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乡村扶贫>第三十章:贫困户移民小区建设和分配住房

第三十章:贫困户移民小区建设和分配住房

作品名称:乡村扶贫      作者:郑安怀      发布时间:2021-11-09 08:27:11      字数:10530

  靳河镇贫困户移民小区,开足马力,以日夜不息的速度全力建设。三十二栋五层的砖混楼,至冬月底,主体全部竣工。建设方在安装门窗、水电,建设绿地、道路等附属工程设施的同时,镇政府积极筹划房屋分配方案,计划于明年三月以前,房屋分配到位,六月以前,装修结束,八月前,全部入住。
  分配住房,镇党委和政府召开了两次包括各村支书、主任在内的全体干部会议,商讨分配方案。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又要兼顾重度残疾群体,如瘫痪、双目失明、尘肺等上楼有特殊困难的贫困户。经过再三讨论,各村把重度残疾的贫困户甄别出来,安置一楼。其余从二人户至五人户,相同人口户放一起,电脑摇号决定楼层房号。小区安置房,分别建有二至五人户型。六人户按五人户分房。七人以上户,分配五人户和二人户各一套。由范镇长和黄副书记主管房屋分配工作,坚决杜绝房屋分配工作中,走人情关系。
  分房方案以文件形式下达各村。各村召开贫困搬迁户大会,学习文件,了解分配方案。
  太平村搬迁户大会,杨晓、马书记和张治国主持。窗外,大雪纷飞,二楼大会议室里,人们对分配方案议论得热火朝天。首先,许多人对电脑摇号不解,甚至有人认为电脑摇号可以人为操控。马书记解释说:“电脑摇号,与咱们以前抓阄差不多,凭手气,随机出号,人不能控制,你们放心好了。”
  其次,大部分有老人的户,都希望住一楼。杨晓把一楼分配原则详细讲了,仍有许多人坚持己见,诉说家有老人,上下楼不方便。张治国解释说:“城市买商品房,一楼和顶楼最便宜。一楼有很多缺点,潮湿、夏天蚊虫多、光线暗、下水道堵塞,污水回泛,首先遭灾的也是一楼。你们不了解住楼房的特点,怎么抢着要一楼?”
  孙有福说:“农民是土地养的,脚踩土地,心里踏实。住楼上,不接地气呀。”
  “你这是老思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几十年前,我们国家就提出这个生活目标,城市早实现了。如今,国家全力发展民生,扶持农村,好不容易让你们也实现了。你们却争一楼,不愿上楼。听政府的安排,不要挑三拣四。不是党中央的扶贫政策,你们想住楼房,也盖不起楼。只能住一辈子土坯房。”
  姜福银父子两人都来到了会场。姜福银想住高层,老姜想住一楼,父子两人在会场争起来。争几句,老姜提出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他大胆问在座的村领导:“国家给我们盖楼房,让我们穷人住街上,事是好事。我们住楼房上,周围地没一厘,一棵葱也种不了,乞啥掏钱买。挣不到钱,日子咋过?”
  杨晓没料到,老姜在这时,就提出搬迁以后的生活问题。上级至今也没有这方面的政策文件,他只能依据他对扶贫政策的理解,回答老姜:“政府会考虑这些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同步。你们搬迁后,政府会大力抓工业建设,让你们能就业的,进工厂上班。不能进工厂的,安置其它就业岗位。总之,政府不会让你们去城镇安居后,就不管不顾了。这点请你放心。”
  “我们捉惯了镢头把的双手,能当工人?”老姜问。许多年龄大些的人与他同感。杨晓说:“你当不了,你儿子可以。工人和农民,都是基层劳动者,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在工厂的一条流水线上,只坚守一个环节,常年做一种工作,比咱们农民种地更简单。农民种粮食,从耕地到播种,再到施肥、除草、除虫防病,再到收获、晾晒、收拣,多少环节?你们在座各位,谁不会?只是你们目前熟悉农业而对工业生产陌生而已。工业生产,作为普通工人,只需要你熟悉一项技能。如果农业生产也实现工业化,每个环节实现分工,流水线作业,你老姜会播种,就只管播种一项。其它环节,别人来做。你想想,是不是比我们种粮食简单多了?”
  胡家山的贫困户老屈,家里办了养猪场,地里种了茶叶,养二十头猪,第一批生猪赶春节前出栏,小日子正有计划地过着,眼看着收入已到手。他今天所担忧的问题,与众不同。他问杨晓:“政府给我们盖了楼,让我们住上与城里人一样的好房子,我不挑三拣四,住哪一层都行。这心里,对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只有感激。历朝历代,你们哪个看到过国家给穷人老百姓盖房住?哪个听说过,种国家的土地,免了皇粮国库的税收?不仅免了,反而给补贴?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心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的生活着想。赶上这个好时代,是我们做梦都会笑醒的福气。放在过去,我们家家立长生牌位,早晚三磕头,感恩领导人。我担心一件事,今天让我们搬迁,听说后头还要拆农村的旧房子。过几年,会不会收了我们农村的土地?”
  老屈提出的问题,是所有搬迁贫困户都担忧的问题。大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农民依赖土地而生存,土地被老一辈农民视为命根子。虽然近二十年,年轻一辈的农民放弃土地,以打工生活,但有土地,意味着将来不能打工时,可以回到农村。一旦在搬迁过后,政府没收了土地,生存最基础的根本便没了。
  杨晓回答老屈:“几千年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命脉。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靠发展农业,已经不适应世界飞速发展的形势。西方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中国落后一大截。落后就要挨打。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我们被世界列强欺侮得抬不起头。农业立国、工业强国、科技兴国。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但是,工业化进程,对我们有八亿农民的大国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代人,甚至两代人能完成就不错了。不用担心国家会没收土地,土地要靠农民耕种,不耕种撂荒,收入从哪儿来?再说了,发展工业,也离不开农业做保障。从科学家到普通工人,人人要吃饭。民以食为天嘛。与你们担忧的恰恰相反,国家会一年比一年更重视农业。但是,山区分散而落后的农业耕作方式,太落后了,一百个农民一年的付出,不及大型农业机械几天的工作。为此,国家提倡我们山区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绿色产业,种植水果、食用菌、茶叶,养殖牲畜。另外,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初步设想是,把农民手中分散的土地集约化,流转集中,让有资金有能力的人或企业经营,发展特色产业。你们把土地、山林出租流转给企业能人,收取租赁费。另外,你们到企业去打工,又挣工资。走到这一步,收入肯定比你们自家耕种高多了,也省心多了。南方的发达地区已在搞试点。流转土地,不是没收土地。使用权仍归农民。老屈担心的问题,我解释到这里。我还给你吃颗定心丸。你积极发展产业,积极脱贫,在贫困户中,做了表率。政府大力支持你。搬迁过后,你的养猪场正常办,不但正常办,政府还要扶持你一步步扩大,带动全村贫困户自主脱贫。搬迁后旧房拆除,是后一步政策。我可以保证,绝不会影响你发展产业。”
  老屈听了杨晓的一番话,笑容绽放。他发自内心地大声说:“党和国家的政策,就是好!”
  扶贫搬迁,在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中,是惠民力度最大最实惠的一项。全中国广袤农村,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没有系统的统计。仅太平村,搬迁九十户,惠及人口三百八十七人。靳河镇涉及搬迁一千三百六十二户,人口四千五百五十三人。洛西县呢,覆盖上万户,四万多口人。每户投入建设资金最少的两人户,已超十万。四人以上户,超二十万。全中国在扶贫搬迁中,投入了多少资金?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三十多年前,中国还是个农业大国,国民经济总值不及西方一几千万人口的小国。如今,国家虽然飞速发展,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并不算走在世界最前列的富裕国家。党和政府只所以能做如此巨大的惠民政策,所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坚强信念。为全中国人民谋福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全人类的幸福,是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崇高理想。我们的国家,有能力有勇气办这样的大事,靠的是大国的体量和共产党人的执政思想。不论是中国曾经辉煌的汉、唐帝国,还是西方称霸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政权代表的总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我们的国家,把百姓生活与利益放在执政的首位,用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国民经济收入扶持民生,前不见古人,开天劈地,敢为天下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代大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在他的时代,只是个理想的乌托邦。而今,领导中华民族十四亿人口的中国共产党人做到了。世界上各种语言中,歌功颂德的词汇,用在中国共产党身上,都不为过。当然,中国共产党人要的不是歌功颂德,他要的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幸福甚至全人类的人民幸福。我想,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道路上,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定会彪炳史册,为世界各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松树坪组的姜福明和他的大儿子姜华也在会场。识别贫困户时,姜福明是组长,三番五次向当时的魏支书诉说他和大儿子家的困难。按当时的情况,他和他的大儿子,各住几间大瓦房,宽展的水泥路通道场里,屋里屋外泥白。各家有两个常年打工的,存款都超十万,年收入也不错。像他和大儿子这样的家庭状况,属中流,根本不符合入贫困户的标准。村两委看他父子的面子吧,得将就组长工作呀,就让他父子进了贫困户。
  年初,贫困户迎来集中搬迁的好政策。姜福明村上开罢会,就首先要求和大儿子都搬迁。搬迁的利益太诱人了,父子两户才出两万块,便分得两套大房子,大儿子一百平米,他和小儿子六口一百二十平米。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将他和大儿子共住的院落修了花墙、月洞门,改厕改圈,安装太阳能路灯,连接院落与公路的入户路,不仅在拐弯处装了路灯,还在路两边建护栏和花坛。居住环境提升得跟城市一般。背后是青山,门前是菜园,茶园,大公路外是四季清澈的小河。对面山坡,半山以下,是各户的茶园,半山以上,是他家自留山,他种了大片的香椿树,每年春天的采茶季,香椿芽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搬迁到靳河镇的楼房,父子们绝对不舍,但农村一手建起的好院落,又怎忍心被拆?两盆食,一盆是肉,一盆是鱼。让一只狗选一盆弃一盆,狗宁愿挨揍,也不忍弃其一。
  姜福明问支书:“搬迁后,农村房子能不能不拆?”
  “国家明确规定,农民一户一宅。也就是说,一户人只能有一处住房。今天只向大家宣传分房方案,搬迁和之后的拆迁,一定有政策标准。村两委会只是执行上边的政策。你提出的问题,我回答的是必须拆。”
  姜福明听了支书的回答,心痛得要命。如果两处只准选一处,是靳河镇还是农村?说实话,住农村更方便些……镇子两套房,可是四十几万呀……他又小心翼翼问道:“不要搬迁房子了,该行吧?”
  “你以为政府是韭菜园子,咱想进就进,想出就出呢?办件事,都由着你这样的人颠三倒四,翻葫芦倒水的,啥事能办成?我们都围着你屁股转好了。”
  姜福明不再问啥,但心里一直七上八下的,好多天睡不踏实。搬迁是已定大局,年初签过搬迁协议的,再不能反悔。农村的院落,耗费几十年心血,一砖一瓦,亲手建成,比亲儿子还心痛,住着安逸,咋忍心让拆了?
  做好对群众的宣传工作和政府的各项准备工作,安置房摇号现场大会,在镇人民政府广场举行。
  摇号现场会,靳河镇各村搬迁户全部参加。十点摇号,不到九点,能容纳四五千人开大会的广场就人头攒动,挤满了人。临镇政府办公楼的北方,工作人员摆了一排长桌,铺了大红的绒桌布,布置领导讲话的主席台。中国各级政府,从省到镇,办公大楼的选址,都讲究坐北朝南。靳河镇人民政府也不例外。电子大屏幕,悬挂在办公大楼的三至五楼间,占满两层楼的楼梯间外墙。平日,这块面向大广场和广场外公路要道的电子屏幕,主要用于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今天,工作人员将它与摇号电脑相衔接,摇号过程和结果,将在屏幕上滚动播出。省、市几家媒体住洛西县记者站、县电视台,各有记者赶到现场,性急的人,已选好最佳的位置,架起长枪短炮。“洛西县靳河镇扶贫搬迁安置房分配落实大会”的大红横幅从办公楼二楼窗户以下左侧拉到右侧,醒目的会标,洋溢着节日般的喜气。架在楼顶的高分贝音箱,在会议未正式开始之前,播放着一首首喜庆的古典音乐,内行的人听了,都能叫上名字。如百鸟朝凤、花好月圆、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等,首先营造出欢乐的节日气氛。
  对靳河镇党委、政府以及各村、社区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全体干部来说,今天是里程碑的一天。脱贫攻坚工作中,难度最大、耗时最长、花钱最多的一项工作,终于胜利在望,干部们可以稍稍舒口气了。而对靳河镇全体搬迁安置贫困户来说,今天是值得终生铭记的一天。三十二栋拔地而起的新楼,整齐地排列在离镇人民政府千米左右的大路边,与前几年的滨河开发区,靳河大酒店、靳河镇人民政府、靳河中学、医院、幼儿园等新建筑融为一体,构成与古镇老街截然不同,焕然一新、生机勃勃的另一片新区。老区与新区,环绕北山,形成一弯新月似的靳河镇全景。安置小区新楼双排站姿,两排中间是条大道,楼与楼之间,绿地,停车坪,树木花草、道路等基础设施与环境美化设施齐全。小区不建围墙,全方位开放,中间大路与开发区街市相连。
  几千年以来,城市的繁华街市,都是富商和官僚阶层聚集的地方,岂容穷人插足?而今,这一栋栋崭新的高楼,将成为整个靳河镇最贫穷的一批人的新家。用激动、感恩、高兴等词汇来形容搬迁安置户们今天的心情都过于苍白和浮浅。很多人在会前,已悄悄或三五一伙,去新小区看过,也有人在建设之初、建设中多次去看过,对未来的新家,充满最热烈的期待。展开想象,想象未来的生活,很多人怀疑是不是在梦中。昨夜,许多人是激动着一夜未睡的,在没有开展农村扶贫政策之前,城、镇买楼房,搬城、镇居住,过城市人的生活,对乡下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穷困人口而言,十分遥远。动辄几十万的房款令大部分乡下人不敢做进城的美梦。只有少数能人富人敢于一掷数十万金,进城买房。是美梦变成了现实,还是现实走进了梦里?
  一大早便陆续从乡下各村赶来的贫困户们,骑摩托的,开三轮车的,搭邻居或村干部便车的,特意请富有的亲戚开车送的,也有起大早用双脚走来的,大部分人都把平时舍不得穿的新棉袄,新外套,新皮鞋换上,像来镇子串亲戚赶庙会一样。广场南侧临马路,各种车辆摆满,几乎堵塞了公路的正常交通,交管部门不得不派几名交警来疏导。很多的老人觉着,今天的天蓝了,路宽了,腰能伸直了,走到人群中,有别人高了……
  各村村主任带着一副职,也来参加大会,副职主要为村搬迁户登记,拍照片。太平村是张治国和华莹来的。搬迁户们,自然而然地与他们的村干部聚一堆,热情地与干部们交谈着。有些县单位的包扶干部,听他们的包扶户说摇号分房,也在百忙中驱车赶来,要与包扶对象分享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十点整,鲁书记、范镇长、章主席等镇领导们步入主席台就坐,范镇长主持大会,鲁书记作热情洋溢的讲话后,分房摇号从一楼的重度残疾人户开始。
  冬日不起风的晴天,十点钟,阳光己温暖到广场的每一个角落,环卫广场四周的女贞、桂花、香樟、雪松等长绿树木,迎接阳光,欣欣向荣。其间夹杂的几株梅花,苍劲的枝条上,已孕育星星花蕾。要等待一个曼妙的雪天,绽放她火焰般的生命与热情。公路旁的大河里,机器轰鸣,建蓄水大坝,整修河道,河对面,观光长廊己初具规模,工人们正在贴石,装护栏和其它景观。对面的山坡上,油菜田和麦田,一片片深浅不同的绿色,铺展开来,更远的山梁上,十几年前飞播的松与柏,亭亭玉立,绽放着青春般的墨绿色。
  胡家山组老屈,摇到二十八栋五楼。老汉高兴得咧着嘴笑,挤到华莹跟前,向张治国和华莹报告好消息。老屈今天穿件崭新的黑棉袄,扣子扣得整整齐齐,脚上穿着翻毛大头靴。
  “老屈,新房分到手了,高兴不?”张治国问他。
  老屈感慨万千:“像做梦一样。年初,支书和组长来家里动员搬迁,我以为村上是哄我高兴。政府凭啥白给我房子?我是打仗的功臣,还是退休干部,为国家做过贡献?这回,我相信了。政策好哇,干部们好哇。多的话我也不会说,感谢党和政府。”
  “准备钱装修。明年夏天,就能住进去。”张治国说。华莹用手机拍照,记录下这历史性的时刻。并说:“把茶叶管理好,把猪养好。街上好房子有了,继续把产业发展好。一家人有稳定收入。你和儿子注意病的发展,好好治疗。”
  “谢谢华支书,这辈子能在街上住,我就心满意足了。”
  西沟组的贫困搬迁户比较多。两户摇到号了,也挤进本村人围成的圈子内,与张治国打招呼,报华莹登记,华莹先拍照片,拍罢了照片,再往表格上登记。各村人一个小圈子,摇到号的忙于向村干部报告,没摇到的,紧盯着大屏幕,紧张地像老婆生孩子时,等在门外盼婴儿第一声啼哭一样。整个大广场,人声嘈杂。村干部们与人交谈,不得不提高声音。
  西沟组的张文宽四口人,摇到十二栋四楼。刘成武五口人,摇到二十八栋三楼。张文宽与张治国打招呼时,眼睛红红的,激动使他说话时有些结巴。开口也与老屈的话不差半个字:“像做梦一样。”他紧紧抓住张治国的双手,一连串地说出许多感恩的话。他和老婆多病,住在西沟组沟垴的半山坡上,多年来,因无法出门打工,日子一直过不好。儿女上学,欠几万外债。眼看着儿子大了,要娶媳妇了,政府及时搬迁分房,一下解决了最大的心患。刘成武也住在交通不便的地方,家有一双老人,住老人留下的三间旧土房。这突然间,搬迁房分到手了,见村主任,忙着掏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包好烟,颤抖着手,半会拆不开封口。分到了新房子,生活一下子变得更有信心更有希望了。大家都看着他笑,他不好意思地脸红了,拆开香烟,从张治国开始,一口气把一包香烟分散完。
  马家山组的张桂虎,家中七口人,十二栋三楼分一套四人户型,一百平米,三十一栋一楼分一套两人户型,五十平。两套房,正好夫妻俩和三个孩子住大套,父亲和失明的母亲住小套。他本人一直在外边打工,做司机,开大货车,很少回来。今天分房,昨晚才赶回来。夫妻俩兴奋得一夜没睡,今天,眼窝子发青,穿着开车时的劳动布工装,工装上黑色的机油污渍,斑斑驳驳。油渍仍没洗净的粗糙双手紧紧抓住张治国的手,激动和感慨一古脑通过双手传递出来。
  村里人见他的模样,取笑他:“回来也不穿身干净的,手也不洗净,抹老婆一腔子黑。”
  张桂虎嘿嘿笑。还真是,昨晚与老婆亲热,老婆说同样的话。长年分居的年轻夫妻,哪顾得了那么多。人口多,一大家人过日子,就他一人奔波,恋不得老婆孩子热炕头。
  在雷书记亲自安排下,做了白内障手术,双目复明的程泽慧老人,由本分的儿子陪同,大清早步行十五里路,也赶来了。她一家四口,摇到十三栋二楼。在儿子搀扶下,挤进人群,喜悦和激动,令八十多岁的老人,泪流满面。见到两位村干部,老人扔了拐杖,抓住华莹的手,一连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你们这些好干部……”
  华莹扶着老人,忙回道:“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只是依据政策做工作。”
  “你们呀,替我捎话,感谢雷书记,不是这么好的领导干部,瞎了八年的老婆子看不到今天的场面。搁往年,我应该跪下来给共产党的好干部磕头。”程泽慧老人说着,抬起一只手擦眼泪。她与儿子在家生活,孙女和孙女婿在南方打工。儿子本分,早年娶了个哑巴媳妇,生孩子时难产。孙女保住了,儿媳没保住。她亲手拉大孙女,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招孙女婿时,开始介绍的三个,都是嫌弃她家太穷。这个招回来的孙女婿,家在大山里,弟兄仨。孙女婿不嫌弃这个家,结婚不满一月,就和孙女远赴苏州,在一家工厂上班,小两口下决心要把一家日子过好。这下分了房子,小两口高兴极了,计划再打两年工,攒点钱,好要孩子。两人结婚有三个年头了,穷日子想翻身,年头出去,年尾回来,也不敢早生孩子。好政策帮扶她,她鼓励自己,一定要多活几年,要活到看见四世同堂的那一天。
  夏云彩也来参加摇号分房。她是姚国宝骑摩托带来的。姚国宝穿戴一新。别人分房,他比分房人还兴奋。姚国宝已经与夏云彩谈婚论嫁了。两人计划,夏云彩离婚,再与他结婚,两人共同照看夏云彩瘫痪的男人。周围人也认可他们这样做。农村里把这种特别的婚姻叫招夫养夫。有了养家的责任,姚国宝比以往勤快了,整个秋天到冬天,他都在靳河镇工地打零工。两人见到村干部,夏云彩多少有些不好意思。姚国宝脸皮厚,挤进来打招呼。
  相同的场面、相似的感动,在每一个以村干部为中心的圈子里上演着。大广场上,人声鼎沸,嗡嗡不绝。只有那楼顶上读大屏幕音箱宏亮的声音,盖过千人的嘈杂声,响彻广场。
  冬日中午的阳光,和煦,灿烂,温暖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各媒体的记者们,举着、扛着摄影摄像机,在人群间穿梭,捕捉最精彩的瞬间。镇党委宣传干事老孟,一边拍照,一边现场制作美篇,分享朋友圈和各个工作群。
  会场的主席台上,只有镇人大章主席留下来,鲁书记和范镇长,早已在大会主要议程结束后,离开会场,忙其它工作了。年终,镇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千头万绪,各村建设项目多,年终是给各项目结算的时候,鲁书记几乎每天上县找各位领导、各局领导、各分管部门要钱。范镇长的办公室里,从早到晚,坐满了各项目工程的负责人、小包工头,一个个安抚,一个个划拨有限的资金。挖东墙补西墙,家家下小雨,逐步逐个解决问题。
  脱贫攻坚这几年,从市到镇村,大、小建设项目众多,各级财政负债运行。每到年终,市、县财政十分紧张,筹措到的有限资金,可真是僧多粥少。但不论多困难,市上领导坚持,全市各部门到村一级,坚决不能拖欠农民工的工资。不仅政府各部门坚决执行,还让劳动部门组成执法大队,监督全市各建设工地,成立农民工协会,清查民间各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与纠纷。政府再困难,坚决保证所有为全市建设服务的农民工拿到工资,欢乐过春节。
  今年,太平村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产业发展和安全住房两方面工作,做得扎实而有序。安全住房,在镇、村,被称为两房建设,即搬迁安置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建设。搬迁安置,摇到房号后,只待明年春,辅助设施全部到位后,领钥匙,开始装修。危房改造,至年底,所有不搬迁的贫困户,危、旧房全部改造到位。里湾和南梁两处的D级危改房全部建设、装修到位,计划明年春就组织全村的散居五保户入住。姜福海吸引资金的茶园观光与采摘体验、农家乐项目建设也接近尾声。只剩下西沟连接银溪沟景区的观光路还未开工。
  村两委到年终,办公室以赵虹、姜山、贾文化、华莹四人为主,完善各类工作的年报、电子资料,纸质档案资料。杨晓忙于工程项目结算和跑上级部门要资金。驻村第一书最忙,各包扶干部既要忙于资料完善,四季度收入的核查,又要安排对包扶户的问题总结,与村两委讨论下一年的帮扶计划。
  年终,还有一项必须实施的工作。各包扶干部针对包扶户的具体情况,酌情帮补,或钱物、或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村两委召开组长干部会,筛查全村生活有困难的对象,上报民政部门,民政部门给予救助。集中五保和散居五保,民政部门发放被褥、床单、衣物等。筛查工作是年终的一件大事,责任落在张治国、老魏和杜胜利身上。各组组长上报情况只是参考,张治国等必须下去到各组,再详细了解。福利性政策,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但千家万户的事,各有各的情形,要彻底把握好,的确很难。
  脱贫攻坚这几年,各级政府的注意力,全部放在贫困户上。对非贫困户,政策性倾向非常少。因此,也累积了不少怨气与矛盾。年终的民政救助,正好可以化解怨气,调和矛盾。比如c级危房改造,相邻两户,一贫困户一非贫困户,两家房屋情形相似。政府大张旗鼓地为贫困户改造住房,泥白墙,打地面、翻修屋面,换窗户漆门。贫困户的住房提升了,漂亮了,邻居非贫困户住房一下显得破旧。非贫困户心里不平衡,撇怪腔说风凉话,甚至恼村干部。两家原本和睦的关系因此而疏远,甚至一个生产小组,非贫困户们结成联盟,与贫困户们对垒。比如产业发展扶持,贫困户一户不落,少则一千,多则三千,非贫困户一样发展产业,却没有。这在里湾组就产生过矛盾,以非贫困户兰九香为首。
  其实,农村家庭,除过五保户、残疾人户、大病大灾户、暴发户等,大部分家庭情形相似,靠打工和种地生活,穷与富没有严格的界限。在贫困户认定上,前任村两委虽然在工作中力求做到公平与公正,但相对公正能做到,绝对的公正,很难做到。不排除隐瞒家庭情况进入贫困户的,也不排除个别村干部优亲厚友。有人家庭情况一般,因为好面子,举债盖了洋楼。有人大笔钱存在银行里,住破烂房。赶上机会,偷机成为贫困户。村干部只能在群众中问,走访,了解表面情况,又不能用刑侦手段去查人家的银行存款。也有人在城市买了商品房,隐瞒不说,买了小汽车,用别人的户头。农村的住房与家庭情形看着很一般,成为了贫困户,享受安置搬迁。有群众不服,告诉村干部。村干部要求拿出真凭实据,举报群众又拿不出。等等情况,错综复杂。社会大局要求稳定、和谐,村干部有时只能充当和稀泥的角色,尽量平息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
  另外,每年年终,县委组织部在各村,有慰问老党员的工作,村支部得选好名单。县老龄委有慰问百岁老人的工作,县武装部慰问革命军烈属,县妇联慰问老龄妇女……村两委应接不暇,每一个文件下来,必须认真对待,马虎不得。
  三间平房,水泥路通到道场。屋两侧,猪圈、厕所等修建整齐。道场边,桃树,樱桃、李子栽一行,场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主人徐厚强,五十多岁,村庄有名的勤快人,一双儿女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大学。今年夏天,一场连阴雨,屋后滑坡,两口子请四个人帮忙,十多天才清理完滑坡的土石。又花几千块钱在屋后垒道靠山坝。
  组长当时就把徐厚强家的遭灾情况反映到村上,村干部来拍了照片,列为自然灾害上报。秋季,补助了他家两千块钱,但缺口大。年终救助资金,村、组又考虑到他,张治国和老魏来核实情况。虽然只救助五百块,徐厚强感激不尽,他对两位村干部说:“百姓多了,大灾小难的,干部能想到我,我就感恩不尽了。自家房子遭灾,政府补助一块钱,也是政府的心意。”
  “你花了八九千,政府资金有限,只能帮补一点。”老魏说。徐厚强送两位干部到路口,发自内心地说:“过日子靠自家奔,爹有娘有不如自家有。我不争政府的照顾。贫困户补这补那,我不眼气。领导们放心,啥时候,我也不给你们找刁难。”
  “群众都像你一样,我们工作就好做了。”
  “一碗水端平。只要你们心里没偏没斜,老百姓咋说咋想,没必要放在心上。娘老子心再公,也有儿女弹嫌厚薄,何况你们当干部的。”
  吴淑珍,秋天突患脑梗,半边手和脚麻木,行动不便。张治国和老魏上门详细寻问病情,嘱咐儿媳照看好,现场落实五百块救助。
  吴明华,儿子工地受伤,居家疗养半年。村干部多次看望过,今天上门,落实一笔救助。一家老小,喜笑颜开。
  一个组一个组跑,到户核实,不漏任何一户有突发困难的家庭,享受低保、五保、贫困户危改和搬迁的排除在外,只针对非贫困户。
  天寒地冻,冷风嗖嗖。老魏与张治国一组,杜胜利单个人,分头到各组。村干部们带来的不是几百块钱补助,是党和政府的温暖与阳光雨露。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