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先遣队员
作品名称:杜鹃岭逸事 作者:枫林老矿工 发布时间:2021-04-28 19:22:10 字数:3387
省会城市东福市组织的第一支开矿的先遣队是坐火车从东福市出发的。第一批的杜鹃岭煤矿的建设者行军到办矿地址也是通过水路和陆路兼行。开始是沿着青龙溪坐小火轮沿水势平缓的燕江而上,到了一个名称为溪口的小村子后,建设营先遣队的几十名年轻人就下船了。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在溪口村的渡口引导接应着先遣队人员。老杨是本地人,是从省重工厅技术组下派到先遣队担任技术总负责人的采矿工程师。他已经提前几天就与领队和军代表乔英冠先行出发到了龙溪村,他们要先做好向农民租房、联系搭伙煮饭以及和购买建筑材料等事宜。
队长宣布休息二十分钟。接着就要开始步行,沿着乡村青龙溪边的小道向目的地杜鹃岭和龙溪村徒步前进。虽然每个人随身只有几十斤重的日常用品和从军用仓库领用的统一发给先遣队的军用棉被、雨衣等物品,但因为大部分人是临时从各地征集来的学生、知青和城市待业青年,年龄体力不一样,步调并不一致。
采矿工程师老杨其实是一个年轻人,只是长相显得老一些,再加上他戴着深度的近视眼镜。他介绍说,他当年也是从这条路到燕城上的中学,以后在燕城县城中学毕业后,他又考上了大学。他上大学选择的都是有给学生发放生活费的学院和专业,有老师就介绍他报了北矿的地质专业。在北矿毕业后他分配回到东南省的重工厅。
在这条青龙溪的河边的龙溪村,是一个有上百年历史的自然村,名叫龙溪村。龙溪村的村子不大。当时也就是几十户人家,分散在河边地势的高处以及河道冲击形成的小块平地的边沿处。有河流却没有桥梁,如果村民要到河的另一侧的大山岭上,他们就要小船摆渡。村民使用的小船是用大的毛竹剥皮干透之后,由多根并排梱扎而成的,长约四米,宽约一米。这种小竹船十分轻便而且浮力不错。但是使用起来要讲究技巧,否则小竹船是难于驾驭的。
虽然村子中没有街道也没有邮局,但依然是比较热闹的,因为负责修建永加铁路的一部分铁道兵部队的军人也在此驻扎,而且他们要比煤矿先遣队来此地还要早了半年多。
到了先遣队的驻地,队员们才发现这个驻地其实就是一个工棚而已。在工棚内,地质队留下的岩石标本和钻机材料以及钻机倒出的几十箱上百箱岩芯都还摆放在工棚内。前来向先遣队临时移交工棚的是一个军人,是一个年轻人,姓吴,也是工程师,告诉大家,这些地质队的资料不仅仅是修筑铁路的地质资料,其实也是煤矿的地质资料。
省地质大队在此地共有二十多台钻机在同时开钻,由于钻出的岩芯太多,摆成直线就有几十公里。这些资料都不能动,他们都已经进行了编号。吴工程师与杨工程师互相认识,两人在省里的地质会议上多次相遇,已经是老熟人。
吴工介绍说——根据地质钻探得出的结论,杜鹃岭煤矿的煤,也叫石煤,是一种含矸量含灰很高、且发热量并不高的劣质煤。这种煤开采出来只能用在矸石电厂使用,就是这样通常也要与北方的优质煤一起配烧才行。领队乔英冠告诉大家:“今明这两天,先遣队的三餐先由当地村子的生产队队长家帮助准备。这两天我们队员的工作就是搭建自己住的草棚子。搭建草棚的材料由生产队提供,并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草棚建好后,从后天开始,我们就自己开伙烧饭了。”
盖草棚的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李金焰将人员分成两组,一组直接就利用附近山林上的毛竹,砍下之后就集中放在河边,然后用绳子将大批的竹子拢在一起顺流而下,很简单地就完成了草棚的骨架材料。另组就负责割茅草。因为茅草也是当地最为丰富的材料之一,在附近山上茅草也都是联天接地的,半天的劳动就我们备齐了基本的建筑材料。
队员们用竹子茅草等搭草棚、用松脂油照明挖煤洞、用木棍和手推车运输、用钢钎和八磅锤打眼、总之是用了最原始的工具进行开矿。第一车煤炭就是在杜鹃岭这个采煤工区挖出来的。
采矿工程师老杨在休息的时候向队伍全体人员介绍了这一带的风土人情。他指着在青龙溪上运放竹木排筏营生的放排人,说当地民众习惯尊称他们为“艄排兄”。他过去去东福市区的大学读书时,当时还没有修筑鹰厦线,只有在县城才有汽车。为了节省交通费用,他也乘坐过这种木排从水路到南平,到南平之后再坐车到东福市。当时艄排的老大问他会不会游泳?因为坐艄排时间比较长,而且也有一定的风险。
杨工程师告诉大家,放排是竹木水上集运的一种方式。排筏既是运输工具又是货物,运输成本低廉。旧时东南省西北林区生产的毛竹、木材除了少数由陆路运输外,其他基本上都是以装排漂流的形式运到东南省的闽江下游。
放排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且艄排过程充满风险。要想胜任这个职业,必须具备健壮的体魄、吃苦耐劳的精神,要胆大心细、耐得住寂寞,更要有很好的水性。放排工长期外出,整年在闽江上下游奔波,异常辛苦。早先东南省交通不发达,要出远门全靠双腿走路,从竹岐到闽西北目的地,一路风餐露宿、翻山越岭,要走十几天。后来有了到达上游的班轮和火车,才缓解了徒步艰辛。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几乎顾不上休息,赶紧得下到江边拼装排筏,随时准备放排。有时任务急,送完一趟排筏,立马就要返回上游再送。清流、永安、三明、建宁、建瓯、泰宁等闽西北地区都留下过放排工人的身影。
木排运送,要先将木材卸到河边装成木排。装排必须在经验丰富的艄排兄指导下进行,保证排筏的牢固性。装排时,先把散落在水面上的木头拢成整齐的一排,用串柴、圈仔、竹钉固定木排两头,然后将装好的排筏用篾缆连接成几种不同的长度,排筏长短则由艄排兄凭各自的能力驾驭。木排浮力有限,只有部分露出水面,所以装排时主排中间必须垫高一层木头,防止水涌到上面,然后在上面搭盖临时简易帐篷,供艄排兄居住,里面兼存一路上的柴米油盐。艄排兄一日三餐就在这排上因陋就简架锅做饭。
装好的木排两端各设排梢一根,作为转向舵,分别由两名排工操作。位于前面的叫“排头”,必须由技术熟练的艄排兄担任;后面叫“排尾”,听从排头指挥。艄排,就是用木梢用力划动水面来纠正木排行进的方向。木排推进的动力靠水流,速度快慢由水流急缓程度来决定。艄排日进程一般在三十公里左右,从永安城关运到福州,正常水位时一般要11天才能到达。青龙江河道窄小且水流湍急,通常是单排独艄。到了闽清水口的时候,水流放缓,排筏前进的速度一下子慢了很多。为了省工,艄排兄经常会把几个单排集结起来,改为纵列集束艄放,或者直接委托航运公司拖轮来拖。
青龙溪之所以称之为青龙,是因为这段河流有“青龙十八滩”,在东南省闽江放排全线中最危险的一段河道,就是清流到永安这一段的河流,令人生畏的“青龙十八滩”就处在这个河段。这里水流急、落差大、暗礁多,河滩上怪石林立,危机四伏。有《船民谣》为证:“九龙十八滩,一滩高一丈,回头看清流,宁化在天上。九龙十八滩,滩滩鬼门关,礁多风浪险,死生一瞬间。”民谣里所说的“龙”是指溪水在短距离内大落差形成的急流。木排与船比起来,过龙的时候风险更大。因为木排长且浮力有限,从滩上冲到龙底的瞬间,在惯性作用下,排头径直猛冲到水里,砸开一片浪花,还没等站在排头的艄公缓过神来,紧接着木排又向下一个龙冲去。木排顺流而下时要不断地纠正方向,左避右闪,若躲闪不及时很容易触礁。“浪涌涛奔排自走,艄呼舵应疾若飞。过龙冲滩鬼神泣,沉浮生死又一回。”这是艄排兄过九龙十八滩时的真实写照。据说过第三个龙时最危险,出事故“打破排”往往就在这个时候。若“打破排”,不仅木头被水冲散丢失需要赔偿,甚至有人因此丧生。
放排另有一怕是途中“压水”。洪水暴发时排筏放锚泊在江边俗称压水。一压就是好几天,艄排工干吃伙食,没有收益,还要担心排筏在激流的冲刷下被冲散等问题。
放排除了危险与辛苦,还要忍耐枯燥和寂寞。在放排工的过程中,放排工要不分昼夜整天与排筏为伍,夏天头顶烈日,冬天脚踩严霜。白天排筏在河道中放流,接触不到外人,夜泊河边汊湾,唯有风声河雾做伴。最让艄排兄开心的,莫过于在平缓的溪涧放流中偶遇尔见河边洗衣的姑娘少妇了。这时候他们会唯恐天下不乱地故意捣鼓些声响,或吆喝几声引起姑娘们抬头观望。要是能和哪位姑娘搭讪上几句,肯定能让他臭美好一阵子。
高风险的放排工,收入自然比其他行业高。据年长的艄排兄介绍,一直到了解放初期,一排木筏从永安运抵福州,每人大约可得到300~500斤大米,不菲的报酬曾经吸引了大批当地人加入了这支队伍。闽江水上排筏运送这个行当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发生了改变。青龙溪上游先后修建了嵩口坪与安砂两个大型水库,单单安砂水库的落差建成后就达到百米之高,宁化、清流木材水运从此受到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