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胜、(农家)许行
作品名称:诸子百家 作者:掉坑王子 发布时间:2019-08-31 04:02:00 字数:5344
孟胜
孟胜,生卒年不详,大约与吴起同时代,出生地也不详,战国时墨家人物。
“吴起你个混球。你就是这鱼头,我戳(念‘chuō’)我戳我戳戳戳!”
推开门,房间里到处是破陶瓷片,桌面上更是杯盘狼藉,很显眼的一个大头鱼头已经千疮百孔。阳城君红着眼,冷冷地看着门口的孟胜。
“你是吴起派来的猴子吗?啊,不是,我入戏太深。那个,孟兄,你知道吴起吗?”
孟胜点点头。
“你知道他往死里整我吗?”
孟胜又点点头。
“兄弟,派两个人把他干掉吧。”
“你以为我们真是黑社会呀。更何况吴起人不错,又有能力。他的所作所为虽然与我们墨家不同,但最后也都是为了国家和百姓。”
“那怎么办?再这样下去,我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你也算半个墨家子弟了,要不和我们一起去闯荡江湖吧。”
“——我想继续戳鱼头!”
。。。。。。
走出高大精美的阳城君府,孟胜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弟子们迎了上来。
孟胜长叹一声,问:“你们大师兄在哪?”
“不知道,只知道田襄子师兄前段时间往宋国方向去游历了。”
“派人告诉他,一旦在哪儿落脚,马上传话回来。我要随时知道他的位置。”
。。。。。。
没出处。未完,也不续。
孟胜是禽滑釐的弟子。他早年应该能力出众,为人忠义,又刻苦好学,所以禽子后来把平生所学全都传授给他。
在禽子死后,孟胜带领弟子去各国游历。在楚国时,他认识了楚国的阳城君。阳城君是楚国的贵族,被封在阳城,所以称阳城君。
他对孟胜很好,热情周到,尽心尽力。于是孟胜就长住在阳城里,并时常向阳城君讲授墨学。可能年龄差不多,所以又当好朋友一样相处。不过从后来情况来看,这小子很不够义气。
那时,吴起还没来楚国,大家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不过楚悼王却过得很糟心。
当时楚国的正北面被魏、韩、赵打着,东北面又被齐国拿枪瞄着,南面还有百越少数民族在捣乱。再加上国内以屈、景、昭三大家族为首的贵族们,啥事不做,就天天争权夺势,闹得不可开交。所以,楚悼王每天都愁得把酒当水喝。
然后,吴起来了。然后,大家甜蜜的小日子都到头了。
吴起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没收贵族的特权,降低他们的爵位,减少他们的俸禄,缩小他们的领地,把所有贵族元老都恨得牙根痒痒的。估计阳城君也没少向孟胜痛诉。
只是六年后,楚悼王就死了,于是就出现了贵族们在葬礼上射杀吴起的悲惨事件。
不过,吴起也挺鬼的。虽然也有悲凉的意思,但也痛恨那些贵族们的残忍,临死前他特意跑到死去的楚悼王旁边,趴在遗体上痛哭。当弓箭射死他后,也有些因此射中了楚悼王的遗体。
按楚国的法律,毁坏王尸是大罪,要灭三族的。然后那些贵族就更倒霉了。
而这个阳城君也是其中一个倒霉蛋。新任的楚肃王趁机开始追究责任,诛杀这些贵族。阳城君吓得流亡逃窜,连家都不回了。除了诛杀,楚肃王还派兵去收回那些贵族的封地。
现在轮到孟胜犯难了。
之前因为和阳城君是铁哥们,所以阳城君很信任他,把身上的一块玉分成两块,一人一半,做为守城的符节。每次阳城君一出城,就约定,只有看到符节,才听从命令。
看似很美好,不过,阳城君怎么想的就难说了。毕竟墨家守城的能力,那是天下第一的。
说说符节。
符节,是古代办事情用的一种重要凭证,类似小令牌。它分成两片,双方各拿一片,办事时拿出来对合。对得上才给你办,对不上爱哪儿哪儿去,搞不好还要吃官司。
春秋战国时,它主要用金、玉、铜、犀角以及竹子等做成,有虎、人、牛、马、鸟等各种形状。春秋战国后,除了增加木、铅等原料,还用错金、错银等,而形状更是什么都有。
不过,不同的材料不同人使用。金和玉的,一般是王公贵族使用;铜和犀角的,一般是将军或官员使用;而我们百姓屌丝们,就只能用竹子做的了。
另外,不同形状也代表不同的用处。其中最牛叉的是虎符,也叫兵符,是能调动兵马的符节,只有君王和大将军才能拥有。魏国信陵君的“窃符救赵”,用的就是这种虎符。
其它还有出使别国的长长的旌节,收税的竹节状的铜节,食宿不用钱的龙头状的龙节,商人用的方形的玺节,邮传快递的马节,出入关卡的人节等。
好了,等到楚军来到城下,孟胜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这老小子还真不够意思,跑了也不捎个话来。估计是成心的。这可难办呀。
毕竟,自己受阳城君所托,说好要有符节才听命令,没符节就不能把封地让出去。但是面对楚国的大军,自己所带的一百八十多名弟子,别说保住封地,给人家塞牙缝都不够。
其实,要说孟胜没想法,那是不对的。他可是当时墨家的第三任巨子。
在史书上,有记载的巨子,只有孟胜、田鸠(念“究”,即田襄子)、腹䵍(念“吞”)三个。不过一般认为,墨子是第一帮主(死后尊称的,他本人可能不愿意),禽滑釐第二(同墨子),孟胜则是第三任名副其实的帮主。
而当时墨家弟子已经遍及天下,再加上他们的高度组织纪律性,做为帮主,想要调动他们轻而易举。另说当时有点动乱的楚国,就是正常一个国家也得哆嗦一下。
但是孟胜没有这样做。
他选出两个徒弟,让他们带着巨子令牌,去交给宋国的田襄子,传令将帮主的位子传给他。然后他带领其余一百多名弟子,护送这两名弟子突围,并和楚军大战,最后全部战死。
而那两名弟子在传达信息后,也返回一同殉死。
故事很悲壮,但也留下不少话题。现在有的人说他不值得,有的人说他曲解墨家的思想,甚至有的人说他让墨家走向衰败(这个有点危言耸听了)。
对于孟胜的所作所为,不予评论,毕竟那是他的选择,而且他并没有严重违背或损害墨家的实质。
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选择一个真正好的朋友,是多么重要呀。
孟胜除了与阳城君的故事,几乎没有别的史料留下,更不用说书籍著作了。
再说点墨家的事。
墨家在战国时期是最强盛的学说,没有之一。唯一和它有一争的是杨朱道家学派,儒家靠边远远站着的。
因为上文所说的原因,在秦汉之后,墨家相关的文献记载几乎被销毁殆尽,有关人物包括墨子本人,他们的生平事迹都是少得可怜。所以就不再介绍其他人物了。
所以李悝老先生就不要吐血了。做为如此显赫的墨家的祖师爷,墨子生卒年不确定,出生地不确定(一说滕国,一说鲁国,一说宋国),《史记》中更仅仅只记载了二十个四字。
你让他吐什么好呢!
另外,墨家后来也分成三派,所谓“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其实在田襄子之时,墨家就已经开始有所分化。到了第五任帮主腹䵍之后,墨家就正式分为了三派。
这三派分别是相里氏之墨、邓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
相里氏之墨,也称“秦墨”或西方之墨,一般在秦活动。它类似游仕派,在各诸侯国中担任官职,宣传墨子的政治主张。这在墨子生前就已经在做了。
邓陵氏之墨,也称“楚墨”或南方之墨,一般在楚活动。它类似游侠派,平时游侠仗义,反对欺凌,专门帮助弱者。它对后世的侠客武士以及武侠文学,有巨大的影响。
相夫氏之墨,也称“齐墨”或东方之墨,一般在齐活动。它类似辩论派,主要传播墨家的兼爱思想,反对暴力,希望用和平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他们常常与名家对喷,和名家有得一拼。
(农家)
许行
许行,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楚国人(今湖北随州),农家创始人。
许行和几个弟子正在编草鞋,大弟子扛着一把草席走进来。
“师傅,今天席子一张没卖,只卖了两双草鞋。就这点钱。”
“没关系,晚上大家少吃半碗吧。腌缸里还有两块咸菜头,你去把它切了给大家配饭。要切薄点!”
“师傅,隔壁的滕文公刚刚即位。据说他听了孟子的话,要建善国,正在大搞仁政,到处撒钱招人。只要去,就给房给地,还送小蜜。很多人都往那边跑。”
许行一脸严肃地说:“我平常怎么教导你们来着!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经得住诱惑。你们都当耳边风了。”
“听说吃饭不用钱,还送两袋米。”
“收拾一下,马上出发!”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这里的滕文公应该为滕元公,滕文公是之前滕国的另一个国君,是孟子写错了。不过为了尊重老孟一点,后面的这个就叫滕后文公吧。
许行早年可能学过墨学,或者受过墨家影响。所以他早期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跟墨家很相似,都是穿麻衣草鞋,吃咸菜糠饭,越苦越好。当然,也可能真穷。
不过,许行的心思比较大,会琢磨。后来,他从古代农业之神的神农氏那里,得到了启发,再结合自己平时也种过庄稼,慢慢形成一种自己的农家学说。
当时是战国中期,各种学派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成了一种很时髦火爆的职业。哪怕蚊子公母的不同,蛤蟆叫声的高低,都能成个派别,并且到处招人收徒。
毕竟往外一介绍,这是某某派的祖师爷,那面子,油光锃(念“赠”)亮。身后再能跟个十来人,那就真的是人挡杀人、墙挡拆墙了。
许行也不傻,他抬出神农氏做为本派的祖师爷。这可是中国太古三皇之一,牛得不行,连当时最流行的墨家和杨朱道家,也被甩得没影。
不过名头虽然大,但没什么人理会,只收了十几个弟子,而且还过得比较苦。许行只能带着这些人,在老家随县打草鞋、编草席为生。
随县是之前随国的都城。说说随国,再不说就沉底了。
随国,建立时间不详,可能和齐、鲁差不多。它在楚国的右上角,早期地盘不小,而且挺牛,常跟楚国对着干。楚国想向东北扩张,但一直拿它没办法。
直到春秋中期时,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才终于把它打服了。从此,它就一直是楚国的附庸国,没什么存在感。在许行出生前一百年左右,最终被楚所灭,国都也被改为县。
不过它原来的都城随城(今湖北随州),却大名鼎鼎。据说神农氏炎帝,就是在这里发家,开启了史前农耕文明。现在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华人团体,来这儿怀古祭祖。估计许行也是借此近水楼台。
同时,它还是编钟之乡。编钟是中国特有的乐器,一种古代大型的打击乐器,是把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音调的高低分几层,依次挂在木架上,进行敲打。它跟现在的一些打击乐器鼓、锣等不同,不是死命敲的那种,要控制力度的,如蜻蜓点水;太用力钟都打飞了。
另外,它也是隋朝名字的来源。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曾经被封在随州,所以建国后就以随为国号。不过,因为不喜欢随字带“走”之底,有走过场的不祥之意,就改为“隋”。结果还是才三十八年就玩完了,真的是走过场。
可能是过得太苦了,或者徒弟越来越多养不活,大约40岁时,许行听说滕国的国君滕后文公在大推仁政,人还不错,于是就带领弟子浩浩荡荡来到滕国。
滕后文公果然好说话,大手一挥,就划给他一大块土地,让许行和弟子们去耕种。
有了这份资本,许行开始大展手脚。他不仅把庄稼种得年年大丰收,还大力向外宣传自己的思想,使农家学说开始传播向诸侯各国。
不久后,有个叫陈相的,带着他的弟弟陈辛,从隔壁的宋国过来学习农家。
这两兄弟挺好玩的。他们以前是向据说是屈原的老师陈良学习儒学的,可等老师一死,两人就放弃儒学,扛着锄头,跑来跟许行种田。
这让孟子大为光火。在他快50岁第二次出去游历时,特意拐到滕国,想找许行叫板。
但许行没搭理他,只派了陈相去应付。孟子把许行破口大骂了一番,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滕国。
不过孟子的批判却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农家的缺陷。
之后,许行也没什么生平记载了,估计就一直呆在滕国。在他去世的前几年,滕国被灭,许行可能也辗转其它国家,也可能终老于此。
这里也说说滕国吧,之后就没出场机会了。
滕国建立的时间和齐、鲁差不多,在鲁国的正下方,地盘不大,势力也一般。
不过它很会做人,和周围的国家都和睦相处,尤其是头顶的老大哥鲁国,更是称兄道弟,关系暧昧。所以在长达七百多年的时间中,它一直是平静祥和地生活着。除了一次。
那一次还比较悲催,是在战国早期时,被越王朱勾灭了国。不过之后它很快又复国了,依旧安逸地过着日子。直到一百一十多年后,才被宋国最后雄起一把的最后一任国君宋康王所灭。
因为过于安逸,所以它也没有什么存在感。除了这里出过墨子这么个大号人物外,它的少得可怜的另一个亮点,就是这里在唐代时曾建过滕王阁,是李世民弟弟李元婴建的,其名字就来源于春秋战国时的滕国,不过在后代被毁。
李元婴之后又改任到江西南昌和四川阆(念“浪”)中,这家伙比较傲娇,又分别在两地都建了座滕王阁,这才有了唐代王勃写的著名的《滕王阁序》(江西南昌的那座)。
许行是农家的创始人。虽然他把神农氏奉为农家的始祖,但那只是做门面,使农家成为一个学派、并有完整的学说体系,是从许行开始的。
许行的核心思想是反对不劳而获。
他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念‘拥孙’,早饭和晚饭)而治”,认为君王也要耕种劳作做饭,要人人自食其力,反对剥削;并提出“市贾(这里念‘古’)不二”,就是物物之间等量交换,同等商品只卖一种价格,反对商业欺诈。同时他也承认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二者之间可以进行商品交换等。
许行的思想中,最值得肯定的,是他对农业的重视,就是满足老百姓生存的基本保障。这是一个国家安定的前提,也是今天科技高速发展、工业化国家建设时,绝不能被忽略的重要问题。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把本国的农业控制在自己手中。
当然,许行的思想是一种小农思想,和老子的“小国寡民”有点相似,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他提倡的一些为政方法和商业交易模式,也是不妥的,早已被淘汰了。
许行写有《神农》一书,共20篇,不过已失传。
农家,是以反对不劳而获为核心、以农业生产为基本国策、主张人人自食其力共同劳动的学派。
农家的书多是介绍播种耕田的技术和知识,很有实用性,所以和医家的书一样,最后能免于秦始皇的《焚书令》,得以保存。
不过,有关它的平等思想和学说,因不符后来儒家的等级思想,所以也被清理得一干二净。所以农家的人物事迹也寥寥无几,实在找不着人了,也不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