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经典言情>《红楼梦》传>序·《红楼梦》是一本什么书?

序·《红楼梦》是一本什么书?

作品名称:《红楼梦》传      作者:整子      发布时间:2020-04-07 15:08:13      字数:3656

  《红楼梦》这本书,据历代所传的记载所知,原名叫做《石头记》。人们对他的研究,至今方兴未艾。同样根据我们今天所具备的资料说明,该书所传,迄今为止,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清末时期,就已经开始酝酿出“红学”这个称呼。到了民国时期,红学研究甚嚣尘上。就近百余年来的时间,学界研究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搜索资料的工作无孔不入。虽然进步缓慢,甚至可以这样说,到今天为止,关乎红学研究的成果微乎其微至几乎没有的地步。但是,我们后人毕竟做了这一方面的工作,也确实有心于此以及发掘探索的条件。而对于即使今天的读者来说,这种阅读兴趣依然不可阻挡,说明对于《红楼梦》这部书在高端的、高资质的文品艺术欣赏领域依然存在广阔的空间。
   从阅读欣赏和红学研究这二方面来说,我们可以洞察到这个事实,《红楼梦》的魅力至今依然不减当年。因而,后世人们对此书的评价之高,也几乎达到了无以伦比的境界。它不但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文学领域的顶级作品。它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品。内容领域涉猎广泛,思想深沉凄婉,语言剔透玲珑,笔风沉浮妙转,描述精敲细推。
   我们从诸多的批语中可以发现这些同时代的写批语的人对他盛赞有加,后来读者也总是在阅读之后大发慨叹,因此就有了戚蓼生的序言精锐评说。人们也总想在《红楼梦》这部书里希冀能留下自己的阅读足迹,分享自己因此而来的喜怒哀乐。譬如游览山水古迹,风景名胜,刻上“某某到此一游”的大圣作风。故而,鲁迅在把《红楼梦》定义为“清之人情小说”,之下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在乾隆年间,此书早已经出现手抄本流行于世,人们争先传抄。而这些钞本尽管都有不全,而且也没有什么后半部或故事情节的结局出现聊以自慰,但仍然抵挡不住人们争先传抄的热情。故此,京师流传的竹枝词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甚至在谈论时,有时因双方争执不下,“遂相龃龉,几挥老拳”。这个说法同红学研究的火热也有相类似的情形,各说各的,就差个约架以决胜负来定个结论的正确性。
   程伟元在程甲本序言中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然。”高鹗序说:“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
   早期关于《红楼梦》的钞本在清代一些文人笔记的零星记载中也时有出现,可以证明此书之盛的历史事实。程伟元首次刻印本出来后,把人们欣赏这部书的购买成本大大降低和阅读机会大大提升,于是迅速提升了社会知名度和普及率。于是,各种续本,补写,模仿者层出不穷。相关《红楼梦》的戏剧,剧本也搬上舞台。
   梁恭辰《劝戒四录》记载:民间戏曲、弹词演出《红楼梦》时,观众为之“感叹欷 ,声泪俱下”。清嘉庆九年青霞斋刊本《樗散轩丛谈》中陈镛写道:“《牡丹亭》杜丽娘死于梦,《疗妒羹》小青死于妒,二者不外乎情,然皆切己之事也。晤江宁桂愚泉,力劝勿看《红楼梦》。余询其故。因述常州臧镛堂言,邑有士人贪看《红楼梦》,每到人情处,必掩卷瞑想,或发声长叹,或挥泪悲啼,寝食并废,匝月间连看七遍,遂致神思恍惚,心血耗尽而死。又言,某姓一女子亦看《红楼梦》,呕血而死。”《秦淮画舫录》记载:金袖珠条目:翌日即裁凤纸,作簪花小楷,遣鸦鬟来假余《红楼梦》说部去。玉皇前殿掌书仙,殆又姬之谓夫。 姬嗜读《红楼梦》至废寝食。海棠、柳絮诸诗词,皆一一背诵如流。与吴中高玉英校书同抱此癖,玉英尤著意书中真假二字。清末学者邹弢,初读《红楼梦》时十四岁,反复诵读,手不能释,竟因此染之瘵疾。时人以笑成谈,邹弢不以为意。邹弢自己在《三借庐笔谈》也记载:乾隆间学者陈其元弱冠时游学杭州府,偶知:“闻有杭州贾人(商人)之女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导成瘵疾,当绵惙时,父母以是书贻祸,取投诸火。女在床,乃大哭曰:‘奈何烧杀我宝玉!’遂死。杭州人传以为笑。”
   《红楼梦》由于小说的主题直接谈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因此对于女性读者就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清代三大女词人之一吴藻(1799-1862)写了一首《乳燕飞·读〈红楼梦〉》:
    欲补天何用,尽销魂、红楼深处,翠围香拥。騃女痴儿愁不醒,日日苦将情种。问谁个、是真情种?顽石有灵仙有恨,只蚕丝、烛泪三生共。勾却了,太虚梦。 喁喁话向苍苔空。似依依、玉钗头上,桐花小凤。黄土茜窗成语谶,消得美人心痛。何处吊、埋香故冢?花落花开人不见。哭春风、有泪和花恸。花不语,泪如涌。
  
  邓红梅.梅花如雪悟香禅——吴藻词注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张爱玲(1920-1995年)写有《红楼梦魇》。说:“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 ”。
   那么,《红楼梦》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呢?窃以为,《红楼梦》就是一本末世的圣人之书。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红楼梦》读者能从最基本的角度入手,是以诗歌为水平基准起点的。虽然,我们后人可以在戏台看这些剧情的演出,在电影和电视剧中浏览它的方方面面,这已经是通过艺术的分化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中,进入社会的文化领域。
   《论语》中孔子在谈到关于《诗经》的时候说:《论语·泰伯篇》8.15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八佾篇》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所说的《诗经·关雎》之篇,其出意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红楼梦》第五回给出一种非常进步的认知的革命,“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红楼梦》和《论语》,其作者和孔子,虽然言有二种,但思想的起手和历史路径是一致的。从认知的角度说,《红楼梦》这里比孔子甚至还高上一个台阶。
   除了上述理论性较强的部分之外,《红楼梦》的论理内容也十分多,哲学和思想,历史和社会的观点,诗论和各种艺术都面面俱到,且镶嵌在小说以点带面,胜景容与。如“正邪两赋论”,“史湘云同翠缕论阴阳”“香菱学诗”佛教,道教,儒学思想等等都一应具备。
   我们可以发现《红楼梦》中的思想似乎更多倾向于批判的角度,这实际上仅仅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了解《红楼梦》的思想动态而已,如果从纯粹思想的角度看,我们就会发现它的建设性意义远远大于批判的性质。因为《红楼梦》所理清的历史有一条非常清晰的路线。它从远古神话的传说历史开始,到尧舜禹,一直写到明末清初作者自己的身上。
   我在这里之所以界定为“末世的圣人书”,因为“末世”这个概念不会指向任何其他时代,就是描述明末清初的时代,是大明江山被满清入侵的那段历史背景来刻画的。如果是指以某个家族的衰落为《红楼梦》故事情节版本为蓝本,原则上说,不会谈论到关乎“末世”的概念,也不会至于“白骨如山忘姓氏”的地步。关于作者的说法,传统红学目前的情境说的是“曹雪芹”,这只是权宜之计,暂时使用的作者名字,因为学界还有很多争议的地方,而且作者说不止一个二个,而且几十个,而且目前还在不断地猜想增加之中。
   所以,我们今天的所谈论的所谓“作者是曹雪芹”的说法,准确的判断就是指《红楼梦》楔子中的那个增删人曹雪芹。见《红楼梦》第一回:“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个曹雪芹就是指题名为《金陵十二钗》的曹雪芹。至于曹雪芹究竟是谁,谁的儿子孙子,在这里意义不是很大。
   我们首先确定的时间是《红楼梦》这本书形成的时代以及这本书中内容所描述的时代。比如说,现在发现的颇早《石头记》手抄本是胡适发现的“甲戌本”。甲戌本的名字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如果说成书于甲戌年是指1754年,那么在《红楼梦》第十三回中有一条眉批:【甲戌眉批:“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曲指卅五年矣。伤哉,宁不慟杀!】这里的“三十五”怎么解释?说明此书在1719年就早已经存在。即便说不是指此书,而是指此书的内容发生的时间,曹雪芹给出的在世的时间是(约1715-约1763),那么此时的曹雪芹才五岁。
   何况曹雪芹还要“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过了,并对增删后的小说分出章回,篡成目录”,1754年之后,曹雪芹还活了十年。而且还是脂砚斋已经是“重评石头记”是指第二次再评。所以说,给出曹雪芹给出的在世的时间是(约1715-约1763)的结论是错误的。
   《红楼梦》这个本书,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容易引起人们误会的内容,就是写主角林黛玉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却发生在作者“为闺阁昭传”的语境中,而“为闺阁昭传”的语境是发生在“末世”的历史框架背景中,而“末世”却是通过一曲曲人物悲剧的现实主义刻画来体现。于是回到了《红楼梦》文本本身。所以,真正要揭开《红楼梦》的秘密,别无选择,我们只能在历史还原主义的框架之下来解构故事情节和文本内容,回到《红楼梦》的文本中去,不要谈论同《红楼梦》文本本身无关的东西,那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价值。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