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70
作品名称:难忘的记忆 作者:梦想王西庆 发布时间:2020-10-07 09:26:02 字数:4421
70、走进煤矿(三)
我们工作在这既紧张又繁忙、噪音又大的巷道口上,从钢丝绳上拖回来的重煤车,和我们挂出去的空煤车距离是不一样的。我们挂出去的空煤车,都有距离限制,一般是七八米、十米左右挂一组空煤车,而回来的重煤车,且不是这样,有时前面的一对煤车和后面的煤矿连的很紧,这就造成了我们工人们摘挂钩的困难。那些空煤车到了下面的工作面以后,装上煤炭从小巷道的“山下”,通过钢丝绳运送上来时,有时那一组和一组的煤车连接的距离有近有远,到了我们大巷道口以后,有时距离间隔竟是两三米,甚至是两组煤车连在了一起,如果不及时停车或摘了挂钩,就会把钢丝绳折断,造成重大事故。
产生这种情况,我想不外乎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人为的,因为下面工作面出的煤很多,且在下面不仅仅是一个工作面出煤,而且有好几个的工作面正在出煤,也有掘进队在出煤,这就造成了混乱,煤车在钢丝绳上挂钩不均匀是常有的事,另一种情况是,下面的运输工人没有挂紧铁钩,煤车在行走的过程中,钢丝绳上的挂钩,它有可能往后移动,造成了两组煤车连接的很近,甚至连在了一起。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巷口上面摘钩的工人们,应该立即作出正确的判断,及时地停车或快速摘了煤车上的挂钩。(自动停绞车的按钮就在我们工作面头上拉的铁丝上)
我当班的一位老工人该轮到他摘钩了,看到这种情况,在这紧急之下他没有及时地停车,更没有及时地摘了挂钩。那挂着铁钩的煤车,在钢丝绳的作用下继续在道轨上行走,其结果,煤车在过弯道的时侯,挂钩连着的钢丝绳在一瞬间,和拐弯的道轨撞出了火花,一下子就把正在直线行走的钢丝绳折断了。
在当时,你再看那折断的钢丝绳,连同那一辆辆快要到达大巷道口的几组煤车,在折断钢丝绳的作用下往后,往山坡下由慢到快的逐渐退去,一瞬间就看不见了,消失在下坡的小巷道的黑暗之中,不一会就听见小巷道下面,一阵阵闷声闷气的响声,逐渐传到了我的耳朵里。
当时我想,坏了,坏了!真得是天塌下来了,那下面煤车和空车一定是在一千米距离内、在峡小的巷道上,撞得堆成了一块块的积木,绞在了一起,而那小巷道支护的木头一定也撞倒了不少,顶棚一定也是塌下来很多的煤矸石,如果是小巷道之间要有人行走的话,那还不知道会怎么样。
就在这紧急关头,全体运输工人包括我们这些知青学生们,在第一的时间里,戴上头灯,冒着顶棚塌方的危险,下到漆黑的“山下”去抢救事故。果不出我所料,下面真的是成了一锅粥了,你看那回来的煤车和去的空车绞在了一起。这还是在距离我们大巷道口不到一百米距离内发生的情况,要是在巷道里面,在这长达一千米的运输线上,还不知道是成了什么样子。
当时在巷道中正好没有人行走,没有发生伤亡事故,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我们下去以后,那堆集起的矿车几乎把整个小巷道的风口堵住了,那挤压出来的强风,加上煤尘,吹得你简直是睁不开眼睛。更不用说那小巷道已经被煤车一个个堵死,车上的煤炭也撒的到处都是,交通也遭到了重创,人员进出都很困难。
在这关键时刻,我们的领导来了,抢救的工人同志们也来了,我们都是冒着塌方的危险,一个个的顶着眼睛睁不开吹过来的强风,冒着摞起来的煤车随时倒下去的危险,去一点点的清理、处理着事故。
那些煤矿工人们各负其责,有检查电缆的,有把支架撞塌后从新支起来的,有清理塌下来的煤矸石的,还有接钢丝绳的。在这个峡小的巷道空间里,在这千米的距离内,我们的工人和干部们都是各负其责,抱着同一个目的,就是要把今天的损失降到最小最小。
我想我们今天的高产泡汤了,确实是泡汤了,不光我们这个白班出不来煤,恐怕下个班,下下个班也出不来煤。今天高产四千吨煤的产量成了泡影。在当时领导曾给我们算过一笔账,一斤煤炭生产三斤化肥,一斤化肥生产三斤粮食,可想而知,那四千吨煤炭要生产多少吨化肥和粮食呢?
最辛苦的还是我们运输工人,在我们一点点抢救事故的过程中,还是很谨慎的,在这里,如果稍微不慎,稍微粗心大意就要出人身大的事故。
想一想那些空煤车和重煤车在小巷的道上之间,而且有的还是在几十度半山坡上绞在一起,且有的地方,煤车还把支架撞塌,我们在那峡小的空间里处理事故,难度是可想而知了,那些一吨多重的空煤车,和装了一吨煤的重煤车,那都是要凭人工一个个的摆平、抬到轨道上。在有上下坡的地方,并且还得给煤车暂时打好“眼”,在没有接好钢丝绳以前,在没有把铁挂钩挂在钢丝绳以前,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想一下,在那几十度的坡上,把一吨重的空煤车或重煤车突然放到道轨上,如果一时没有打好“眼”。那会是什么情况。那煤车要是从半坡上溜下去之后,那下面的那些抢救事故的工人们就遭了殃了。对于那些重煤车,我们很多人用撬棍搬不动时,只有把里面的煤,一点点的铲出来。
在经过了几个小时的奋战以后,接班的工人来了,我们下班离开的时候,才感觉肚子已经饿了,中午的烧饼还没有顾得上吃。
我们经过几个小时的拼搏,处理着事故,接班时,又累又饿的我们迈着沉重的步子,顶着坑下的强有力的冷风,沿着四十度的陡坡吃力地向上爬着,快走到我们挂钩的地方以后,我远远地回过头望去,看见下面的小巷道里面矿灯来回一闪一闪的,那些接班的工人和我们一样,也是在不知疲倦抓紧地处理着下面的事故。过后了,矿领导为了教育大家,吸取深刻的教训,给那个老工人记了留矿一年查看的处分。
两年以后,我们这些当时有文化的知青们,被分配到矿井上一些技术部门工作,我也分配到机电科修配厂当了一名技术工人。在车间工作的三四年间,我系统地学习了机械制造、机加工,汽车修理等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在这期间我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半个世纪过去了,煤矿工人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他们永不停息的精神,始终都是我今后前进的动力。
······
在第二天,阳泉矿务局发生死亡事件的消息很快传开,真是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原来就是我曾经工作过的三矿,夜晚我们在儿童公园看电影的时候,在阳泉市最大的俱乐部里,有两千多人看电影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大爆炸,致使看电影的群众当场有32人死亡,44人重伤,近百人轻伤,这起震惊全国骇人听闻的爆炸事件,解放后就很少发生过。当时,使整个有上万名职工的矿山,人们一听到爆炸二字,就惊恐万分,处在了重度的阴霾之中。后来我从三矿同事中才打听到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在1981年7月22日的那天晚上8点多钟,就在我陪着爱人和孩子,在阳泉儿童公园看电影的时候,在同一时间,我曾参加建设过的三矿工人俱乐部,在演电影《梅花巾》时,突然发生了巨烈爆炸,致使很多人倒在了血泊之中。爆炸发生后,他们俱乐部全体工作人员,在一个多月时间内没有让回家,集中起来住进了学习班学习,配合上面来的人调查。
当时公安部派下来好多各地破案专家和刑警人员,这其中包括对敌斗争,有丰富经验的广州市公安局刑事专家,他们当时怀疑,是不是有台湾的国民党特务在搞破坏。在侦破这起大案要案当中,公安部门的同志们始终坚持在第一线工作,为了破案找到线索,他们在俱乐部爆炸现场,对那些很多无名尸体,进行了分类,整合,化验,处理,还要冒着夏天的酷热和尸臭的味道。
据史料记载,侦破人员勘查的时候发现,爆炸物是在25排2号座椅的上面爆炸的,也就是说,炸点是在2号座位上,因为地上有好多的弹着点。现场还发现有雷管的残屑和电池里面的碎片,这确定了爆炸物是用电引爆的,也就是犯罪分子自己用手把电路接通,凡是用这种方法引爆的,犯罪分子也都被炸死在里头,他是跑不出去的。
因在当时是大热天,阳泉市从冷库运来的冰块不够用,不得不急速从太原调过来大量的冰块,以防爆炸后俱乐部的尸体腐烂,给侦破工作带来困难。
这个制造了爆炸的神秘人物是谁呢?经过许多天办案的专家反反复复的调查访问,他们对尸体的化验,对重伤员的调查,终于查到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线索:在众多尸体当中,有一个25排2号的尸体整个脸部炸的没有了,在炸点的坑里找到了一个金属片,金属片在爆炸的一瞬间会迅速变软,在变软炸飞的一瞬间,又会将人身上的一块软组织炸的卷飞,这块软组织,就是当事人身上的一块肉,经法医查明鉴定,这就是人体大腿上的“缝匠肌”。也就是说,罪犯分子是把炸药放在腿上引爆的。在死伤的所有人当中,只有一个人的大腿上缺少了“缝匠肌”,且血型也一致。这就断定了在炸点25排2号位子的,这个缺少了“缝匠肌”的无名尸体就是这场爆炸的制造者。
那么这个人会是谁呢?在爆炸前,罪犯分子的活动肯定是会有人看见的,会有蛛丝马迹的。而爆炸发生的瞬间,死的死,伤的伤,在黑暗之中人们都跑光了。警方采取了滚雪球式的访问方式:首先找到是谁在当天晚上看电影去了,本人坐在哪个位置,还看见谁也来看电影了,坐在什么位置上。公安人员把所有看电影的幸存者都一一访问到,然后将他们一一还原定位。
在后来办案人员的采访中,了解到搞爆炸的人是个独生子,自从俱乐部爆炸出了事以后,家里再也没有找到他。通过调查了爆炸事件的前前后后,终于知道了这个人为什么要爆炸的经过。
原因其实很简单,他搞了一个对象,只因两人脾气性格不和,是对象和他弄翻脸吹了,他气不过,那天晚上想约了他的对象一起去看电影《梅花巾》,是准备要同那女的同归于尽。年轻人没有充分想到自己的生命是多么的宝贵,但侥幸的是那个女的没有去成,他当时还从坐位上出去了一趟,就是看那女的来了没有。
而无论那女的来不来,他都抱着必死的一条心,反正都不想活了。当电影《梅花巾》刚刚开始的时候,谁能想到看电影的许多人,他们的人生道路就即将结束。
我对于在这次大爆炸中遇难的人们、我的同事、朋友,表示最沉痛的哀悼,对于他们的亲友表示亲切的慰问。特别是对于公安刑警人员的付出感到由衷的感谢,尤其是对于那些战斗在第一线年轻的女公安战士。对于那些受了轻重伤的伤员来说,矿务局积极地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去抢救,并且从外地还派来了很多专家,使很多重伤员都脱离了危险。
对于那些制造爆炸的人,我是深感痛恨的,致使很多人都跟上你殉葬,毁灭好多的家庭。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对于三矿工人俱乐部的爆炸事件已经是淡忘了,这里当初来看电影的人们,依然是人满为患,虽然俱乐部爆炸以后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增加了一些制度,进去看电影不让随便带包,但对于当初看电影时,经历过发生大爆炸的人们来说,心中好像是存在着一股厚厚的阴霾,久久地不能散去,叫人们永远地定格在了《梅花巾》电影上,就像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一提到梅花二字,总会和当时流行的反特故事“梅花案件”联想在一起。就像是我看到过的当初,震惊全国的优秀反特故事片《徐秋影案件》电影一样,它在我心目中充满和产生了对敌特的恐惧心理。
那《徐秋影案件》曾经发生在松花江边上的那个真实的案件。后来,人们终于发现了那是一宗流血的冤案,虽然几十年后电影里的“凶手”被定为错误判决,宣告无罪,走出了监狱。这一案件被审理案件的法院推翻了,但当时电影里面的故事情节,在我从小的心里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就像三矿俱乐部发生的大爆炸一样,使我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