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江河日下>第21章忠臣奸臣

第21章忠臣奸臣

作品名称:江河日下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12-07-29 16:07:25      字数:14353

  第21章忠臣奸臣
  
  
  在鸦片战争期间,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演出了一场“尸谏”的悲壮史剧。说到“尸谏”,人们会想起“史鱼尸谏”的故事:史鱼为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以正直敢谏而著名。史鱼是一位智者,他说:“富而能臣,必免于难”、“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史鱼谏卫灵公斥退弥子瑕,而用蘧(Qú)伯玉。他为了引起卫灵公的重视,采用了“尸谏”。王鼎就是史鱼一类的直臣。
  王鼎,陕西蒲城人。少年家贫,学习勤奋,性耿直,尚气节。到北京参加礼部考试,大学士王杰与王鼎同族,打算帮助他,他却不愿求助。王杰说:“观子品概,他日名位,必继吾后!”嘉庆元年(1796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后授户部尚书。回疆事平,因赞画有功,绘像紫光阁。又受命清理长芦盐政积欠银900万两。后管刑部,直上书房,拜东阁大学士。王鼎官拜大学士、军机大臣后,受命河南治河。时黄河在河南祥符决口,他初到开封,见四面汪洋,城墙将旦夕塌圮。王鼎躬率吏卒巡护,获无恙。洎(jì)工兴,亲驻工次,倦则寝肩舆中。这项河工用银600万,而前此马营、仪封工程用银1675万。
  自禁烟事起,英吉利兵犯沿海,王鼎极力主战。至和议将成,林则徐以罪谴。王鼎愤甚,还朝争之力,宣宗慰劳之,命休沐养疴。越数日,自草遗疏,劾大学士穆彰阿误国。闭户自缢,冀以尸谏。军机章京陈孚恩,穆彰阿党也,烧掉其疏,造假以呈道光。
  王鼎清操绝俗,生平不受请托,亦不请托于人。卒之日,家无余赀。
  待英军兵临南京城下,直接威胁大清朝的经济生命线漕运的时候,穆彰阿窥测到道光帝“意移厌兵”,便以“开兵衅”的罪名加给林则徐,主张向英国侵略者求和,促使道光帝“罢林则徐,以琦善代之。”林则徐、邓廷桢被远戍伊犁,在台湾坚持抗英斗争的姚莹、达洪阿被革职押解进京,都与他从中陷害有关。战后,穆彰阿不仅劝说道光帝接受英国侵略者所提出的全部无耻要求,更进一步主持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当时的爱国士人曾赋诗道:“海外方求战,朝端竟议和,将军伊里布,宰相穆彰阿。”
  内阁中素有重名的大学士王鼎自始至终坚决反对穆彰阿的卖国行为,在抗议无效后愤慨的老先生身怀劾奏穆彰阿误国的遗疏在家里上吊自尽,冀以打动道光皇帝。可惜事发后拿到王鼎遗疏的军机章京陈孚恩是穆党的人,穆彰阿命令陈孚恩将原稿毁灭后伪造成不痛不痒的遗疏上奏;自己向道光皇帝报告王鼎是因为暴病而死;同时派门生张芾(即前文那位泾阳进士)带千金买通王鼎之子王沆,威胁他不得泄露实情。诸事搞定后,穆彰阿冷不丁在军机处当众问陈孚恩道:“王阁老病逝一事,却听说最近京中流传着其它说法,陈君一手经理此事,不知道对此有何看法?”陈孚恩不明白穆中堂的意思,一时间张口结舌,只得默不作声。在座诸王公大臣面面相觑之余,也一起装聋作哑。陈孚恩回家后以为穆彰阿将要灭口,害怕得要自杀;不料等待他的却是升官布告,大喜之下急忙去穆府拜谢。穆彰阿对跪在地上的陈孚恩大笑道:“昨天我正是为你分谤罢了,你如果说没什么,那些闲言碎语不也就消停了嘛。”当时京师的读书人都知道王鼎死因,因为害怕大祸临头,竟然相互警告不要议论这件事。丝毫不知王阁老之死真相的道光皇帝感动于穆中堂的善解人意,仍然对其信任有加。
  可惜好景不长。等到一意爱护穆彰阿的道光皇帝在奇耻大辱中翘了辫子后,主张和议的老穆顿时成为全中国人的众矢之的。刚刚继位的咸丰皇帝也厌恶他多年把持朝政,于己不利,为了收取人心,趁机宣布将穆彰阿革职,永不叙用。
  然而穆彰阿党羽众多,势力盘根错节,难以全部清除,他昔年的弟子曾国藩等人更是频频探望这位老师,提携照顾老师的后人。
  “王鼎尸谏”与穆彰阿得势,这是道光皇帝的两面镜子,它反映出:“君子消沉,小人猖獗!”道光皇帝在位时期,清朝的危机更加严重。道光虽有“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却不能采纳忠言,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所以,国步之濒,肇端于此。道光之庸暗,亦为清朝入关以来所未有。
  广州人民对英国侵略军十分愤怒。四月初九日盘踞广州北部炮台的英军窜入广州北郊三元里行凶抢劫,调戏妇女。村民奋起反抗,打死英军数名。第二天,三元里及附近村庄数千群众又在附近的牛栏岗痛击英军。奕山得报,派余保纯去威胁群众,为英军保驾,英军才得以逃脱。
  对《穿鼻条约》仍不满意的英国政府,决定进一步扩大侵略。七月十日,替换义律为全权公使的砵甸乍率军攻占厦门,总兵江继芸牺牲。八月十七又攻陷定海、宁波。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死难。九月四日,道光皇帝又任命他的侄儿奕经为扬威将军到浙江指挥军事。
  奕经是个酒色之徒。他一路迁延,直到二十二年(1842)正月十六日才抵达。他不了解敌情,贸然分兵三路于正月二十九日袭击宁波、镇海、定海三城,结果大败。四月,英军入长江口,攻吴淞炮台,江南提督陈化成坚守,最后血战牺牲,而两江总督牛鉴怕死逃跑,致使宝山陷落。
  六月上旬英军进犯镇江,清副都统海龄率军力战,不幸牺牲。下旬,英舰80艘集于南京下关江面。道光帝急派盛京将军耆英和两江总督伊里布与英军谈判。七月十三日,在英舰“皋华丽”上,清政府两位代表与英军代表砵甸乍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以清朝失败告终。
  《中英南京条约》13款。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开放广州、上海、宁波、厦门、福州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以上5处派驻领事,海关税率由双方商定,赔款2100万元。
  条约未正式签订以前,道光帝对英方要求十分气愤,但当国的穆彰阿说:三年抗英无功,靡饷劳师,“抚”比“剿”强,费用相当,而一劳一逸;答应英方要求,可以“清难息民”。昏庸的道光帝听信这些话,便答应了英方要求。
  清廷对战争中的清将是这样处理的:牛鉴定斩监候,奕山、奕经定绞监候。监候是指判刑后监禁,不予执行,待秋审时由皇帝裁决。余步云处死。余步云,广安人,浙江提督,在定海招宝山镇守,英军攻定海,他不战而逃。
  后来,牛鉴、奕山、奕经均受道光庇护而先后释放并授予新职。
  七月十五日,英军舰队开到镇江,副都统海龄(满族)率官兵奋勇抵抗,经过激烈的巷战,直打到最后一人,镇江失守。恩格斯在赞扬镇江守军的英勇战斗时指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此后,英援军相继到达长江口外,砵甸乍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会,以舰船73艘、陆军1.2万人,溯长江上犯,准备切断中国内陆交通大动脉运河。7月21日,英陆军6900余众,发起镇江之战,遭顽强抗击,被击毙169人后攻陷镇江。27日,英舰队驶抵南京江面,清军已无力再战,全部接受英国侵略要求。八月,英军舰队抵达南京下关江面,侵略军耀武扬威地摆开阵势,架起大炮,宣称要开炮攻城。这时,清政府完全屈服了,派耆英、伊里布赶到南京议和。
  至此,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啊!
  腐朽的满清朝廷完全不能保护自己的疆土和黎民;脆弱的海防哪能挡得住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投降派跪倒在侵略者脚下,人民却举起了抗英的大旗。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当英国侵略军占领四方炮台、炮击广州后,四方炮台附近的三元里人民怒不可遏。五月二十九日,英军闯入三元里肆虐,当地人民奋起反击,打得英军抱头鼠窜。为了防备敌人的报复,群众乘胜在三元古庙中集合,推举菜农韦绍光为领袖,以庙中三星旗作“指挥旗”。对旗宣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表示了誓死抵抗的决心。随后,又联络附近一百零三乡的群众,商定了诱敌牛栏冈聚歼的战法。三十日清晨,由几千人组成的群众队伍,向英军占领的四方炮台挺进。正在吃早饭的英军,听到杀声震天,伸头一望,见是手执大刀、长矛的群众,立即倾巢出动,直扑过来。群众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当英军进入丘陵起伏的牛栏冈时,早已埋伏好的近万名武装群众一跃而起,展开肉搏。附近一百零三乡的群众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呐喊助威。杀得英军胆战心惊,狼狈逃窜,“乞命之声震山岳”。这一仗刺死英军校官一名,俘虏十余名,打死二百余名,伤敌无数。迫使英军慌乱逃回四方炮台。群众队伍又将四方炮台层层围住。三十一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从化等县四百余乡的数万群众也赶来参加战斗,其中除农民外,还有当地的练织工人和打石工人,可见当时人民的初步觉醒和斗争力量的深厚。英国侵略军在人民群众包围之中,惶惶不可终日。他们派出奸细,混过重围,向清朝官府求援。此时,卖国贼奕山为讨好洋人,立即派广州知府余保纯等出城,为英军解围。这场斗争最后终于被卖国的清朝官员和动摇的地主士绅破坏了。从此,民间流传着“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歌谣。它真实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中国人民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三元里人民的自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第一个光辉范例。它揭示了“鬼子不足怕,敢斗能胜利”的真理。
  
  
  
  第22章抗英名将陈化成
  
  
  
  六月十六日,英军进攻长江门户吴淞口。守卫吴淞口的是一位年近七十的老将陈化成亲自登炮台,手执红旗,指挥士兵发炮轰击,打沉打伤好几艘敌舰。
  陈化成(1776——1842)是鸦片战争时期,守卫吴淞,英勇抗英著名将领。字业章,号莲峰,汉族,福建同安县(今属厦门市)人。出身行伍,历任嘉庆间参将、道光间总兵,鸦片战争爆发时任任福建水师提督,迎击英舰,旋任江南提督,道光十二年与英舰力战而死。行伍出身,习水性,精武艺,累迁至总兵。清朝高阶军官,曾任台湾总兵、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等要职,在鸦片战争中抗英,英勇战殁。
  陈化成籍贯福建同安,童年移居台湾,于淡水厅兴直一带(今台北新庄)一带成长。入行伍,因镇压亦是同安人的海盗蔡牵,勇敢战斗多年,由把总一路擢升至金门总兵(1826年)。清宣宗道光十年(1830年)任福建水师提督,驻守厦门,在闽浙总督邓廷桢的支持下多次击退来犯的英国舰队。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7月调任江南提督。时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爆发,陈化成在两江总督裕谦支持下,完善了位于长江和黄浦江江口吴淞炮台的防御措施,誓死保卫长江水道。闻英国侵略军进犯定海,不入松江衙署,急赴江苏最重要之海口吴淞,积极备战,先后调集清军4000余名,调配各型火炮250余门,并沿黄浦江口西岸修筑防御阵地“土城”达5公里,上筑火炮掩体“土牛”,加固东西炮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军占浙江舟山定海,裕谦、葛云飞等牺牲。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6月,英军入长江口。16日,吴淞之战爆发,英军以军舰7艘、轮船5艘(共载炮200余门)及陆军两团(不足额),分攻东、西土塘及江面清军船只,陈化成拒绝两江总督牛鉴的议和主张,率军坚守六昼夜,击伤英舰8艘,毙伤英军士兵500余人,于6月16日中弹牺牲。
  1830年提升福建水师提督。这时东南沿海常有外国鸦片直径走私船出没,甚至明日张胆地进行武装走私。清政府不少官员,不仅不敢攻击番(外国)舶,有的甚至包庇汉奸,阴享分肥之利。陈化成到任后,督率水师,认真巡逻,严行堵截。南京控制着长江、运河两大水道,是江南的重镇,吴淞口又是长江的门户。
  道光十二年(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阿美士德”号到厦门进行间谍活动,陈化成召见该舰胡夏米等人,并命令水师严加监视,驱逐出港。后来,英舰闯入闽、浙各洋,侵扰我国东南沿海,陈化成督率水师,认真巡逻,严行堵截。
  道光十三年(1833年),陈化成率领水师搜查金门、厦门一带的鸦片走私巢穴,四面兜擒,人船俱获,并对附近陈头等八乡,按户清查,窝巢尽毁。道光十五年(1835年)英舰到闽挑衅,被陈化成驱逐。道光十七年(1837年),英舰进窥闽安五虎洋面,闽安副将周廷祥出面制止,英领事借口接回居漳浦的英国“难民”,换坐小船,入口投书,陈化成不予接见,并派人转谕:海面“难民”,应照例翻译说明情况,由我国护送到广州回国,现“难民”未供系英国人,而且,英领事禀文亦未将“难民”姓名指出,难于凭信。即令水师将小船押至大船,驱出领海,维护了我国外交尊严。
  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查禁海口,严厉禁烟,英国鸦片船在广东活动日见困难,便转向福建活动。同年十月,英舰三艘停泊泉州梅林洋面,陈化成率水师前往驱逐,英舰仍抛泊不动,陈化成即令水师炮火,连环轰击,英舰一面挂帆,一面用炮抗拒,边拒边走,向外洋狼狈逃驶。
  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英舰累次窜入闽洋骚扰,陈化成率水师出击,在战斗中,足受炮伤,仍鼓勇督师进击。他素以英勇善战闻名,被称为“陈老虎”。
  道光二十年(1840年),陈化成调任江南提督。六月初七日(7月5日)英军攻陷定海,江、浙震动。当时传言浙江和议有成约,英吉利将就抚浙江,广东将撤防,他则“独谓款约不可恃,请留所部兵弗去。”七、八月间,英军屡用舢板船突入吴淞口,测量水势,均被陈化成率部开炮击退。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江南的防务,特派陈化成为江南提督。陈化成到任后五天,即亲率兵士赶赴吴淞口视察,加紧部署吴淞防务。英国侵略者攻陷定海,窜到长江口,见吴淞戒备森严,不敢贸然进攻,乃北犯天津。在津得到投降派代表琦善的种种许诺,返回广东。投降派于是散布“夷人就抚,海防可撤”的论调,陈化成一概不信,认为“犬羊有信哉?请留本镇兵弗去”,反对撤防。
  陈化成任江南提督两年,枕戈海上,日夜戒备。东南沿海一带自鸦片战争爆发后不时遭到英国侵略者的侵扰,士兵时常惶恐不安。独宝山吴淞一带,倚陈化成坚吴淞要塞,军气胆壮,“民独晏然”。陈化成在吴淞口至上海城之间修筑了三道坚固的防御工事,每道工事都配备了雄厚的兵力和五百门以上大炮。又择吴淞东西炮台要害处,沿海塘筑了二十六个土堡。并在上海城内设立铸炮局和火药局,派人到各地购买“精铁”,铸大炮和炮弹,先后铸成二、三千斤至八千斤大炮约三千门。他日夜勤于军务,与士卒同甘苦。
  1840年冬天江南大雪,数日夜平地积雪数尺,他经常踏雪到各营查看,发现兵士有穿得单薄的,马上添置棉衣。有一次飓风大作,暴雨倾盆,潮水溢出塘面,部将劝他移帐,他拒绝说:“我撤到高而干燥的地方,士兵们住在低下窄小的地方,于心何忍?”军中都称他陈老佛。他对军纪要求很严,为防守吴淞、宝山,调来了徐州总兵王志元部归陈化成指挥,王不听调度,部下纪律松弛,经常外去滋扰。他召来王志元,惩治其部下违法者十余人,从此王部慑服。
  陈化成办事总是身先士卒,挖壕沟他亲自率领,严冬巡海他不时驾着小舟往来海滨风浪中。饮食亦不讲究,所食粗粝。有病也不忽视巡防,认为“栉风沐雨,军营常事。”他出入从简,不用仪仗和随从。为人正直,不好私交和阿谀。有一次他过生日,一个部将制了一面金字旗作为寿礼,他很生气,立令将金字旗撕裂。
  1841年8月英国侵略者攻陷厦门,9月再次攻陷定海及镇海、宁波。厦门陷落,陈化成家乡遭难,他叹道:“毁家不足忧,特恨未能速剿耳。”定海失陷,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为国捐躯,陈化成老泪纵横,他激励部下说:“武臣卫国,死于疆场,幸也,尔等勉之。”
  1842年英国侵略者进一步扩大战争,拟沿长江内犯,占领南京。5月英军先攻陷江浙两省防重镇乍浦,然后企图利用汉奸引导同进攻占上海,见吴淞防备极严,未敢轻入。陈化成自度敌人必攻吴淞,乃进一步固防,稽查汉奸,申明纪律,激励士卒,誓师抗战,宣告:“化成经历海洋,凡五十年,为国而死,死亦无妨。我无畏死之心,则贼无不可灭矣。”
  英国侵略者传言:“不畏江南百万兵,唯惧一人陈化成。”为此,侵略者为进攻吴淞要塞,颇用心机。他们先派奸细窥探吴淞炮台,6月又从印度派来援军。侵略者先对吴淞炮台进行试探,恣意挑衅。接着侵略者用木排浮来战书,陈化成不予回答,将战书掷于海塘之外,同时发布命令,准备抵抗。当时清廷两江总督牛鉴被敌人的武力吓坏了,亲至陈化成兵营,说敌人船坚炮利,难以抵挡,不如迎接犒劳侵略者,缓和空气,延缓开战日期,企图逃避战斗。陈化成愤然说:“某经历行阵,四十余年,今日见贼异议,是畏敌也。且某奉命剿贼,有进无退。”他对兵士们说:“我今日极力用兵,欲以死报国恩,汝等幸助我全忠节焉。”兵士们更为感奋。
  6月16日,英国侵略者以大小船只百余艘,陆军万余人,全力进攻吴淞要塞,六十七年的老将陈化成率官兵五千人把守吴淞炮台,麾令开炮抵抗。激战几小时,打伤敌舰几艘。战斗打响后,牛鉴排列着总督仪仗前来观战,被敌舰瞭见,开炮轰击,炮弹落在附近,牛鉴吓得魂不附体,慌忙脱掉纱帽朝靴,混在士兵中逃跑。牛鉴一逃,把守吴淞东炮台的参将崔吉瑞、游击董永靖和防守宝山城西北的徐州总兵王志元也跟着溃逃,于是全军大乱,陈化成扼守的西炮台成了孤军。敌人乘势猛攻西炮台,陈化成率士卒死战,身受七处重伤,血流至胫,犹自秉旗促战,大呼“毋畏!施炮……”陈化成声渐微弱,一直到壮烈牺牲,呼声不绝。敌人登陆后,经过激烈肉搏,才占领西炮台,上海、宝山也随之失陷。部将将陈化成的尸体匿于芦苇中。送陈化成灵柩回籍的那天,宝山人民焚香道旁,无比痛悼。
  吴淞口位于黄浦江与吴淞江汇入长江的出口处,是保卫上海和长江门户的首要阵地。陈化成在两江总督裕谦的支持下,积极备战,大力加强阵地防御。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冬,他疏通了宝山顺通河,将挑出之土,修筑土城,加高海塘。并且,在沿江两岸筑土塘,高约两丈,顶宽一丈七、八尺,土塘之上,添筑“土牛”,形如雉谍。从吴淞镇到宝山县,共添筑“土牛”二十六座,既可御敌,又能藏身,自外观之,俨如一道长城。他还积极倡议在上海设立铸炮厂,自造新炮,并派人到湖北采购精铁十二万斤,又从宝苏局拨运洋铜十二万三千斤。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四至九月间,开炉铸炮,共铸成四千至一千斤大小铜炮五十尊,六千至四千斤大小铁炮十二尊,还利用废炮二万余斤,重铸二三千斤至数百斤的大小炮,以供急用。当时,江苏营伍,废驰已久,从未讲求训练,各营备将,相率因循,水师尤甚。陈化成从福建带来勇敢善战亲兵一千人,分驻吴淞、上海两处,并从中挑出富有作战经验的军官到各营教练。他亲临教场,授以避炮法,士卒无不信服,并经常对士兵进行爱国教育。他说:“人莫不有一死,为国而死,死亦何妨?我无畏死之心,则贼无不灭矣!”陈化成在吴淞深得士卒心,连侵略者也畏其威名,有所谓:“不怕江南百万兵,只怕江南陈化成。”
  当时,陈化成亲率苏松镇总兵周世荣部一千三百人防守西炮台;署理川沙营参将崔吉瑞带兵一千多人,防守东炮台;两江总督牛鉴带兵二千余人防守宝山县城;徐州总兵王志元带兵七百人,驻守宝山县城西北的小沙背。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英舰二十七艘,陆续结集在长江口外的鸡骨礁附近,并闯入吴淞口内测量水道。
  五月初一日,英舰三艘,排列木头人于舰两侧,绕过小沙背,直向西炮台,妄图试探陈化成炮兵火力,陈化成严令静守不发炮,英军阴谋未能得逞。
  初五日,英舰结集益多,炮声震天,往返拦击商船。
  初六日,其部下苏松镇总兵周世荣得英军水牌浮战书,请陈化成缓师期,陈化成掷书塘外,出口号,诫备战。
  初七日,牛鉴亲自到陈化成帐前,以“贼锋难犯”为词,“议迎犒缓师”,陈化成坚决拒绝,并理直气壮地对他说:“某经历行阵,四十余年,今见贼异议,是畏敌也。且某奉命剿贼,有进无退!”。并且,当即“严饬各营将士整器械,具战艇,身带干粮,以备御敌”。
  初八日清晨六时,英舰分批驶入沿江,向吴淞进犯。未等敌舰全部泊定,陈化成亲自指挥西炮台最早开炮,第一发炮弹击中英军第二号战舰“布朗底”号,打死一名军官和几名水手,另一发炮弹,把轮船“弗莱克森”号的一名测量手两腿打断。双方激烈炮战两个半小时,陈化成部下的士气非常旺盛,他们的“火力不但猛烈,而且也很准确”,英军旗舰“皋华丽”号被击中多次,后樯被击中三炮,“布朗底”号被击中十四次,“西索斯梯斯”号被击中十一次,其他舰只亦被击中多次,连侵略军也不得不承认:“自与中国军队作战以来,中国人的炮火以这次为最厉害。”
  炮战自天明至日中,陈化成一直出帐挥旗发炮,与侵略军对击。但是,守小沙背的王志元“按兵不动”;守东炮台的崔吉瑞则作“壁上观,不发炮”;而牛鉴见炮战获胜,率兵教场观战,英舰击毁教场将台,牛鉴十分惊恐,急檄陈化成退兵,陈化成不答应,他便混在士兵中,溃逃太仓。英军看到这个情况,决定以海军陆战队在运河内登陆,全力包抄西炮台;英舰炮火,亦并力向西炮台阵地轰击。周世荣贪生怕死,劝陈化成撤兵,陈化成拔剑怒斥:“庸奴,误识汝!”周世荣逃走后,陈化成带领亲兵数十人,坚定守卫孤立无援的西炮台阵地。他驰塘督战,炮兵缺处,则亲点火药,连开数十门。炮震手伤,血流至胫,还坚持指挥抬枪队、鸟枪队,向登岸侵略军射击。英军巨炮冲陷“土牛”,炮伤其足,他仍手执红旗,指挥塘上,施放大炮,屹然不动。陈化成虽然身负重伤,鲜血浸染了战袍,但他还是奋勇抵抗。登陆英军大队拥至,陈化成身中洋枪七弹不能支。当时在塘仅有三人,陈化成对武进士刘国标说:“我不能复生,汝急免我首,掷体沟中”,一恸而绝。陈化成就这样英勇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与阵地共存亡。同时牺牲的,有提标中营守备韦印福等官兵八十余人。这次吴淞要塞保卫战,共击毁敌舰八艘,歼灭侵略军六百余人。
  最后由于孤军作战,吴淞口炮台终于失守,陈化成和守卫炮台士兵全部英勇牺牲。
  吴淞口一失,上海、宝山跟着失守。接着英军沿江西上。陈化成孤军作战,吴淞口炮台终于失守,陈化成和守卫炮台士兵全部英勇牺牲。吴淞口一失,上海、宝山跟着失守。
  陈化成的遗体,后来收敛在嘉定关帝庙。吴淞人民画了两张他的遗像,一赠其子孙,一留吴淞纪念。殡葬时,数万人罢市哭奠,杀牛以祭,绅耆、士庶、妇女,以至挑夫、贩运,莫不奔走哭送,并设香案于路,人人痛哭失声。上海人民在吴淞和上海城中,还修建陈化成纪念堂,塑像供奉,每年四月逢陈化成生日时,士民纷纷前往凭吊追念,彼此“项趾相望”,无不“肃然起敬”。
  时人有凭吊诗云:
  
  报国捐躯日,遥天黯将星,
  山河留壮气,风雨泣阴灵;
  泪洒三军血,名流万载馨,
  茫茫烟水阔,凭吊问沧溟。
  父老龙钟仰天哭,
  何时还我旧长城。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民族英雄陈化成的无限敬仰,对英国侵略者的无比憎恨!
  
  陈化成纪念馆坐落于上海宝山区友谊路1号临江公园内,利用原孔庙大成殿作为馆舍,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为170平方米。1992年5月16日民族英雄陈化成殉国150周年时建成开馆。赵朴初题写馆名。
  1842年10月,陈化成遗体被运回厦门安葬,清廷赐“祭葬”。
  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墓冢呈寿龟形,花岗岩条石围砌,横径7.7米,纵径5.1米,高1.7米。墓碑为花岗岩质,方首,长2.1米,宽0.96米,厚0.2米,镌刻楷书“皇清/诰授振威将军赐谥忠愍陈公/诰封一品夫人德配曾夫人茔”等字。供桌为花岗岩质,长2.5米,宽0.8米,高0.66米,正立面浮雕麒麟及双鹿纹。墓围呈“风”字形,三级墓坪。墓前置有花岗岩莲花望柱和石狮华表。华表上镌刻楹联“俎豆馨香荐忠良而易名两字/粤闽江浙垂功烈而炳节千秋”。墓葬原规模宏大,有石牌坊、神道碑及石翁仲等。
  民国时期,因修建厦禾路,上述墓园文物被破坏。二十世纪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多次维修。
  1961年由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由厦门市政府公布为厦门涉台文物古迹。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23章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1842年8月29日,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耆英与砵甸乍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为:(1)割香港岛给英国。(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3)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4)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5)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1843年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从此,西方侵略者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道光是中国两千年帝制史上,第一个同西方殖民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皇帝。鸦片战争的失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道光皇帝应负主要历史责任。
  道光把自己的名字永远地写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将成为后世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者戒!
  道光帝在鸦片战争中立场动摇,指挥失败,使中国蒙受耻辱,实在可悲。但他更为可悲的是在此事件之后他没反思,没有任何振兴王朝的举措。鸦片战争的失败,道光帝是第一责任人,应该负历史责任。在位30年,终年69岁。道光属虎,才能平庸,镇压内患甚有虎威,见了外寇尽失虎性。1842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十年道光帝苟安姑息,得过且过,没有任何学习西方、振兴王朝的举措。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崩于圆明园,终年69岁。庙号宣宗,谥“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葬于清西陵慕陵。曾被人称为“神武的二阿哥”,此时已狗屁不值。
  鸦片战争失败后,对外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于1842年8月29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完全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瘴雨蛮烟,香港沦落外国侵略者之手。百余年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终于使得祖国金瓯重整,洗雪百年国耻,喜迎香港回归。然而,在此举国欢庆的日子,人民难以忘却过去的历史,难以忘却那些在民族危难的关头挺身而起的英雄们。林则徐,就是其中的一位。
  鸦片战争结束时,道光皇帝已近暮年,财政危机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此时偏偏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银库失窃大案——九百二十五万两白银不翼而飞,作为天下身份最尊贵的失主,他该到哪里去查找呢?
  持续两年之久的鸦片战争用了三千万两白银;战后赔款对大清的财政状况更是雪上加霜;黄河连年决口,堵决口,救灾民,两千三百多万两白银又打了水漂。总之,这两三年间,用于战争、赔款、治河的支出合计将近七千万两白银,而当时国家每年的总收入仅四千多万两。当时户部银库存银仅一千万两多一点儿,这已经是大清开国以来的最低值了。
  然而,道光帝做梦也没想到:国库是空的,一千万两存银仅仅是账面上的数字!道光帝闻讯后惊骇不已,迅速命刑部尚书前去查验,这一查非同小可,发现账面上的数字与实际库存银两相差约九百二十五万两之多。本以为国家还有一千万两的国库余存,一查验却成了泡影,可以说是一贫如洗了。喻大华说:“你想想,抠门的道光帝这时得是个什么心情?”案发之后,道光帝痛责诸臣,同时,立即指示刑部、吏部、步军统领衙门迅速介入调查,一查到底。黑幕揭开,刑侦专家得出一致意见:九百二十五万两白银非一人所偷,也非短期作案,至于案犯,基本上可以断定是银库的库兵。
  为了保证国家资金安全,能进入银库的只有库兵。库兵如要进入银库,即使严冬,也必须脱去衣裤,进库后再换穿库内的衣裤,干完活儿出库时,再脱光衣服,库门口有一个板凳,库兵光着身子跨过板凳,两手往上一拍,大喊一声“出来”,然后就可以穿上来时的衣服,下班回家了。跨板凳、举手、拍手、高喊,是为了表明自己体内、腋下、嘴里、手中没有夹带银子。九百二十五万两白银要是用现代载重4吨的中型卡车运,能装满一百辆车,这么多的银子是怎么被偷出去的呢?
  库兵偷银子的办法有两个:第一个是库兵把银子通过肛门塞入体内,塞入时,用猪脂肪将银子包上,同时还得用点儿松骨的药,一次最多能塞入八十两,能忍受30分钟。这招是要勤学苦练的。冬天库兵把银子放在茶壶里,出库时打开茶壶盖,将茶壶往下一倒就过去了。实际上,银子冻在茶壶里,自然倒不出来。这是最主要的两个办法,还有其他一些方法。这样一来,天长日久,积少成多,银库的银子不知不觉间就被盗了很多。
  调查结果出来了,可问题又来了,既然不是一天所为,也不是一人所偷,为什么时至今日才发现呢?原来到此时,距清政府上次大规模彻底清查银库已整整43年了。事情弄清楚了,怎么处理是一大难题。这是几十年间的群体性作案,你说库兵偷了可又没有证据,你追究官员的责任却又法不责众,所以,道光也不知该找谁算账了。最后,道光决定追究嘉庆五年以来历任银库负责者的经济责任,按任期长短分摊损失,道光还制订了缴纳赔款的详细时间表,不赔款就投入监狱,超过一定时间还不赔,就追究刑事责任。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因素,道光帝追缴的结果很不理想,最终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道光在位30年(1820-1850年)。道光三十年正月崩于圆明园,终年67岁。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的慕陵。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道光皇帝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道光即位之初,中国正面临最严重的内外危机。清王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史称“嘉道中衰”,其突出表现在吏治腐败、武备张弛、国库空虚、民众反清斗争频频;在外,西方列强势力东侵,鸦片荼毒国民。道光颇想有一番作为,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中兴。他虽然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以俭德著称,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
  道光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使他寝食不安。最后下决心严厉禁烟,道光十九年(1839年)初,道光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共19179箱、2119袋,总计2376254斤,在虎门当众销毁。是历史上规模最大、销毒数量最多的一次。
  虎门销烟也引发了中英之间的紧张关系。最后对外妥协,将林则徐、邓廷桢、杨芳等主战派查办,重用穆彰阿、琦善、奕山等人,重新开放广州。然而,英军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继续对虎门、宁波、厦门等地进行攻击,并于一八四二年攻占吴淞。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二十九日清政府与英国签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公元1849年正月,道光在内外交迫中忧愁成疾。开始还勉强支撑着临朝办理政事。到第二年正月丙午日,病情加重。他知道没有康复希望,忙宣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大臣载恒、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内务府大臣文庆等进宫,命令他们随同总管太监从正大光明匾额后取下锦合,宣读诏书,诏书上只有皇四子奕泞五字。中午,道光死于圆明园慎德堂内。
  嘉庆忍了老乾隆和权臣和珅好些年,一上台就赶紧下令严禁鸦片(嘉庆元年1796),禁令是一道道颁布下去了,鸦片贸易却是一天天地繁荣起来了,东印度公司的工作报告里说:满洲政府禁烟令,“不过官样文章”,官员们“长久以来纵容鸦片私运以为发财机会”,所以“产品销路继续增长,毫无疑问。”道光接班后本也充满自信肯定比他爸爸强的,道光元年就下令重申严禁海关偷漏鸦片贸易,命令满族贵族阮元、达三(就是皇帝钦派去广东揩油的海关监督,)狠抓落实,结果这俩官油子只回答他八字方针:暂事羁縻,徐图驱逐。就是说,不急不急慢慢来,先不要激化矛盾。
  为什么要羁縻,要徐图呢?因为一大串的官僚利益满洲贵族利益拴在鸦片上,哪里能急呢?一拖就拖到了道光十一年,皇帝急了,再下严旨,于是广东官员和满族特派员想出了应对之策:与洋船约定,每运入一万箱就必须要送数百箱给水师报功,严禁的结果是广东水师副将反而以军功升官成了总兵,“赏戴孔雀翎”。
  到了道光十八年,禁烟十八年的道光看到的现状是:京官吸鸦片的,十之一二,外官不过十之二三,官员身边幕僚随从是十之五六,到普通吏胥则不可计数,从身份上讲,满蒙王公贵族到宫廷太监、护卫,还有军队士兵都有,从地域上讲,早已经深入内地,山陕甘肃商人到天津销货后,是肯定要带鸦片回去贩卖的,利润是万恶之源啊。
  林则徐大刀阔斧逼迫义律交出鸦片的时候承诺一箱鸦片可以给英商五斤茶叶补偿,结果最终总共收缴鸦片20200箱,价值800万两白银,道光顿时觉得心疼,也不答复,林则徐只好和邓廷桢等上奏说:所需茶叶十余万斤,应由臣等捐办,不敢开销。意思就是不会占用皇帝派到海关揩油得来的收益,道光这才放了心,马上批复:照所议办理!同时道光觉得拖延近20年的难题解决得如此轻松顺利,(实际上此时英国议会已决定发兵)顿时对所谓大英帝国满心地瞧不起,除了前线的邓、林等人,整个朝廷没有人去想去准备因禁烟而可能导致的战争后果,道光只是兴冲冲地夸奖说:卿等忠君爱国皎然于域中化外矣,所办可嘉之至。
  但是归根结底,道光不是真的反毒英雄,他在乎的只是林则徐吓唬他的事实:白银外流军事糜烂……所以虎门的热乎劲过去之后,穆彰阿为首的鸦片既得利益者给林邓扎针就开始有效果了。挖墙角是朝廷大臣最擅长的,意志不坚的道光同时兼备糊涂的特征,他听信朝臣建议下令不许收缴烟民的烟具,接着在颁布的禁烟令中规定对鸦片吸食者只能由官方调查不许“检举揭发”,无疑这是对官僚集团中的鸦片吸食者的最好保护。结果,大清国的早朝列会,颇似一伙衣衫褴褛的乞丐们在那里开会,好像在讨论丐帮帮内大事似的。这群乞丐的头领帮主,自然非道光帝莫数了。最后,连道光自己看着都觉得不太体面,有碍龙庭观瞻,便龙颜震怒,狠狠地训斥了那些穿补丁朝服来上朝的大臣们一番。泱泱大国的一国之君的皇帝威仪,到了道光帝这里已荡然无存,丧失殆尽;
  昏庸无能,治国御敌无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禁烟有功的林则徐被发配新疆,而贪生怕死的满洲贵族琦善、奕山等人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当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炮舰一路北上,攻陷大沽口炮台,四千英兵攻占天津卫后,这位朝令夕改的道光皇帝,却骇破了胆,六神无主,仓皇失措,匆匆命大臣与洋人议和,匆匆签署了割让香港、赔款几千万两白银的南京条约。香港虽为弹丸之地,但也比道光龙袍上的补丁,不知要大几千万倍,那毕竟是老祖宗开创出来江山社稷,是大清国的一片疆土。
  道光陵最初选在东陵,后因发现地宫浸水,便改在西陵重建。道光认为,地宫浸水,可能是群龙钻穴,龙口吐水所致,如果把龙都移到天花板上去,就不会在地宫里吐水了。于是便在西陵中用金丝楠木雕成许许多多的龙,布满天花藻井,造成「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气势。因此慕陵的隆恩殿别具一格,不仅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内都有龙,而且梁枋、雀替,全是楠木雕成的游龙和蟠龙,表面都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这些龙都张口鼓腮,喷云吐雾。殿门一开,楠木香气便会扑鼻而来。
  一位勤政节俭的皇帝,却鲜有作为。一个看似平庸的王朝,却成为中国历史的“分水岭”。作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帝一介昏君,很容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湮没无闻,但作为鸦片战争的头号当事人,却成为后世无法回避并屡屡提及的人物。
  在鸦片战争前的二十年间,他力图继承嘉庆帝的遗志,勤政图治,克勤克俭;他也曾戡定西陲,严禁鸦片流毒,以重现盛世的辉煌。但是道光的性格疑虑犹豫、反复无常,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他的治国之举成效甚微。
  他在禁烟时,严禁与驰禁犹豫摇摆;他在战争时,主战与主和反复无常;他在用人时,任贤与任奸功罪倒衡。战争失败后,他苟安姑息,得过且过。
  鸦片战争失败、丧权辱国《南京条约》的签订,历史责任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的名字应当钉在中华民族历史的耻辱柱上,让那些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者鉴。
  
  
  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渝秀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