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江河日下>第十五章 孤山论字

第十五章 孤山论字

作品名称:江河日下      作者:淡水河边      发布时间:2020-05-03 08:59:16      字数:10866

  在烟波浩渺的虾湖中,有一座面积只有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小岛,也许是湖中只有这一座四面环水的小岛,岛的名字叫孤山岛。
  直白的岛名寓意着小岛的孤独、孤单、惟一,自从东晋有一个云游的和尚登临,在岛上修了一座名叫冷山寺的庙,这里便有了人气和香火,从此孤山不孤。
  千百年来,敬拜佛祖的人们划着一叶一叶的扁舟,在云蒸霞蔚中,自岸上划行半个小时,到庙里敬香拜佛,在岛上游览休闲。
  冷山寺山门的右侧有一块重达上百吨的石碑,上刻有模糊不清的古文字,人们就是通过这块立于唐朝的石碑知道了寺院已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
  如今的冷山寺香火旺盛,游人如潮,东晋的痕迹经过历史的打磨早已不在,留存下来的只有口口相传的片段似的传说。
  虾湖向南流入长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条件使之成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从军事考量,湖中的孤山岛尤为重要。相传,每到朝代更替的历史环节,孤山岛便成了演练水军的大本营,甚至是刀戈相向的主战场。
  硝烟四起,杀伐阵阵,每一次孤山被战争的喧嚣和血腥打破宁静的时候,冷山寺都难逃厄运,历史上数度被焚毁,数次僧去庙空。
  残酷的战争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也摧毁了有关于冷山寺的所有文字记载,使这个在孤山岛存在了一千八百多年的古庙的历史略显苍白。
  孤山的最高处有一座七层塔,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有文字记载,虾湖方圆一百里在建塔之前没有出过状元,于是有贤人上书知府,书中言说“孤山尖一尖,虾湖地区出状元”。
  知府乃一廉明地方官,是文化底蕴厚重之人,欣然同意。筹集资金,选一良辰吉日开工。
  不想,塔修建至第四层时,发生地方揭竿造反之兵乱,工程被迫停工,这一停就是三百多年,当初修建的四层塔身早已成为残垣断壁。
  到了晚清,曾在科举路上写下“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李鸿章在虾湖地方官的建议下决定重修宝塔。
  在翰林出身的李大人的监督下,宝塔仅用了八个月便矗立在了最高处,李大人亲自起名曰文峰塔,并期望虾湖地区因此塔的护佑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有意思的是,自塔修建完成至经袁世凯、张之洞于1905年上奏获准的废除科举制度的1906年,虾湖地区也没有出过状元。
  如今,文峰塔高高伫立在孤山上,俯瞰着美丽的虾湖水,与古庙冷山寺遥遥相望,一塔一庙,护佑着小岛和虾湖,它们是孤山岛和虾湖历史的守护人,是中国文化的两个美丽的符号。
  
  星期六上午,张伟昌陪同他的老师A省书法家李学驱车40公里来到了虾湖渡口,吴志红、陶涛、庹志刚等人早已在那里等待两人了。
  队伍中少了杨天水,自调任奉复公司财务总监一职后,因距离B城三百多公里的路程,他很少回B城,参加文化聚会的次数亦逐渐减少。
  张伟昌将大家聚拢在他和李学的四周,向大家介绍着老师:“这位便是我的书法老师,A省著名书法家李学大师。”李学向大家招手问好。
  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向李学老师问好,并分别作了自我介绍。
  身材瘦削,一头浓密黑发,一米七十多中等身材,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身穿一套休闲服,脚上穿的是一双白色登山鞋。四十多岁的李学言谈举止中透露出学养深厚的特殊气质,令大家肃然起敬。
  张伟昌严肃地说:“今天我请来了李老师,他是中国著名书法家,也是文化名人,学识渊博,谦虚低调;你们一定把握好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李老师谈书法和文化,积极地向李老师请教,明后天交一篇作业文章,谈收获和感受。”
  李学接过话茬:“‘教大家书法和文化’是折煞我了,我只是喜欢写字和读书罢了,今天只是互相沟通,希望我们一起纵情山水之间,举行一次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的学习活动。”
  一行人马从停车场步行至渡口,登上了游轮,向孤山岛进发。
  晚秋的虾湖烟笼寒水,天朗气清,波光潋滟,白鸟云集,大海一样巨大宽广的湖面映入眼帘,一眼望不到边,只是微风之下,波澜不惊,似在提醒身在此中的人这不是海,这是一湾流向长江的大湖。
  大船在水中缓缓地航行,如一只巨大的手掌轻轻拨动略不平静的水面,留下一道美丽的白色划痕。浪花翻滚的一路上,浅底的鱼儿欢快地冲上水面,极尽所能地向高处蹿蹦,呼吸着激烈水波中的高浓度氧气。
  无数鱼儿的跳跃交替无序,像一个个优美的流动曼妙的音符,在大船后面的湖面上闪现,一首大自然最美的歌在虾湖的怀抱中快乐地唱响。
  站在大船的顶层甲板上,就能看到20海里之外的孤山岛。人的肉眼所及,只见文峰塔不见冷山寺。小岛在湖面的氤氲中朦朦胧胧,喜好遐想者称之为神仙居所,人未到,心早已飞到了岛上。
  张伟昌陪同老师李学站在甲板上,两个人一边欣赏风景,一边规划着登岛后的活动内容。
  “李老师,你的讲解分成两部分,第一是中国书法历史,第二是如何练书法,您看可以吗?”张伟昌礼貌地问老师。
  李学回答:“可以,这两点足以引导你的一些手下开始学书法了。”他话锋一转,“最近一个月我一直在工作室写书法作品,一次楼都没下,今天难得休息一天,到自然界中放松一次心情。你的提议非常好,我们在山水中交流学习,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李学名声远播,在文化届德高望重,却很少参加活动,商业活动、新闻采访、酒局应酬他一概拒绝,并非清高,而是淡泊名利的他不喜欢在公众面前频繁露面,低调是他性格的重要一部分。例外的是每年春节前他会带领弟子们到B城的中心广场义务为市民写春联,分文不取,免费赠送。每年在写春联的活动现场,市民们以取一幅李学亲笔书写的春联为幸事,人太多时,当地派出所怕出安全事故,派警力到现场维持秩序,方能保证李学率领弟子们开展的公益活动顺利举行。
  张伟昌谦卑地对老师说:“那就辛苦老师了。”
  “没啥辛苦的,我只是用嘴说而已。传承和传播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是我们这些文化人应尽的义务,否则,没有传播和继承,书法怎么发展?文化怎么发展?一个人光有文化还远远不够,还要有高风亮节,要有传播、教授文化的具体行动,才是对祖宗留下的文化的敬重,才对得起腹有诗书的文化人的称号。所以,你今天的规划非常到位,我乐于与你和你的手下们交流。”
  
  大船缓缓靠岸,这一拨人陆续踏上了孤山岛。虽是深秋,岛上却是葱绿盎然,偶有落叶乔木夹杂其中,泛黄泛红的叶片装点着主色调绿色,别有一番景致。
  沿着石板小径,在张伟昌和李学的带领下,众人步行至半山腰竹林环绕的竹林茶舍。
  一幅并不太大的招牌上书“竹林茶舍”,张伟昌说:“看见没,这是李学老师的字。”大家定睛一看,果不其然,招牌的落款是“甲午四月李学”。
  张伟昌继续说:“我之前多次来孤山,每次都到这里歇脚,泡一壶山茶,慢慢的就和这家茶舍的主人老范相识相熟了。茶舍的房子桌子椅子均取自孤山的竹子,与自然融合得十分完美,单单缺少一块有文化底蕴的匾。于是,我就请李老师给写了一幅,就是面前的这个招牌。”
  李学说:“原来竹林茶舍就在这里呀,你没有提前跟我说。”
  张伟昌回答:“李老师,我是想给你一个惊喜,让你高兴高兴。”
  李学笑着说:“在这个我从来没有到过的小岛上看到我写的字,确实令我很惊喜。走吧,大家边喝茶边探讨中国书法的历史。”
  茶舍掩映在密密的竹林之中,全部由竹子建造,不大,只有四张小桌供游人喝茶休息。主人老范四年前退休后,与老伴在这里经营竹林茶舍。老范多才多艺,擅长演奏二胡、唢呐、手风琴,有一幅好嗓子,能唱歌和黄梅戏。每天,老范就在茶舍表演,一来娱乐,二来招徕茶客,乐此不疲,给这间原本微风穿林打叶、舍内茶香漫漶的小屋增添了人文之趣。
  老范见张伟昌领着一帮人进来,连忙停止二胡演奏,上前打招呼:“张总,今天有闲情逸致,到我茶舍,欢迎欢迎。”
  张伟昌礼貌地问候老范,并对老范介绍说:“这位就是为你题写牌匾的著名书法家李学老师,是我的书法启蒙人。”
  老范满脸笑容,握住李学的手连说感谢。
  
  两壶孤山岛野山茶,张伟昌、李学并坐在上座,大家围桌坐成一圈,一堂生动的中国书法历史课开始了。
  “大家谁知道中国汉字的历史有多少年?历史上记录的最古老的汉字是什么文字?”李学以提问的形式开始了这堂课。
  吴志红抢先说:“是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吧,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去过殷墟,那些刻着龟壳上的文字我一个都不认识。”
  “不对!”李学斩钉截铁地回答。众人面面相觑,谁也回答不上来。
  “不问大家了,我来讲吧。”李学点上一根烟,“中国汉字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大汶口文化曾经出土过一件黑陶尊的器物,尊体上刻着很有意思的符号,上面一个圆,像是大太阳,中间是三根曲线组成的不规则三角形,最下端是山的形状。这几个符号组合在一起,意思应该是太阳从山峰、云端或海平面升起,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达成了共识,这一组符号应该是汉字的‘旦’字。至于甲骨文,是大汶口文化两千年后的文字了。我们中国的汉字历史悠久,在出现毛笔之前,都是刻在器物上的。
  “最初,祖先们用绳结记事,那时还没有文字,你们看现在的中国结,可以将一根绳子打成千变万化的结,打成‘吉祥’、‘寿’、‘福’等各种文字形状,。我们可以展开丰富的遐想,现在的中国人喜欢打中国结,这个情结是否和祖先绳结有着密切的关系?
  “《淮南子本经训》有言: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史料上都说汉字是由仓颉发明的,出土的器物上按年代列,逐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简单符号,也许,这些符号就是记载中仓颉造的字吧。
  “现在的很多人都知道‘书画同源’这个观点,却不一定清楚其来历。唐朝有个张彦远写过一本书《历代名画记》中写道‘同体而未分’、‘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无以传其意,故有书’。什么意思呢?就是书画同源,看见了一个东西,很想记下来看见了什么,就画了一幅这个东西的画。想表达真实的意思,就有了文字。”
  李学呷着一口茶,继续他的讲述。
  “甲骨文和金文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是书法,直到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的出现,中国的汉字才开始了书法时代。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散氏盘》等。唐朝时陕西发现的《石鼓文》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字是西周宣王时代刻在石头上的,是中国石刻之祖,记录的是游猎、行乐的四言韵诗,其上的书法文字是由大篆转变为小篆的过渡体。
  “接着,一个伟大的书法家出现了,这个人是秦朝的丞相,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及巩固政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反对分封制度、提倡郡县制,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谏逐客令》。”
  没等李学说完,陶涛插话道:“李斯。”
  “对头!李斯的文字都是刻在石头上的,内容都是秦始皇巡视疆域、立碑记功的文字,去掉了大篆字繁琐的装饰,书写更方便了,线条结构更美了,中国的文字和书法在李斯的推动下向前迈了一大步。李斯留下的碑刻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碣邪台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至今仍有很多习书人在写李斯创下的小篆书法。
  “教科书上谈到毛笔,都说是秦朝大将蒙恬造的。传说蒙恬驻守边疆,经常向秦始皇通过文字报告军情,当时的文字是用刀在硬物上的,费时费力,遇到紧急情况时特别耽误事。一次,因军务火急,蒙恬急中生智,从一个士兵的抢上扯下一块红缨,用竹竿绑上,沾着我们不知道的颜料,在布上写字,使写字速度大大加快,军情传达效率飞速提高。后来,蒙恬又将毛笔改良,狼毫、羊毫相继出现,所以,现在的制笔业都将蒙恬视为发明者、鼻祖、祖师爷。1954年,在长沙挖掘的一处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直毛笔,否定了蒙恬是毛笔发明者,学界普遍认为,蒙恬只是制作大师,并非发明人。
  “秦朝虽短命,但对于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却很重要。李斯简化了大篆,成为了小篆。同时,在地位卑微的小人物群体中,为了加速处理太多写在竹简上的文件,进一步简化了小篆,破圆为方,确定了汉字以水平垂直线条为基本元素的方形外形。后来,统治者接受了方便简单的字体,简单、实用,这就是秦隶。
  “秦隶是用毛笔写在竹简上的文字,还没得到充分的发展,秦朝就灭亡了,因此,隶书的巅峰是在之后的汉朝。书法有一个专用术语‘波磔’,是形容汉隶的水平线条的飞扬律动,也叫‘蚕头燕尾’,借鉴了建筑的美,其形如同中国建筑里的飞檐,很美。比较有名的碑刻有《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被历代书家最为称颂的是东汉的《石门颂》,笔势恢宏,开张跌宕。”
  
  “接着,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家都该知道我讲说了吧?”李学问道。
  “王羲之。”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王羲之,怎么说呢,他是中国书法史和中国文化史的神话,让人不敢相信他和他的行草、行书的存在,但是确实存在。有一种说法,王羲之的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清朝之朴’,不无道理。
  “设想,如果没有王羲之的书法,会有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及后来的苏黄米蔡的行书吗?会有智永、赵孟頫、文征明、王铎、董其昌的行书吗?不敢说!如果没有王羲之的书法,中国书法的长河该是多么的空虚和荒凉!《兰亭集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没有人会反对,这个结论至少在唐朝已经下了,否则,唐太宗李世民就不会挖空心思派萧翼巧取豪夺这部天下最美的行书,只可惜陪葬了昭陵,留存于世的全是临摹本。
  “说到李世民,他非常喜欢王羲之的字,尽其所能派人在全国收集,命怀仁和尚集王羲之的字刻碑《圣教序》,怀仁率大队人马用了25年方完成,如今这块中国书法里程碑般的刻碑安放在西安碑林,我曾多次去朝圣和膜拜,每一次观仰《集王圣教序》,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祖先真是伟大,竟留下如此厚重的文化遗产,为万世可用可学,我们是多么幸运啊。
  “王羲之是行草、行书的书法源头,其身后的书法家一般都练过他的字,否则成不了书法大家。王羲之将汉字由实用功能提升到了审美的价值,其‘书圣’的地位由此界定。他将汉朝后期流行的保留隶书波磔、字与字各自独立的章草转化成了今草,把汉字线条的飞扬与顿挫变成了书写人的心情表达,作品的视觉观感中出现了‘音乐或舞蹈’般的节奏变化,使文字之美跨上了一个大台阶。
  “王家有很多大书法家,王献之与其父合成‘二王’,其书法得王羲之真传,亦是大书法家,他的书法在其父光环之下,没有王羲之那般璀璨。王羲之的侄子有一个叫王珣的,《伯远帖》就是他的作品,天下第四行书,美得让人陶醉。陈、隋朝代之间有个叫智永的和尚,留世《真草千字文》,他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是一部集结二王书法的教科书般的作品。王家对中国书法的贡献当属第一,这一点毋庸置疑。
  “王羲之咱讲的够多了,不说了。转眼到了唐朝,一个中国书法的重要朝代。唐朝初期有一个叫孙过庭的书法家,他寿命很短,只活了45岁,却留下了一步伟大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书谱》,存世的真迹只有上卷,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书谱》论述的是草书,其本身就是极美的草书作品,‘重若崩云,轻如蝉翼’,孙过庭倡导离开文字功能的束缚,大胆表现个人风格。接着,是狂草的到来,张旭和怀素。世人称‘颠张狂素’。
  “张旭在书写时,‘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这状态,就是张旭写狂草的状态,杜甫在诗中描述张旭‘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是够颠的,现代人的眼光看,这不是疯子吗?张旭留世作品很少,《古诗四首》、《肚痛贴》,其书法灵动疾飞,动态及速度感极强。怀素人称‘草圣’,他的作品《自叙帖》是狂草的经典,传世书法作品还有《小草千字文》、《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等,他的草书清秀、奔逸、狂放。张旭和怀素是草书的两座高峰。”
  
  这时,老范对大家说:“老师讲课的时间太长了,不如我给大家表演个小节目吧,让李老师休息一会儿,可行?”
  李学讲课流利、易懂,每次为书法爱好者传授书法专业知识,他都将全部身心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完全忘记了时间和劳累,此时,听老范一提醒,才发觉自己已经讲了好长时间。
  而围坐的听者们被李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折服,陶醉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之中,享受着一场丰厚的文化盛宴。就连邻座的几名素不相识的大学生模样的人也一直在听李学的课,大有不听完誓不罢休的架势。
  李学对老范笑着说:“你就用二胡弹一曲《二泉映月》吧,比较适合这个场合。”
  “好,没问题,这首曲子不好拉,但却是我最拿手的,大家喝茶抽烟,我给大家认真地拉一段盲人阿炳的《二泉映月》。”
  老范拿起了二胡,一曲悠远的琴声飘荡在竹林间、山野间。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沉静,时而躁动,众多游人驻足山间小路细细品味这支回味悠长、意境深邃的二胡乐曲中。
  一曲终了,茶舍内所有人为老范的动情演奏鼓掌叫好。
  这时,张伟昌对大家说:“这支《二泉映月》的曲子是世界名曲,绝对是二胡独奏乐曲的南波万,我也曾跟李学老师讨论过此曲,你们谁知道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在座的没有人回应。
  “张总、李老师,还是我说吧!”老范说。众人表示同意。
  老范开始讲了起来,“这支曲子是一个盲人创作的,无锡雷尊殿的道士,他叫阿炳,一生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解放前,1950年去世。自小师从其父,对音乐无比热爱,吹拉弹唱样样精通。30多岁时,阿炳因吸食鸦片穷困潦倒,后来两只眼睛失明,没有经济来源,他就流落在街头靠拉二胡、弹琴为生。饱经生活磨难的阿炳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靠着先天具有的音乐的天赋和执着性格,阿炳在流浪的途中自创了很多曲子,这些曲子当时并没有名字,他将对困苦生活的爱恨情仇全部倾注在二胡曲中。解放后,有音乐家专程到无锡录制了阿炳创作并演奏的好几首曲子,其中就有这首《二泉映月》。我的故事讲完了。”
  张伟昌说:“阿炳是民间音乐家,他的作品之所以水平很高,是因为这些曲子来源于他的心的最深处,《二泉映月》所表达的,即使是不懂音乐的人,也能听出来里面的悲苦、艰辛,这才是真实的音乐,是一个孤苦伶仃的灵魂的真情流露,能打动所有人,这支世界名曲的精神价值在于永恒。”张伟昌随后征求了李学的意见后宣布:,“时间已到,开饭了。”
  
  孤山村是孤山岛上的小村子,三十多户人家,地理上的优势所致,在这个村子,家家都是民宿、土菜馆。
  刘老三土菜馆位于村口,饭店的老板刘老三是张伟昌的老相识,每次张伟昌到孤山岛都在他家吃饭。
  小店简朴、整洁,容客量不大,张伟昌率领十多个人在包间落了座,点了十道正宗的孤山岛土菜,刘老三面带笑容,热情地招呼着。
  张伟昌从包里拿出两瓶北京红星二锅头:“李老师,你喜欢喝高度酒,我特意带来了65度的酒,绝对是高度酒中的战斗酒,你看行不?”张伟昌征询着老师的意见。
  李学回答:“这个酒好,物美价廉,没有假酒,口感也不错,我经常喝这个酒,就它了。”
  常年写字的李学离不开烟酒,在他看来,烟是创作时思考的加油机,酒是创作时灵感的激发器,缺一不可。
  没有推杯换盏,没有官话套话,没有觥筹交错,没有吆五喝六。这一桌喜欢文学、书法的人只用了40分钟便吃完了一顿味美价廉的中饭,张伟昌和李学只喝了少量的酒,大家心照不宣,下午李学老师接着上课,谁都不想贪杯。
  
  众人登上了文峰塔最高的第七层,十多平方米的圆形面积,足够上课之用,在塔上可同时远眺虾湖美丽的风景,可享受到穿过塔身的微风。
  “我接着讲书法。”李哲喝了一口水说,“唐朝是诗的时代,也是书法的时代。李世民对书法的贡献表现在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广及留存,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现今已无真迹,但我们却能学到他的很多字帖,就是因为李世民这样的英明皇帝开展的‘大临摹活动’,诸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冯承素都在皇帝的授意下临或摹《兰亭集序》。
  “二王的书法得到了唐朝的继承和传播,这个朝代涌现了好多书法大家,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这些名字如雷贯耳,妇孺皆知。唐朝将楷书推向了高峰,《九成宫》、《化度寺碑》、《多宝塔》、《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玄秘塔碑》……这些法度极其森严的楷书作品托起了一个繁荣的书法年代。唐朝的行、草书也很辉煌,中国十大行书中,唐朝占有三席,《祭侄文稿》、《蒙诏帖》、《张翰思鲈帖》,最有名的当然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全篇大部分用的是枯笔,表达了颜真卿对侄儿被杀的悲痛和对乱臣贼当的愤怒,作品从头到尾,内容、心情高度同步,笔画里都是老泪纵横的苍凉。
  “书法到了唐宋交界五代十国,有个书法家叫杨凝式是个过渡式的人物,他的《韭花帖》位列中国行书第五。他的书法是宋朝与唐代书法的分水岭,有唐朝的法度,也有了宋人书法尚意的影子。唐代楷书大多与政治息息相关,立碑书石,讲究法度。到了宋朝,风格完全不一样了,宋人写书法重视意境、领悟以及个性的自由,冲破了法度的强大约束,变得灵动、天真、真情流露,远离政治的宋人书法得到了自由地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任务是苏黄米蔡,是中国书法的最后一个高峰。其后,中国书法逐渐式微。
  “我个人特别喜欢苏黄米蔡的书法,尤其是黄庭坚的字。这些书法大师的字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美得让人无比激动。宋朝重文轻武,是文化发展的黄金朝代,宋徽宗是伟大的书法家、画家,他创造了瘦金体,画了很多艺术价值极高的画,他不是个合格的皇帝,但对待文化上和在文化取得的成就上却令我们敬仰,值得尊敬。
  “学书法,尤其是学行书,除了要学习二王,一定要学苏黄米蔡的字,文字的大美在宋朝书法家的笔下得到了最强大的展现,否则,你的字再熟练,也会缺了一些书法的美好因素。但是,我建议不要学奸臣的字,蔡京、秦桧的书法水平都很高,但是,字品如人品,这些奸臣的字中藏着奸气,一旦学到手,很难戒掉。这是我多年总结的观点,不可强信,自己斟酌。
  “到了元明,书法的高人日渐减少,也许跟当时蒙古族统治的大环境有关,名垂千古的书法家锐减,屈指可数。赵孟頫是领军人物,他的书法师从古法,二王的痕迹甚明,且较宋朝的大书法家来说,赵孟頫的字不免拘谨,可是在当世,赵孟頫的书法是最好的。赵孟頫在元朝牛的地方不光是书法,他的诗和画水平也很高,增添了他与历史上的书法家的纵向分量,但是,无论如何,他的书法不是历史上的最顶尖水平,排在第二梯队的前排应该没问题。
  “元朝向明朝过渡的书法家是杨维祯。这个人写字与他的人一样,耿介狂娟、一身傲骨,放荡不羁,潇洒飘逸。我不想多说这个人,他留存一个帖子是《真镜庵募缘疏》,很美,狂荡不羁却又不失法度,与赵孟頫书法的风格相差太远,各有各的特点,大家可以到网上看看。
  “明朝值得大书特书的书法家只有一个,徐渭,他是一个全才文人,诗、书、画、戏曲顶呱呱。字是草书,线条放荡不羁、顿挫顽强,练草书的人一般都会揣摩他的作品,以从徐渭的书法中寻找突破的灵感。
  “接下来,是清朝的扬州八怪,中国历史上清代的最后一抹书法的残阳,古朴与拙趣并在。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这些人一反明朝书法,向民间靠拢,其书法有青铜、石刻的韵味,因此称为‘金石派’。实际上,这些人画画水平非常之高,属于文人画范畴。无论字或画,与前朝各代风格迥异,个性表达却不失美感称为了这个时代的象征符号。”
  “我的中国书法历史讲完了,这么简短的时间不可能涵盖所有,我只是选择了主要脉络和主要人物加以简单说明。我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李学点燃一根烟,喝了一口茶,眼光中征询着大家的意见和态度。
  大家在回味与咀嚼中猛然缓过劲来,向李学老师致以最热烈的掌声。
  
  张伟昌说:“李学老师用了大半天的时间讲了中国书法的历史,非常流畅,非常全面,受益匪浅。换个话题,也是最后一个话题,大家可能最关系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练习书法,我想请老师简单讲讲。”
  李学歇了几分钟,饶有兴趣地说:“好,没问题,我简单讲讲如何学习书法。”
  “学习书法要注意并坚持四点。第一,必须临古贴,刻苦最重要,还要有悟性。例如,你想学行书,必须学王羲之的字,二王的字是源头,失去了这个源头,等于无本之木、水上浮萍,你的根永远不稳,飘着。因此,王羲之的帖子是学行书者必苦练的。《兰亭序》、《圣教序》,各种手札,都是练习的目标。同时,练一练《书谱》对于学书法很重要,字数多,笔法丰富,学明白《书谱》,再练其他帖子就感觉简单多了。
  “第二,你爱好什么就练什么,不要拘泥于有些人的看法。有人说,学书法要从楷书开始,楷书是基础。我告诉大家,这是谬论,翻开中国书法史的地图,楷书兴盛于唐,唐之前的那些书法文字有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凤毛麟角,那么,问题来了,在楷书尚未出现的时候,中国已经有以上四种宏观上的书法体,按照时间顺序,最后才应该练楷书,换个角度,即使我从来不练楷书,难道篆书、隶书、草书、行书一定练不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第三,注意两种字体。中国有两种不入流的书法体——江湖体、老干部体。江湖体是瞎写,没有法度的约束,像杂耍一样,希望以独特方式多快好省地吸引不懂书法的人的目光,这种人招摇撞骗,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市场,不明白书法的人占绝大多数,所以很容易骗钱。至于老干部体,主要原因是退休的老干部们手痒,非要习字,但最大的毛病是临帖不够,或者压根就不临帖,他写出的字乍一看端端正正,细分析每个笔画都不合乎法度。
  “第四,选对老师。要选水平高的书法老师,没有好的老师你会走很多弯路,老师不一定每一天手把手地教你,但是会耐心地挑出你写的所有字的问题,给你最简洁、最实用的指导。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会使你茅塞顿开、顿悟于心。
  “我讲完了,今天只有这么短的时间,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都讲透,我们大家建个微信群,大家随时问我,咱们互相沟通,互相学习。”
  “好了,我总结一下。”张伟昌一如既往地进行活动总结发言,“李学老师今天详细地讲了中国书法史及如何学习书法,我认为,这不光是书法的单方面问题,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次教育课。身为中国人,要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要了解中国书法之美,有必要,最好是拿起毛笔练习书法,刻苦地将自己的字练好。我在刚跟李学老师学书法的时候,我跟他说我的终极目标是春节的时候回老家为乡亲们写春联,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已经不满足到老家写对联那点事了,我现在的水平完全可以在B城写春联。我的意思是,只要努力,无论多难的事情都可能有转机,只要你坚持、认真地揣摩,没有过不去的坎。练书法的道理和我们为人处世、工作是一回事,坚持、领悟、勤奋,无论干什么都会得到圆满的结果。”
  
  众人聊兴未消。不想火红的夕照已映在孤山的角角落落,告别这个美丽的小岛、告别这充实的一天的时间到了。众人搭两艘快艇,从孤山岛不消15分钟便到达了岸边的渡口。
  对于与李学度过一天的所有人来说,大家装着沉甸甸的文化果实,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大师,回到各自的家里已然是漆黑的夜,点起一盏如豆的灯,开始撰写第二天将交给张伟昌的学后感,大家虽然很累,但一天下来收获满满,心底尽是快乐。
  
  深夜11点,参加白天活动的人接到了张伟昌的一个长短信:
  多年以前,一个炎热的午后,一个赤膊的少年在淮河边玩耍,无意中看见水中有一支被人遗弃的毛笔漂浮在水中。少年决定到河里毫无理由地捞起这支笔,他根本不知道捞起这支笔到底有什么用,好奇心驱使他向河中的毛笔走去。当他抓住毛笔时,却被一个巨大漩涡裹挟,向着淮河的中心飘去。在岸边打鱼的一个同村人见状,“扑通”一声跳进了水里,费力地将漩涡中的少年拖上了岸。而那名被拖上岸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少年,手中始终握着那支毛笔……从此,少年立志苦学书法,用那支捡来的笔在报纸上从临摹《集王圣教序》开始……多年以后,世事变迁,物是人非。惟一没变的是当年那个到水中捞毛笔被好心人救上来的少年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的钻研,并已成为中国著名书法家,他,就是李学。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