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光荣印记· 《人生无悔》序二
作品名称:人生无悔 作者:情满珠江 发布时间:2019-08-10 21:01:45 字数:4391
□郑万里
国家有史,家族有谱,个人有传,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很可惜,这个传统恰在我们这一代戛然而止。原因是我们很不幸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很多优秀的东西被当作“四旧”而破除了。
幸好,我们在有生之年又看到了这些传统在恢复在弘扬。修史续谱作传就是恢复之中的内容。
今天,高兴地看到妍冰女士书写父亲的书稿《人生无悔》,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感觉书中的人物朴实平凡而伟大。书写者也是平铺直叙,少有言过其实的语句,给人以真实之感。
妍冰,算得上中山一名比较勤奋的女作家,她有着社会责任与担当,多年笔耕不辍,作品涉足诗歌、小说、纪实文学和文学评论等多个领域。她的文字干净,语言凝练,用文学的勤心耕耘,给自己构筑了一方精神天地。
《人生无悔》作为一部长篇纪实,既有妍冰自己亲历的苦难,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具有史料价值。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硬汉父亲,他在解放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1947年在通辽参军,此后,四战四平,攻克锦州,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一路南下,转战南北,1950年解放广州,1952年,随部队与海军合并,一直做到了海军舰长,可谓功勋卓著;而在新中国的和平建设年代,他又义无反顾,选择带着妻儿去了最艰苦的北大荒,不惜让“身世不凡”、弱不禁风的娇妻放弃了广州大都市最优越的生活环境,而去了荒无人烟的苦寒之地。此后多年,他依然极力阻止女儿回广州。可以说,这位父亲,用他的蛮横和霸道,主宰了两代人的命运,牺牲了两代人的幸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求得了人生的无悔。
文章从晚年得食道癌的父亲“满头白发,瘦骨嶙峋。父亲已经睡了,两眼眯着,呼吸带着杂音。一只手臂露在一床毛巾被外面”写起。全书展现给读者的父亲第一印象,就是这样一位羸弱的老人,与女儿心目中的形象高大的海军军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对自己一生的选择,这位昔日的军人,却依然无怨无悔;说出的话语,依然铿锵有力:“我是枪林弹雨过来的人,我知道什么该珍惜!什么是来之不易的。当年,我身边那么多战友,在那几场战役中,多少人连命都没有了,多少次战役,我几乎踏着战友们的身体向前冲。我们一个村子当年7人当兵,唯独我一个人活着,活到今天,与我那些牺牲的战友比起来,多么幸运!我感谢还来不及!我要感谢党!感谢国家!哪里来的后悔?!”一位多么无私的军人,他的心里有着怎样的情怀!
纵观父亲的一生,他是值得骄傲的,更是无悔的。首先,有他的军功章作证:解放东北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解放勋章、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代表纪念章。一枚枚,如数家珍。这些军功章,是父亲功勋卓著的见证,更是父亲战争年代用生命为人民求解放的见证,是父亲英雄的见证!当然,也是父亲人生无悔的见证。
面对如许丰厚的功劳,父亲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坐享其成,而是选择将妻儿一起带向最艰苦的北大荒。这个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母亲是纠结的,女儿们是纠结的,只有父亲,却固执得像一座山。
本书重点写了几次纠结。人常说,人往高处走。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正常的向往和追求;然而,当父亲决定去北大荒,硬拉着妻子放弃广州的好单位,背井离乡,妻子的纠结可想而知。而父亲的强硬,竟没有商量的余地。二是去了北大荒,在那些饥寒交迫的日子,父亲依然忙于艰苦的劳动,妻子带着孩子们苦熬日月。此时,南方大都市的呼唤,又是何等的吸引人。特别是母亲生孩子终于争取到回南方探亲的机会,并再一次找到好工作不想再回那又苦又累的蛮荒之地,父亲一份“速归”的电报,再一次不由分说地将妻儿硬拉回遥远的北方。让母亲,这位本来的大家闺秀,终生就在思念亲人的纠结中度过。而父亲,就这样用一家人的苦,换来了自己的人生无悔。
也许,没有去过北大荒的人,永远无法感受北大荒的荒凉;没有去过北大荒的人,也无法理解凝聚在北大荒岁月的沧桑。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的人,更是难以理解这位父亲,他硬得近似钢铁的心肠。没有这样固执的父亲,你更难理解他对一家人命运的左右。父亲作为一位军人,就这样从北大荒到铁路线,穷尽一生,为国分忧,直到最终得了不治之症,也没有向国家申请一分离休的抚恤。然而,面对女儿“是否后悔”的发问,父亲不仅没有愧疚,反而是痛心疾首地斥责:“丫头,你一个人民教师,竟说出这样话!”父亲没有后悔,而且对他一生的选择都无怨无悔。因为他的心里有另一种境界:“国家那么大,人人要待遇,顾得过来吗?没有党,没有国家,你们吃什么?喝什么……”
读完这部书,掩卷深思,也许,在这个信仰缺失,社会浮躁的时代,你很难理解文中的父亲,他为何这样固执,他的心中有着怎样的信念。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社会的每一步前行,都异常艰难。如果没有了像文中的父亲一样的人在战争年代浴血奋战,如果没有了父亲一样的无数大公无私的人到最需要的地方;如果所有人都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逸,那么,社会就只能倒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生无悔》中的父亲,给我们新时代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当我们已经不再为每天的温饱发愁,当我们已经习惯了以金钱所得作为社会价值取向,看一看《人生无悔》,对照文中这位伟岸如山的父亲,我们完全可以借此重新审视自己,帮助我们调正人生的方向。
《人生无悔》这部书,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也是作者心灵的痛点。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时的用心,用情。作为一部长篇纪实,史料充分,把人带回到那些艰苦的岁月,确实让人受到思想的洗礼。如果将文中的史料进一步场景化,情节化,故事化,更多一些文学色彩,一定更有感染力。希望妍冰在这方面有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作者介绍】
郑万里,曾任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新闻荣誉奖“金梭奖”获得者。著有长篇报告文学《梦回东方》、《渔歌水韵》(与人合作)长篇纪实文学《中国灯都》(与人合作);文学评论专著《诺贝尔文学之魅》:新闻理论专著《新闻超限战》、《新闻认知论》等。曾多次获得全国、省级作品奖。
【写在前面的话】
这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主要叙述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十万官兵从部队转业到北大荒进行垦屯戍边故事。这是中华民族一曲悲壮的史诗!这群英勇男儿在解放战争中,在置身硝烟弥漫的战场,他们从东北、内蒙老家,跟随第四野战军,经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东战役,直到解放了广州市。他们浴血奋战,身上伤痕累累,无数军功章上写着他们的战功。1958年,这些勇士们听从祖国的召唤,用拿惯了刀枪的手拿起了铁锹和镐头,一个华丽的转身,由军人转为农民。
在那个时代,这种为国家服务式的转变,关乎着千家万户特有的悲欢离合!这个群体,以特有的血与泪、信念与意志,时时刻刻表达和诠释着他们对祖国的爱与忠诚;这些人,也只有那个时代的这些人才有资格享有后人们对他们的尊崇与爱戴!
这种尊崇与爱戴,是因为他们经受住了火与血的考验,而且因为在灵与肉的考验中,他们以特有的倔强与坚毅,表达着对祖国对家人的挚爱!
当你乘车到了北方,透过车窗看到广袤的沃野,看到千里无垠的黑土地,有人告诉你,这就是北大荒!你会不会感慨万千?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饱含着当年戍边英雄们的汗水,都蕴藏着那时他们的一份憧憬、一份希冀,甚至是一份对家人“觊觎”的承诺。
我的父亲,就是这个英雄群体中的一员!
他们创造了中华民族进程的一段历史丰碑,说他们伟大,显得多么浮躁,说他们可歌可泣更显得矫揉做作!
我做为众多当年的十万官兵戍边屯垦的英雄的后代之一,生活幸福美满。可是有的到现在还在为生活忧心着。但是,做为英雄的后代,我们呈现给社会的,都是默默无闻而积极向上,我想说,这是我们应有的品质。当年父辈们炼狱一般的生活正是铸就了在这个群体英雄们的特有的品质,而这种精神与品质,不正是中华民族所赖以生存之魂吗?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习总书记也讲过:“我们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确实,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集体、一个家庭和一个人,都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在岁月长河中,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那么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怎样才能让自己一生无悔?
我的父亲,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个道理。
父亲从战争年代走来,经受了战争的洗礼,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坦然面对生死。所以,我的父亲做到了初心不改。在我父亲的一生中,支撑父亲的就是信仰和精神。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依然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取向。
我虽然只能从我们一个家庭的故事写起,叙述父亲的一生,转战南北;“三递申请”让母亲辞掉工作随之开发建设北大荒,以及1960年母亲返回故乡恢复工作,给孩子们重新落户,父亲又“三封电报”催促回家等关键节点,讴歌了父亲战争年代及和平年代始终坚持信念,坚守初心,“绝不能当逃兵”的决心和志向。但是我想因此以点带面,我觉得这应该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我想告诉人们:要记住那个时代的事,要留着那个时代的精神,更要传承那个时代的人们特有的默默无闻而奋发向上的品质,因为它是属于我们民族的,是根!
父亲的一生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但是,每个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都有其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基因。对一个人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对一个国家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感谢中山作协郑万里主席在2017年9月请来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家王宏甲老师,那时王宏甲老师在中山市做了一场关于报告文学创作的讲座,那场讲座深深触动我心底的创作欲望。
不仅如此,在《人生无悔》创作之前,我还曾单独请教王宏甲。
我问:“王老师,我对父亲的感情很复杂,他真的一心工作,全然不顾家庭,不顾南方出生的妈妈如何不适应北大荒的生活,全然不顾我们--他的三个孩子。说实话父亲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父亲,可是病危父亲的一句无怨无悔又深深打动了我。这个题材在我心里多年了,我可以写吗?”
王宏甲老师肯定地答复:“可以写,写那一代无怨无悔的人生。写不同的价值观,即使亲人也不同,即使亲人也不理解。即使如此,依然无怨无悔。写那一代人崇高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一生。写吧,写那伟大的一代人。”
王宏甲老师的话令我感慨万端,心想如果父亲在天之灵听到该如何感激!
而且,这部书还得到王宏甲老师亲自挥笔作序,这份鼓励如此厚重,令我终生难忘,在此深深致谢!
还要感谢中山市作协郑万里主席,他在百忙中为此书作序,并对该书的内容做了深度评析,给予了充分肯定,一样令人难忘!在此一并致以深深谢意!
感谢中山市作协副主席秦志怀、黄刚,感谢市作协会员郭凤屏,他们在繁忙工作之余也为此书提出了宝贵意见。
感谢我的姐姐和妹妹,给我提供了很多生活细节和感人生活场景,在材料和内容方面丰富了这部纪实文学。
也感谢自己经过多年的坚持和努力,将这十多万字的纪实文学《人生无悔》为即将到来的建军92周年和建国70周年献礼!
妍冰2019年6月2日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