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流金岁月(1)
作品名称:陈年 作者:宣门寺卿 发布时间:2020-09-30 13:24:37 字数:4829
人世间,有的人活着叫生活,而有的人活着叫生存!
----题记
晏子初当初喜欢林枫唯一的理由,是因为林枫身上的味道。
2008年,经济危机横扫世界各地的时候,晏子初所在的单位汇丰公司,一家与钢铁行业息息相关的民营企业,却逆风而上,开始招聘新员工。那时,晏子初每天的工作依然很忙碌,工作环境依然很平静,循规蹈矩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却很突然地接到总部通知,从即日起临时负责汇丰公司的企业管理工作,而在此之前,他不过是个会计。
一九九六年,晏子初大学毕业。那年,恰逢大学生包分配制度改革,他们将是顺宁市公招最后一批包分配的大学生。出身农村的他,在晋州念的财经大学。四年大学生活,让他慢慢喜欢上城里的生活节奏,自然希望毕业后能留在城里工作,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想法,做为乡村教师的父母,也一直希望他能够在城里工作,渴望他将来能够飞黄腾达,而且这种渴望,恰恰在这个时候,变得有些可能了。
在晏子初大学生活最后一年的春节期间,一直沉浸在农村平静无痕生活中的父亲,很意外地被邀请到城里参加同学聚会,也很意外地遇见了时为顺宁市国税局副局长的小学同学。而这场同学会,恰是由他而起,恭喜他从区级一把手局长升任市级二把手。同学见面很是热情,相互聊着陈年往事,家庭工作情况,晏父一向沉默寡言,来之前晏母一再叮嘱不要乱说话,而几杯酒下肚,局长夸夸其谈起来,说得自己家庭事业有成,能力无限,眉飞色舞,得意洋洋,让晏父眼睛为之一亮。轮到晏父敬酒,他没有说农村生活艰难,只是说孩子念大学不容易,继而谈到了晏子初就业问题。在众目睽睽之下,国税局局长很热情地说晏子初的工作包在他身上,进入国税局易如反掌。晏父是个乡村教师,为人实在,听了局长的信誓旦旦,自然相信。回来之后,和晏母说起此事,晏家自然欢喜万分。在后来的几个月里,晏父很不见外的经常送些土特产给局长家,而局长及局长太太总是很热心收下,对于晏子初就业问题,总说没问题,直到分配前一个月,局长出国考察,临行前还特意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说放心,等他回来一切都好。在晏子初后来回忆的时候,他认为这个电话恰恰是一种暗示,而晏父却没有懂得其中的奥秘,晏父信心满满地等着消息,在他自信情绪带动下,晏子初也在温习大学时候学的税法知识,憧憬着将来如何工作。人们总能在夏日的傍晚,晏父披着外套,慢悠悠走在村里唯一的土路上,嘴角带着笑,手里卷着旱烟,到小学校的值班室里,伴随着那台嗡嗡作响的电风扇,和那群老伙伴们聊着国家大事,烟雾缭绕当中,许多人都能看见晏父熠熠生辉的眼神,那里面满是欢喜和骄傲。而晏母是一个内在的人,多年老师的身份,使得她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大儿子和女儿考的都是师范院校,毕业后做了初中老师,而今小儿子即将进城,做名国税干部,这样晏母发至内心地高兴,时常欢喜着和邻居聊天,晏子初即将踏入国税机关的消息很快在家周围传扬开来,乡邻们对于晏家未来的国税干部,相当羡慕。
而做为国企干部的老舅,有着多年的社交经验,当他得知后,却对于晏家的事有些不安,如今的年代,不花钱就能进政府部门,简直有些天方夜谭,他委婉地和姐姐说起自己的担忧,而同样身为乡村教师的晏母却信心满满,说不会让局长白帮忙办事,事成之后,一定重重酬谢。老舅没有再说什么,他知道姐姐姐夫都是厚道人,生活的拮据,眼界的狭小,注定外面的潜规则对于他们来讲,过于陌生与不适应。或许,有的事就会按照希望的来,但见惯市面的他,深知这里面的水太深,不禁为外甥就业问题变得忐忑不安起来。
局长在大学生分配工作前,出访没有归来。刚开始,晏子初还是很耐心地等着局长归来的消息,而经常来往的大学同学纷纷领到工作分配单,无形当中让他有些着急。晏子初毕竟年轻沉不住气,觉得局长会安排好一切,晏家也由平静变得躁动起来,最终,晏子初还是在烈日炎炎的午后,到市人事局报到了。工作人员微笑着接过他的派遣证,继而在厚厚的登记簿上,寻找着他的姓名。晏子初信心满满,脑海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当他取得分配单子时,顿时就傻了眼,那根本不是什么国税局,而是一个企业局。晏子初慌不择路地去了局长家,局长太太看了分配单,看一眼脸色苍白的他说,等你局长伯伯回来再看看吧。
晏子初几乎垂头丧气一样回到家,甚至都不愿搭理那些好事儿乡亲的招呼,而他带来的消息让全家顿时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母亲诘问父亲究竟怎么回事?一向胸有成竹的晏父不知如何回答。沉闷的夜色,闷热的空气,晏家几乎所有人都没有睡好。第二天一早,晏母毫不犹豫地去了局长家,和局长夫人见面显得有些尴尬,晏母没有办法,直接说孩子不容易,农村进城本身就是一道坎,进这么好的单位更是难上加难,既然有局长这么一层关系,而且把所有的砝码都押在国税上面,就请多多帮忙,事成之后,定当重谢。并说晏父老实,不懂城里办事规矩,往日欠妥之处,希望能够多多包涵,话里话外,带着一丝对于局长的失望,局长太太是个有心计之人,听完之后笑着说,等局长回来,就会有办法解决的,现在着急也没有用。晏家又等了半个多月,局长终于回到了顺宁,晏父小心地领着晏母去了局长家,依旧拎着些土特产。局长显得更加冷淡,和以前的热情大相径庭,无论晏母说什么,只是说国家政策变了,国税不直接接收大学生,只能将来通过考试录取,并说除非自己儿子才可以进去,这也是照顾税务系统干部,别人的都不行,而且很快下了逐客令,说自己刚从国外归来,要去打球,会会老朋友们。逐客令既然已经下达,晏母知道此事无望,强忍住伤感,很理智地告辞出来,临行前,还是把土特产留下,说:“我们是农村人,不懂规矩,但这次教训会让我们记住,我们有信心生活的更好!”
二人出了局长家,晏父彻底没了精神,晏母没有怪他太多,直接去找自己的弟弟。弟弟听了姐姐的话,沉默良久,说这年头都是先送礼,后办事,晏父太过实在。晏母希望弟弟想想办法,帮晏子初找一个好的工作。弟弟自然答应,说看机会。夫妇二人谢绝了弟弟的午饭,沉重的思想负担,让他们漫无目的地走向了繁华的街道。晏母想着晏子初,非常优秀的孩子,却找不到好的工作,心里异常难受。在闹事区看见一个算命的先生,围观的人很多,不觉心思一动,便上前为晏子初算了一命,先生排了晏子初的八字,闷着头说道:“这孩子命里带官,经常和官场打交道,但不会是官,不过为人坚强,白手起家,四海飘零。为人聪明,易犯桃花。中年之后,大发之命。”又默默看了夫妇二人说,“劝劝孩子,过去这几年就好了,你们也要保重身体!”晏父很是高兴,说晏子初还是不错的。晏母却很冷静地说,这孩子看来命挺苦啊!我们能帮他到哪就帮助他到哪吧!
后来,凭借老舅的多年工作关系,晏子初分配到一家国有企业财务工作。在那里一待就是八年,国有企业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转型,这家曾经辉煌的企业,在一个又一个厂长的不懈努力下,八年里慢慢衰退,直到破产清算。当新任的清算组组长看到晏子初时,很惊讶地说:“没想到这里还有这么年轻的人……”八年里,在晏子初身上发生太多的事,在这里他认识了木子,二人处了三年,才买房结婚;父母的相继过世,三十三个月没有开支……正如晏子初后来的话:“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在我二十六岁之前都经历了……”
“出人头地”这句名言,在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几千年!激励着那些社会底层不甘于人后的人们。然而历史却总在证明着,出人头地有时候是很难的。
晏子初家族是有名气的,不仅如此,母亲的家族也是纯正的满族贵族。晏子初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讲家族的往事,跑马占地是满清贵族的特权。传承了好几代人,母亲的祖父,依旧叫着满族人名字。家大业大,门风显赫。直到父亲那代人,才匆匆改了汉姓。
时代的变迁,让旧有的贵族没落。新生的政权,让人民开始了扬眉吐气地生活。然而,太平日久,世风日下,虽然我们不愿承认,但也不得不承认,许多事情有时候已经不能用为什么来回答了。
晏子初当初学得是财政专业,这在九十年代是个很了不起的专业,以至于晏子初去高中取录取通知书时,老师都对他客气了许多,说他选了一个很好的专业。更有甚者,母亲的同校一名老师,每每在晏子初大学放假回家,总会来看望。言里话外,认为晏子初一定能出息。
那时,母亲是骄傲的。她一直在憧憬着儿子的未来,将会无限美好。甚至在城里上班的舅舅,都认为这个外甥,最差的就业,也就是回到县里财政局上班。而事实却是,晏子初哪也没去上。更为可笑的是,母亲同校的一个不学无术的司机,竟然调到了财政局上班。
当晏子初最终去了设备厂上班,所有的人的态度,开始变得暧昧起来,继而是一种嘲讽。晏子初上班失落,同样让父母面上无光,那位老师不再前来探望,在以后某些公开场合,往往借着酒劲,教育着晏子初父亲,“办工作这种事情必须有人,找人就得花钱!”言里话外充满了讥讽……母亲能感觉到嘲笑和同情,但她却又无可奈何。晏子初父亲就是一个农村老师,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农民。曾经把那么大的希望寄托在同学身上,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儿子惨痛的教训,不仅让晏家在村里、学校丢了脸面,而且让父母在四十多岁的时候,终于渐渐明白,出身决定着命运!
在设备厂的八年是艰难的!
那年11月份,晏子初一早坐车从乡下来到市内,到设备厂组织部报到。那时,设备厂的管理还算严格,晏子初满心欢喜地告诉拦截他的门卫,他是新毕业的大学生,来设备厂报到。门卫不耐烦地看他几眼,嘟哝道:“又来了一个!”挥挥手,示意他进去。厂区看上去很旧,但进出工厂的人很多,盘旋在工厂上空“嗡嗡”的机器鸣叫声,说明这个设备厂生产状况良好。接待晏子初的是一个老女人,自称组织部张部长,很随意地把报到单扔在桌子上,上下打量几眼晏子初,说:“回家等通知吧!”晏子初不明白怎么回事,这里又没有认识的人,便留下父母学校的电话,自己则还是很老实地回到家里,静静等通知,不想等了一个来月,音信皆无。期间,晏子初主动去了几趟设备厂,组织部长总是以各种借口推脱,迟迟不给晏子初安排工作。往往是晏子初满怀希望而来,却失望而归。母亲看在眼里,万分焦急,找到弟弟,说了情况,感觉是组织部长索要好处。舅舅明白姐姐的心思,当初晏子初往国税办工作,就是因为太实在,不懂得给人家送礼。如今想到这点,想想觉得可怜,舅舅找到接洽人联系,确实是无处安置工作岗位,但人既然已经接受,就是设备厂的职工了。这一次没有白找,晏子初很快接到通知,正式到财务处上岗。
刚到这里时,设备厂红红火火,恰逢春节前,从晏子初每天喝得醉醺醺的样子,晏家上下多少还算宽慰。虽然没有进入国税局,但国有企业还是不错的,儿子肯定能干出一番成绩的。
不想第二年开始,青徐大地上刮起下岗之风,设备厂开始走了下坡路,继而一蹶不振。当初,得知这个企业亏损,父亲看着忧心忡忡的儿子,唯一安慰的话,就是“亏损企业还能总亏损呀!”这也许是不经历世面的一种写照,但于农村人眼中,又能要求他们认识到什么程度呢?现实就是这样残酷,亏损永远持续下去,尽管八年里,这个企业试图改变,搞了改制,结果换汤不换药一样,仍然亏损不前。第五个年头,又利用地理位置,办了一个建材市场。初期很红火,惹得许多人都想进入这个市场工作。财务处退休的退休,调离的调离,晏子初原本以为自己会被安排进去,结果自己依旧苦守着设备厂财务处,每天在空旷的办公室里,几乎没有人想到,只能静静坐着,甚至一天一个人影都看不到进来。
工资基本不发,唯一的来钱办法,就是报销一些票据,晏子初又非常实在,恪守职业道德,无非报销一下车票、学习书本费之类的,甚至暖气费都没有报过。靠着木子的工资,晏子初渡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三年。那时,设备厂最流行的话,就是“生存”!许多工人下岗,有的人一辈子依赖这个企业,企业不景气,逼得他们不得不自谋生路。
设备厂门口的大街是条繁华的商业街,不知不觉多了许多拉脚的工人,继而看澡堂的,值夜班的,最让人无语是,父亲是澡堂看箱的,女儿却是楼上按摩的,有时候,父亲要含着泪,带着笑,看女儿被客人欺负,甚至坐上客人的车,那种场面,让人听了都觉得痛苦!
我们在努力提高生活质量,其实有多少人,在为了生存而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