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尧舜禹讨伐三苗
作品名称:旷古穿越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22-03-10 10:26:04 字数:3163
盘古圣殿。主席团,盘古居中,两边是归绿、寿闯;主席团背面挂着《尧舜禹时代形势图》。
盘古主持“尧舜禹讨伐三苗”历史事件研讨会议续会。
归绿:“尧舜禹集团和三苗集团都出现过权力更替。探讨这种权力更替对两大集团之间战争的影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盘古:“距今4600年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时间。在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取得了主导权;在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取代了屈家岭文化。与古史传说相对应的是,尧成为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三苗成为江汉平原的主导人群。”
寿闯:“事实上,中原地区与江汉平原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尧来自良渚平民,三苗被认为是九黎后裔,屈家岭文化正是良渚平民北上江汉平原后创造出来的。换言之,在来自良渚平民的尧取得中原地区统治地位之时,江汉地区发生了一次嬗变,良渚平民主导的屈家岭文化消失,三苗主导的石家河文化走上历史舞台。这就是尧舜禹集团与三苗集团一开始就处于对立状态的重要原因。”
智慧神诸葛亮:“关于尧舜禹集团,有太多的古史传说。从这些传说中,我们知道,尧舜禹集团内部执政者经历了两次大调整。第一次是尧舜‘禅让’,舜取代尧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领袖;第二次是舜禹‘禅让’,禹取代舜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领袖。尧舜禹集团内部执政者两次‘禅让’,是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在集团内部精英之间的一次轮换。这种轮换的结果,使黄河流域部落联盟最高权力始终掌握在坚信人定胜天的人群手中,人心更加凝聚。”
寿闯:“关于三苗集团,考古发掘的石家河文化向我们揭示了往古的信息。三苗集团内部执政者也经历了两次大调整,第一次是姜寨人取代了双墩人,第二次是良渚贵族取代了姜寨人。比较而言,姜寨人的文化视野比双墩人开阔,良渚贵族的文化视野比姜寨人开阔。因此,三苗集团内部执政者的两次大调整,是权力在不同文化视野人群之间的转换。但是,双墩人、姜寨人和良渚贵族都有根深蒂固的崇祖传统,特别良渚贵族,是最崇尚迷信的一个人群,三房湾台地发掘出十万只红陶杯,足见当年祭祀活动场面之大。所以,三苗集团权力更替的结果,是权力集中在一个日益沉湎于祖先庇佑的人群手中。”
盘古(指着尧舜禹时代形势图):“由此可见,尧舜禹集团和三苗集团权力更替的结果大相径庭。不仅仅如此。尧舜禹集团内部发生的‘禅让’现象,可以看成是南方人(尧)——东方人(舜)——北方人(或者说西方人,禹)之间的权力转移。而三苗集团内部发生的权力更替,可以看成是东方人(双墩人)——北方人(或者说西方人,姜寨人)——南方人(良渚贵族)之间的权力转移。很明显,这两大集团内部权力转移的人群发生了错位,导致亲和的可能性丧失。尧舜禹集团与三苗集团的冲突,可以看成是统一的国家形成之前南北冲突和东西冲突的集中体现。这或许是两大集团矛盾冲突自始至终都无法调和的一个重要原因。”
智慧神诸葛亮:“尧舜禹时期,中原地区黄河流域洪灾泛滥,鲧禹父子治水的传说流传至今。而江汉地区也出现了严重洪涝灾害,石家河文化创造的‘筑城——围堰——分洪区’抗洪技术体系,正是对这一灾害的最好注释。在这场天灾面前,双方都把生存与发展的希望寄托在豫西南丘陵地带。因此,三苗和尧舜禹之间的冲突,也是双方争夺生存空间的一场较量。这是双方冲突不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正义神左宗棠:“石家河文化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交流、碰撞,印证了史籍记载的尧舜禹讨伐三苗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石家河文化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早期交流、碰撞、争斗,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豫西南至晋南一带,结果是石家河文化中中原文化因素日益增多,尤以丹江流域最为明显;双方碰撞、争斗的另一个地带集中在江汉平原至皖豫鲁交界地区,以造律台文化因素大量渗透到石家河文化区域而告终。”
盘古:“距今4000年前,中原地区气候好转,水灾减缓,江汉平原却天灾不绝。《墨子•非攻》曾说,江汉地区发生了大地震,人群伤亡惨重,血流成河,后又遭遇了冰冻灾害和干旱。《太平御览》也说‘三苗欲灭时,地震泉涌’。这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导致江汉地区五谷绝收,人群溃散。大禹看准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举兵南下。考古学文化揭示,以王湾三期文化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南下,最终导致石家河文化的毁灭。”
归绿:“在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下,三苗集团遭遇了灭顶之灾,自此从江汉地区瓦解。三苗集团和尧舜禹集团之间的冲突,最后以三苗集团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三苗的失败,意味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强大对立集团的彻底消失。”
寿闯:“三苗,与欢兜、共工、鲧合称为‘四罪’。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当禹的夏部落联盟跨入奴隶社会时,三苗已有‘君子’、‘小人’之分,开始有了阶级分化。有的文献记载三苗‘惟作五虐之刑’,最早发明了刑罚。三苗有‘髽首’的习俗,即把麻和头发合编成结。”
归绿:“鲧列于‘四罪’之中,是尧对帝俊的妥协,他被十日并出的灾难吓怕了。”
盘古:“欢兜曾举荐共工,尧说‘不行’,而欢兜还是试用他做工师,共工果然放纵邪僻。四岳曾举荐鲧去治洪水,尧说‘不行’。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荆州一带多次作乱。这时舜巡视回来向尧帝报告,请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变北狄的风俗;把欢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变南蛮的风俗;把三苗迁徙到三危山,以便改变西戎的风俗;把鲧流放到羽山,任凭帝俊杀戮,以便改变东夷的风俗。惩办了这四个罪人,于是认为天下都悦服了。”
归绿:“黄帝时,三苗部落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三苗是‘九黎之后’。尧时,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打败三苗。三苗可能在这时参加了尧的部落联盟。三苗的首领欢兜是‘尧臣’,被称为‘诸侯’。后来,三苗不服,多次为乱,尧遂将他们的一部分人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将其首领欢兜流放到崇山。舜代尧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三苗不服,舜乃整军振旅,没有经过战争而臣服了三苗。”
盘古:“流放欢兜的崇山,属武陵山脉,在张家界市西南20公里处,海拔1164.7米,主峰面积3平方公里。其山顶今存欢兜墓、欢兜屋场、欢兜庙等古遗迹,民间亦颇多关于欢兜在崇山征战的传说。《大清一统志》载:‘崇山绝顶有巨垄,传为欢兜冢’。据《辞源》载:‘崇山在湖南大庸县西南,与天门山相连。相传舜流放欢兜于崇山,即此。’关于欢兜其人,《左传》认为是帝鸿氏黄帝之子。《史记》曰:‘昔帝鸿氏有不才子’;《山海经•大荒北经》:‘颛顼生欢头(即欢兜之别名),欢头生苗民’;颛顼属伏羲女娲之女。故海内外许多苗族后裔将崇山视为始祖山而寻根问宗。”
寿闯:“当地的史料和传说称,在崇山绝顶上有欢兜冢,在崇山脚下有赧王墓(崇山附近有一座老娃山)。关于崇山在何处,史家有四说。今以史书典籍、古代诗文、民间传说考之,余三说不足为信,唯大庸崇山说证据最为充足。当今史家提出中华古文明是由四个集团共同创造的学说(也有提三或其他数字的),其中长江中下游的苗蛮集团,就是以欢兜、祝融为首的,因而崇山越来越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注意。”
正义神左宗棠:“距今4000多年前,华夏集团黄帝的后代,经过长期争战,先后形成了以尧、舜、禹为领袖的北方部落联盟,为掠夺财富和奴隶,与南方苗蛮集团的三苗部落进行了长期战争。开始,尧在丹水(今陕、豫、鄂境之丹江)打败三苗,三苗不服。舜时,为伐三苗,一面发展生产,巩固联盟内部团结,一面大习武事。经过三年准备,舜亲征三苗,一直打到今洞庭湖一带。但两大集团决定性的一仗是禹伐三苗。当时,三苗地区发生大地震,禹乘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在誓师动员时说:‘三苗不敬鬼神,滥用刑罚,违背天意作乱,上天现在号令我们要对它进行讨伐。’交战开始,战斗十分激烈,互有胜负。突然,战场雷电交加,三苗领袖不幸被箭射中,苗师大乱,溃不成军。从此,三苗部落逐渐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