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平定张格尔
作品名称:江河日下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12-07-22 13:05:31 字数:8124
第7章平定张格尔
张格尔是乾隆朝已被镇压的维吾尔族叛乱首领大和卓木布拉尼敦的孙子。青年时曾在阿富汗喀布尔接受英国殖民者的训练,甘心充当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马前卒。加上想为他的祖父复仇,他时刻都想进行叛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他率领布鲁特族数百人偷袭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市),为喀什噶尔领队大臣色普征额击败。
道光六年(1826)六月,张格尔利用南疆维吾尔族人民对清朝参赞大臣静斌残暴压迫的不满情绪及其宗教影响,纠集安集延、布鲁特兵500多人,在英国的支持下侵入新疆,煽动叛乱。
七月,张格尔再攻喀什噶尔。这一次他向浩罕国借安集延兵万人。他出的酬谢是攻下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割喀城给浩罕,所得子女、财帛平分。安集延兵强悍善战,有“一百个回兵不如一个安集延兵”的说法。浩罕酋长率兵前来,张格尔探明喀城无援,又背弃诺言。浩罕酋长盛怒,自个儿攻城,遭到顽强抵抗。浩罕酋长宵遁,但有二三千人留下帮助张格尔。这一次,他们攻占了喀什噶尔(今喀什)、英吉沙尔、叶尔羌(今莎车)、和阗4城,企图复辟和卓家族统治。刚调来镇守喀什噶尔的伊犁将军庆祥兵败自缢。
在喀什噶尔尚未攻占之前,道光皇帝令原陕甘总督杨遇春以钦差大臣领陕甘5千兵驰赴哈密。伊犁将军长龄建议要求增派4万兵马。道光帝任长龄为扬威将军,又令山东巡抚武隆阿率吉林、黑龙江3千出关。武隆阿与杨遇春都做参赞。队伍尚未集中,张格尔就攻占了喀什噶尔4城,烧房子,杀军民,并向阿克苏进发。阿克苏办事大臣长清派参将王鸿仪率兵6百御敌于都齐特,全部阵亡。阿克苏守军不满千人,长清分兵拒之,得到增援,加上100多人骋沙扬尘,迷惑敌人,才保住阿克苏。十月,大军万余集于阿克苏,形势才缓和下来。
七年二月下旬长龄、杨遇春与武隆阿在洋阿巴特、沙布都尔、河瓦巴特、洋达马河勇猛奇袭,连续打了几个胜仗,3路于洋阿巴特进攻两万人的叛军,大胜,杀死、俘虏的叛军很多,安集延两个将帅也被打死,清军士气高涨。
二十九日,清军追到浑河北岸。张格尔十多万浑兵于河南岸列阵,准备背城一战。穴垒轰炮,鼓角震天。当晚刮大风,飞砂走石,长龄想退营10里,等风停了才进军,杨遇春不同意,说:“此天助我也。天色昏暗,敌人辨别不了我们有多少人,又不担心我们马上渡河,时不可失。况且我们远道而来,最好速战速决,难以持久。”说完,杨遇春就派千余骑兵到下游牵制敌军,他自己则率炮队渡过上游,炮火与风沙一齐压向敌人。敌军出乎意料,他们拖着笨重的鞋子,背负沉重的干粮,很不方便,逃跑时,米袋子、鞋子丢得满地都是。杀敌无数,生擒4千。张格尔出境,往达尔瓦斯藏堪地方逃去。
六月,杨遇春与杨芳分道出塞,追击张格尔。杨芳在阿赖与浩罕兵2千相遇,陷于埋伏,损失很大。道光下令入关。
张格尔在各部落辗转吃喝,诸部落不能供养,生计越来越难。清王朝以郡王与10万金为赏捉拿张格尔。十二月,长龄派遣黑回和黑山党人,到境外放烟幕弹,说清军已完全撤退,喀什噶尔空虚,回人盼望张格尔回来。张格尔信以为真,率步卒500潜回。在格尔铁盖山(阿富汗东部),落于长龄、杨芳六千人包围圈内。张格尔率残兵30骑而逃,为清副将胡超、都司段永福抓获。
张格尔被送北京。道光帝下令将他寸磔喂狗。
长龄以功封为二等威勇公,杨芳封三等果勇侯,均赏双眼孔雀翎。将士胡超以下也有赏赐。杨遇春实授陕甘总督。
平定张格尔叛乱用兵36000余人,用银千万余两。
平定张格尔叛乱是道光朝一件大事,它使新疆获得了一个较长的和平稳定的新局面,到同治初年新疆才又出现危机。
清廷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并活捉张格尔回北京,这是道光朝平定叛乱势力的一次重大胜利,曹振镛作为决策人员赞襄有功,支持有力,是功臣之一。道光帝为他写下这样一段赞语:“亲政之始,先进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问学渊博,献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丝纶。”评价实在不低。
收复四城以后,道光任命长龄为六城地区钦差大臣。
贺长龄(1785-?),清朝总督,善化县(今长沙县)人。字耦耕,号西涯,晚号耐庵,乾隆五十年(1785)生。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又典试广西,提举山西学政。后转左春坊日讲起居注官。道光(1821~1850)年间,历任南昌知府,山东、广西、江苏、福建按察使、布政使,擢贵州巡抚,再升云贵立总督。兼署云南巡抚。以永昌“回变”,左迁河南布政使。旋夺职。为官40年,勤于职守,有惠政。山东所属多水患,长龄导民开沟洫,兴水利,收获倍增。在贵州,主张查禁私种罂粟和吸食鸦片。整饬吏治,练营伍,储粮备荒,恤孤抚幼,劝课桑棉,教以纺织,创建书院义塾,士民称赞。道光二十八(1848),委托幕友纂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著有《耐庵诗文集》、《孝经集注》等传世。
长龄在1831年到达喀什噶尔时,署理阿奇木伯克作霍尔敦台吉,领着两万喀什噶尔人对他郊迎十里,感谢皇恩浩荡,誓不追随叛乱者。长龄然后从清朝驻军那里获悉,浩罕接连派来三名使者说,五年的中断贸易引起了困难,他们抱怨清政府的没收和驱逐出境政策,并要求恢复贸易。长龄将此事向道光报告,北京这才第一次充分感到那彦成的政策惹起了战争。
长龄留下浩罕使节一人,派遣作霍尔敦台吉和其他二人回浩罕。作霍尔敦原是喀什噶尔征税人,土鲁番首任扎萨克额敏和卓的后裔。当张格尔发动圣战时他离开六城地区曾前往浩罕、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和喀山旅行,经由塞米巴拉金斯克回到新疆。在固勒扎,他曾晋见伊犁将军,声称曾被拐骗为俘虏,清朝于是指定他为喀什噶尔的土著帮办大臣,然后任命他为阿奇木伯克。作霍尔敦的旅行使他通晓中亚的贸易活动。在和浩罕的谈判上,长龄不可能派出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
长龄在开始时曾直接坚持要浩罕交出1830年侵略的魁首,将全部战俘放回本国,但是北京对于艰苦的谈判没有思想准备。甚至不等到汗国回答,皇帝已允许重开新疆与浩罕的贸易,豁免关税,并且指示长龄放弃引渡要求和不再强要二万东突厥斯坦流亡者回来,“以示大方”。在1831年底,两国之间的贸易恢复了。
作霍尔敦在浩罕的谈判未曾公开发表过。浩罕和六城地区当局交换了几次书信,在1832年达成协议,清朝允许“旨在经商”的浩罕臣民“自由来往”于六城地区,并且允许“托钵僧”入境,但是与以前一样,没有北京明确的批准,不允许任何人进入中国本部,甚至对使节也是如此。政府用银子赔偿了浩罕商人被没收的财产,对浩罕商人豁免关税。作为报答,浩罕愿意将清朝的战俘遣送回国,但不包括流亡者,同时汗国将阻止玛赫杜姆家族入侵清朝的领土。长龄报告说,浩罕的统治者自愿抱经盟誓,“永远翊戴”。清朝当局作为戒备,还派了一名使者去向布哈拉艾米尔“请求帮助”,使之在浩罕汗国“侵犯时能帮忙维持中国西部边境的和平”。但是布哈拉艾米尔“婉言谢绝了要进行任何干预”。
根据长龄的建议,清朝在1832年对所有各国在喀什噶尔和叶尔羌贸易的商人一律豁免关税,甚至包括柯勒克孜人在内。这是为了避免造成这样的印象:曾经威吓满洲人的浩罕商人,现在是这个地方的主人;也为了禁止浩罕人利用一种关税特权去垄断贸易。
浩罕派来一名商人头目,他将八十余名喀什噶尔战俘释放回国,并带来一百余名安集延商人。新疆当局不许地方官员干涉浩罕与喀什噶尔的商业事务,并且命令喀什噶尔商人对“夷商头目”公平定价。1832年末,清朝用银两赔偿浩罕商人全部被没收的茶叶,并且叶尔羌的参赞大臣花了一万余两银子解决了浩罕人的土地要求,尽管外国人购买土地始终是不合法的。清朝根据那彦成的建议驱逐了居住在新疆不到十年的安集延人,付给赔偿的土地就是属于他们的。
六城地区的骚乱已表明,清朝在塔里木盆地西端的驻军远远不够用。因此政府把参赞大臣衙门和塔里木盆地的统帅部从喀什噶尔迁到叶尔羌,这是六城地区的主要城市:它很漂亮,多舞女和乐师,一个访问过叶尔羌和孟买两处地方的浩罕人认为,叶尔羌可以和孟买媲美。它的中心位置有利于在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巴尔楚克(即玛喇巴什,它的战略重要性终于得到了承认)与和阗地区之间相互援助。在1830年入侵期间壁昌将叶尔羌商民移入满城,这一行动已被证明在阻遏侵略者方面是如此有效,因此某些人关于在六城地区商场周围建立城堡的建议就被认为没有必要了。
政府任命壁昌为叶尔羌的首任参赞大臣。在新疆南部防区的六千名士兵之外,清朝增加了三千名从伊犁来的骑兵和四千名从陕甘绿营调来的士兵,再把阿克苏和乌什吐鲁番每处一千士兵计算在内,南部防区总兵力达一万五千人。迟至1835年这些军队中没有一个东干人,因为政府害怕一旦发生叛乱,作为穆斯林的东干人可能参加。后来政府改变了关于这一政策的想法。为了应付增加军队后的费用和口粮,北京削减了各省绿营饷粮的百分之二,以便每年能多筹银三十余万两。
然而,政府认为各省的分摊只是权宜之计,它继续努力从当地收入中寻求维持六城地区驻军的办法。为此目的,按照长龄的建议,北京中止了满人的隔离亚洲腹地的长期实行的政策,迟至1831年已许可汉族平民由中国本部迁到六城地区。允许移民接受抛荒地和被没收的土地,开垦死地,甚至也可当东突厥斯坦人农庄的佃户。1832年出现了第一次移民浪潮,在喀什噶尔地区的喀拉科依和巴尔楚克附近建立了汉人居民点。北京一度仍为六城地区土著居民的态度感到忧虑,在1834年甚至撤销原议,命令汉人居民点解散。但于翌年在汉人移民尚未迁徙之前,政府又一次取消它的决定,恢复移民。
从1834年起,北京鼓励穷人从中国本部向新疆迁移,特别是移到六城地区。汉族移民的核心开始形成。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仅叶尔羌就有二百名定居的汉族商人,还有许多其他时来时去的人。那里有一个东干商人团体和一些汉人工匠。汉语到现在和突厥语还是同样“通行无阻”。
平定张格尔叛乱,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与西北边疆的和平安定很有意义,这是道光帝一生最大的功绩。
然而,西北烽火刚熄,东南硝烟又起。
第8章英国的野心
大清天朝地牯牛,西方世界上高楼。
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上半叶,英、法、美等国都先后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英国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号资本主义强国。
16世纪之前,英国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岛国,然而英国经过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基本完成的工业革命,生产飞快增长,最早确立和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而这一切是与加重对国内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殖民地人民的疯狂掠夺联系在一起的。英国强盗依仗其船坚炮利,到处横冲直撞,十八世纪就取得了所谓“在英王的领土上太阳永远不会下落”的世界霸主地位。它成了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其殖民地几乎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太阳一天24小时都能照到英国的领地上,所以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英国的迅速崛起与1688年的“光荣革命”密不可分,通过这次革命,英国率先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君主立宪制度。此后英国国内稳定,人心思进,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对外积极开展贸易活动,争夺殖民地。英国先后同荷兰、法国进行了多次争夺殖民地和贸易特权的战争,都取得了胜利。到18世纪,英国已经是头号海军强国,掌握了全球制海权。18世纪后期,英国率先开工业革命之先河。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大量的财富,仿佛像变戏法似地冒了出来,英国因此又成为世界第一富国。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大量原材料和农副产品。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经济中心。1851年,英国商船数量占全世界商船总数的一半,工业制成品占领了50%的世界市场,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产量占世界的50%。
整个19世纪,也是英国频频挑起战争的一个世纪。它首先在欧洲进行了反对拿破仑称霸的战争,最终把这个“科西嘉怪物”扔到了大西洋的一个小岛上;在非洲发动了驱赶黑人的祖鲁战争;在亚洲镇压了印度人起义,挑起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入侵缅甸和泰国,占领了马来亚;同俄国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控制了土耳其和伊朗。通过这些血腥的战争,英国占领了大片殖民地。
另一方面,英国在“炮舰”之后,强迫弱小国家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对英开放,英国的廉价商品如潮水般进入,摧残了当地的手工业,而英国人则把大把的银子运回了老家。
经过3个世纪的争夺和扩展,英国人建立了庞大的大英帝国。英帝国除拥有本土英伦三岛外,还领有自治领、殖民地、代管地等。英帝国最强盛时的领土遍及5个大洲,总面积多达3350万平方公里,是英国本土的137倍,占全球面积的1/4;其殖民地人口约有4亿,占全部殖民地人口的75%以上。从地球北极附近的加拿大,到南极附近的阿根廷,从非洲的刚果河,到亚洲的东南亚都有大小不等的英国殖民地。当时英国人沾沾自喜地说:“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之滨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大草原给我们放牧牛群,秘鲁人送来白银,南非和澳洲人送来黄金,印度和中国为我们提供茶叶,东印度群岛给我们提供咖啡、甘蔗和香料。”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美国和德国的崛起,英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一战结束后,英国的殖民地纷纷独立,经济中心也转移到美国。二战结束后,英国地位进一步下降,沦为二流强国,日不落帝国解体。
虽然后来日不落帝国解体,但在十九世纪把中国整得够惨。
十九世纪初,英国实际控制了印度;一八一九年,占领了新加坡;一八二四年,侵入我国南部邻邦缅甸;一八三八年,打进了我国西部邻邦阿富汗。继续向东发展,它的侵略魔爪就直接伸向我们这个地大物博的中国了。法国和美国的资产阶级,也不甘落后,一面积极赞助英国对华的侵略扩张,一面竭力将自己的侵略魔爪伸向中国沿海。在我国北部,沙皇俄国从十七世纪中叶起,就闯进我国黑龙江流域,成为从陆路蚕食我领土的恶魔。总之,在鸦片战争前夕,国际资本主义强盗,从沿海到陆地,争先恐后,步步向中国进逼,一向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被敲得当当响了。
当时,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朝统治日趋没落,政治极端腐败,经济十分落后。土地大部分集中在贵族官吏、地主豪绅手里。据一八一二年统计,光是被皇帝直接和间接掌握的土地,就达八十三万顷(每顷一百亩),几乎占当时全国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十一。旧时有田之人,此时俱为佃耕之户。以清朝皇帝为头子的地主阶级,不仅直接从农民那里榨取高额地租(一般占收成的一半,多的占百分之七八十),还用国家的名义,强迫农民缴纳大批捐税和从事各种劳役。广大农民过着不得温饱的悲惨生活。全国上下,贪官横行,贿赂成风。军备废驰,军器破烂,军纪败坏,这样的军队实际上已失去了抵御外侮的能力。
由于清朝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压迫,国内的主要矛盾,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十分尖锐。鸦片战争前,北方以白莲教为主,南方以天地会为主,农民起义不断,给清朝政府以沉重打击。
英国挑起对中国的鸦片战争,是在19世纪中叶。
19世纪30年代以前,也即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大清朝由于闭关自守,对外贸易主要是与英国贸易,总是处于出超地位。中国输给英国的货物有茶叶、生丝、陶瓷等,很畅销,而英国输往中国的呢绒、钟表、玻璃制品却难以找到出路。
当时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想打开大清朝的大门,扭转贸易赤字,遂派出使节与清政府交涉,一再要求通商。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强盗,为了扩大其殖民势力,开辟这块广阔的远东市场,根本不满足于按清政府的规定进行正常的贸易,他们早就处心积虑地要用炮舰政策打开中国的大门。
殖民主义者是掠夺人类、残杀人类的恶魔。英国殖民主义者挑起鸦片战争的武器,一是鸦片毒品,二是坚船利炮。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朝开了海禁后,外国与清朝的贸易逐渐发展开来。英国开始与清朝贸易始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美国则始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
鸦片战争在1840年爆发,然而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埋下了伏笔,就是那次乾隆时期的英国人马戛尔尼不愿意下跪磕头的访问事情,可以说那时候,就已经射出了第一颗子弹。
英国人最早试图到中国通商是在17世纪。但葡萄牙人来得更早,并已取得某种垄断权。直到17世纪末期,英国人才得以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展开贸易。
1715年,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城外附近设立了固定的商馆。1720年,广州的商人为了控制价格,组成了行会——公行。这个组织显然是受到官方支持的。在官民勾结以后,对外人的勒索年年增加。大班一再抗议,但无济于事。对外贸易的管制反而越来越严。1757年,朝廷正式规定广州为唯一合法通商口岸。后来,由于官员贪婪的敲诈,中国商人最终将公行解散了事。
1782年,新的公行——十三行成立。虽然沿用了过去的名称,但这个公行里的人——行商却不是一般的商人。行商们具有垄断对外贸易的权力,同时,也是政府与外商之间联系的唯一中间人。一项广受外人诟病的规定就是,洋人如有要申诉的事情,只能通过行商向政府呈文,而不能自己向广州当局上书。这当然是极不利于维护外人利益的。而且,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中国人将洋人当作低等的野蛮人看待。野蛮人没有资格直接和官员打交道。
十八世纪末叶,在中英正式通使之前,英国曾多次想打开中国的大门,中英双方就已经有过直接和间接的接触。
当时,英国这一“海上第一强国”,奔走于全球各地。当开拓海外殖民地和市场成为英国的既定政策之后,其对华政策也日益显示咄咄逼人的端倪。英国首先抢占了印度,而急于打开中国门户则可追溯到17世纪30年代。
在明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使节就曾踏上前往中国的航程,但历经周折,最后没有能够和中国建立关系。入清以后,自康熙二十四年,英国商人在广州开设了商馆,英国从此加入对华贸易的西方国家之列。到了18世纪,英国成为了最大的对华贸易利益获得者。如在1736年到广州的12只西洋商船中,英国只占5只,而在1775年到中国的38只外船中,英国就占24只。18世纪末中英的贸易额和该世纪初相比,增长了二十倍,达到一千万两以上。
为了进一步开辟中国市场,扩大对华贸易,在华英商联合致书广东督抚,提出改善中英贸易的五项要求:1、英船至广东锭泊后,即请开舱解货;2、奸民偷窃英商货物,请予依法处罪;3、请紧华人将英人看作夷狄禽兽,任意侮辱;4、减轻对英货的课税;5、官吏请勿无故与外人疏离。但广东督抚置之不理。而英国又急待改善对华关系以进一步扩大贸易。于是,在1787年,英王乔治三世任命曾担任过英国孟加拉军需总管的查尔斯?卡思卡特为特使,前往中国。谁知查尔斯?卡思卡特却病逝在了途中,这次遣使夭折了。
于是,乾隆五十三年即公元1788年,摆在英国国王和外交大臣面前的,仍旧是对华遣使扩展对华贸易的问题。当时,外交大臣亨利.达斯在仔细考虑、斟酌之后决定选派乔治.马戛尔尼为1792年英国使华团长。对于这次马戛尔尼率团使华,英国政府极为重视。这在使臣的选派上就明显的反映出来。正使马戛尔尼是英国国王的亲戚,议国事的大臣,使英国政府从许多博学的人那里挑出来的一个大博学的人,他从前办过许多大事,到俄罗斯国出过差,又管过许多地方的事,并且还在英国的一些属国地方料理事情。由此可见,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出使中国是经过慎重考虑遴选出来的合适代表。副使斯当敦也是个体面的人,他的博学和会办事与正使一样,从前他在海地平服过许多的事情,并且出任过同小西洋国家“讲和”的谈判专使。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开始了访华之旅,这次访华之旅的真实目的是“取得以往各国未能用计谋或武力获取的商务利益与外交权利”,马戛尔尼乘坐英国当时最先进的军舰──狮子号,一路耀武扬威,炫耀着自己强大的武力,一路大肆收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情报。
1793年,英国政府派出了现在很著名的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轻广州的贸易限制和苛征。那个使团的结局是众所周知的了,什么都没有改变。马戛尔尼出身于一个贫穷家庭,靠着自己的努力跻身英国上流,年纪轻轻就被封为爵士,而且在派驻俄国公使期间,在外交上很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