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飞天行动>101、七星佛寺

101、七星佛寺

作品名称:飞天行动      作者:美满人间      发布时间:2019-09-30 09:57:09      字数:8886

  陶昌决定沿塔里木河,经尉犁、铁门关、多褐城到龟兹,有水就有生命,就会有食物。不然,干旱的沙漠是埋葬生命的墓穴。
  沙漠地带,热气逼人,陶昌晕厥过去,恍恍惚惚地见到了久未重逢的父母、亲人、唐云等等,一幕幕展现,亲切,温馨。陶昌努力克制自己,肯定在做梦。在外地流浪,怎能见到熟人呢!梦母变老,光阴飞逝,年华虚度,忧心,不安宁。混乱的思绪,充满惯性的思维运动,让陶昌疲惫不堪。他拼命地睁开眼睛,有谁在吻我,硬邦邦的,湿漉漉的。
  睁眼,毛茸茸的一家伙,它被陶昌惊吓,张开翅膀,飞上天。发觉无恙,飞回来靠在身边的汗血宝马,咂着舌头,似乎害羞地躲避。陶昌的脸湿湿的,抹抹嘴巴,嘴里有甘泉的味道,这水莫非是那家伙给的。摔倒的位置在胡杨树外,如今却在胡杨树下,很阴凉,莫非是汗血宝马小飞拖过来的。四肢健在,野兽没有吞噬了自己。抬头望,呵,野鸭,长着五颜六色的羽毛,好看极了。
  陶昌回忆,是谁呢,平生没有与野鸭结成好朋友啊?想起来了,曾经制作地震仪,救护野鸭,让野鸭送信,让野鸭给玄奘一行带路。它已经死了,为了自己而死。对,可能是野鸭大哥的二弟,没错,必然是它。长得比大哥还要健壮,挥动翅膀浑厚有力。
  孤独的自己,有只野鸭相伴,有汗血宝马陪行,快乐多了。塔里木河给沿线带来了花草、胡杨树、鱼、野兔、狐狸、骆驼,让死亡之海的沙漠地带增添了一份难得的生机。
  陶昌从怀里掏出香囊,闻了闻,增加了一点力气,正好可以支撑着起来,姐姐的东西还是有点效果的。他翻身上马,沿着塔里木河前行。一个人真孤单,想起了一个个交往的人,特别是四兄弟都有自己的天地。薛孤儿当和尚,阿史那骨碌与李玉一起,独孤娇与摩诃一起,只有自己在外闯荡。兄弟分散了,各自成家了,自己依旧孑然一身,不知为何?
  自从离开了高昌,一直远离城市,如今尉犁在眼前了,该彻底放松一下,在城里好好休整一下。找到那家尉犁客栈,曾呆在这里去大裂谷看日出。
  “客官,多呆几天。”
  “没什么好玩的,准备早点去龟兹。”
  “去龟兹干嘛?”
  “找远亲。”
  “不急的,现在值得去七个星佛寺,正准备大摆道场,那可是焉耆国最大的寺庙。”
  陶昌犹豫呢,去那里得花多少时间。
  店主看穿了他的迟疑,鼓动说:“路上善男信女,外地僧人云集,正往那边赶路,最近住这里的都是信徒。”
  “有什么非凡之处?”
  “热闹啊,喜欢美女的,云集天姿国色;喜欢佛学的,云集得道高僧,总之去了不会后悔。”
  陶昌心痒痒的,不如放放正事。好歹学了不少佛教经典,跟这些僧人对垒也无妨啊。去了,便不回来了,直接从铁门关赶往多褐城。
  尉犁城里,狠狠吃,狠狠喝,酸奶,烤羊肉,大西瓜,毫不吝啬,请入肚内。
  如店主所说,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地往那边赶,他们备足了吃的喝的,平时省吃俭用的百姓们,用在佛事上一点不吝啬。有的卖掉牛羊,准备帐篷、水、干粮,驾着马车或者骆驼赶去。巴依老爷突发善心,让佃户不干活,放假去看佛;队伍里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共同的信仰促使他们互帮互助,成为一支支特别的队伍。
  陶昌跟随他们,走了很多天,赶到了七个星佛寺。
  寺庙由寺院建筑和洞窟建筑两部分组成。寺院分布于山梁和坡地上,一条自然泉沟将建筑群分为南大寺和北大寺,寺院建筑93处。七个星佛寺中11处洞窟位于寺院西北部的霍拉山低矮的山腰处,大部分坐东朝西,门朝西开。洞窟内乐伎、朵云纹、飞天等壁画,泥塑佛、菩萨、天王,供养人等头像。始建于晋代,是佛教东传西渐过程中重要的一处佛教场所的遗存,也是焉耆国中最大的一处佛教场所。有佛塔、佛殿、石窟。洞窟的形制大致与克孜尔一期洞窟相似,壁画比较精美,佛像造型丰满和祥,具有犍陀罗和中原的风格。
  寺庙的高台上,僧人正在比赛,台下的人紧紧盯着,深恐遗漏细节。从论经中学习佛教,提升人生境界。牧羊人没心思放牧,少年少女没心思恋爱,这经典的论经会已经迷倒了众多佛教信徒。眼见周边的垃圾堆成山,说明赛事旷日许久。
  尽管大家兴致盎然,然寺里的和尚个个灰头丧气,这同与世无争的佛教徒心态截然相反。必然在学佛道路上遭受了极大的挫折,有个可能便是外来的和尚占了上风。
  陶昌询问小男孩,小男孩念着阿弥陀佛,凑到陶昌的耳畔悄悄说主持手下高手如林,未料到被外来的和尚击败,略微面红耳赤的老和尚是这里一号人物,手下被击败,他只能亲自上阵,这是第一轮,惨遭失败。
  陶昌问:“小娃,是哪里的和尚,这么厉害?”
  小男孩说:“大哥,听说是龟兹苏巴什佛寺的僧人,木叉毱多的大弟子。”
  “木叉毱多”,很熟悉的名字,陶昌来回翻滚回忆录,断定是被玄奘大师击败的高僧。
  主持在台上望着下面,希望找个高手能将他换下来,对阵木叉毱多的大弟子。可是手下的实力都在自己之下,若宣布输了,这边的信徒如何交代,这边的王亲国戚如何相对。木叉毱多的大弟子趾高气扬,目空一切,陶昌对其鄙视。
  主持的眼光正扫在陶昌的面上,陶昌敏锐地意识到他在找帮手,脱口而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玄奘写过的佛言。
  主持在台上说:“我有点累了,让我徒儿来与你再赛。”
  木叉毱多的大弟子将异样的目光对视他,问:“你徒儿不是都输了?”
  主持说:“寺里的徒儿只是几分之一而已,高手散发在各地了。寺里还有几个较好的徒儿,比如他。”
  主持手指陶昌。
  木叉毱多的大弟子诧异,问:“留着头发,怎地是僧人,怎能参加比赛?”
  主持灵机一动,说:“这是我收的中原徒儿,俗家弟子,那边可以带发修行。”
  木叉毱多的大弟子不待见,说:“哼,佛教从这里经转过去的,他们怎能比我们强?”
  主持说:“木叉毱多这么厉害,还不是被中原的陈玄奘斗败。”
  陶昌听了洋洋洋得意,玄奘大师威名远扬。
  木叉毱多的大弟子理屈,说:“量他没有玄奘大师的百分之一水平。”
  陶昌在主持招手下,爬上楼台。
  主持讲解了规则,陶昌心想:“糟糕,若玄奘大师在,可不慌不忙。自己三脚猫的功夫,怎抵挡过去,只能智取。”
  他用梵语说:“懂了,剩下四回合,规则可以更活跃,不必预选课题,可以临场发挥,各自询问对方,对方答错或有误便算输一回合,如何?”
  陶昌娴熟的梵语,震撼了全场,一个不起眼的中原人,说起梵语这么流利,也震动了木叉毱多的大弟子,他爽气地说:“可以,客随主便,你先问。”
  “好。”
  第一轮。
  陶昌问:“释迦牟尼离家出走的目的是什么?”
  木叉毱多的大弟子答:“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
  陶昌说:“错,那是后来的结果。悉达多对贵族的糜烂生活感到厌恶,就出家了。他当时没什么宏图大计,出家,就是出远门,到处去走走看看,体会一下,经历一下。净饭大王千方百计阻止悉达多离家出走,日夜紧盯,增加更多娇美的宫女,添置更多悦耳的乐器,引诱太子情欲的心。除此,他又令人日夜防卫,阻止太子出家;国中诸大臣,也常到太子的宫中,劝他接受父王之命,预备嗣位的大典。悉达多的爱妻耶输陀罗因为初生爱子,所以她的时间和乐趣,大都集中在罗侯罗的身上,总以为夫君忙着国事,无暇进入她的宫门。他心中更觉得王宫像鸟笼一样的关闭着他,使他苦恼!从而趁空隙出去。”
  木叉毱多的大弟子说:“狡辩。”
  陶昌说:“非也。每个人成功前并没有将各种要素排列周全,目的明确,而是在过程中逐步清晰。试问,初生的婴儿懂得为什么走路,为什么讲话吗?”
  木叉毱多的大弟子说:“当然不会。”
  陶昌说:“婴儿是在学习、锻炼过程中得出结论的。”
  全场掌声雷动,木叉毱多的大弟子并未争辩,算是输了一局。
  第二轮。
  木叉毱多的大弟子说:“轮到我考你,佛教有哪些教义?”
  陶昌打坐,正经地说:“佛教教义是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集谛),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具体来说呢?”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有:
  1、缘起“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缘起的定义是: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四句话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2、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包括:(1)无明,即愚痴无知;(2)行,为由无明而产生的善不善行为;(3)识,即托胎之时的心识;(4)名色,为胎中的精神和物质状态;(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生长完备等;(6)触,为出胎后开始接触事物;(7)受,即感受苦乐等;(8)爱,为贪等欲望;(9)取,即追求取着;(10)有,由贪等欲望引起有善不善等行为;(11)生,即来世之生;(12)老死。其中(1)(2)是过去因,感现在果;(3)至(7)是现在果;(8)至(10)是现在因,感未来果;(11)(12)为未来果。
  3、三法印印就是印玺。国王的印玺是可以证明文件的真实(有通行无阻的作用),借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义,也以符合“法印”而证明其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对一切法通达无碍),所以称为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并称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称四法印。
  4、三学即佛教修行方法的总称,包括戒学、定学和慧学。用戒止恶修善,用定息虑澄心,用慧破惑证道,三者有相互不离的关系。①戒学:戒是调整身心,使身心养成好的习惯。不只要避开宗教上、道德上的不善与恶德,在经济、法律及肉体健康方面,也不做与理想相违的事,即防非止恶。戒本来的意思,也即是防非止恶。②定学:如果依戒调整身心,接着就会产生统一的定。为了得到定,而要调身、调息、调心,也就是调整身体,呼吸与精神,这可说是广义的戒。③慧学:佛教最后的目的在于获得悟的智慧,不论三学或十无学法、六波罗蜜,均将智慧置于最后。但智慧有多种:世俗欲界的有漏智慧,初步证悟的智慧,声闻阿罗汉的智慧,辟支佛(像觉)的智慧,菩萨种种阶段的智慧,佛最高的智慧等。
  5、四谛释迦牟尼用缘起论来观察人生,得出“四谛”、“八正道”。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被称为佛教教义的总纲,又称为佛学的“四个真理”。(1)苦谛:是对社会人生以及外部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世界本性是苦。(2)集谛;解释人生充满痛苦的原因。(3)灭谛:指解除痛苦,也就是佛教徒追求的最终归宿。佛教认为最高的理想境界就是涅盘。(4)道谛:指超脱“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出世间之涅盘寂静的一切理论说教和修习方法。
  6、八正道佛教8种通向涅盘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途径。包括(1)正见:对佛教教义的正确理解;(2)正思维:对佛教教义的正确思考;(3)正语;说话要符合教义,不说一切非佛理之语;(4)正业:从事清静之身业,按佛教教义采取正确的行动;(5)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6)正精进:按照佛教教义努力学习和修行;(7)正念:铭记四谛等佛教真理;(8)正定: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修行。”
  陶昌答得很全面,大弟子无话可说。
  第三轮。
  陶昌说:“既然第一轮让我先出问题,这第三轮便由您先来。”
  大弟子按耐不住,心想找个当地佛学界名人来考中原人,也许能难倒他。他问:“佛教界曾有位名人,叫鸠摩罗什,请问他是哪里人,有什么生世,在佛学界有哪些贡献?”
  陶昌心想这一路过来,道听旁说不少,说:“鸠摩罗什是个神奇、伟大的人物,可以说他是天竺人,因为他的父亲是天竺人鸠摩罗炎,可以说他是龟兹人,因为他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耆婆,也可以说他是中原人,因为他在凉州一共呆了十七八年,在那里他一面学习汉语,一面讲授佛经,培养了许多弟子。因罗什娴熟汉语,博学多闻,故其译文采意译方式,重视简练精粹,深达原旨,流畅易读,在译经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是历代最受欢迎的译师,其译本流传最广,后世尊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在中国译经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天竺人,家世显赫,世代为相,其父鸠摩达多,倜傥不群,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驰名遐迩。鸠摩罗炎天赋异禀且有高节,本应嗣继相位,然而他不但推辞不就,而且毅然出家。随后东度葱岭到龟兹国,龟兹王非常敬慕他的高德,便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延请为国师。
  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耆婆,聪敏才高,能过目不忘且解悟其中妙义。其身体有红痣,依命相之法来说,正是必生贵子的特征。已届双十年华,虽有各国显贵竞相提亲,但她却不肯答应。等到一见鸠摩罗炎,十分倾心,决意嫁他。
  如此婚姻,就有了这个著名的高僧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的人生经历富有传奇色彩,他母亲如此痴迷佛学,竞从小带他四处游历学习。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今陕西西安石井阿福泉欢乐谷)从事译经,成为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四圣’。中国之佛教由鸠摩罗什而面目一新。有鸠摩罗什而有良好之译本,系统之教义,佛典汉译之泰斗。”
  大弟子无话可说,进了第四轮
  陶昌简洁地问:“如何学佛?”
  “学佛就是学作佛,学习佛的存心,心与佛同,才能真正掌握根本。每个人都会念南无阿弥陀佛,结果却不同,有人能往生,有人不能往生。说实话,往生的人少,不能往生的人多。即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也不相同,有人生实报土,有人生同居土,这些原因何在?就是没有把佛的根找到。”佛的根是什么?《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往生正因”中,世尊特别强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上辈、中辈、下辈乃至一心三辈,都不离此八字。若只有一心专念,不发菩提心,即使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菩提心发了,有人发得圆满,有人发得不圆满,因此往生品位也有所差异。你遇到的缘殊胜,透彻了解这些理事因果,这一生中可以实报土上品上生;若理解的不透彻,发了一点菩提心,能与菩提心相应,也能往生凡圣同居土。这就是造成往生品位不同之原因。
  何谓“圆满菩提心”?《观无量寿佛经》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也讲:“直心、深心、大悲心”。所以,菩提心是真实、究竟、圆满、觉悟之心;换言之,菩提心是觉而不迷。为了方便同修体会,我将菩提心写成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就是菩提心。我们要将这十个字掌握住,变成自己的心,运用在日常生活、工作应酬、处事待人接物中,就是真心,就是菩提心。
  何谓“真诚心”?古人讲:“一念不生是谓诚”,真诚心里没有念头,即经上讲的“真心离念”。换言之,有念头是妄心,不是真心。由此可知,我们一念不生时是真心。真心为什么会变成妄心?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用的是妄心,妄心是轮回心,用轮回心不论修什么法,还是出不了轮回。如何将轮回心转变成菩提心,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转的方法,就是决定不用妄想、分别、执著。只要不用妄想、分别、执著,你的心就是菩提心,就是真诚心;掺杂妄想、分别、执著,真心就变成妄心。我们用真诚心念佛,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才与佛相应。不是以这种心念佛,就不能与佛相应,只能与西方极乐世界结个善缘,这一生很难成就。要想一生成就,往生极乐世界,必须以真诚心、清净心,处世待人接物。
  何谓“清净心”?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决定不污染;污染就是心生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五欲。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我跟外面人物接触,不起七情五欲,那我不就变成木头了?”我们要知道,佛外面的表演也跟世间人一样,看到可爱的喜欢,看到不可爱的也有讨厌,但那是演戏,不是真的,心里决定不染,这叫“离一切相”。所以,“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不坏世间法就是表演的时候很生动、很活泼,而且是真心表演。世间人讲的爱、恨是假的,虚情假意,为什么?他的心是假的。佛菩萨虽然表演,但他是真心表演,真心跟镜子一样,所以用心像镜子。我们笑,镜子里的人也笑;我们哭,他也哭。我们笑哭有心,他笑哭没有心,表演得非常逼真,他确实没有情、没有执著,他是高度圆满的智慧。学佛要从这里学起。
  以世间人来说,谁有真感情?佛菩萨有真感情,真感情称作“慈悲”。世间人虚情假意,决定不可靠。他说他爱你,你听了别当真;当真,你会生烦恼。他说他恨你,也是假的。所以,世间人用的是虚情假意,绝不真实。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真实,真的决定是清净,决定是智慧,里面没有情识。佛慈悲一切、神爱世人,那个爱都是智慧,不是感情,所以他的爱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
  众生感受诸佛菩萨的慈悲,能感受多少,看你的用心。你有几分真诚心,就有几分感受;一分诚敬,感受一分;十分诚敬,感受十分。所以,修行首先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清净心。而清净心是决定没有感情的污染,感情的污染最严重的就是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比七情五欲还要严重。
  何谓“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决定不傲慢,把一切众生看作诸佛如来。我曾经讲过,我念佛与你们不一样,我心目中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我对一切众生的尊敬、赞叹、供养,跟对阿弥陀佛决定没有差别。这不是把众生当作阿弥陀佛,众生本来就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觉,哪一个众生不是无量觉?哪一尊菩萨不是无量觉?《华严经·出现品》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只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才不能证得。我们透过《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学习,才认识、体会到了。体会到了就要落实,“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要真正做到。学佛就是要学习存心,一定要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五个心。菩提心是讲三心,我们现在讲五心,五心就是三心。真诚关怀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决不能分别。
  菩提心一发,所有罪障都消除,所有冤亲债主都得福。为什么?发菩提心就成无上道,菩提心不发,你是凡夫;菩提心一发,就入圆初住的位次;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在别教就是初地的位次。我们用这个心念佛,决定往生。
  如果再将菩提心落实到生活上,每天二十四小时,念念不失菩提心,念念不离菩提心,你这一生念佛是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菩提心如何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贯注在我们整个生命过程中?“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写了五个科目,作为净宗同学修行的纲领:“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就是菩提心的圆满落实,也就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所说的“一念、十念决定往生”,因为你与佛的心、佛的念、佛的行为完全相应。因此,菩提心不是口头上说说就管用,一定要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做到。”
  大弟子为自己渊博的知识骄傲,得意地看着陶昌,他如何应对。
  陶昌忍不住哈哈大笑,泰然自若与之斗争,说:“大师答得没错,却欠缺方法,欠缺主线。”
  “为何?”
  “大师说的尽是些理论,缺乏实践中的做法;就理论而言,缺乏简明扼要的概括。来这里听经书的百姓们,学识未及大师,只有浅显易懂的道理方能接受。”
  小男孩说:“叔叔说得对,大师讲得太深奥了,我们听了云里雾里的。”
  俊男、美女、老牧民等纷纷称是。
  “你有什么高见?”
  “理论上学佛很简单,即明心见性,倘若存在妄想、分别、执着,是学不成佛的。所谓妄想,就是对不法得到的东西抱有贪念,你一心要斗倒主持,便是如此,第一回合,主持失败,你沾沾自喜,不可一世,即便你说得再多,学的佛学再深,也偏离不了妄想;所谓分别,就是比较这个比那个好,挑挑拣拣的心,高低有别,你高高在上,对待手下动辄呵斥,岂不是分别心在作祟,哪有平等心;所谓执着,凡是你认为好的,努力追求,不肯放下的人、事、物.总括为三大类:名、利、喜欢(情),是贪心的表现,放下自己的执着才能够为他人着想,生出慈悲心,而你一心斗倒主持恩师,可以扬名天下,哪里是为了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学佛首先应明心见性,通过菩萨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及辅以烧香,念经,打坐,行善,灌顶,化缘,拜佛,布施等,起修,得大自在、种种妙有。否则盲目的学,业力不改,难得智慧的,所以大德说念佛者多而生西者少啊!”
  大弟子的脸红一阵白一阵。
  裁判宣布七个星佛寺方胜利,陶昌为主持找回公道,主持面上露出光彩。
  大弟子带着一帮人悻悻而归。
  主持深深佩服,说:“机智勇敢的年轻人!”
  陶昌说:“不瞒您,我跟随过玄奘大师,算是他半个弟子。”
  “名师出高徒!”
  主持竖起大拇指,介绍龟兹好友给陶昌,送给陶昌吐火罗文书写的纸质文书——《弥勒会见记》。陶昌感激地收下珍贵的礼品。非常喜爱壁画,一一观赏。
  小孩,美女,男子汉,智者,在台上互动学佛,生动有趣。
  一个铁匠在台下边唱边跳,边演示斧头的锐利,给陶昌讲解背景的小男孩在旁边敲锣打鼓。父子俩唱歌,跳舞,既是自娱自乐,又是招揽生意的方法,尽管生活艰辛,却从来不抱怨,乐观向上。
  陶昌趁他们歇息时,问:“为什么不在集市上卖,却不远千里,到这边卖?”
  铁匠愁眉苦脸地说:“集市上当地一个巴依欺行霸市,卖一把斧头70%的利润要给他,只有不卖,跟着人流卖铁件。要是当地也不让卖,那就惨了。一般之前都要同当地打好招呼。这次跟着信徒到这里,主持要他到小角落贩卖,只能如此,不然这里一把斧头都卖不了。这次,不知能卖多少。”
  陶昌说:“这次你算交上好运了,主持肯定听我的,我帮你说说。”
  陶昌同主持讲清原委,主持爽快地答应了。他让徒弟暂停讲经,允许铁匠表演节目,贩卖铁件。
  奔放的龟兹音乐下,铁匠的舞蹈极富有男子汉气概,手中的木棍被斧头、柴刀等轻而易举削掉。信徒们报以热烈的鼓掌,马车上包括脚蹬的铁件很快脱销。
  “没了,真的没了。”
  主持向他购买,剩下的人找他们要,可全部卖光了。
  陶昌说:“没关系啊,问清楚铁匠在哪生产,可以订购。”
  铁匠说:“多褐城外小村子。”
  陶昌说:“我正想去龟兹,路过多褐城,跟你们走。”
  铁匠说:“好的,感谢恩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