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仙境桐庐(一、二)
作品名称:风簾翠幕柳耆卿 作者:自咏诗 发布时间:2021-05-10 19:16:57 字数:4114
一
柳三变自接到吏部任职命令后,心情很是舒畅,急匆匆要赶往睦州上任。
除了新官上任这一常人都有的急迫心情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如今的睦州知州乃是本朝最著名的人物、声名赫赫的范仲淹,他虽然没有见过范仲淹,但耳内早已灌满了朝廷上下对此人的赞誉。柳三变很敬慕范仲淹的为人,急于要见到这位受人景仰的人物,领略这位名臣的风采,在这样的人手下为官,真是求之不得。
而且柳三变对睦州也不陌生,他喜欢那里的山山水水、风物人情,他在杭州期间就几次到过那里。
这位让柳三变急于见识的范仲淹究竟是何许人也?无可否认,人们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这是一位让后世之人景仰的人物,是研究宋代历史必须提及的人物,有必要在这里多说几句。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他比柳三变小两岁。范仲淹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父亲范墉病死,不久后为生活所迫,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三个幼子改嫁长山县(今山东省邹平县)的朱氏。这一年,范仲淹的长兄六岁,次兄四岁,他刚刚两岁出头,幼小的他从了继父姓,姓朱名说(音悦)。
范仲淹很小就很有志气和志向,由于家境贫寒,他少年时在长白山麓僧舍读书,就以粥为主食吃了三年。长大后他从母亲口中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深感悲苦,就含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去了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一带)的南都学舍学习,他不分昼夜地苦读,以至在五年的学习期间甚至未尝解衣就枕。
在应天府,范仲淹的生活依旧清贫如故,他延续少年读书时的习惯,每天煮上一小锅粥,等粥凉凝固了,便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咸菜吃,有时连咸菜也没有,就撒上点儿盐。见范仲淹清贫自苦到如此程度,看到的人都受不了了,但是他却不以为苦。有一个同学实在看不过,就从厨房打来饭菜送与他,范仲淹虽然感谢人家的好意,却坚辞道:“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再食此粥?”
凭着这种精神和毅力,他在五年中苦读儒家经典、诸子百家,通晓了《六经》要义,特别是以《易》经为专长,引得许多学习儒经的人纷纷来向他请教、问业。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他通过了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后授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司理参军,开始进入仕宦生涯,司理参军为曹官,从九品。这一年他二十七岁,仍叫朱说。两年后即天禧元年(1017年),他晋升文林郎,权知集庆军(笔者注:集庆即古代的谯郡,今安徽亳州)节度推官,从八品。从这时起恢复范姓,改名仲淹,并把母亲接来赡养事奉。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到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任西溪(江苏东台市西溪)盐仓监官,掌管盐税。自盐监任上升迁为大理寺丞,正八品,自此始为京朝官。其母谢氏于天圣四年(1026年)亡故,葬于河南府(今洛阳)河南县,范仲淹因母丧去官。天圣五年,范仲淹丁母忧而寓居南京(笔者注:南京是北宋四京之一,即今河南商邱,为应天府治所在地)。
晏殊此时正在应天府任知州,听说范仲淹是个人才,就聘请他主持应天府学。范仲淹一方面学识渊博,通晓六经,一方面以身作则,并拿出自己俸禄供养四方游士,由此府学大盛。天圣六年,经晏殊荐举为秘阁校理。秘阁校理是馆职官,属于文学侍从一类,当时人认为担任馆职,既可接近皇帝,又是一种荣誉,称之为入馆。
天圣七年(1029年)冬至,皇帝和刘太后预备在这一天接受群臣的朝拜大礼,而刘太后的生日也在这一天。皇帝做出决定,要率百官先到会庆殿为刘太后贺寿,然后再到天安殿受朝。上任秘阁校理不久的范仲淹强烈反对,认为这种做法“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也就是说他认为皇上给太后贺寿那是家事,家事不能大于国事。范仲淹忠直敢言,他的大胆言行吓坏了举荐人晏殊。晏殊当面训斥他,范仲淹不为所动,反而又上了一道《乞太后还政疏》,要求太后还政于皇上。
这个时候,刘太后的权势正如日中天,宰相哪敢将这样的奏疏呈递御览。范仲淹就提出辞职补外,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蒲州)任通判。天圣九年(1031年)迁太常博士,调到陈州(今河南淮阳县)任通判。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太后崩,皇上赵祯亲政,范仲淹被召回任右司谏。以上就是范仲淹早年间的简单经历,也是一般贫困士子刻苦读书,努力奋进的缩影。
范仲淹刚刚回到京城,就在明道二年的年底,宫中又出了一件惊天大事,与皇帝结发十年的郭皇后被废黜了,而导致皇后被废黜的原因竟是因为皇后动手打了皇上。说皇后动手打皇上,这样说有点儿玄,实际情况是:宫中有两个美人,一个姓尚,另一个姓杨,最得皇上宠爱,这让她们有点儿忘乎所以了。尚氏倚仗皇上的宠幸,竟然不把皇后放在眼里,几次与郭皇后发生口角。这一天,皇上来到后宫,尚氏竟然在皇帝面前与郭皇后互骂起来。见皇上还有袒护尚氏的意思,郭皇后怒不可遏,伸手去打尚氏耳光,皇上赶紧过去遮护尚美人,郭皇后一巴掌没打到尚美人,却实实在在地打在皇上的脖颈上,手指尖还顺势在皇上的脖子上划出了两道血痕。皇上本来是想抹稀泥,这下子挂不住劲儿了,他勃然大怒,命内侍阎文应传来宰相吕夷简,让他当场“验伤”。
郭皇后早就看不惯吕夷简,她曾对皇上说:“吕夷简就不依附太后么?不过是他心智机巧,善于应变罢了。”这话由吕夷简在宫内的老朋友阎文应传给他,他便暗中恨上了郭皇后。今天遇到这样一个极好机会,当然不会放过,他心里很清楚皇上一直有废后的意图,当即进言道:“汉光武帝是明主,尚有废后之举,今郭氏伤害圣上,也应废之,不会有损皇上的圣德。”皇上正巴不得听宰相这样说,听了立即下诏,理由是皇后因为无子愿入道门,特封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净悟,别居长宁宫。
一位国母就这样说废就废了,简直比寻常百姓家的休妻还要容易,顿时在朝堂引起轩然大波。
老谋深算的吕夷简知道废掉郭皇后简单,但是必然会在恪守儒家信条的文臣那里遭到强烈反对,他下令两府大臣谁也不许接受台谏的奏章。右司谏范仲淹与御史中丞孔道辅联合御史台、谏院的另外八名官员,一同来到阁门求见皇上,早有准备的宦官连忙将宫门关闭。这八名官员是:知谏院孙祖德,左正言宋庠,右正言刘涣,侍御史蒋堂、郭劝、杨偕、马绛,殿中侍御史段少连。大家跪伏在垂拱殿门前,因为宫门关闭,孔道辅就扣着门上的铜环高声大叫:“皇后被废,为何不听言官进谏?”范仲淹甚至喊道:“从来废后皆昏君所为!”
次日清晨,孔道辅、范仲淹刚刚来到待漏院,等待上朝后继续奏谏。内侍已带着皇上谕旨来到待漏院宣诏,这个谕旨就是吕夷简草麻(笔者注:草麻,任命官员的制书)的:“伏阁请对,盛世无闻,孔道辅、范仲淹等冒昧径行,殊失大礼。孔道辅贬知泰州,范仲淹贬知睦州。”并告诉二人不必入宫告谢,马上启程。等到这二人回到家,早已有手捧敕文的官员在家门口等候,等同于押送他俩出京赴任。这场废后之举、台谏伏阁请对的天大之事,就被吕夷简举重若轻地化解了,可见此人心机之深。
范仲淹等人被贬官后,朝廷加强了控制,严禁对废后之事说三道四,一时朝堂之上噤声。
朝廷虽然安定了,汴京城内大街小巷却仍是议论纷纷,不久后,汴京人发现这样一件怪事情。皇后被废后,先是安置在长宁宫,后来又移到瑶华宫。瑶华宫临着大街,门前空阔,但是临街大门紧闭,从来不开。连着数日,一个小贩挑着担子来这里歇脚,他放下担子,扯开嗓子高声叫卖,他的吆喝只有一句:“亏便亏了我也!”引得行人驻足观看,顺带手地买些担子里的食品。
如是者七八天,引起开封府差役的注意,他们将小贩锁拿到开封府。府衙的官员仰宰相吕夷简的鼻息,怀疑他是在为废后鸣寃叫屈,将小贩责打了一百杖。
其实,小贩叫卖只是为了吸引行人来买他的东西,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故弄玄虚,白白挨了一顿揍。过了几天,小贩将养好后依然到这里歇担,只是叫卖的语句变成:“唉,歇就歇则个吧。”
二
景祐元年(1034年)正月,时任右司谏的范仲淹因上疏谏止废黜郭皇后,触怒龙颜,被皇帝贬往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市),这是他仕途生涯中第二次遭受贬谪。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范仲淹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了,仍敢于挺身而出为郭皇后说情,是他性格使然,正如他自己所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既然他认为废黜郭皇后不合乎情理,身为谏官的他自不能缄口不言,即使遭到贬谪,他也无怨无悔。
睦州又称桐庐郡,离京城汴梁有数千里之遥。范仲淹由汴梁走陆路先到项城(今河南沈丘县槐店集),然后弃车登舟,沿颍河、淮河、钱塘江、富春江南下,直至四月十六日才抵达桐庐,旅途长达三个月之久。
一路之上他想了很多,但当他看到江上渔翁驾着小舟出没在风波里,不惧艰险泰然自若,他的心胸也随之宽广起来,羡慕渔人的超脱潇洒和搏击风浪的精神,心中油然而生敬意。他写了一首《江上渔翁》诗道: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是个乐观、坦荡的人,很快他就被沿途的旖旎风光所吸引,他所要去的睦州是物产丰饶、山水秀丽之地。睦州所辖的淳安、建德、桐庐各县都处在新安江、富春江流域内,特别是桐庐县境内的富春江又是整条江中风景最美的一段。而范仲淹赴睦州途中,正是江南三月,莺飞草长的大好季节,满眼青山绿水,如诗似画,他不禁诗兴大发,意兴遄飞,笔走龙蛇,在江舟中一连气写成了《出守桐庐道中十绝》。所谓诗言志,他用诗歌直抒胸臆,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此时的范仲淹心旷神怡,不再纠结被贬谪之事,完全陶醉在沿途的山光水色之中了。
范仲淹在睦州任上充其量不过半年时间,在这短暂的日子里,他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兴建书院,培养莘莘学子是范仲淹最为惬意的事,凡是他足迹所到之处,无不书声琅琅,弦歌不辍。这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而且他深知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他拨款修复了破败的睦州孔庙,并创办了龙山书院,敦聘著名学者李觏(觏音够)为“讲贯”。
二是修建严先生祠堂,这是范仲淹的又一大手笔。严先生即严子陵,东汉初年会稽余姚人,本姓庄,因避汉明帝刘庄之讳改姓严,单名光,字子陵。严光与光武帝刘秀有同窗之谊,曾为其夺取天下出谋擘画。刘秀登基后,严光功成身退,隐居林泉,垂钓富春江畔。严子陵垂钓处位于富春山麓,后人称其垂钓处为严陵濑,这里峰峦叠翠,碧波万顷,是富春江风景最美之地。严子陵啸傲烟霞,视功名富贵如草芥,是后世有操守的人心中的理想人物,是不追求名利,甘于淡泊的典范,是后世学习的楷模。范仲淹敬重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