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示范区中的栾川奇迹 序言
序言
段新强
2011年11月,栾川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旅游强县”。
2015年9月,在浙江湖州“国际乡村旅游大会”上,栾川荣膺“世界十大乡村度假胜地”称号。
2019年6月,栾川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截止2019年12月,栾川县%的人口从事着与旅游有关的职业,全县人均年收入达元。但是,如果向前追溯二十年,那时的栾川还是一个全国贫困县,贫困人口达%。
那么,从国家贫困县到“旅游强县”,再到“世界十大乡村度假胜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个华丽转身的背后,栾川究竟做了哪些工作,经历了哪些波折,取得了哪些成效?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人们所急切期待的。
本书的作者郑鑫先生作为栾川旅游发展的亲历者,曾经在栾川最大的风景名胜区“老君山”工作,同时他又是老子道教文化的资深研究者,对栾川历史文化和旅游工作都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而且,他对栾川旅游充满极大的热情,时刻关注着全县的旅游发展。近年来,他花费大量心血,广泛收集了栾川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关于旅游工作的文件、资料,深入采访了栾川旅游界的重要决策者和从业者,扎实做好浩繁的基础工作,并化繁为简,用严谨的态度和精湛的文笔,为读者呈现出了这部优秀著作。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既记录了栾川旅游的发展历程,又挖掘出了栾川人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和豪迈情怀,也总结出了栾川旅游的成功经验,精彩地为读者展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一个局部画面,客观地为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
一是为中国广大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那么如何来落实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全国各地都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辉煌成绩,但是很多农村地区依然发展滞后或者是发展不均衡,还没有找到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本书着力呈现的“重渡沟现象”“栾川模式”和“全景栾川”“全域旅游”等等所包涵的工作思路和发展观念,是解读栾川经济之谜的关键,也是我国众多农村地区打开发展灵感之门的钥匙。
栾川作为中国众多农村地区的一个缩影,由于地理、区位条件的制约,在经济社会建设的道路上曾历经坎坷。“横亘于神州中部东西仰卧的秦岭山脉,伸出右臂叉开五指向东延伸。在迤逦前行到八百里之处时,突然拢起四指,立地起峰,造就了一个东西走向的南北屏障――老君山。老君山巍峨际天,直插云霄。阻挡了从南阳盆地北上的暖湿气流,使其北坡区别于南坡亚热带气候而变成北温带。并于遥遥相望的熊耳主峰界岭一起,造就了东西长78.4公里,南北宽57.2公里,总面积2185平方公里的连绵山地――这就是栾川。栾川,九山半水半分田,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这是书中对栾川自然地理情况的描述。栾川复杂多变的地貌条件,不但严重缺乏土地,还是洛阳辖区内最偏远的一个县,人稀山广,交通不便,区域分割导致城镇化困难,连绵不绝的大山曾经成为栾川人的枷锁,严重制约了全县的经济发展。但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栾川人善于抢抓机遇,敢于改变观念,勇于开拓进取,短短数年间,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成功之路,先后获得了全国卫生县城、全国园林县城、中国旅游强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世界十大乡村度假胜地、首批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区、中国最美的小城、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等荣誉。本书对栾川这一发展过程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现,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包括工作思路、具体的工作做法、所达到的成效,非常丰富、翔实,甚至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其他类似的地区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二是挖掘出了栾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作为栾川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产业,旅游成为该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抓手,“一步棋”下活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全盘棋”。但是在书中我们看到,栾川旅游起步时,不但人财物严重缺乏,而且思想观念极其落后,也是经历了一个“涅磐重生”的过程。书中有个细节描写值得读者注意——“史书记(史京品,曾于1993年至1996年任栾川县委书记)找来常青山,对他说:‘县委决定调你到文化宗教旅游局,先任个副局长兼旅游公司经理。等干出个名堂来,县里成立旅游局的时候你来任局长。’‘史书记,旅游是干啥的?’常青山问。”栾川旅游就是从“旅游是干啥的?”这个疑问开始的。今天的人看来,一个主抓全县旅游的“旅游局局长”竟然不知道“旅游”为何物,该是一个多么大的笑话,但在当时就是这么个实际情况。栾川人在想利用“大山”赚钱的时候,所面对的困难恰恰就像一座座搬不动、越不过的“大山”一样,让栾川人充满了无尽的迷茫,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和退缩。这里虽然折射出了栾川人在“旅游”这个事物的认识上有多么落后,但反过来也有力证明了他们勇于担当,迎难而上的宝贵精神。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位不知道“旅游是干啥”的旅游局局长,从零开始,边学边干,不但知道了“旅游是干啥的”,而且成功燃起了栾川旅游的第一把火。栾川的干部队伍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人物所组成,栾川旅游发展之路也正是在这样一种“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一步步艰难闯出来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领导干部正确的政绩观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是栾川旅游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地上没有现成的道路供人走,面对艰难险阻,历届栾川县领导集体在旅游发展的高层决策上保持了步调的高度一致和连贯性,而广大干部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做到了不折不扣的坚决性。数十年来,栾川就是以旅游为中心工作,推动了经济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例如中共栾川县委八届三次会议等几次会议的召开,《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等几个《决定》的出台,旅游工作委员会等等几个组织的建立等等。栾川旅游的繁荣崛起,无不是栾川县全体干部群众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前仆后继,艰苦奋斗的结果,无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基层农村科学实践的结晶。正如书中所写:“栾川旅游之所以有今天的形势,县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每一届县委都将旅游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县委书记亲自参与旅游工作的也屡见不鲜……功成不必在我,这是栾川历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政绩观……不管领导层如何变化……县委县政府发展旅游的方向与决心始终是一致的。历届领导站起身子决策高瞻远瞩,俯下身子实施脚踏实地……这样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土成山’,终于成就了栾川旅游今天的辉煌。”
三是展现了一幅全民创业的精彩历史画卷。
三十年,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是一个瞬间而已,但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却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在栾川的发展进程中更是一段辉煌的里程。书中所描写的“七月风暴”“重渡沟现象”“栾川模式”等等众多旅游特定“名词”,精彩纷呈,成为了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大潮中的绚丽浪花。作者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栾川旅游三十年浩瀚如云的事件中,抽丝剥茧,系统梳理出了栾川旅游发展的内在韵律,科学划分出了栾川旅游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跨过的“两大节点”,以及着力完成的“三件大事”:
从1993年鸡冠洞景区开业到2000年中共八届三次会议出台一系列发展旅游的文件的7年期间,为栾川旅游的初始起步阶段(第一阶段);从2000年8月18日八届三次会议到2005年,“栾川模式”研讨会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5年期间,为栾川旅游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从2006年到2012年的7年期间,为栾川旅游的提升阶段(第三阶段);从2013年2月至今,为栾川旅游从规模型景区开发到全域旅游发展的转型阶段(第四阶段)。两大节点:2000年8月18日举行的县委八届三次扩大会议和2006年3月3日召开的栾川县旅游工作会议。前一个会议奠定了栾川旅游三十年发展的政策基础;后一个会议为其后十年栾川旅游的提质增效指明了方向。三件大事:一是创立了轰动业界的栾川模式,二是开启了影响全国的高速免费活动,三是实施了“全景栾川”战略,为国家旅游局提供了“全域旅游”的范例。
在这三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栾川县既有气势磅礴的大手笔,如总投资16.5亿人民币实施的河道治理工程,是改善县城环境的重头戏,以此开通了伊河两岸的滨河大道,改建了24公里沿河大堤,完成了滨河休闲公园的建设,使小小的栾川县城成了“最美小城”。也有因资金困难不得不精打细算所进行的“小打小闹”,如文中所写:“拿到这5万块钱,赵兴先给杨保国5000元作为差费到省内各个地市做宣传,立即出发。逐家拜访旅行社,让他们往龙峪湾带团(后来宣传费不够,又追加了5000元);又拿出5000元作为工人上山修路的生活补助……”但无论如何,栾川大地上始终奔涌着的是奋发前进的昂扬之气。在大搞硬件建设的同时,栾川又不忘大抓地方文化的构建和全民思想的提升:“为了创造良好的县域旅游环境,十几年来,县政府一手抓县城硬环境的提升,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内外二功的修炼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创建精神文明单位,提升全县居民素质是内功修炼的重要举措。截止2018年底,全县120个县直、乡镇单位中,已经有70家成为国家、省、市、县四级精神文明单位,占到了总数的60%。居民行为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使不少来栾游客感同身受。”。而其他如酒店餐饮、旅游购物、文旅产品的创意开发等方面都呈现出齐头并进、遍地开花的局面。
四是真实刻画了栾川旅游的人物群像。
在栾川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人物,这些先进典型分布于各个阶层、不同岗位,从县四大班子到乡镇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职能委局,再到景区,村组,一直到普通百姓,他们组成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创业群体。而本书就是一曲创业的赞歌,一部精彩的小说,作者本着还原真实情况的原则,没有做任何虚构和渲染,但是由于人物和事件本身就非常生动感人,加之本书的语言生动、鲜活,散发着作者温暖的体温,因此读来令人感慨万千、热泪盈眶。
马海明是栾川旅游群体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曾任栾川县潭头镇副镇长、重渡沟旅游公司的第一任经理,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使命感,成功将昔日的穷山沟“重渡沟”打造成了国内著名景区,其事迹被搬上戏剧舞台,其本人被评为河南省道德模范。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整个栾川人在旅游发展大业中所展现出来的风采。
北国水乡重渡沟里山路弯弯,花明柳暗,而它当初的开发建设更是跌宕起伏,曲折万分。“重渡沟的开发之初真可以叫‘白手起家、一波三折’……在重渡沟旅游公司刚成立的时候,马海明号召公司成员每人拿出500元作为公司的活动经费。潭头镇财政当时欠社会债务一百多万,也挤不出钱来给公司经费。就连马海明去外地参观学习的2000元差费都是孙小峰镇长咬一咬牙从财政办公经费中挤出来的,更何况平时!开发期间,为了付民工工资,公司会计李疙瘩把自己唯一的一张8000元的存折花得只剩1000元。马海明抵押了自己的楼房,贷款20000元交给公司。后来,公司的7名员工每人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5000元用于还账……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曾经有人产生了动摇,想要退出公司另谋职业。马海明专门召开会议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他在会上反复表明他自己的态度:不管重渡沟开发的道路多么曲折,不管还有几个人还能坚持下去,即使剩下我一个,我宁可副镇长不干,重新招兵买马,也要把开创的这个事业进行到底!”马海明背着相机钻遍了重渡沟的沟沟岔岔,爬遍了九岭十八坡的山山岭岭,攀遍了重渡沟的悬崖峭壁,探遍了各沟小岔的溪流泉瀑。摸遍了东西两道沟的万亩竹海……那一年里,马海明没有穿过干净衣服,钻山林、攀绝壁常常弄得他灰头土脸,偶尔还可以看见被挂破的衣条,但是,不管衣服破烂还是满身灰土,他总是乐呵呵的。因为马海明收获颇丰。他照了上千张照片,做了几大本像集,然后背着相集逢人宣传,到处化缘。从不被人理解的“马大煽”“马疯子”,到去世后被群众自发捐款塑像,永世纪念,马海明的人生经历突出展现了栾川广大干部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精彩历程。众多栾川人和马海明一样,其精神气象就像栾川的一座座大山一样巍峨博大,连绵起伏,成为栾川大地上的另一种靓丽“风景”。
五是总结出了栾川旅游的成功经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忠实实践是栾川旅游得以成功的核心动力。上世纪九十年,世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二产业地位相对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尤其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在60%左右,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走过了十个年头,第一、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第三产业还没有迎来真正的春天。在这种背景下,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栾川人也始终在思考,在等待时机。1992年6月13日,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而就在国务院文件下发的三个半月之后的9月28日,栾川县鸡冠洞开发工程正式奠基动工。从中可以看出,栾川有一支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甘于奉献,勇于担责的干部队伍,而这正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栾川县是有色金属资源大县,曾经在矿产资源开发的高潮时期创下年财政收入亿元的最高记录。但是该县没有守着金山银山过舒服日子,而是重新走上了一条困难重重的创业之路,并且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党政主导、全民参与、部门联动、产业化发展”的成功发展方式。尤其是在2006年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该县提出了“工业反哺旅游”的号召,使栾川旅游获得了充裕的资金投入,从而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栾川旅游跨入第四阶段,各大景区的提升工作基本结束后,该县又提出了“工业强县、旅游富县、生态立县、创新兴县”的新战略和“建设向上向善、旅居福地新栾川”的新目标,使栾川始终处于全国县域经济建设的制高点,把旅游工作的浪潮不断推高,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时代乐章。
善于挖掘利用和培育发展自身优势,是栾川旅游实现异军突起的重要因素。栾川县19年时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但是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的基本方针,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大搞生态建设,这给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资源优势。而他们也没有满足于此,对于先天缺乏的方面,则积极创造,补齐短板,如2015年栾川利用生态优势,招商引资成功落地了“野生动物园”项目,经过数年发展,其打造国内“周末游、亲子游、科普教育游、避暑休闲游”最佳目的地,创建“千虎•万竹•双国宝”的国家级5A景区、全国夜游风景名胜区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成功地填充了栾川的一个空白,使栾川旅游整体竞争力大大提高。目前,以鸡冠洞为代表的溶洞游,以龙峪湾为代表的森林游,以老君山为代表的文化山水游,以重渡沟为代表的乡村游,以滑雪场为代表的冰雪游,以竹海野生动物园为代表的野生动物科普游等,已经使栾川旅游格局全面形成。
不干则已,干必争先,是栾川旅游得以得走在全国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2008年“栾川县农家宾馆创星”活动,是栾川狠抓酒店餐饮服务提升系统工作中的一个措施。在活动中,栾川人“敢为天下先”,出台制定了以“外部环境田园化、建筑风格古朴化、室内装修现代化、管理服务星级化”的“四化标准”,以此规范县域各个景区农家宾馆的服务,开创了河南省农家宾馆创星的先河。2009年河南省农家宾馆创星现场会在栾川召开,栾川的“四化标准”成了“河南省农家宾馆创星”的参考标准,重渡沟成为了“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
栾川旅游三十年的发展巨变,虽然离不开资源优势的支撑,但其取得成功的根本还在于人的因素,正如本书中所说,栾川旅游是一种精神,是栾川人接力、奉献、创新和服务的伟大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使栾川旅游人在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创造了“栾川奇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需要这种精神,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也需要这种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这种精神。
让栾川精神发扬光大!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栾川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第三届中华宝石文学奖新人奖获得者,全国乡土诗歌大奖赛二等奖获得者,著有诗集《某处》、《活在青山绿水间》、《风吹草低》和文学评论集《词语回声》等四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