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人讲故事
作品名称:桂花的故事 作者:辽宁阜新史庆有 发布时间:2019-12-12 23:39:42 字数:5816
话没长腿儿,但传的可快,老将军刚到吴家不一会儿,桂花风风火火的跑来了.老将军回来了,将军您好,我是靠山屯的桂花,大家选我当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那我就代表全村党员干部、父老乡亲欢迎您,说着,桂花真诚的给老将军鞠了三个躬。
老将军很激动,孩子,来,到我这边坐。桂花坐在老将军身边。
桂花主任,我是土生土长的靠山村人,现在我离休了,卸甲归田,从现在开始,我就是靠山屯的人了,我这就向主任报道,随时听候主任调遣。
桂花脸红了。老人家,你可折煞我了,你可是我们靠山村的老前辈,最优秀的共产党员代表,全村学习的好榜样,在建设美丽乡村有今天,你老应该给我们出谋划策。我曾听说过,靠山屯是我们地区最早的解放区,是一片红色土地,但究竟怎么个早法?为什么说是一片红色土地?好多的事情我们都无从查起,你回来了,你可给我们带来了春风春雨,久旱逢甘雨,是人生的四大美事之一,在建设美丽乡村的今天,您老回来了,我们可求之不得。老人家,近几年我们屯通过治山修河、发展暖棚生产、庭院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业,村民们得到了一定实惠,可以说大家都富起来了,但富的还不够劲儿,乡村旅游业虽然初见规模,但好多旅游资源还没得到开发,特别是我们这里是红色土地等方面对教育下一代有重要影响方面的东西一点也没开发,今天你休息,明天我就来,听您老人家给我讲过去的靠山村,我要补一下靠山村历史这块短板,也许在补习同时,会找到靠山屯进一步发展的路子。桂花一口气说了好多,老将军笑了,孩子别忙,我是你的兵,你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什么时候就给你讲靠山头的历史,咱们靠山屯啊,可很了不起!
好,老将军,您刚回来,我看您就应该住在村部,村部宽敞明亮,冬暖夏凉,交通方便,还有食堂,你想吃什么炊事员都会给你做,我们还可以随时见面。
你这个主意不错,让我考虑考虑。
老哥,你哪也不去你就在我家,我家这多宽敞,我自己就住两间房子大炕,你如果觉得不方便,你可以去那屋,那屋也是两间房子大炕,我家宽敞,孩子们在前屋,一点也不打扰我们,我们70多年没见面了,难得相见,我们可得好好唠唠。
吴老弟,我们谁也别着急,我看应该按主任说的办,我住在村部,有时间我就上你这儿来,抽空我得听听、看看靠山屯发展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既然回靠山屯了,就得为靠山头出力献策,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们俩聊天的机会多着呢,你别着急。
你是老革命,我们都得听你的。吴老哥你说什么呢?在你面前我不能说是老革命,没有你当年的一㨄,也许我就在那次战斗中牺牲了,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从那次战役之后,让我更加对战争的残酷有了了解,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在打扰中我学会了打仗,其实我所打的第一仗也是在咱们家门口,应该是闫家店歼灭战。
旧庙因交通便利及地理原因,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怂恿土匪,侵战了旧庙,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当时,敌强我弱,我军虽然也在旧庙一带活动,但居无定所,这也正是毛泽东游击战的基本体现。
1946年初,有两股土匪驻扎在闫家店、黑水营子一带,进驻后,要吃要喝,打人骂人,抢劫财物,无恶不作,老百姓恨之入骨。由于土匪手中有武器,敢怒不敢言。
当时我刚参加县大队,我们的队伍那几天一直在元仓子一代活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搜集敌人的情报,业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练军事技能,发动群众分地主浮财,实行土地革命。那一天,接到群众的密报,说闫家店、黑水营子一带驻扎着土匪,大约50人,武器杂七杂八。队长决定派两位侦查员前来摸情况。由于我家是那儿的,让我负责带路。这条路我熟悉,我们朝近道,走烧锅地西山,虽然路不好走,但近很多,太阳刚压山就到村子边,我们3个人混在老乡中间,那时候我们还没换军装,衣服同老乡的一样,走在人群中谁也不知道我们是干啥的。当时领导讲:我们是鱼,人民是水,我们只有到人民群众之中,犹如鱼得水,将处于不败之地。真的是那样。我们三人进屯很快就了解到了敌人的情况:土匪分别住在两个自然屯的几个大户人家,多数是骑兵,没有重武器,战斗力不强。我们连夜返回,将情况向队长做了汇报,几位领导研究决定吃掉他们,壮大我军的影响,武装我们的部队。
夜战、突然袭击是我军重要作战方法,经部队多位领导研究决定:第二天采取夜战、突然袭击,消灭这股土匪。
天黑了,部队出发,那是一个月圆的日子,老天爷为我们打着天灯,部队行军的速度挺快,也就是后半夜的2-3点钟,刚到屯子边,还没对屯子形成包围,就被敌人哨兵发现了,先开了枪,枪声惊动了屯子里的土匪,一时间枪声四声,队长下令全线出击,边出击边对敌人形成包围。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战斗,密集的枪声撕破了寂寞夜空的天幕,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步枪声,机枪声,夹杂着闷雷般手榴弹的爆炸声,真的是惊心动魄,枪炮声惊醒了熟睡的老百姓,都急忙起来藏于安全的地方。那个年代家家都有菜窖,其实菜窖没什么菜可装,多是为了防止战事流弹误伤藏身。
一阵枪炮声过后,“缴枪不杀,缴枪不杀”的喊杀声彼此起伏,时而夹杂着土匪临灭亡时的嚎叫声:“完了,完了,遇到八路了……”
战斗刚开始,住在村子东头几个匪首顺着事先看好的逃生通道趁我们尚未完全包围之机逃走了!一小战士非常勇敢,孤身一人追赶逃匪近千米,土匪骑马,小战士没追上,匪首侥幸逃脱。
嘹亮的军号响起来了,部队发起总攻,土匪招架不住,纷纷举手投降。开始打扫战场,搜索残匪,安抚百姓,召唤百姓出来认自己的家人,经过一个多小时战斗胜利结束,那次战斗共缴获40多支枪,20多匹战马及战刀,子弹、手榴弹等军用物资无计其数。真的是一个大胜仗。正在这时发生一件意外,一名小战士将一颗拉开弦挂在腰间的手榴弹弄掉在地上,当时有3名群众在场,没来得及躲避,同小战士一起被炸伤,一块弹皮打中了邻居闫家二大娘右眼,造成终身残疾,其他3人伤的也不轻,所幸没有生命危险。
当东方泛白的时候,我们唱着赞歌,押着俘虏返回了驻地。
我参军打过的第一仗,历历在目,好像是昨天。
其实你们不知道,这位老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是他没参加军队,如果参加军队以他的文化功底及机智,我想早就是将军了。他救过我一命,珂是我的大恩人。老将军指着身后的吴家老先生说。
一室人都将目光集中到吴老先生身上。
吴老先生一点也没激动,慢条斯理的说:你们可别听将军说了,那都是过去的事,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那样的情谁遇到都会那样办。
两位老人谁也不想讲那样过去产的故事,让我对两位老人有了更深的印象,我得听吴老爷讲过去的故事。
吴老爷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镇代海村四合城屯人。老人的居室风格还是50年代的“标配”:墙上贴有几张毛主席画像、全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老人谈话的内容也离不开当年的战斗故事、革命传统,老话儿讲,这叫“胸怀中国、放眼世界”。老人今年92岁,他身材消瘦,但神气十足,记忆力惊人。尤其说起当年的战斗经历,老人非常激动。尽管腰腿疼痛,行走不便,可老人非要领着笔者看一看发生在他家后院的那次战斗的现场及老人为烈士守墓的墓地。吴家后院除了种些常见的瓜果蔬菜,还特意让家人种上他喜爱的向日葵和菊花。他时常坐在这里,一遍又一遍地回忆战争岁月里的那些人和事。
他见证了烈士牺牲的全过程
那是1946年夏秋之交,高粱刚出穗。当时我们这个村在阜新可是有名的地方,这儿是阜新县第一个人民政府“一区”所在地。县委领导经常来我家串门,动员我们参加斗地主,当时我们是什么也不懂,在斗争地主的大会上什么叫喊口号、怎么喊都不知道。是县里领导一句一句教我们。领导还给我们讲翻身求解放的好处,让我们慢慢对共产党有了认识。
当时我们家院子大门正对着旧庙来我们屯的路,站在我家院子里就能清楚地看到从旧庙那边过来的人。当时区政府在村西,我们家是堡垒户,经常来些区中队队员,他们都是来警戒放哨的,国民党军队都住在县城方向,敌人进攻区政府,必须路过对着我们家的那条路,我们家院子就看得清清楚楚。几乎每天吴家都有区中队的人,他们赶上饭点就在我家吃。从来不挑吃喝,有什么吃什么。
那天早上天刚亮,8位区中队队员走进了我们家,他们来就是侦查旧庙方向敌人动向的。吴国祥的父亲告诉他母亲多下点米,解放军战士留在家吃饭。那天早上吃的是小米饭、炒韭菜。刚吃上饭,敌人的200个骑兵来了,说话的功夫门外响起了枪声。区中队的8名战士抄起家伙就冲了出去。还没等战士们冲出大门,骑兵就已经冲到了门口,枪声响成了一片。
我家后院的土墙当时2米多高,一般人难以爬上去。那时候人们已经熟悉了打仗,枪一响,我家人都猫着腰从后院西角门往北山跑去,出了角门就是高粱地,进了高粱地就安全多了。在我家人往北山跑的时候,区中队的战士在在我家房子里依着窗户向门外射击,一个伤员同我家人一起往后院角门方向跑,两个带枪战士就想扒墙跳墙,由于墙高,扒了两下没上去,我同我表弟纪兴会(现已离休的国家干部)立即跑过去每人抱一条腿,将两个队员掫过墙去,迅速占领有利地形,有效阻止了敌人向区政府方向进攻。由于我家离区政府很近,听到枪声,区中队的大部分人马都赶来支援,西边的枪声也响成了一片。听到西边也响起了枪声,敌人怕两面受敌,调转马头往旧庙方向跑了。过了好一会儿,枪声停了,当我们回到家的时候,看到了窗户下一位战士被手榴弹炸的面目皆非了。进屋一看,地下炕边躺着一位脑袋炸开花的战士。我家有用东西的都让敌人抢走了。说真话,虽然那个时候天天听到枪声,但真的看到血肉模糊的尸体还是很害怕的。
这时候李区长带着区中队赶到了,当看到我家的情况时,告诉大家:血债要用血来还。你们放心,敌人抢走了你们的东西,我到时候要加倍偿还你们的。请你们放心。
那天,我们看到敌人的马上驮着被区中队队员打死的尸体十几具,受伤的可没法统计了。虽然我方有两名战士牺牲,但我方是以小的代价换得了大的战果。树立起了区中队的形象,从那以后,敌人再也没骚扰我们区政府。
当天,李区长派人去当地有名的地主家拉来了两口松木棺材,厚葬了两位烈士。两位烈士就葬在离我家不远的东南方向。
区里的领导说话算数,过了不几天,斗地主,分浮财,区里给我家送来了两大车东西,将我家损失的东西一下子就补齐了。
后来,那两位战士多次同我们村当年参军的葛殿卿讲:我与我表弟可是他俩的救命恩人,那天要不是我们哥俩舍命将他俩抬着跳过墙,说不定他们也没命了,我与表弟是他俩的救命恩人。这不,当年的战士如今成了将军了,真自豪。
讲了一辈子烈士的故事
回望历史是为了昭示今天。对烈士的态度,最能检验一个国家的价值观。从国民情感到国家责任,我们祭奠的是一个个烈士,也是触摸这个国家的沧桑历史,通过纪念烈士,民族更具凝聚力。
当年我们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经常有区里的人来,好多人都是新面孔,部队人员变动很大。不过有一位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当时一位叫赵琪的,人们都叫他赵书记,他同他的警卫员小宋在我家养病一个月,正赶上我大侄女吴桂珍出生,那些天我天可真热闹,东屋一个伤号,西屋一个坐月子的,一天厨房得做好多次饭。
在当时,我家是区中队的瞭望哨所在地,更是区中队的后勤站,谁有个头痛脑热的,我母亲会给拔罐子,谁的衣服破了,我家人会给补好;1947年部队转移,张丙年大队长的白茬皮袄就是我妈给缝上的面。
从一九四七年代海营子村建小学起,每年清明节学校都组织祭扫烈士墓活动,每次都是由吴国祥老人给学校师生员工讲当年那场战斗的经过。讲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老人都要带两样东西,一是一把铁锹,他总是第一个往烈士墓上添土的人,还要为烈士烧上几张纸。
现年66岁的李凤贵是原镇水利站站长,也是老人的大女婿,他就是打小听老人讲烈士故事长大的。据老李估算,每年听老人讲烈士事迹的师生不少于100人,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受教育人数超过5万人次。在代海营子村,学校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老人功不可没。
老人同我们讲:在吴家人眼里,两位烈士就是他们的亲人,两位是为了掩护他的家人撒退牺牲的,每到年节,他在给自己家祖坟烧纸的时候也都给两位烈士烧上几张。如今吴老老了,行动不便了,他的儿子吴汉栋、吴汉良已经接过来他手中守护烈士这一重任,每逢年节都主动去祭祀烈士。在吴家,老人有两儿三女,十个大人,人人都会讲烈士的故事;而25岁的孙子媳妇盛春慧骄傲的告诉笔者:别看我是江苏省的娘家,但她也会讲烈士的故事了。在吴家讲烈士的故事已经传承下来了。
如今,根据上级要求,阜蒙县民政局将各地零散的烈士陵墓都集中到县里革命烈士陵园,代海营子村两位烈士的遗骨也被移走了。然而,连续两个清明节,老人依然在孩子的搀扶下来到昔日的烈士墓地,为烈士烧纸,说上几句安慰的话。老人说:别看烈士遗骸移走了,但烈士的忠魂没有走,烈士的忠魂在保佑着代海营子这方热土的人们幸福平安。
“我老了,恐怕再也讲不动了,但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临别前,老人家再次叮嘱笔者,“别写我,好好写写这两位烈士的事儿,留给后人!”
听说这天有人要来采访,吴国祥老人一大早就整装待命,从早上几乎到傍晚,一直不停的讲述,老人非常疲劳,可他依然坚持要和笔者合影,以见证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为此,老人翻箱倒柜找出这件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的“人民服”。合影时老人不小心系错了一粒衣扣,可他还是坚持着纠正过来,一丝不苟的严谨劲头不减当年,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笔者了解到,吴国祥在辽沈战役中出民工、抬担架、抢救伤员、运送军用物资,在枪林弹雨中穿越生死,在刀光剑影里冲锋陷阵。他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入伍参军、保家卫国。可由于种种原因,他没能如愿。尽管如此,吴国祥始终保持军人的本色,他的身姿挺拔,神色坚定果敢,性格坚韧,衣装整齐,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威严正气,看来军人的气质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
吃水不忘挖井人。岁月将先驱的不朽功勋更深地印刻在国家和人民的历史记忆中,将先烈的伟大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无数先烈用他们的的赤胆忠诚,在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中,镕铸了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的精神基座。
从1946年到2019年,73年的光景,吴国祥从懵懂青年到耄耋老人,他用了几乎是普通人一生的时光,来默默地义务坚守这两个无名烈士坟茔,培养了数万名一代又一代村民的爱国情操。
尽管从今年起,老人的病情不再允许他来到烈士陵园,可他还是嘱托晚辈们在特殊的节日,不忘祭奠烈士,替他敬上一炷香,表达心中的思念。
这件事早已铭刻在他的心里,从来不需要想起,因为永远也不会忘记……
(史庆友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