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经典言情>东游西逛>第16节 第四个不眠之夜

第16节 第四个不眠之夜

作品名称:东游西逛      作者:惠风      发布时间:2021-08-09 17:02:34      字数:19936

  第16节第四个不眠之夜
  晚上入住喜来登大酒店,和香港一样,武实仍然和王教授住在一个屋里。洗完澡后,他们俩又开始了在香港没有讨论完的天方夜谭。
  在世界之窗游览巴黎圣母院的时候,武实记得王教授说,他曾经去过巴黎两次,对巴黎的风土人情比较熟悉。于是请王教授给他讲述巴黎的情况。到底是学文科的,知识面非常宽,他讲的一些事武实从来没有听说过。他说:“巴黎圣母院附近有一座‘先贤祠’,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大门正面门楣上镌刻着几个大字‘伟大人物,祖国感恩’。”武实问:“什么样的名人,评价这样高?”王教授说:“法国伟人的标准,不仅仅是有卓越的艺术建树,更重要的是他对国家民族的思想贡献。”王教授无不赞许地说了一串人物名字,武实只听说过其中一些,如雨果、大仲马、左拉、拉格朗日、居里夫妇等。王教授继续说:“法兰西有着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代表着这样历史文化的伟人自然是群星璀璨。但栖身于先贤祠不是件容易的事,它的选择条件非常严格,真正做到宁缺勿滥,许多享誉世界的伟人,如巴尔扎克、莫泊桑、笛卡尔,至今仍不得进其门。”武实非常吃惊,这几个伟人他早已如雷贯耳,情不自禁地说:“真的吗?看来确实严格!”王教授表情有点严肃地说:“先贤祠不但进入难,而且所有入葬者都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检验,伟人们往往都是逝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迁葬进来。经不住历史检验的人,又被迁往他处安身。”武实说:“哦,还有这事,历史上的伟人也有局限性,此一时,彼一时,进来时荣耀,出去时岂不丢人,死也不得安宁,还不如不进好。”王教授庄重地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先贤祠永恒的崇高性,先贤祠注重在思想、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做出贡献的人。这些长眠于此的伟人,没有华丽的言词,无需传奇的经历,却因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他们是思想和精神的巨人,赢得了世人的崇敬。至今共有72位对法兰西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其中仅有11位政治家。如果在我们那里搞先贤祠,肯定是政治家占大多数。”
  武实突然想到一个疑惑:“进入先贤祠的资格是谁说了算?”王教授说:“国会投票表决,不受行政权力的影响。”武实说:“哦,原来如此。”武实问:“法国有没有像孔子和老子一样名气大的人?”王教授说:“有啊!伏尔泰和卢梭就是启蒙运动的两位巨匠。”武实问:“什么叫启蒙运动?” 王教授诧异地看了武实一眼说:“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因此他们著书立说,积极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武实又问:“他们两个人有什么贡献?”王教授绕有兴趣地说:“伏尔泰是法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他尖锐的批判封建宗教神学思想,主张为知识、科学和理性服务。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伏尔泰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他拓展了人类精神,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伏尔泰的悼词也很简洁‘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 
  王教授停顿了一下继续说:“卢梭也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是社会契约和主权在民思想,分权和法制的理论……他认为自由是天赋人权之一,同时认为自由是有限制的,认为人民是国家权利的最终体现者,人权最终必须通过立法权来保证……这些思想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立国思想,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立国思想。卢梭棺木上镌刻着‘自然与真理之人’的谥语。中国人还得来一次启蒙运动……”武实脑袋有点跟不上趟,因此没有吭气。
  王教授继续兴致勃勃地说:“在先贤祠里卢梭恰巧与伏尔泰面对面,两个人因为观念不一样,生前是对头,死后却不得不长相厮守。这样安排的寓意是真理越辨越明,如果只有一种声音,谬论会被当成真理……”武实本来历史和人文知识就先天不足,王教授的话让他更是似懂非懂。武实情不自禁地说:“真新鲜!”王教授推了一下眼镜,继续说:“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不就是言论自由嘛。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宪法规定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自由办报或其他媒体。在公民的意识中,挑剔政府和批评其政策不足之处,便是爱国。因此新闻界几乎永远站在政府对立面,把政府内在缺陷掀个底朝天。政府认真倾听并不断矫正,结果完善了自己。唯独政府不可以办媒体。不允许权力控制舆论,否则将会失去公正。因为代表公众利益的声音被禁锢,取而代之的便是个人利益。不允许权力主导思想。这是从许多历史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在德国达豪集中营入口处,刻着17世纪一位诗人的警世名言:‘当一个政权开始烧书的时候,若不加以阻止,它的下一步就要烧人!当一个政权开始禁言的时候,若不加以阻止,它的下一步就要灭口!’出口处还有一条:‘当世人忘掉这些事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些事还会发生。’”武实不解地问:“如果那些民间媒体胡说八道、造谣诽谤怎么办?那不乱了套?”王教授轻描谈写地说:“文责自负,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武实纳闷地说:“法国人的观念真是有些不可思议。”王教授微笑了一下,说:“还有一些观念,你可能更觉得不可思议了。比如法制国家的理念是首先政府必须守法,其次是公民也要守法。个人可以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禁止他去做;政府不能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许可它去做。法治,是给公民以最充分的自由,给政府以尽可能小的权力。法治社会的真谛在于,公民的权利必须保护,政府的权力必须限制,与此背离的都不是法治社会……要求每个公民行使监督政府的权利,来确保政府权力受到约束。法律比总统更可靠;民生比政治更符合需求……再比如她们的基本文明素质是指契约精神、权利意识,还有对民主政治和个人自由的理解。这些东西现在被称为普世价值,意思就是,每个人都该懂得,除非你还是个野蛮人……又比如在历史教科书中你会发现,越是丢脸的事越写得细。目的是把家丑扬给下一代警醒后人,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王教授说的话武实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以前也没有顾得上关心这些事,因此没有表态,也无法表态。
  王教授擦了一下脑门上的汗珠,继续兴致勃勃地说:“其实还有一位伟人,他叫孟德斯鸠。他把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议会有立法权、国王有行政权、法院有司法权。三权相互分开,互相制衡,并保持平衡。用这种方法来限制王权,防止国王暴政。对于这种制度,西方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非常推崇,认为只有实行三权分立,才是民主和法治的标志,因为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罪恶……英国思想家洛克说‘权力不可私有,财产不可公有。否则,人类将进入灾难之门’……哲学家弗德昆斯基指出‘由于权力失控引发的连锁反应,会让社会失去信仰、荣誉、责任、良知、理想,会让一切都变成可交易的商品。唯有权钱才会让每一个人有存在感。于是,教师把园丁卖了,医生把天使卖了,士兵把勇敢卖了,警察把正义卖了,男人把尊严卖了,女人把贞洁卖了,穷人没东西买卖,只好把希望卖了,富人在有了钱之后也顺手把良心卖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代表人位,三位思想家被称为法兰西‘自由三剑客’。主要是因为他们追求民主、平等和自由,抨击天主教,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主义,等级制度,主张‘法治’取代‘人治’……"
  武实对三权分立的内容听的迷迷糊糊,以前从来没有学过,也没人讲过。就问王教授:“民主与专制的区别是什么?”王教授说:“民主,就是民众把政治团体分成两拨,让他们为讨好民众而互相争斗,最后人民受益。专制,就是政治团体把民众分成两拨,也让他们互相争斗,最后政治团体得利。”武实似懂非懂地没有吭气。
  武实觉得王教授人文知识非常广泛,心里不由得佩服,想听听他对卢浮宫三件镇馆之宝的看法,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于是就问王教授:“《蒙娜丽莎》油画我没有看出什么精妙之处,比创作《清明上河图》容易多了,为什么会享誉世界?”王教授思索了片刻说:“研究者认为《蒙娜丽莎》油画中从背景到人物处处隐藏着一系列达·芬奇密码,人们津津乐道地破解各种密码。特别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就有许多说法。大概是越抽象的东西,想象空间也越大……《清明上河图》是现实主义作品,不过,如果有好事之徒认真起来,也不得了。”武实又问王教授:“《维纳斯》雕像还缺一只胳膊和一只手臂,为什么名气如此之大?”王教授故做深奥地说:“缺失胳膊和手臂的原因说法比较多,但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这就是局部的不完美构成了整体的完美……你看鱼喜欢吃蚯蚓,可鱼不能上岸;猫喜欢吃鱼,但猫不能下水,这种局部的不完美构成了自然界的整体完美……其实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没有假恶丑,哪来的真善美……”王教授的比喻武实觉得很恰当,因此没有表态。
  过了片刻,武实说:“自然界的完美我见过,但我看过一本《彩色金相图谱》,上面的图案随机排列,色彩是根据晶体位向和结构不同而不同,非常和谐和完美。比世界上任何一种花布都漂亮,因为没有人为排列的痕迹。”武实突然觉得自己举了一个王教授不熟悉的领域,不合适。于是武实补充说:“冬天我最喜欢看窗户玻璃上的冰花,虽然形态各异,但看起来非常和谐完美。”王教授说:“是的,自然界是和谐完美的,宇宙是和谐完美的。地球本来也是和谐完美的,但现在被人类破坏的不和谐、也不完美了。人类必将自食其果。”王教授观点武实有同感。
  武实问王教授:“宇宙和自然界的和谐完美是由什么形成及控制的?”王教授惊讶地说:“呀!你问了一个哲学家们思考的问题。超自然的力量是否存在?我们这个宇宙是真实的吗?还是一种表象?或是一种错觉?只有一个宇宙吗?还是每个外星文明都有自己的宇宙?宇宙空间到底是几维的?宇宙的终极真理是什么?也就是说宇宙的道是什么?宇宙是否处在永恒动态平衡变化之中?宇宙中生命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吗?按地球人的标准寻找外星人对吗?……”
  王教授一口气说了一串哲学家们思考的问题,也是武实特别感兴趣的问题。武实问:“这些问题哲学家怎么解释?”王教授停顿了片刻,说:“哲学家也没有说清楚。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对未知世界的认知还有很多路要走,多到难以想像……比如:宇宙由什么构成?是什么给星体提供动力?超高能宇宙射线来自何处?第一颗恒星与星系何时产生?怎样产生?是什么驱动宇宙膨胀?黑洞的本质是什么?……温室效应会使地球温度达到多高?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反应如何?是否存在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什么基因的改变造就了独特的人类?什么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是什么控制着器官再生?人类寿命到底可以延长多久?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记忆如何存储和恢复?能否避免物种消亡?谁是世界的共同祖先?致瘾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核聚变将最终成为未来的能源吗?是否存在合理化学合成的极限?量子不确定性和非局部性背后是否有更深刻的原理?……数学家将会最终给出Navier-Stokes方程的解吗?……。在生物进化原动力的作用下,生物进化过程充满着悲壮和神奇。生物能主动适应环境而进化,比如林蛙冰冻后还可以复活,这对人类医学有用。蚜虫、竹节虫、克莫多巨晰竟然可以孤雌生殖……没有任何联系的二个量子,可以如神一般的发生纠缠……人类如井底之蛙,慢慢向上爬,才能不断地认识宇宙,但永远不可能爬不到井口之上……”
  武实无可奈何地说:“看来人类不可能全面地认识宇宙了?”王教授语气肯定地说:“是的,但没有明确答案的宇宙,才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宇宙。宇宙如此浩瀚,人类如此渺小,即便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放到茫茫宇宙中,真的不过是一粒尘埃。天体物理学家、著名科学家卡尔·萨根说了这段著名的话: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教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现在你还以为眼见为实吗?你相信有外星智慧生命存在吗?你认为有适宜智慧生命生存的其他星球吗?你觉得我们所学过的现代科学真的很可靠吗?你现在认为生活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你还为物质的聚散而空生悲喜吗?你还执着于微不足道的自我吗?你如何定义生死呢?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我们笃定信奉的科学,是不是应该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一下呢?……我们千万不要以有限的认知,去评判宏大未知的智慧。而在探索宇宙真理的路上,也是我们一次次将世界观打破重组的过程。每一次对宇宙重新的认识,即是我们对生命的重新认知。终其一生,其实我们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探索宇宙,了解生命,认识自己……”
  武实不解地问:“认识自己?人类不认识自己吗?”王教授语气更加肯定地说:“那当然了,古希腊人认为,认识自己,才能富于智慧,得福免祸。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提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何为幸福?人活着为什么?……”武实说:“这还不简单嘛,人是高级动物,来自自然,回归自然,没病没灾就是幸福,人活着就是为了活完一生么。”王教授笑了,说:“你这是最肤浅的回答。”武实问:“那么,深邃的回答是什么?”王教授说:“哲学是探索物质与精神背后高层次的规律。从抽象角度看,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极其繁多,数不胜数,归结起来无非属于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主观和客观这两类现象。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两个最高范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世界关系的最根本的方面。俗话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以万物为参照,可洞观一己之不足。’这就是人类探索的目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从具体角度来看,比如人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众多生物进化过程中,为什么人是地球上唯一有文字的智慧生命?人类真的是进化而来的吗?有没有其他方式的可能性?如果意识是灵魂的一部分,那么灵魂是不是一种物质能量?如果是,存在不存在量子纠缠?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这种物质能量最终去了哪里?再比如,何为幸福?人活着为了什么?这是些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想说清楚很难。就因为难,才有魅力,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一层层地问为什么。”王教授的话让武实脑袋发晕。
  王教授看武实一脸困惑,继续说:“人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生物,需要问的为什么还很多。比如,树上每一片叶子都是相似的,每一片叶子又都是不同的。人也如此,芸芸众生也是各有特色,各有所长。这种差别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形成的?……而最难认识的是人类的大脑。她为什么有着宇宙间最复杂想象力和比光速还要快的意识?……人的意识、记忆和思维、心灵感应、潜意识、心理暗示、变态心理、第六感觉、特异功能等一切思维活动,是否与量子纠缠有关?……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真善美与假恶丑为什么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共存?……”王教授进一步的为什么让武实脑袋进一步更晕。
  武实说:“哲学书我也翻过,看得我晕头转向,不知所云。哲学书不像自然科学书,概念、定义都是明确的,哲学家说的话似乎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该不是故弄玄虚吧?”王教授呵呵一笑,说:“不是的,自然科学是逻辑思维,人文科学是发散思维。比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头脑的思想,虽然可以说出来,但是一旦说出来,它就成了静止的、被固定的、暂时性思想。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运转不息、扩展无际的思想了……”王教授又把武实说了个晕头转向。
  武实想了片刻,觉得王教授刚才说的“没有假恶丑,哪来的真善美。”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来比喻人类社会,似乎不太恰当。就不解地问王教授:“你认为假恶丑的存在是合理的吗?如果世上没有了假恶丑,那不就是一个完美的社会吗?多好啊!”王教授清了清嗓子,说:“古人云‘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如果天空永远只是蓝色,没有云彩,我们便无法看到绚丽多彩的晨曦和晚霞;如果所有花朵都只有一个颜色,我们便看不到姹紫嫣红的春天;如果所有人都一个样,那这个世界该有多无趣!……再比如,人体肠道里的生物菌,好的有好的用处,坏的有坏的作用,存在即合理。人类有记载的善恶共存现象可以追溯到远古,比如公元前四千年苏美尔人就有学生贿赂老师成功的记载。再比如男孩子从小就喜欢枪,枪是用来杀人的,这就是人性之中的恶。这是人性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假恶丑不可能完全消除,只是根据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多寡罢了。”
  武实问王教授:“人性的本质是什么?是善还是恶?”王教授沉思了片刻,捋了几下脑后的头发,说:“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我哪里能说的清楚。我们先听听哲学家的观点,这是他们研究的领域。苏格拉底总体上是一个性善论者,与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基本相似。他认为‘人们一旦知道什么是善,是好的,人就会去做。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因此无人自愿作恶。’可是现实中明知故犯者大有人在。苏格拉底还认为‘人性之善就是绝不忘记所有人类都是人’,这个观点对人类种族平等有积极意义。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还是人类至上主义。一切生命都应该是平等的,都应该善待,这样人类与自然界才能和谐相处。我没有尼采那样的勇气,他主张‘用锤子敲碎一切偶像和传统’,我无意对苏格拉底的话评头论足,只是谈谈个人观点。”武实更觉得没有资格,因此便没有吭气。
  过了片刻,王教授擦擦脑门的汗珠继续说:“柏拉图用两匹马的活动来比喻人灵魂中的冲突。一匹马驯良而懂得节制,代表德行,另一匹马桀骜不驯,代表情欲。这两匹马同驾一辆车子,发生了痛苦的冲突,使御者不能驱车升到诸天的绝顶。中国古人早就把人生自我参悟透了,‘我’字造得真是深奥精妙之极。我字二戈反背,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两个戈一个代表善,另一个代表恶,背对着背相连相击,既相互割裂、斗争,又相互依存、统一,这就是人性的真实写照。谁没有两面性?谁没有善恶之份?贪廉之意?美丑之态?真假之情?所以说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亚里士多德对人性和人类的理性持怀疑态度,主张法治。”武实感叹道:“看来人性的本质是善还是恶,确实难以说清楚!”面对难以说清楚的问题,两人都沉默了。
  过了片刻,王教授推了一下眼镜,说:“是啊!我们再听听近代哲学家叔本华怎么谈论人性的。首先他认为人是利已主义的。其次人是恶毒的,它的目的是希望别人痛苦。但是人类用礼貌和聪明来掩饰这一动机,所以背后的恶意中伤和谣言诽谤便相当常见。恶毒的两大根源是嫉妒和幸灾乐祸,嫉妒是与生具来无法摆脱的卑劣人性,因为嫉妒的东西本应是受到敬佩和感动的。而幸灾乐祸可以说是恶毒的普遍现身,没有比幸灾乐祸在道德上更一无是处的了。出于恶毒的极端形式是尽其所能地伤害别人,一切残忍的行为都只是将幸灾乐祸付诸实施的行径。一切的非道德行为都能由以上两种动机中推导出来。叔本华还认为人类本性也有同情心的一面,其对应的两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爱。公正表现了同情的否定性质,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伤害他人。而仁爱则表现为同情心的肯定作用,它比公正更高一个级别,即看见他人痛苦,就象自己受苦,从而使自己去帮助每一个人。由于人类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则一个人的道德程度越高……”武实情不自禁地说:“嗯,有点意思!”
  又过了片刻,王教授说:“确实有点意思,你看人群中经常出现这些现象。有人常为别人的缺点或过失得意……看别人倒霉心情愉快,偷着乐,因为比较中自己是幸福的……见不得别人好。我不好,你也别想好。我得不到的,就要毁灭给你看。必要时你死我活才是结束……绝大多数人痛苦,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平庸而痛苦,而是看到身边人比自己成功而痛苦。人性有时真的很荒唐,很多人宁可看到身边人不幸,也不肯面对自己的不幸;他们宁可证明身边人的平凡,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平凡。他们总喜欢看到身边人失败了,并能因此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以及情绪上的宽慰。这种感觉甚至比自己取得成就还快活。有些人真的是嫉妒攻心,到了狠毒的地步。他们为了防止身边人发达,会在暗地里算计你。表面上对你客客气气,还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内心却是十足的仇视。在关键时刻就会偷偷摆你一刀,阴险十足。世上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战胜了外界的困难,却被身边人暗地里捅了一刀。而你平时却还拿他当亲人,当朋友。世上最怕的对手,不是来自于敌人的明枪,而是来自身边人的暗箭……有时候你明明是一张白纸,非得有人踩上几脚,诬陷你;有时候你明明是一杯纯水,非得有人放点东西,陷害你……不管你有多么真诚,遇到怀疑你的人,你就是谎言;不管你有多么单纯,遇到复杂的人,你就是有心计;不管你多么专业,遇到不懂的人,你就是空白……现实中有些人,你对他十次好,也许他忘记了。一次不顺心,也许会抹杀所有你对他的好;帮他百次不记恩,一次不帮就记恨……人都希望听真话,没有人愿听假话。可是当真有人说你的错处的时候,你的心又难免不舒服了。哪怕对方说的很对,你也未必能够认识到。即便是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会生气朋友没有给足自己面子……你开车时,讨厌行人;你走路时,讨厌汽车。你打工时,觉得老板太强势、太抠门;你当老板后,觉得员工太没责任心、没执行力。你是顾客,认为商家太暴利;你是商人,觉得顾客太挑剔……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窥探欲……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在某些方面幸福的人产生同情,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产生同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常立于人前,必遭人忌恨……人们嫉妒的往往不是陌生人的飞黄腾达,而是身边的人飞黄腾达。即近的会嫉妒,远的会崇拜;够得着的会嫉妒,够不着的会崇拜;有利益冲突的会嫉妒,没利益冲突的会崇拜……超过别人一点点,别人就会嫉妒你;超过别人一大截,别人就会羡慕你……当你红得让人流口水时,关于你的口水就会多起来……如果你没有成就,你就会因平庸而没有朋友;如果你有了成就,你却可能会因卓越而失去朋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损人不利己,也是恶毒……真坏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假好人。当然也有许多真实的好人好事……等等,这都能从叔本华人性中的利己、恶毒、同情得到解释。”武实点头称是。
  武实问王教授:“人的利己我能理解,可是人的恶毒和同情心是怎么产生的?”王教授思考了片刻说:“不清楚,叔本华认为是与生俱来的。”武实纳闷道:“与生俱来那就是天性,什么是天性?怎样产生的?是生理的作用?还是心理的作用?”王教授说:“你问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旧约—创世纪》中说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上帝允许他们食用园中的果子,惟有一棵‘知善恶树’上的果子禁止吃。但狡猾的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结果心明眼亮,知善恶,辨真假,羞耻之情油然而生,被上帝逐出伊甸园,成为人类的祖先。按理说人类应该是真善美的,可是亚当和夏娃经不起诱惑,说明自身也有弱点……我能理解这个问题只能解释到这个程度。”
  武实沉默了片刻又问:“这么说好人公正和仁爱的比例多,还是坏人利己、恶毒的比例多,这个比例是由什么决定的?天生的吗?”王教授说:“世上没有天生的、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好人与坏人。每一个人面对不公平都有情感上的愤怒。但当大家发现只有跟随那一小撮人后面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只能跟着他们后面行动。归根结底,只要先不遵守秩序的人没有遭受应有惩罚,就会带动大家一起不遵守秩序。所以,在一个出错的环境里,我们往往被逼着去犯错、去变坏。一个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坏的?从他觉的不公平的那一刻起。一个有才的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变俗的?从他看透芸芸众生的那一刻起。芸芸众生错在哪里?在于麻木之恶。什么是作恶?并不是杀人放火才是作恶。面对一些人的恶行,为了自保而选择沉默,或者为了利益最大化,而选择做一个盲从的帮凶,你就已经站在了恶人一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我们埋怨社会太不公平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在利益面前就那么轻而易举的放弃了原则?……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他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而人和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的论点既然包括了精神世界,说明他认为人类的善与恶也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即便是同一个人的善与恶,也是随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在华沙杀了几十万人,却把肖邦的心脏送回德国保护起来,战后又送回华沙……”
  武实情不自禁地说:“有道理!那么人的恶念从哪里来?”王教授说:“苏格拉底认为愚昧无知即罪恶。斯宾诺莎也认为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贫穷是革命与罪孽之母。简而言之,革命就是利益再分配,贫穷与愚昧是万恶之源,似乎也有道理。我倾向于柏拉图的观点,德行代表善,情欲代表恶。有人描述地狱之门上写着:‘你们走进这里的,把一切欲望抛在后面吧!’可见人的欲望才是万恶之源。”武实不解地问王教授:“可欲望是人生来固有的本性呀?没有欲望人活的还有什么意思,还有什么奋斗的动力。”王教授说:“是的,欲望是生物的本性,也是生物进化的原动力。我看过一篇资料,是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做了一个关于猴子财富分配消费行为的实验。把7只猴子关进一个大笼子里,旁边还有个小笼子,供对单只猴子实验用。第一步,让猴子认识货币。首先,研究人员做了许多像铜钱一样的圆片,用以作为实验货币。刚开始时,这些猴子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好处,一个个视金钱如粪土,把这些货币直接从里面扔出来,砸向研究人员的脑袋。于是,实验人员换了一种方式,拿出手中的食物在猴子们眼前晃悠。只要猴子把货币扔给实验人员,他们就把食物给在猴子手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雌雄无欺。渐渐地,一些猴子就知道了这些圆形铁片的好处,可以用来交换实验人员手中的食物。于是,猴子们不再把这些东西当粪土一样的扔掉,而是好好的保留起来,等到要吃的时候,就拿着这些铁片向实验人员兑换。慢慢的他们爱上了手中的圆形铁片,也就是货币。第二步,让猴子对物价做出反应。猴子们知道这些货币的好处后,实验人员开始教它们分辨物价。如果猴子再来换食物,就不是随便给多少了,而是规定一个货币换一个果冻或者一根香蕉。然后,让香蕉涨价,两个货币才能买到一根香蕉,果冻的价格仍然不变。结果这些猴子们很快做出反应,虽然它们更爱吃香蕉,但因为香蕉太贵,它们选择了果冻。接着,研究人员又让香蕉降价,果冻的价格维持不变,猴子们果然很快又做出了反应,香蕉的销量立刻大增。等到果冻价格上涨,猴子们就只买香蕉了。第三步,让猴子自由竞争。猴子彻底掌握货币的好处后,实验人员开始改变原来平均分配货币的办法,改为一次性向猴子们投掷货币。猴子们开始疯抢,年轻力壮的猴子抢到更多的货币,弱小的猴子只能抢到一两个,或者干脆没有。伴随这种分配的不公,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一只抢到大量货币的公猴子先是用这些货币买了一大堆的食物,大吃一顿后竟开始‘饱暖思淫欲’。它从它那抢得的货币中拿出一枚送给了一只没有抢到任何货币的母猴子。把货币给这个母猴子后,竟公然亲热起来,母猴子没有任何反抗的与这只公猴子发生了性关系。完事后这只母猴子拿着这枚货币坦然的到实验人员手里购买食物。第四步,猴子的终极财富实验。研究人员们收走所有的货币,将这些猴子关起来,连续饿两天,再把大量的货币交到其中的一只猴子手上。现在,仅有一只猴子手中拥有货币,这只猴子可以为所欲为了吗?接下来出现惊人一幕。眼看只有一只猴子手里拥有这些货币,其他6只猴子看得眼睛都直了。仅仅几秒钟的眼神交流之后,这些饥肠辘辘的猴子一哄而上开始抢钱。结果,手捧货币的猴子被咬的落荒而逃,非但一个货币也没有了,还被咬得遍体鳞伤。战斗结束,6只猴子开始分抢散落在地上的货币,有的多,有的少。买食物又开始了,笼子里恢复了最初的太平。那只原来拥有最多货币的猴子带伤蜷缩在角落,成了最可怜的猴子。实验揭示的结果却发人深省。认识到货币好处的猴子们为了财富你抢我夺,破坏了原先和谐的秩序。接着,先富裕起来的猴子开始寻求更多的欲望刺激,而贫穷的猴子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不得不卖身赚取货币。所有猴子为了财富殊死拼搏,肚子的呼唤让6只猴子开始抢劫,抢劫后再次瓜分财富。可见,占有最多财富的猴子最终引来的是暴力而不是幸福。财富应该是有‘度’的……”武实饶有兴趣地表示这个实验有点意思。
  王教授思考了片刻,说:“你看动物的骗术也是比比皆是。比如,鬼脸天娥发出工蜂叫声或气味去蜂巢偷蜂蜜;杜鹃鸟把蛋产在别人窝里,达到欺骗、寄生目的。小鸟伸脖大声喊叫以求得到多的食物,而且都想把其它小鸟挤向旁边;还有动物的扶强弃弱法则;植物竟争阳光和土壤中的水分;生物进化选择都是从优、利己的。动植物为了生存,欲望仅产生利己。但是人类从自然界异化出来了,因此人类的欲望不但产生利己,还产生恶毒和同情。当然欲望让我们前行,智慧又让我们如何前行,这智慧就是我们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从欲望到贪欲只欠一步,迈出这一步就会堕入罪恶的深谷。”武实情不自禁地说:“有道理!”
  忽然间武实脑子里闪现出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那动物之间一幕一幕的弱肉强食和杀戮,惨不忍睹,可见动物的食物链里几乎就不存在同情。
  沉默了片刻,王教授又说:“历史上贪欲产生罪恶的例子数不胜数。一部人类史就是一些疯子带领一大群傻子,在征服欲和名利欲的驱使下的争权夺利史。一部人类历史也是欲望发泄史。比如耶路撒冷意思是和平之城,可历史上从来没有和平过。像印度阿育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者太少。把罪恶完全推卸在一些疯子身上也有失公允,大群傻子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纳粹主义就不是个好东西。他们把历史上杀人如麻的战争狂人看成是伟大的英雄,加以崇拜。崇拜武力是人性之恶。充分说明‘权力意志’在人们灵魂中的存在。”武实赞许道:“有道理,你看二战时德国和日本人民多疯狂!”
  武实思索了片刻对王教授说:“俗话说‘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看来还是武力厉害,一部历史似乎就是武力战胜文明史。” 王教授说:“是武力战胜文明,还是文明战胜武力,这又是一个复杂的议题。看看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事件:斯巴达人崇拜实用战斗,战胜诗意的雅典人……罗马士兵杀死了正在计算的阿基米德……罗马人用武力征服了希腊,思想被武力打败。希腊人用文化征服了罗马人,文化的力量最终战胜武力。人们认为伟大属于罗马,光荣属于希腊……牧师向伏尔泰忏悔,普鲁士国王接见了伏尔泰,似乎是人文主义的胜利……周礼崩乐坏,实用主义泛滥,诈术出现,兵不厌诈,功利性极强。楚文治,秦武功,秦灭楚,楚怀王岂能不败。……像宋镶公那样用仁义打仗必然一败涂地……中国历史上汉民族多次被北方少数民族征服,结果汉民族的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人向中国学习了几千年,明治维新找了一个新老师。国人又去日本留学,向学生学习。学生反过来打老师……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当贝尔格莱德市内再次响起北约开始空袭的警报时,数万名贝尔格莱德市民冒着遭受北约空袭的危险,参加在广场上举办的‘歌声鼓舞我们’音乐会,以对抗北约飞机轰炸……因此是武力战胜文明,还是文明战胜武力,这个结论很难下。历史的标点全是问号,历史的幕后全是惊叹号。所以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也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也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也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也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也正走向地狱之门。……其实人类还没有脱离弱肉强食动物的本性,还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止戈为武,制止战事称之为‘武’。字面上解释‘武’字由止、戈两部分组成,就是说造字之初咱们的老祖宗就认为,能够制止战争的才算‘武’,武力存在的意义是维护和平。”武实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咱们的老祖宗真伟大!”王教授语气自豪地说:“那当然了!”
  武实这时忽然想起自己姓武,心里一下有了自豪感。
  王教授似乎受到了鼓舞,继续说:“乱世道德败于不义。中国历史上战争狂人也是利用士兵的贪功逐利的心理,以攻城掠地后大劫三天为动力,采用铁血手段,杀人如麻,而且以人肉为军粮……历史上为功名不择手段的大有人在。春秋时期的吴起,在齐国攻打鲁国时,吴起毛遂自荐说自己可以带领三军抵御齐国。鲁王本想用他,但是一想他的妻子是齐国人便婉拒了。吴起知道为什么鲁王拒绝他,回家之后,拿着剑把正在织布的妻子杀了。他被任命为将军,击退齐军,人们称这事情为‘杀妻拜将’……春秋时期齐桓公有三个宠臣,分别是公子开方、竖刁和易牙。这三个人陪着齐桓公吃喝玩乐,非常得齐桓公的宠幸。他们除了能想着法子哄齐桓公高兴之外,还都有感动齐桓公的事迹。开方是个公子,可是并不是齐国的公子,而是卫国的公子。他放弃了卫国公子的地位来服侍齐桓公。因为齐桓公是春秋霸主。而且,他的父亲去世的时候他都没有回去奔丧,而是留在齐国陪齐桓公。按齐桓公的话说,公子开方爱我胜过爱他亲爹。竖刁的事迹更动人一些,原本他是一个贵族家的孩子,小的时候被送到宫里来服侍齐桓公。春秋那时候都是有地位人家的孩子才能到宫里工作。后来长大了,竖刁开始梦遗了。这就意味着他不能再在宫里干活了,于是被父母接回了家里。接下来,就应该是上学、娶媳妇、生孩子这种事了。再仗着曾经在宫里伺候过齐桓公,捞个一官半职不是问题。可是竖刁对这些事情没兴趣,反而特别怀念宫里的生活。于是趁着大人不在家的机会,拿把剪子把自己的小鸡巴剪下来喂狗了。然后休养了半年,重新回到宫里伺候齐桓公。齐桓公感慨说,竖刁这小子,爱我胜过爱他自己啊!更加喜欢竖刁。是啊,对于常人来说,割小鸡巴比死还痛苦。他为什么叫竖刁?竖是一种职业,就是太监的意思。易牙的故事也很感人。易牙是个非常优秀的厨师,也是中国厨师的祖师爷之一。齐桓公很喜欢他做的菜。有一次,易牙做了一个烹乳猪给齐桓公吃,齐桓公顺口说了一句,乳猪这么好吃,不知道婴儿肉有没有这么好吃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二天,易牙真的烹了一个婴儿来给齐桓公吃。齐桓公吓了一跳,问易牙这是怎么回事,易牙说,主公想吃婴儿肉,我就把我儿子给烹了。齐桓公当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这人肉吃没吃不知道,但至少有一点让齐桓公感动得不得了。就为了自己一句话,人家把儿子就给杀了。齐桓公的宰相管仲很不喜欢这三个宠臣。管仲临终之前齐桓公来探视他的时候,他就提到了这三个人。管仲说‘主公,易牙、竖刁和公子开方这三个人不是好人,离他们远一点。’齐桓公说‘可是,易牙很爱我啊,他把他儿子都烹了给我吃了呀。’管仲说‘虎不食子,他连自己儿子都忍心杀掉,对别人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齐桓公说‘可是,竖刁为了留在我身边,自己把自己给阉了啊。’管仲说‘人都是把自己的身体看得最重,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在乎,他会在乎别人吗?’齐桓公说‘公子开方呢?他放弃了卫国公子的位置来跟随我,父母死了都不回去奔丧,他难道不是真爱我吗?’管仲说‘连父母都可以抛弃,还有什么人不能抛弃?’管仲的一番话,让齐桓公大感困惑。怎么这三个人的感人事迹到了管仲这里就成了没人性了?尽管齐桓公有困惑,可是他知道管仲看问题是有道理的。所以,他尽管不愿意,还是把这三个人都赶走了,不许他们在自己的身边。管仲死了之后没多久,齐桓公实在感觉生活没什么乐趣,忍不住又把三宠给招回来了。后来的事情则完全按照管仲的推论进行。齐桓公生病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太子的位置明争暗斗。三宠加入了这场争斗,最终易牙和竖刁将齐桓公关在后宫,将他活活饿死了。齐桓公说‘唉,仲父真是圣人啊,我不听他的话,才落得今天凄惨的下场。我死之后,哪里还有脸见仲父啊,呜呜呜呜!’齐桓公临死之前,发出这样的哀叹。更悲惨的是,齐桓公去世之后67天才有人为他收尸。不要鼓励违背人性。对于同样的三件事,三个人,齐桓公和管仲得出的结论却是完全相反的。为什么?齐桓公只看到了表象,却不去探寻本质。管仲从人性出发去看问题,因此能够看到本质。人性首先是利已的,每个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其次,人是有亲情的,父母之恩,妻子之爱,这种亲情甚至超过了自私。不同的文化中,亲情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亲情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但是,亲情是人性重要的一个部分。至于其他,都是次要的。当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这说明要么这个人有更大的阴谋,要么就是心理变态,人性扭曲。如果一个人基本的人性都不存在,他可能有特别高尚的信仰,也可能有特别残忍的内心。但最大的问题是,他的行为具有不可预知性。因此,不要违背人性,也不要鼓励别人违背人性。……东晋大将桓温说‘大丈夫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他为后世香臭不分的效仿者树立了榜样……五代时石敬瑭借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之助建立后晋,与其他政权抗衡。他虽为皇帝,仍向契丹称臣。石敬瑭虽然比耶律德光年长十岁却称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真是厚颜无耻……从古到今名利场上争权夺利,风光的背后不是沧桑就是肮脏,所以说人类是荒谬的。”王教授用纸巾擦了擦光脑门上的汗珠。
  王教授说的这些历史故事,武实也略知一二,但从来都没有分析总结过,所以又不好意思深问。就说:“我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看战争片,听到将军下令‘不惜一切代价’,认为是英雄主义。现在感觉这是一句最恐怖的话,视生命为草芥,就是说为了胜利不管死伤多少人。”王教授说:“所以说将军头上的红顶子是士兵的鲜血染红的。”
  武实担心地问王教授:“今后如果再出现战争狂人,人类的毁灭可能就是核武器吧?”王教授说:“可能性非常大,造物主创造了这个地球,同时也创造了毁灭地球的能量。比如说氢弹,一朵这样的蘑菇云,能轻易地抹平一座几百万人的城市。氢元素来源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未来掌握核武器的国家越来越多,有可能一些恐怖分子也掌握了核武器。想起来实在是恐怖啊!”武实说:“实际上是人的贪欲最可怕。”王教授说:“是的,所以一切国家机器,宗教,学说,法律,都是为了限制人的欲望,彼此会永远斗争下去。当人人都在讲规则,道德自然就会兴起。人类道德水平是否可以达到安全的使用宇宙中最强大能源的程度,尝试能够把核能的破坏性变成建设性。也许宇宙中所有的智能文明都要经历这样的考验。”
  武实脑子产生一个奇想,对王教授说:“能不能用科学方法控制人的欲望,以控制人的生理的方法去控制人的心理活动。比如发明一种药,人吃了以后就没有贪欲了,只有正常欲望。说不定监狱也不需要了。我只是胡思乱想,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是不是听起来有些荒唐?” 王教授说:“听起来确实有些荒唐,但从创造学的原理来看,任何一项重大的科学发明创造,最初都源于一个新思想或稀奇古怪主意的诞生。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怪异的想法或求异的思想躁动,就不可能从事发明创造。有报道说,有人研究了当人心怀善念、积极思考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也变得活跃起来,人就不容易生病。因此人正念常存,人的免疫系统就强健;而当人处在怨恨、暴怒、恐怖、嫉妒的心情下心存恶意、负面思考时,走的是相反的神经系统,即负向系统被激发启动,而正向系统被抑制,身体机能的良性循环会被破坏。能引起生理上的化学物质变化,在血液中产生一种毒素,不利于健康……”武实突然想起一俗语:“好人不长命,祸害一千年。”心存怀疑地说:“研究结果靠不靠谱?这种心理因素对生理结果和生理因素对心理结果的交互作用,研究起来异常复杂。实验结果需要大样本、双盲对照、随机对照。还要可定量、可实证,可证伪,可验证、可重现才能有说服力。”王教授说:“是啊!研究起来比宇宙还复杂,大概是人类最难认知的领域,也是最有魅力的宝藏。”武实表示赞同。
  过了片刻,王教授说:“你对人性的理解存在简单化倾向。实际上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和推敲的东西。有人说,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嫉妒……不背叛,只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大,这种利诱大到一定程度,人性阴暗的一面就会被诱发……永远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低估人性的恶……人性的深处,藏着一些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旦有了合适的土壤,就会蔓延生长……诚然,人和人是有区别的,但是,人性和人性却没有夲质的区别。皮囊之下,浅探之下,已是鲜血淋漓;深探之下,则是白骨森森……”
  王教授的话让武实认识到自己的浮浅。就问:“那该怎么办?”王教授说:“人性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所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修缮、维护或建立更多适合人性之‘善’生存的土壤,去覆盖人性之‘恶’的土壤。是怎样保护善意人性广泛而深入存在的问题。只有规则和制度,才能让人性的阴暗无处发挥。在一个社会里,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干不了坏事;不好的制度,会让好人变坏。我们没必要非要讨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合理的制度,必然是授权与监督同时存在的,既相信你的能力,又怀疑你的本性。但我要用制度来激发你人性中天使的一面,还要用制度来威慑你恶魔的一面。以人性为本,将人性中的光亮发扬广大,同时尽量抑制人性中的黑暗与弱点的肆意滋长。把人类退化成动物,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周围的人都在作恶,作恶没有被制止。二是生命离死亡很近的时候,道德感、羞耻感,这些人为设定出来的文明概念,都是浮云。很容易一件一件地卸下,还原成一个真实的本性。无异于动物,甚至比动物有过之而无不及。人性本来就是具有兽性的,而且与兽性相比,人性有的时候更为恶劣。人性之恶并非极端个例,而是我们人类的共性。人类是世界上最贪婪的动物,人人心中都住着一只被定义为恶的猛兽。法律将这只猛兽驯化并关入笼子,让人看起来和善、体面、文明。法律的牢笼从不管你到底有多好,它时刻限制着你不能有多坏。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认识到人性的不确定性,以及情境的强大力量。不要盲目自信,对自己可能犯错误保持警惕。尽量不让自己‘暴露’在不受控制的人性之下,身处‘险境’。”武实点头称是。
  又过了片刻,王教授说:“哲学家认为,人类面临有三个层次的大问题要解决。首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人的物质欲望。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人的精神欲望。最后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关系问题,即灵魂欲望问题。追求物质欲望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追求精神欲望的人有两条命,即性命和生命;追求灵魂欲望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武实表示愿听其祥。
  王教授说:“人和物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是生存问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没有真正解决物质欲望问题。在自我意志和生存意志的驱动下,人们不择手段,弱肉强食。在这些物欲横流的国家,物质排挤精神,金钱排挤灵魂,愚昧排挤知识,迷信排挤文明,假恶排挤真善,腐败排挤廉政,邪气排挤正义,私欲排挤良心。真知灼见被无知、浅识、低俗的谩骂所淹没,真理被谬误所掩盖,高尚被卑劣所驱逐。意识形态流于暴力、浅薄,无知,荒谬。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因此还处在低等动植物的层面。人们还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到经济,似乎无不验证了世界正是一个巨大的‘零和游戏’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这是一个‘邪恶进化论’式的世界……因此,人们为什么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焦虑?就是我们每天接受了太多杂乱无章的信息,人开始被自己的各种杂念和欲望控制。人人都觉的自己只差一个机会,人人都相信自己可以一夜暴富,各利双收……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劳而获的是贫穷,唯一可以无中生有的是梦想。因此,人人都在做梦。但丁划分天堂、练狱、地狱是有道理的,大部分人在炼狱中煎熬……社会把单纯变成了复杂,因此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变态……这是一个利益在前,道德在后的时代。金钱、地位、权力,已经成为世人追逐的唯一之物。道德和价值观的培育,却渐渐被人遗忘。但我们不要让利益掩盖良心,以厚德载物自许,我们所追求的理应是较名与利更能持久的东西……”武实表示赞同。
  武实接着问:“怎么解决人和人的什么关系问题?”王教授思考了片刻说:“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因此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广泛,几句话难以说清楚。从社会的大角度来说,就是国与国、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身体和谐不生病,社会和谐不生乱。社会和谐主要靠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博爱……从个人的小角度来说,就是个人与个人的关系问题。椭圆是小到粒子运动,大到天体运行的普遍轨迹。因此,做人不能太方,也不能太圆,太方会伤人,太圆会让人远离你,因此人要椭圆……也有人这样描述人与人关系的复杂性:残酷不过人害人;阴险不过人算人;郁闷不过人气人;耻辱不过人戏人;为难不过人求人;生气不过人比人;热闹不过人看人;着急不过人等人;难受不过人想人;和谐不过人让人;牵挂不过人念人;温暧不过人帮人;感动不过人疼人;幸福不过人爱人。……人之相惜惜于品;人之相敬敬于德;人之相交交于情;人之相拥拥于礼;人之相信信于诚;人之相伴伴于爱……司马光把人划分为四类,圣人、君子、愚人和小人。并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人的品德最重要……每个人生存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那就是各尽其才、各取所需、和而不同、方为大同。”武实点头称是。
  武实感叹地说:“人和人的关系最难相处!包括亲朋好友、同事之间也是如此。我经常干好心不得好报的事。事后每每后悔不迭,可再遇到事后,又好了伤疤忘了疼。因为我总想着与人为善,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是助人为乐教育。”王教授沉思了片刻说:“是啊!确实如此,都有同感!人和人的相处比较难。离得太远了,关系就淡了;可靠得太近了,恩恩怨怨就来了。因此,刺猬法则符合人际交往中的生理和心理距离……你竭尽全力的给予,不是赢得一颗真心,就是感受一次寒心;你有情有义的帮助,不是收获一份真情,就是换来一次教训。所以,做人大方可以,但要遇到知恩图报的人,不然你的一片好心就是白费;做人善良可以,但要碰到通情达理的人,不然你的良苦用心就是浪费;做人包容可以,但要给予有心有肺的人,不然你的一直忍耐就是白给。因此,话要和明白人说;事要与踏实人做;情要同厚道人谈……历史上有一个故事:唐太宗问许敬宗,我看满朝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这是为什么呢?许敬宗回答,春雨贵如油,农夫因为它滋润了庄稼,而喜爱它;行路的人却因为春雨使道路泥泞难行而嫌恶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对月欣赏,吟诗作赋;盗贼却讨厌它,怕照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无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个人满意,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呢?我没有用肥羊美酒去调和众口是非,况且,是非之言本不可听信,听到之后,也不可传播。君王盲目听信臣子的,可能要遭受杀戮;父亲盲目听信儿子的,可能要遭受诛杀;夫妻听到谗言,可能会离弃;朋友听信谗言,可能会断交;亲人听到谗言,可能会疏远;乡邻听信谗言,可能会生分。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躯,要谨慎对待听到的传言,舌头上有龙泉剑,杀人不见血。哪个人在人前没有说过别人?哪个人背后不被别人评说?唐太宗说,你讲得很好,我会记住的!……的确,一个人若想取悦于每个人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凡事依正道而行,无愧于心,别人说长道短,无须理会。人若悟到这一点,自然就省却了许多的烦恼。这也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武实们为人处世的借鉴和参照。只要自己路走得直,无愧于心,完全不必去理会他人的评说……如果你太在意别人的看法,那么你的生活将变成一件裤衩。别人放什么屁,你都得接着……当然也不要轻易评论别人,不要试图改变别人。不论人非,不评人过,是一种修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别人,你不了解别人的内心,你又怎能知道别人的苦楚、欢乐。又怎能仅凭片面碎片化的情景,就对别人做定性。好比这世间根本没有什么感同身受可言一样,人情冷暖只自知。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只有那些吃到嘴里的人才知道其中滋味。咱们能改变的去改变,不能改变的去适应,不能适应的去宽容,不能宽容的就放弃。其实,我们都有缺点,所以彼此包容一点。我们都有优点,所以彼此欣赏一点。我们都有个性,所以彼此谦让一点。我们都有差异,所以彼此接纳一点。我们都有伤心,所以彼此安慰一点。我们都有快乐,所以彼此分享一点……世间人与人,彼此间似乎都隔着一块玻璃,时常觉得自己看清了、看透明了、看清楚了,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人的表象。有些事,看得很清,却说不清;有些人,了解很深,却猜不透;有些理,很想不通,却行的通;总想世界纯澈,却事与愿违;总想事情圆满,却不随心愿;总想人心纯粹,却是一厢情愿……因此,应该有缘,不推;无缘,不求;来的,欢迎;去的,目送。一切随缘,顺其自然……有人说,这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怕鬼真是太幼稚了,我带你去看看人心;人,可怕的不是一张张千奇百怪的脸,而是那一颗颗深藏不露的心……”武实更是不断点头。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