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老子之二十三、之二十四
作品名称:我眼里的老子 作者:沧海云帆 发布时间:2021-12-13 22:44:26 字数:3681
我眼里的老子之二十三
读李耳老同志的著作真是太费劲了,远没有那些心灵鸡汤式的文字好懂,也没有读一些畅销小说轻松。这不,“希言自然”这一章节,不足百字,却让我反反复复读了两个整天加一个上午,有时候还不得不对着这段文字长时间发呆。因为我揣摩来揣摩去,始终找不到每句文字的确切含义,而且越是参阅各家的解释越是感到迷茫,这再一次印证了我前边引用的“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各家的解释五花八门,有的还居然下结论说,两千多年来别人的解释都是错误的,好像只有他的解释才是唯一正确的,真让人有“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好笑与无奈。当然,我反复读来读去之后,也似乎有一些不同于别人的看法和理解,于是鼓足了勇气把它写在这里,然而我却不敢说我的理解就是正确的,因为李耳老仙毕竟距我们两千多年之久,我无法成为老仙肚子里的蛔虫,当然也就无法把他的原意揣摩清楚,所以,把自己的理解写在这里,也只能供专家学者和老粉们批评指正罢了。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先说“希言自然”。我个人感觉这四个字应该就是这一章节的主题。“希言”,这两个字看着挺简单,可是要解释清楚它在这里的内涵,却又让人有些犯愁。有的人解释为“少说话”,有的人解释为“不可说”,也有人解释为“无声之言”。我比较赞同无声之言的解释,因为“听之不闻,名曰希”,希言当然就该是无声之言了。“飘风”,一般的人认为是强风、狂风,也有人认为是阵风;“骤雨”,一般的人认为是大雨、暴雨,也有人认为是急雨。我感觉阵风和急雨的理解站得住脚,就我们经验所知,有的大风刮一天的时候有的是,有的大雨下一天的时候,也时有发生,如果解老诸君把它当做暴风骤雨解释,这大有违背了自然常识之嫌,也让李耳老仙的理论站不稳脚。因此,还是把“飘风”和“骤雨”理解为阵风和雷雨比较贴切,所以我也就选这边站队了。那么,这里就按照我的理解,把这段话解释如下:大自然总是悄无声息按自己的规律运行。所以阵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急雨下不了一整天。谁让它这样的呢?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使之持久,更何况人呢?
是呀,阵风就是短时间内的风,急雨就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的雨。夏天午后往往会出现雷阵雨,一阵乌云,挟着大风,奔袭而来,一时间电闪雷鸣,可是,这阵乌云过去,就会马上露出太阳来。这就是规律,天地也不能违背,也要按照规矩办事。我们人类就更应该顺应道和德的规律和规范要求办事了。
人理同天理,李耳老仙在这段话里谈天说地,目的是要通过天地的道理,来启发人、引导人,也应该遵循天地之理。真是万变不离其宗啊,紧接着的下一段话,他还是归结到了他倡导的“道”和“德”上来说事。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段话,大家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门。这里面,比较费解的是“失者同于失”“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等。至于对“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的理解更是莫衷一是。那么,我的理解就也算是五花或八门里的一花或者一门吧。故而把我对这段话的理解写在下边。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所以遵循大道的,就符合道的规律。“德者同于德”:修养德行的,就符合德的规范。
“失者同于失”:失道失德的,就只能与失败为伍。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遵循大道的,道也乐意接受他。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修养德行的,德也乐意接受他。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失道失德的,失败也乐意追随他。“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对坚守道与德)做不到诚心诚意,就会有不可信的情况出现。
对这一段话,尽管大家在具体的字面理解上有一些不一致,但是,大家都明白,李耳老仙是在告诉人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有因必有果,以道以德行事,就会成功;失道失德,则会招致失败。所以,守道守德,要诚心诚意,不能作假和虚伪,你做不到真心实意,甚至玩弄权术,欺骗别人,就一定得不到别人的完全信任。天道不可违,要始终诚信,心诚则灵。用心交心,顺势而为,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拥护和赞成,这也是值得每一个人,尤其是为政者谨记的道理!
我眼里的老子之二十四
一场倒春寒,让人的感觉像是又回到了冬天,穿上已经脱下很久的棉衣,也不觉得特别暖。可是,当我一个人坐下来,开始和李耳老仙跨越时空打起思想交道时,似乎这一些冷的感觉就可以忽略不计了,一句句研读起李耳老仙那些玄奥的阐述,就可以在那种氛围中忘我一回。李耳老仙,这不,我一方面在揣度您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与“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又反复思考您在前边就阐述了“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的道理,为何又在这里阐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呢?您不是喋喋不休的人,总是把自己的文字省到极处,干吗在这里正着说了又反着说呢?想必您一定有自己的用意。还有,您把“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与“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放在一起,他们之间又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我想还是和前边一样,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理解。那我也就再做一回丑媳妇,把自己的理解摆在公婆面前。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企者,踮起脚尖的人;跨者,跨越疾行的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踮起脚尖的人无法长久站立;跨越疾行的人无法走远。你看看,这企者、跨者,和那飘风、骤雨一样,都不是一种正常状态,所以李耳老仙就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呀。这些个不符合常规、超出自然的东西都是不能够长久的。再者,“企者”是一种“好高”的举动,“跨者”是一种“骛远”的企图,二者都是表述的世俗之人,从自我出发,急于自我显露、自我表现的行为。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句话整体可理解为:自我表现的人没有自知之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世事洞明;自我夸耀的人功绩得不到认可;沾沾自喜的人不能够持之以恒。
上面的这四句话,我们应该似曾相识。是呀,前边的第二十二章里边,李耳老仙就表述过的。如果你乐意的话,现在我们再把前边的几句话抄过来,和这几句话放在一起,做做比较。“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自见,故明”和“自见者不明”,这两厢一比较,你都发现前后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我先来给你絮叨一二,剩下的有劳读者诸君自己查找吧。首先,前者和后者的句式不同。“不自见,故明”,属于肯定句。“自见者不明”,属于否定句。其次,前者陈述的是一种行为,后者陈述的是有此行为的人。是对上一章所陈述行为的深化和具体化。我这里只拿一句举例说明,其余三句,准此。
由此可以看出,在第二十二章中,李耳老仙是通过肯定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这四种行为,来说明“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在本章里,李耳老仙是通过批评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这四类病态行为心理的人,来说明惯于自我表现、自以为是的人是不明智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终会遭人厌恶。你看,到这里,我们似乎就明白了李耳老仙两次从正反面陈述这四种行为的用意了吧?
上面的一段文字里,李耳老仙给我们陈述了那几类自以为是、争强好胜者的行为,接下来的这段文字他就把这些行为放在“道”的天平上来衡量和比较,看看是个什么货色了。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句话里的“余食”有的人认为是剩饭或者多余的食物,有的人认为是指多吃超量的食物。“赘行”里的“赘”有的人认为是累赘、多余、不当的意思,有的人认为是“瘤子”的意思。“行”有的人认为同“形”,有的人认为是“行为”的意思。翻查辞书,两者的意思都存在,从字面解释来看,第一种可解释为:剩饭和赘瘤;第二种可解释为:过量的食物和多余的行为,这也都能说得通,但是我经过再三揣摩,认为还是按照“残汤剩饭和不当多余的行为”来解释更好一些。“物”有的人认为是“众人”的意思,而我认为在这里是指“这样的东西”比较恰当。“有道者”是指依道行事的人,“不处”是指不居于此,不这样做。我对这句话的解释为:用道来衡量,可以说:“像残汤剩饭和不当多余的行为,这些东西谁都会厌恶它。”所以依道行事的人不会那样做。至于我的理解是否符合李耳老仙的本意,老仙不言,那就只有烦请专家学者们斧正了。
李耳老人家,你说到这里,是不是带几分清高,摇着头说,你们那些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行为,在我们道家来看,算是什么东西呀,无非就是残羹冷炙和不当的行为,既多余又无用,这些东西谁不讨厌它呢?得道之人是绝对不会那样干的。以我来看,这里面无论如何含着厌恶、讥讽和瞧不起的意味。不知道你老人家当时的语境究竟是怎样的了?也许您是“喜怒不形于色”的客观平静评述。
想想人的一生寿者不过百年,掐头剪尾哪有多少自在时光?真的没有必要去过分自我夸耀和显摆,更不必去处处表现,投机钻营,只需按照事物的常理常态,踏踏实实做人做事就好了。尽管我不敢也从来没有说过是有道者,但是那些个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行为,我也是嗤之以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