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经典言情>龙凤隐>第18章 安禄山的韬光养晦

第18章 安禄山的韬光养晦

作品名称:龙凤隐      作者:远星汉      发布时间:2021-07-10 13:56:34      字数:3323

  却说安禄山用厚礼认杨贵妃做了干妈,进入后宫就方便多了。为了不引起玄宗皇帝的怀疑,安禄山常常以“野蛮人”淳朴憨厚的表象迷惑皇上。善于逢场作戏以取悦他人是安禄山与生俱来的优势,但是最为打动玄宗皇帝并在玄宗皇帝不高兴的时候仍然能抓住皇上的心的,恰恰是他身为“蛮夷”所处的地位,让唐玄宗充分感受到自己作为“文明人”的优越感,并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安禄山经常在皇上面前表现出一个未经开化的野蛮人所具有的淳朴、憨厚、简单形象,并以此作为伪装,赤裸裸地向皇帝邀宠献媚。安禄山在一份上表中曾诉说自己的忠诚,表文大意是:去年院子里面有虫子吃禾苗,臣焚香祷告,要是臣事主不忠,就让虫子吃臣的心;要是臣事主竭诚,那就让虫子去死吧。后来果然有神鸟来叼虫。通过这种充满儿戏色彩的故事来向皇帝表明自己的忠心耿耿。这在久经圣贤熏陶的汉人士大夫看来,安禄山邀宠献媚的方式过于直白、近乎呆板,但安禄山实际上是把皇帝想象中的“野蛮人”应该具有的淳朴发挥到了极致,并让皇帝感觉到安禄山这个人尚未开化、心思简单,不像受过文明熏陶的汉人士大夫已学会了伪装和说谎。
  还有一次,安禄山上表跟皇帝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到先朝的名将徐世勣、李靖来求食,于是他就在自己的驻地为这两位开国名将立庙供奉,没想到庙宇刚刚建成,就有灵芝生于庭院,这真是天降祥瑞,于是发誓要踏平契丹,因为“人神协从,灵芝瑞应”。
  他还在一次宫廷宴饮上直言不讳地说:“臣蕃戎贱臣,受主宠荣过甚,臣无异材为陛下用,愿以此身为陛下死。”这番话如果出自汉人之口,唐玄宗或许还会引起戒备心理,认为这是讨好自己的美语甘言,但是玄宗皇帝这时把安禄山当作秉性淳朴的“野蛮人”,因此对安禄山的这番表忠心的话深信不疑,而且不由得生出了怜悯之心。
  为了维护淳朴的形象,安禄山可谓煞费苦心,甚至到了装傻充愣的地步。他本来身宽体胖、大腹便便,体重曾经达到330斤,腹垂过膝,行走也就不方便。但是只要是在皇上面前,安禄山还能翩翩起舞。那舞姿虽然滑稽,但是能够逗皇上取乐。有一次唐玄宗跟他开玩笑,你这肚子里面装了什么这么大?安禄山回答说:“唯赤心耳!”意思是说,这是一肚子的赤胆忠心啊!皇帝听后自然龙心大悦。
  一次,玄宗皇帝命安禄山拜见太子,安禄山竟然站着不动,只是充满疑惑地说:“臣蕃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何官?”唐玄宗解释说:“是储君。朕百岁之后,传位于太子。”安禄山才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只知陛下,不知太子,臣今当万死。”这次装傻更让皇帝觉得安禄山心思简单,也由此更加深了对他的信任。
  当时,玄宗皇帝最宠爱杨贵妃,安禄山又用这份“淳朴”取得了杨贵妃的喜欢。他请求认杨贵妃做干妈,皇上欣然同意了。而后,安禄山但凡入朝觐见,必然先到杨贵妃处,说是看望干妈。然后再去面见皇上。开始皇上感到奇怪,安禄山的解释再次以淳朴打动帝心,“蕃人先母后父。”皇上听后龙颜大悦。
  杨贵妃在一次过生日的时候,用绣绷子绑住安禄山,大声欢呼“安儿”。玄宗皇帝听到了,派人询问,报说:“贵妃娘娘与禄山作三曰洗儿,洗了又绷禄山,是以欢笑。”这也勾起了唐玄宗的童心,于是欣然前往,与安禄山一同欢乐。从此宫中都称呼安禄山为“禄儿”,出入来去都非常自由。
  三百多斤重的中老年男人竟被称为“禄儿”,令人想起都令人感到肉麻,而这也恰恰反映出唐玄宗、杨贵妃该是把安禄山看得多么淳朴简单。然而,安禄山并不是他们想象中未经开化、不知狡猾为何物的“野蛮人”,也不是没见过世面所以还保留着原始淳朴的乡野村夫。皇帝看到的一切都是安禄山处心积虑的表演。
  当然,安禄山不仅懂得如何把自己假扮成皇帝想象中的淳朴憨厚形象,更懂得如何用虚假信息来蒙蔽皇帝,让皇帝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信息”,彻底把皇帝隔绝在真相之外。
  古代明君无不主张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唐太宗就曾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无非就是希望获取更多信息渠道,以便相互印证,避免单个信息源导致信息失真。其实,唐朝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官僚体系的信息渠道之外,还直接从朝廷派出采访使、观察使等官员,绕开一层层的官僚体系,直接向皇帝汇报信息。因此,从使者那儿得到的信息,可信度比经过官僚体系过滤的信息要更高,而皇帝也往往对这条信息通道更为倚重。但是这样做也会面临另一个问题:如果派下去的京官一旦被收买,信息失真岂不是后果更严重?安禄山就是利用这一点,在传言四起的关键时刻打消了唐玄宗的疑虑。
  当时,宰相杨国忠多次说安禄山将要反叛,并且谋划任命安禄山为宰相,以此为名征召入朝、罢其兵权。诏书未下,唐玄宗仍然犹豫再三,最终决定还是先派使者前往观察,然后再做决断。于是,皇上派中官辅趚琳去范阳侦察,趚琳到了范阳,安禄山也知道趚琳到来的真实意图,于是对趚琳给予优厚招待,又给趚琳送了重礼。趚琳回到朝廷面见皇上,说边境一派和平景象,所谓安禄山反叛不过是无稽之谈。玄宗皇帝放心了,不再相信安禄山要反叛的传说。从此以后,玄宗皇帝面对朝中大臣甚至太子的进谏,都不再相信。
  于是,在大唐风平浪静的繁华表面之下,正酝酿着即将带来毁灭之灾的惊天巨变。安禄山最后一次离京时,由于心怀恐惧,担心朝廷收回成命,一日疾行三百里,不顾一切地奔回范阳老巢。这时,安禄山的反状等于是大白天下、路人皆知。
  对安禄山的反叛,朝野内外都有人有所察觉。朝廷内部,除了宰相杨国忠在皇上面前提出过对安禄山的怀疑,高力士对安禄山的反叛也有所察觉。作为玄宗皇帝最亲近的侍臣,高力士对安禄山频繁地来宫廷,早就有所怀疑。一次,皇上对高力士说:“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高力士回答说:“边将拥兵太重,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高力士又补充说,“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
  高力士这些话很明显是提醒皇上不要过于信任安禄山,但是皇上对安禄山的过度信任占了上风,居然认为高力士是对安禄山怀有偏见,所以皇上没有对高力士的话引起重视。
  张九龄也注意到安禄山频繁来京城活动有了怀疑,张九龄一直讨厌安禄山的狡黠,曾经提醒玄宗皇帝不要过于相信安禄山,说安禄山“面有逆相”且有“狼子野心”;有朝一日要出事的。但是玄宗皇帝认为张九龄也对安禄山存在偏见,用古人的面相学说看待边关重臣。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张守珪奏请朝廷斩首。此前安禄山入朝奏事,宰相张九龄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这次作战失利,他提笔批示奏文说:“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唐玄宗看了批文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终未准奏。
  对于安禄山的反叛,大诗人李太白也早有察觉,天宝十一年十月,李太白在游历途中去了一趟范阳,也就是安禄山的大本营,亲眼目睹了安禄山的嚣张气焰,客观地预见了安禄山谋反的必然性。离开幽州后,李太白写了一首诗,题为《幽州胡马客歌》,道出了自己对大唐前途的担忧,诗曰: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
  另外,李太白在《古朗月行》一诗中反映了自己的担忧,诗曰: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对于如此重要的军事情报,李白既没有上报朝廷,也没有密奏皇帝。应该说,李白有难言之隐。当时,安禄山正红得发紫,而唐玄宗对他百般信任和恩宠,连御史大夫和当朝宰相都扳不倒他,李白一个被逐出朝廷的文人,所说的话又有多少份量呢?再者,王忠嗣、杨国忠因为说过安禄山的坏话,一个被贬职,一个遭冷遇,如果换了李白,恐怕只有被砍头的份了。所以,一句“心知不得语”,反映出了李白当年心存畏惧、有话难诉的矛盾和尴尬。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