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少年登基(第二部分)
作品名称:抢来的皇位 作者:柴瑞林 发布时间:2020-11-07 14:38:28 字数:5845
这一天,高俅到赵佶府中时,正逢赵佶在踢蹴鞠(cùjū),赵佶善踢蹴鞠,而高俅早年便是街头踢蹴鞠的行家,精于此技。见到赵佶踢得好时,高俅大声喝彩。赵佶便招呼高俅对踢。高俅使出浑身解数,陪赵佶踢球。赵佶玩得非常尽兴,便吩咐仆人向王诜传话,说要将篦子和送篦子的小吏一同留下,那一天夜里,赵佶和高球玩得疲倦以后同住一屋,彼此说了许多掏心窝子的话,从此高俅日益受到赵佶的宠幸。
我们再看看高俅何许人也:
高俅:高球(?—1126年),汴京(今河南开封)人。《水浒传》的主要反派人物。
他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功底,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
高俅原名高毬,本是东京一个泼皮无赖、市井流氓,连他的父亲都容不得他,忍无可忍之下到官府告了他一状,结果,高俅被“断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后来,高俅到淮西投奔了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世权。
不料柳世权不想长期收留这个无赖。经柳世权推荐,高俅回到了东京投奔药商董将仕。董将仕也不愿收留他,便打发他去投奔小苏学士,小苏学士又将他推荐给小王都太尉。这一次,高俅算是找到了知音,小王都太尉居然待他“如同家人一般”。不久,小王都太尉的小舅端王看中了高俅。自从高俅投奔小王都太尉之后,实际上已露出了发迹的契机,这时的高俅虽然还是一个帮闲者,但无形中已攀上了高枝,平步青云是迟早的事了。那个小舅子端王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即位的徽宗皇帝。徽宗是个足球迷,恰好,踢球是高俅的长项,所以东京人才称他作“高毬”。当然,仅仅踢一脚好球是不够的,高俅自有别的本事。且看他初见徽宗时的表现:先使个“鸳鸯拐”将恰好滚到自己脚边的球踢还徽宗,这一手令徽宗惊叹不已;然后,在回答徽宗问话时连忙“向前跪下”,继而又“叉手跪覆”,并且“拜道”、“再拜道”,恭敬得不得了。徽宗令他踢球,他便“叩头谢罪”,“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奉承端王。”
那么这杨戬又是怎么一种来头:杨戬很小的时候就做了太监,因为善于揣测端王的心意,用现在的话叫作会来事,深得端王的喜爱。他与端王无话不说,他说的话,赵佶一概照办。他出的坏点子,赵佶都认为是上好的主意。
上面这些人等攀登的端王赵佶,在他们的眼中一天天发展,他的头顶缭绕起了紫气,很快,天时地利人和都移到端王这一边来了。
事情从这里开始:神宗因赵佶出生时候的故事,无形中把赵佶推到至高的水平。哲宗对父皇的崇拜和信任由来已久,对父皇的心意很赞赏。
哲宗想到自己四五岁的时候常常跟随父皇看到他处理国事,看到了父皇的艰辛。这时候,身边的人都被他指出去,只有一位心腹太监在跟前,他想好好回忆一下父皇神宗治国的方方面面。他靠在龙座上,一言不发,只是睁眼看着太监。
太监看出来皇上想说什么,却不好开口去问。
后来。皇上示意太监平身,并且说:“你想听朕说点什么吧?”
“当然皇上,下臣用心聆听。”
“朕这个皇上当得窝囊,早在九岁即位,虽然年纪幼小,但是我的父皇神宗的治国方略和艰苦用心,我都看在眼里。”
太监说:“皇上早年历封均国公,延安郡王。元丰八年,也就是1085年,被立为太子,同年即位皇帝位。那时年仅九岁。”
皇上再不说话,沉默良久。
太监知道皇上在回忆他的父亲宋神宗的一生功绩。
皇上哲宗不止一次告诉他的心腹大臣们说:我的父皇神宗,始终满怀理想地亲政,执政最后几年,几乎生活在痛苦的纷争之中,王安石的离开,令他不得不独自面对朝野的斗争,一边忍受着宫廷里面反对变法的巨大压力,单枪匹马的斗争着。这些,朕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哲宗对太监也几次提到过。太监知道哲宗一直怀念父皇神宗,于1077年1月4日,大宋后宫里,自己的母亲朱氏生下了自己,父皇欣喜万分,为自己起了赵佣这个名字,父皇认为自己这一皇子是应运而来的,他是他的第七个皇子,一定有出息,起“拥”名,使他长寿百岁。因为这时候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进行到热火朝天的时候,农业税收等新兴国策正在强力推广,各地农业建设热火朝天,将荒芜的河东地区,也整理得阡陌纵横。大宋军事也在增兵买马,凝聚力量,备战复仇的决心使挑衅的敌方郡主投降归顺,大宋天下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风光。虽然朝野党争激烈,变法开展者王安石也离开朝廷,可是,我的父皇依然坚持推广着国富兵强的变法大业,这一年的大宋朝野的形势一片大好,蒸蒸日上。朕的父皇哪里知道,朕是一位不才无用的辱国悖民的懦夫!哲宗往往说到这里,潸然泪下!
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神宗病情日趋恶化,不能处理朝政。当时赵佣才九岁,而神宗的两个同母弟弟赵颢、赵頵却年富力强,论声望、地位和出身,两人中的任何一个都有资格为帝。当时,大臣蔡确和邢恕也有策立二王之意,他们曾想通过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达到目的,但高公绘等予以拒绝。蔡确和邢恕见阴谋难以得逞,便决定拥立赵佣,以夺策立之功,并趁机除掉与蔡确有矛盾的宰相王珪。蔡确在与王珪同去探望神宗时,问王珪对立储之事有何看法。同时,在暗中派开封知府蔡京率杀手埋伏在暗处,只要王珪稍有异议,就将他杀死。王珪素来胆小怕事,但这一次却很有主张,见蔡确相问,王珪便慢吞吞地回答:“皇上有子。”言下之意是要立赵佣。蔡确无法,便只好四处张扬,说他自己有策立大功,却反诬高太后和王珪有废立赵佣之意,此事在后来给他招来大祸。
不仅朝中大臣另有打算,赵颢和赵頵也极为关注选立皇储一事。他们时常去皇宫探视神宗病情。看过神宗后,赵颢还径直去高太后处,试图探听或是谈论些什么。神宗只能“怒目视之”,似乎也察觉到弟弟们的意图。到了神宗弥留之际,赵颢甚至还请求留在神宗身边侍疾。高太后见两位亲王居心叵测,为防万一,便命人关闭宫门,禁止二王出入神宗寝宫,实际上是要他们断了念头。同时,加快了立赵佣为储的步伐,还暗中敕令宦官梁惟简,让他的妻子秘密赶制了一件十岁孩童穿的皇袍,以备不时之需。
同年三月,在大臣们前来觐见时,高太后当众夸赞皇子赵佣性格稳重,聪明伶俐,自神宗病后便一直手抄佛经,为神宗祈福,颇是孝顺,称其已能背诵七卷《论语》,字也写得很漂亮,她还将赵佣所抄佛经传给大臣们看。大臣们齐声称贺,高太后立即命人抱出赵佣,宣读神宗诏书,立赵佣为皇太子,改名赵煦,皇储之争至此才告终。
大宋朝野都知道哲宗登基时候,年纪幼小,虽然天资聪颖,但是年仅九岁,虽然被改名赵煦。在神宗时期就处心积虑反对变法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涛涛)垂帘听政。
是她别有用心地鼓动,把还是小毛孩的赵煦推上皇位,不是她在乎赵煦,而是打着小皇帝的旗号,将一场清算变法的大火烧起来。一直是富国强兵的新法被全面废除。起用司马光等恢复旧法,历史上称“元佑更化”,一直折腾着。衷心主持变法的名臣蔡确被罗列了罪名,在流放中激愤而死。把那些在改革中被神宗收掉的不法权力,变本加厉地拿了回来。改革中边关上,太守将士八年来浴血收复的疆土,也被这些反对新法的人渣,全部头顶上香炉“奉送”给死敌西夏。孩童中的哲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父皇一生的光辉业绩陨落,这样的煎熬一直到元佑八年(1093年),祖母高氏去世,哲宗才开始亲政。
这么半天,哲宗还是不说话,情绪沉重,知道皇上心思的贴身太监开口了,皇上亲政后,立即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皇上您罢黜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三役,收取青塘地区,出兵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
太监说这番话,是为了给心头重负的皇上减轻压力,换得皇上开心。
哲宗皇上说:“朕从来没有忘记过父皇的呕心沥血和强国的伟大的理想。我做得不够,心有愧疚!”
实际上,哲宗在位一直在维护和传承父皇的国策和政治法律。昔日父皇最得力的大将章惇被召回来担任宰相,坚持变法大业,恢复王安石新法。比起当年来,他比父皇更有思想有理智,对新法的诸多方面作了许多修改,对当年许多受压制的大臣,能用的都启用,不记当年恩怨,使变法的力量大幅度增加。在哲宗执政后半期,几度击败西夏,发展了大宋的经济,虽然有战争爆发,国内连年盈余,创造了一个民殷国富的大宋帝国。
在哲宗皇帝的贴身太监的眼里,哲宗皇帝的身体很使人担忧,不由得心中痛惜,为他无有接应的人选而发愁。太监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只是关切地看着皇上。
过后哲宗皇帝招来心腹大臣,帮助他物色新皇帝人选。
据说一天哲宗派一宦官找一卖卦的算卦,看看将来谁是即位的大宋皇帝。那一宦官回来说,卖卦人写出来一句话:“一人吉祥”,哲宗皇帝看了半天问宦官,卖卦人再没有说什么吗?宦官说他不说话,自始至终是下臣说下臣问,他的头摇得像不浪鼓,真是没有办法。我多给了他一些银子,换出来了他一句话:“天机不可泄漏”。哲宗说,原来这样。
其实,那位宦官平时和赵佶走得近,根本就没有去找卖卦人,为了讨好赵佶,就编造出来了这样的话语,使大家一时纳闷,后来看出来了意思,这消息随风传扬出去,早都想继承皇帝位置的赵佶便千方百计讨好哲宗,上朝时遇到笏板没有拿好的,站立不正的大臣,便大声呼喊:“端笏立”哲宗听到心中说,端王在执行使命了,应该树立他为帝王了,宫中上下都这么认为了。此后,宫中不断出现了一些近乎神话传说的故事,都是维护赵佶要入进皇位的传说和故事。神乎其神,不亦乐乎。
赵佶有意结拜亲近宦官,给他们一些好处,这些人就神话四起,紫气围绕在赵佶的头顶。赵佶恨不得哲宗当日停止呼吸,使他早日登基。
众人口中有毒,公元1100年正月(元符三年)刚过完春节,寒春料峭,飞雪茫茫,大宋宫中一片凄凉,人们低饮痛楚,可是对外守口如瓶。这一天是大宋皇帝赵熙逝世的日子,享年二十五岁。
哲宗大帝驾崩,端王赵佶同月继位。
哲宗驾崩的当天夜里,神宗皇后向太后就召集主要大臣商量新皇帝的选拔问题,这样及时,是怕夜长梦多。
看起来赵佶即位顺利简单,其实不然。
第二天神宗皇后向太后召集群臣朝议:
向太后问众位大臣:“哪位皇子能继统。”
章惇作为宰相,当然应该第一个发言。他张嘴就说:“母以子贵,如果继统的话,应立先帝同母弟简王。”也就是说,应该立跟先帝同一个妈生的第十三子简王。
他这句话一说完,太后的脸色马上就变了。虽然隔着帘子章惇可能看不到,但是他也马上明白这话说得太鲁莽了。
果然,太后隔帘就发问:“宰相你说的这叫什么话,什么叫同母弟啊,这六个皇子难道不都是哀家的儿子吗?”这下宰相立马就傻了。
因为哲宗皇帝本身就是庶出,不是向太后亲生,而是朱太妃所生。现在如果再立朱太妃所生的简王,那朱太妃就有两个儿子先后为帝。向太后虽然是正位中宫,有这个位份,但是倘若朱太妃的两个儿子都当皇帝了,那向太后和朱太妃的关系就不好处了。因此,向太后勃然变色,章惇的这个提议也就作废了。
既然立简王不行,章惇于是又提了一个人。
他说:“按照长幼之序,当立九子申王。因为皇子前十位里就剩老九了,所以应该立老九申王。”
他一说完,满朝文武包括太后都乐了。为什么?因为申王有目疾,是个盲人。甭说中国历史,就是世界历史上,好像也没有盲人做皇帝的。向太后心想,你说立申王,他连奏章都看不了,你这不是成心的吗?所以章惇一说,大家一乐就完了,根本就不用讨论。
再往下数,就该十一子端王了。章惇心中暗说,不好不好,实在不好!因为他知道,这个端王整天就知道踢球、赏花、写字、画画,跟名妓勾勾搭搭,这种人怎么可以君天下?别看章惇是个奸臣,但是他确实有识君之才。
果然,太后在帘子后面说:“那这样一来,下边就该端王了吧。”
章惇一听,脑子就乱了,也不顾君臣礼仪,大喊一声:“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这一句,可就为他后面的凄惨人生埋下了伏笔。我们想一下,他敢说端王轻佻,那一旦端王当了皇帝,他能有好下场吗?
向太后听了章惇的这句话很生气,心想,你说立谁就立谁,我提的你就给否了,而且连君臣礼仪都不顾,这还得了?
向太后先发制人地说,老妇认为应该立哲宗次弟端王赵佶即位,本来应该立被他年长的赵佖,可是赵佖有目疾,只好放过。
宰相章惇连忙说:臣认为端王不可晋升帝王。皇后在上,恕下臣莽撞进言!宰相章惇迫不及待地说。
向皇后不由分说,以神宗遗言反驳反对派:“一定除端王莫属。先帝曾言端王有福寿,目仁孝,当立君主!”
其实,向太后早已胸有成竹,“哲宗皇帝仓促晏驾,唯独决策迎端王。”召集群臣朝议,也不过应景而已。当她昨夜和宰相章惇交谈时,宰相章惇就首先发表了上面刚才的那些意见,章惇说立大宋皇帝,是关乎到大宋国家成败的大事,他应该尽到宰相的义务。现在太后既然在下边征求宰相的意见,下臣就衷心实意进谏了:“简王赵似与太行皇帝一母同胞,天子既崩,按理按律,都该是简王即位。”
向太后急言回道:“老妇无子,其他诸王均为庶出,不必如此分别,再说简王排行十三子,怎么可以逾越其他兄长之理,宰相言语不当,不可采纳。”
章惇说:“太后如果说按排行,臣认为应该立九子申王佖为帝。”
章惇和赵佖其实没有深交,只是有意阻止赵佶立帝。
向太后生气地叫道:“赵佖目疾不可根治,宰相难道不知道,有意扰乱裁定帝王一事!”
章惇说:“在下以为赵佖为人厚道,出生不久便被授位山南东道节度使、仪国公。哲宗皇帝在位时,对这位异母兄弟怜爱有加,多方关照。加开封府仪同三司、大宁郡王,不长时间晋封申王,拜司空。司空为三公之一,多么高的荣誉啊!”
向太后冷笑几声:“没有眼睛的王子被封帝王,难道大宋真正后继无人了吗?岂不是要大宋的难堪,给天下人笑话吗?”向太后简直气急败坏了。章惇不知如何再说了。
在朝廷大堂上执笏立正的大臣们,一个个面色惶恐,对立皇帝一事,都是小心翼翼,不敢贸然进谏,如果新立的皇帝是自己深交的主子,就官运亨通,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如果是和自己有阻隔的新立皇帝,自己就面临革职、流放,在悲愤中死亡。所以说立帝王一事比天大,比地远,大臣的心都在嗓子眼里放着,只差一点就从口里跳出来。不过大臣们要在一定的时候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要坚持到底,当仁不让,或者决一死战,刀刀见血,直到达到自己和同仁的目的。他们看出来了,今天的皇帝立位,主要在向太后一方。向太后如果坚持到底,对曾布、蔡卞等僚臣有好处,而对宰相章惇等大为不利。
这时候,向太后对群臣大声说道:“申王不可以立,就是端王了,其他大臣们有什么异议?”
章惇急不可耐地大声重复:“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宰相章惇的对立面的、知枢密院士曾布一看曾经使自己受压的宰相章惇,坚持不同意,反对和自己有深交的端王进主皇位,便大声叫道:“宰相,不能对向皇后和满朝文武无理。皇太后一心立端王为帝,是有充分理由的,不能宰相说了就算!”他认为自己职位高悬,还怕章惇不行?接着又来一句:“支持端王入主大宋帝王位置,一切听向太后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