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主任受伤
作品名称:杜鹃岭逸事 作者:枫林老矿工 发布时间:2021-05-03 19:23:33 字数:3687
杜鹃岭矿就要出煤了!这个喜人的消息立刻象雪片一样飞快地在矿区传播开来。但矿井出煤和矿井正式投产依然是两个不同概念。杜鹃岭矿建设项目是1971年开始上马,从71年到73年是一个艰难的起步时期,第一车煤在1973年由电瓶车拉出井口。在1974年和1975年两年中得到了稳步的发展。
其实一个要新建矿井要挖出几吨煤还真的不是难事。难的是要能持续稳定生产、逐步达到矿井的设计规模,也就是在矿井宣布正式投产之后,矿井能稳步地达到原设计的生产规模,并能稳定地在矿井寿命周期内稳定生产。杜鹃岭煤矿在经历了矿井地面生活区的职工宿舍、矿部办公楼、青龙溪大桥、矿井主巷、矿井通风、排水以及溜煤下山、提升等矿井生产基本系缚的建设、人员培训等等工作先后基本完成之后,就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生产能力了。出煤的工作由采煤工区负责,开采的是480水平的优质煤层。
杜鹃岭矿第一列煤车是用矿用电瓶车拉到井口的。其实这项活动更多的只是一个摆一个出煤的仪式。主要是矿政治处的宣传人员想拍摄出煤的图片,送到东南日报和东福晚报去。军代表、筹建办的乔冠英主任也感觉这个宣传方式不错,让东南省委省政府和东福人民了解一下杜鹃矿的建设情况也是好事。
因为正式生产后每天的煤炭产量是不用走地面的,在井下就在卡煤点利用陶瓷块铺底串联各个水平巷道的集中溜煤下山直接运送到230水平的底部煤仓和车场,再由电机车直接拉到煤炭发运站,经过必要的筛选后分装到火车的六十吨一车的煤炭货运车箱中,就可以编列发往省会东福市了。但即然已经能生产煤炭了。生产变要继续,不能停顿。乔主任他就是来察看采煤区的安全情况和每个班和每个工作日的实际生产能力的。
经过近两的建设,杜鹃岭煤矿的生活区的景象也是日新月异的。生活区四周是上百亩的矿区机关人员和家属队开垦的梯田。有一条公路从山顶上打了三个弯路互相连接。中间还有一个开拓工区,人员主要是负责巷道的施工。杜鹃岭煤矿分别有两个井口,230水平主井是一个平巷,井口在230水平。还有一个是副井,副井在斑竹林工区。斑竹林工区是一个综合工区。矿井的抽风井在两个主副井之间的山上,安置了一台大型抽风机。上级对杜鹃岭煤矿的要求就尽快的投产出煤,以缓解城市的煤炭紧张的局面。杜鹃岭煤矿的第一年的计划煤炭产量是五万吨。这其实是一个很少很轻松就能随便完成的年煤炭生产指标。
采煤工区就在杜鹃岭岭向阳一侧的缓斜坡上,三座彼此连接的山梁上建筑着上几十栋平房和一座两层的楼房。杜鹃岭煤矿的采煤工区是在山岭水平更高的位置。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可以将采出的煤炭利用采区的水平落差,从井下的水平车场通过翻罐笼方便地倒入集中溜煤道下水平的煤仓。为加快杜鹃岭矿各项建设工作的推进,不仅矿部各专业的职能科股室人员要下井,一般矿山的管理人员也都要下井劳动,军队的干部也是经常要到井下检查工作的。不仅工作上,干群一致,就是生活上,军队干部也与普通职工是一样的。就是乔处长这样的多子女家庭,他家的住房也就是两间,两个女儿睡一间,儿子与父亲睡一间,没有地方煮饭,只好在对门一个处稍宽的地方盖了一间板皮厨房。而且当年有不少年轻的单身汉的建设营员工都是邻居,建设营员工与乔家熟悉了,甚至有人也敢到乔处长家蹭饭的都有。
乔冠英主任有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以及后的对印反击战和支持老挝革命的经历,可以主要是负责各项军事工程,但也是身经百战,他身上已经是伤痕累累,但之前他还都是轻伤,比如被子弹擦破皮肤等,最重的一次也就是被子弹打伤了左臂,很快也就治好了。但乔冠英主任在杜鹃岭煤矿这一次负伤其实是很危险的,稍有不慎就可能落下终身残疾,幸亏有洪秋杰这样的东南医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及时正确的手术和治疗。乔冠英主任在480水平的采煤工作面受伤的。乔冠英主任的负伤在建设兵团的军人中是第一例,在副师级的管理中也是唯一的一例。
因为就要出煤,那天乔冠英主任下井主要是进行一次普通的安全检查,他是与警卫员兼通讯员一块下井的。军人毕竟在井下的工作经历少,对矿井不太熟悉,而且井下情况复杂,尤其是新建矿井。乔冠英主任要去的地方,是一个斜坡采煤工作面。这个工作面有两条小眼与之联通。在上采面之前,他特别让警卫员在巷道的小眼口等他。他才刚走到与采煤面连接的三叉口,上面一块在金属溜槽中飞速下滑的煤块在黑暗中就象小钢炮一样打中了他的左脚的小腿的前胫骨,矿用胶鞋、裤子和皮肤都被锐利和高速冲下的煤块打破了。一阵巨痛之后,他咬着牙,用手按住受伤的胫骨,他知道一定是骨头受伤了,而且肯定伤得不轻。他只好躲在煤壁边上静静等待,等放煤停下后,有工人从工作面下来了,工人立即发现了这位受伤的中年人,他立即返身找到了李金焰,“好像是个矿领导,他受伤了!”。李金焰立即叫了数名工友,用最快的速度冲刺下来,工人们用采煤板搭成了简易的担架,李金焰在井下就打电话通知矿卫生所的救护车立即开到采煤工区井来。乔主任迅速被工人们送到了井口。乔主任受伤的这个采煤面,是李金焰区长负责管辖的。李金焰当时正在采面组织指挥生产,他也不知道乔主任会到采煤工作面来,否则他一定会工人们停工等待。那么乔主任就不会受伤。虽然李金焰也知道出煤其实是不容易控制煤块的滑动的,但他还是忍不住将将乔主任的警卫员和当班负责出煤的工人都痛骂了一顿,工人们都吓坏了。乔主任的警卫员则十分委曲。“你为什么不保护好乔主任?你为什么不走在前面档住煤块?你这个警卫是怎么当的?”。可现在说这些都是没用的了。采煤班长代表这个班的工人特意买了一点营养品,也就是那时那个年代比较流行的一瓶麦乳精和一瓶奶粉。
乔冠英主任在卫生所从看望他的采煤工人问话中了解到当班工人挨了李金焰的臭骂,立即差人将李金焰叫了过来,乔冠英主任严肃批评了李区长。乔冠英说,决不能放大这起事故的严重性。“一定要实事求是,要保护好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这次事情的发生,主要是自己井下工作的经验不够丰富。遇到放煤了,我也没有灵活地采取措施躲开,因为黑暗,我也看不清工作面快速滑动的煤块,我上工作面的时间也不对,自己应该等工人们放煤停下后再上工作面。”乔冠英主任还交代李区长,以后对这种主力采面工作面,在采煤工作面应该安装一台联系电话。他要求不得追究当班工人的责任,工人没有责任,他们不应当因为是领导受伤就追究和处罚他们。在矿医院,洪秋杰医生立即对乔主任的伤口进行了检查,说:“立即放松包扎,工人们对他包扎得太紧了,太紧了反而出现血液不流通的问题,这个问题更大。主任的伤情十分严重,如果伤口发生感染,就十分危险,处理不好,最不堪的可能都会截肢,那就严重了。”但当时医疗水平最高的兵团部的总院在南平,师部在厦门也有一个医院,最近的部队303医院也在燕城,去这些医院至少也要一天时间,伤员发生感染的事情就很难避免了。乔主任负伤的事情也惊动了省经委重工局的几个领导,他们都紧急联系了几所医院和几个专家,但都远水不能救近火。乔主任是经历过多次战争的人,他问:“能不能不送?外送就可能误事。就在矿部医院就地做手术呢?”矿部医院的医生有三人,其中洪秋杰医生的外科医术最好。洪秋杰医生意见就是:“不能送,送就可能会出现问题,尤其是通往县城的公路有几处塌方,道路通行极其困难,向外送只会增大危险的概率。只有立即手术,越快就越好,否则感染的机会就很更大。如何那样就真的危险了。”
乔主任决定就在矿部职工医院依靠矿部医院给自己进行手术。由洪秋杰医生来主刀。因为已经没有时间,拖不起了。这种软组织外伤加骨折的手术,主要是清创、接骨、固定和防止伤口感染,还要看伤员的体质和抵抗力。洪秋杰医生同时也向东福市主管局的领导报告了乔主任的情况,要他们联系303医院部队医院,派出最好的医生、携带最好的药物过来。
洪秋杰医生在手术前向参与的医生护士交待了手术和治疗的重点。洪秋杰说:“乔主任这种伤情是一种软组织损伤,不仅有伤口,并且合并有骨折,属于开放性骨折。在煤矿这种情况还特别复杂。一着不慎就会出问题。特别是煤粉一定要清创消毒干净,然后我们才能开始接骨、缝合,最后才能固定。我认为这种情况还是选择夹板固定比较适合,夹板塑型好,防水透气,包扎完之后,一定要经常观察皮肤状态。特别要注意不影响血液循环,尽量减少活动,要注意观察,切不可出现皮肤溃疡。护士要24小时值班观察。”
大家都同意洪秋杰提出的这个方案。洪秋杰医生在对乔主任的清创和消除皮肤的煤粉时花了不少时间,因为那怕就是微量的煤粉在皮肤中的存在,也是极有可能感染的。虽然在清理乔主任的胫骨外侧破损的皮肤时流了不少血。但是因为清理得得干净,在整个后期的治疗过程中一切顺利。虽然有车辆对接,但还是因为出现连续堵车,到了晚上303部队医院的外科主任才赶到杜鹃岭矿。他察看了乔主任的伤情以及洪秋杰医生对乔主任的手术处理的做法以及各项记录后,评价到“这是我见到的基层医院同行对同类型伤员所做的最好的外科手术了。”他要求等乔主任伤情稳定后再观察,如果情况一切正常,就不一定送303医院住院了。“乔主任肯定会很快痊愈的。”部队医院的外科主任对洪医生的医疗和手术感到很满意,他已经完全信任洪医生的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