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九寸岭上起愁云,观音崖下血纷纷
作品名称:开创的一代 作者:远星汉 发布时间:2022-02-06 14:18:09 字数:3526
让我们再来看看红军与国军的另一个战场。当红三军痛击二十八师的时候,距此以北十里外的红四军正在经历着一场激烈无比的血战。由于红四军晚到了一步,四十七师王冠英旅抢占了九寸岭、观音崖两个险要隘口,并且立即开挖工事,准备作战。
“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
这一首诗,乃是著名军旅诗人陈毅所作。其实,东固这个地方地势并不高,海拔只有二百米左右。但是东固是一个“锅底”形状,中间低,四周都是高山。四周的山有九寸岭、观音岩、将军帽、白云山、荒石岭、大乌山、钟鼓岭等。这些高山就是一个个的哨口,守护着东固革命根据地,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九寸岭和观音岩了。因为这里是从吉安进入东固的必经之路。
九寸岭是东固与富田交界的分水岭。山高陡峭,连绵起伏,纵横四十余里。九寸岭既雄伟峻拔,又为什么叫九寸岭呢?相传汉初时期,汉高祖刘邦尚未全部剿灭秦王朝的残兵败将,广东、福建等地尚有零星敌人盘踞各地,企图负隅顽抗,卷土重来。刘邦派一名将领率兵百万,从南昌到吉安,南下广东、东进福建去消灭残敌。大军行至吉安,这位将领便向当地老百姓询问,从吉安上东固、兴国、赣州的道路如何?有人告诉他,道路崎岖,关山重重,大军行进极为困难。比如富田上东固,就有一座九寸岭横亘阻断,难以逾越。从前有人攀登此山,爬了三下,只爬了九寸,所以,就把这座山叫作“九寸岭”。那个将领听得头都疼了,便率兵改道从泰和老营盘上兴国,下赣州,然后分兵往广东、福建而去。
南宋著名政治家和诗人文天祥的衣冠冢就安详地躺在九寸岭的山脚下,据说是文天祥贬官在家隐居时亲自选择的风水宝地。陵墓区三个部分,整个景区人文环境庄严肃穆、清幽祥瑞,突显了“正气”、“才气”与“灵气”。
九寸岭哨口两边是高山和树林,中间是一条长长的深沟,只能能容下一个人过去。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这里的地形,应该是很贴切的。
国军取道九寸岭进攻东固,林彪、肖子敬、刘振东等红军将领计划在这里摆下口袋阵,在这片山岭间阻击并重创的国军王金钰的四十七师,想不到国军四十七师先头部队已经抢在前面赶到这里。
红四军林彪、肖子敬、刘振东等红军将领发现敌人已经首先赶到并且抢占了有利地形,心想原来设想的伏击战算是泡汤了,只好把心一横,马上下令:趁敌立足未稳,立即进攻,夺回制高点!
国军居高临下,凭险固守。红军只能正面仰攻,一手拖枪,一手攀着石块、茅草向上爬,其艰难可想而知。几次进攻都被打了下来,伤亡极为惨重。
在这关键时刻,红四军十二师三十五团的一个连向已抢先占领山头的敌人发起强攻。其中有七位青年战士,经过艰难攀爬,终于攀缘到一个悬崖顶端,七位战士来一个猛打猛冲,率先占领了九寸岭高地,随后全连登上山头。敌人不甘心制高点被红军抢占,用猛烈的炮火对高地做地毯式轰击,这七位青年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其中六位有姓名记载:黄水秀、黄叶太、吴洪书、段承亮、黄天福、江光甫,他们都是吉安人。他们牺牲时,年龄最大的二十岁,最小的仅十七岁。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他们用生命换来红军一次重要战斗的胜利。
担任主攻的红十二师三十五团打红了眼,竟在己方迫击炮正开火轰击情况下,由团长罗占云、政委刘振东带头不顾一切地冲上了敌军阵地。
四十七师可没象二十八师那样被一闷棍打晕,立即向红军展开反击。双方刺刀滴血、杀作一团,谁也不肯退让半步。有打油诗为证:
九寸岭上起愁云,观音崖下血纷纷。一群中华好儿郎,如今阵前成仇敌。一个个咬紧钢牙,双眼瞪得要出血。口中喝声如雷霆,全身鼓起力千钧。一个说:“红毛妖魔,强盗山贼,竟敢抗拒我天兵,还不快快拿命来!”一个说:“无耻狗才,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家伙,今日爷来取你命!”一方尽力猛杀出,一方横扫欲反击。瞪着前方欲拼命,不防侧面刀刃到。长干梭标纷纷挑,宽面马刀白晃晃。刺刀尖上正滴血,枪托底部已染红,战争从来是拼命,胜者英雄败狗熊。九寸岭上血飞溅,观音崖下鬼神愁。
这一场厮杀真的惊天动地。紧急关头,红四军各师团级干部全体压上,有进无退。军长林祚大、政委罗荣怀、红十一师师长曾士峨、政委罗瑞卿等领导都站在火线前沿,冒着枪林弹雨指挥作战。激战中,
红十一师政委罗瑞卿突然满面是血,昏死在地。一发子弹从面颊上穿进,再从嘴里穿出。
在红军指挥员英勇果敢的指挥和鼓励下,战士们手执刀枪,向山头冲去,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终于把敌人压了下去,打垮了敌人。
从白云山到富田,红军各路部队在几十里的战线上,展开了歼敌大竞赛。这一仗,缴枪五千多支,机枪三十多挺,迫击炮三十多门。
红十一师政委罗瑞卿昏迷三天后醒过来了。原来罗瑞卿任红十一师政委,奉命率部在观音崖的高地上阻击敌人。战斗打响之后,一向喜欢指挥靠前的罗瑞卿和师长曾士峨把师部直接设在观音崖的山顶上,在师特务连连长杨得志的指挥下,战士们就地取材,临时搭建了一个棚子,作为师指挥所。
部队刚刚进入阵地,敌人就开始进行猛烈的炮击。在炮火的掩护下,敌人向我军阵地发起了集团式冲锋。在强敌面前,罗瑞卿沉着冷静,指挥果断,率领英勇的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屡挫敌锋。激战正酣时,杀得性起的罗瑞卿操起机枪,向敌群猛扫。突然间,敌人一阵密集的机枪扫射过来,由于隐蔽不及,身材高大的罗瑞卿首当其冲,左颊中弹,由于动脉被打断,顷刻间汹涌的鲜血便染红了他身旁的土地。
见政委受伤,战士们迅速把他抢下了火线。在经过简单包扎和治疗之后,罗瑞卿在10天之后被碾转送到了条件相对较好的后方医院。由于失血过多,再加上后运途中连日暴晒,风吹雨淋,因此重伤之下的罗瑞卿又并发了大叶性肺炎,高烧不止,昏迷不醒,真正是命悬一线。
昏迷中,罗瑞卿隐隐约约听到了锯木头的声音,同时又听到了有人在说:“这个人恐怕不行了,他个子很高,赶快做一个长一点的棺材吧。”
罗瑞卿迷迷糊糊地知道,他们说的大概是自己。这一次伤势太重,恐怕自己难以逃脱死神的召唤。
然而,战友们为他准备的棺材并没有用上。在昏迷了几天之后,罗瑞卿又一次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毛政委、朱总司令、林彪军长、政委罗荣怀、红十一师师长曾士峨等领导都前往东固野战医院看望罗政委。罗政委名罗瑞卿,由于身材高挑,得了一个别名,叫罗长子。说起来,“罗长子”这个别名还有来历。一九二九年三月,中共中央军委派罗瑞卿从上海到闽西,参加当地游击队的武装斗争。不久,这支游击队与朱总司令和毛政委率领的红四军会合。在一次干部会上,毛政委注意到了罗瑞卿,看到这位同自己差不多高的人,便问道:
“你是北方人吧?”
“我是四川南充人。”罗瑞卿回答。
毛政委略显惊讶:“哦,川湘子弟身材大都不高,可你我都是长子。”
从此以后,罗瑞卿便得了个“罗长子”的外号。
罗瑞卿身高五尺四,在南方人中算是高个子了。可是个子高也给他带来了灾难。就在这次九寸岭战斗中,担任红十一师政委的罗瑞卿正在指挥红军与敌军激烈战斗,突然,一阵密集的机枪子弹扫射过来,个子高的罗瑞卿首当其冲,头部左颊中弹,由于动脉血管被打断,顷刻间满头满脸都是血,眼睛被血糊住了,头发也湿漉漉的,很快血就把上衣也染红了。
师长曾士峨一面指挥作战,一面命令赶快把政委抬下去。这时罗已昏迷不醒,左侧颞颌关节已经被击穿,颞动脉受损,出血严重。经过紧急包扎,罗瑞卿被抬上担架,翻山越岭,转移到后方医院。当时红军严重缺医少药,因伤情危险,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医生为罗瑞卿做了手术。手术基本上是成功的,但由于给颞颌关节复位时没有抬起来,落下了嘴不能张大的后遗症。讲话时往往咬牙切齿,少有笑容,于是罗瑞卿又得了“咬牙切齿”的外号。
白云山一场鏖战,国军大败,公秉藩的二十八师被黄公略率领的红三军彻底打残。而国军的另一支部队,第四十七师王冠英旅,也被林祚大的红四军彻底消灭。战斗的重大胜利让毛咏芝诗兴大发,伏在一盏青油灯下填完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下阙,使它成为了一首完整的《渔家傲》: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还在一月上旬,毛咏芝在宁都县黄陂乡一个偏僻的山村宿营,他伏在一盏青油灯下,回味着鏖战龙冈的情景,一气呵成填写了上阕:“雾满龙冈千嶂暗,红军怒气冲霄汉。唤起工农千百万,齐声唤,前头活捉张辉瓒。”
二月上旬,毛咏芝忙完手头工作,对妻子贺子珍说:“今晚我要把下阕诗词填完。”于是他又一次沉浸在一个月前的战火弥漫中,写了“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四十七师王冠英旅在九寸岭全军覆没。白云山大战结束的当天晚上,红军进占富田,随后大军风卷残云一般推进,国军的第四十三第五十四师如惊弓之鸟争相败退。参战的国军第十九路军,也因为战情不明撤回了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