了,小麻雀一开始还跌跌撞撞的,不一会就找回了感觉,嗖的彻底展开翅膀窜得老高老高。
李如松疑惑不解:“半仙啊,沈半仙,你怎么就知道是麻雀呢?”
沈惟敬笑答:“天机不可泄露。”
李如松赶紧示好:“沈半仙,你我就不需要卖关子了吧?赶紧满足一下我的好奇心吧。”
沈惟敬侃侃道:“将军,刚才白事队伍中那么多妇人,你偏偏指这位漂亮的少妇佳人。‘少’字加上‘佳’字便成‘雀’字;她身穿孝衣,孝衣由麻织出,从而得出麻雀。”
谜底揭晓,分毫不差。
令李如松不得不刮目相看。
想这李家公子,出生名门,对市井小民的生活日常,算命问卦,不免新鲜好奇。沈半仙跟他讲李寡妇门前的家长里短、怡红院小棉袄的风流韵事,直逗得李公子开怀大笑,漫漫长路一下子平添了不少活泼生动。
一路上的畅所欲言、推心置腹,也让这两位各有所长的术士和虎将,个人之间的感情迅速得以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