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青春校园>走进三年二班>第一章 第二节回归

第一章 第二节回归

作品名称:走进三年二班      作者:孙彩文      发布时间:2019-08-03 21:24:09      字数:3955

  第二节回归
  花开旺季。
  秋口镇长径村村民在油菜花海中跳起傩舞,祈盼丰收,一派天人合一的美丽景象。
  戴上面具,舞动灵魂。
  “菩萨。”白马人唤我,学生们也跟着唤。
  我戴的是“池母”面具,柳眉凤眼,头戴凤冠,和善慈祥,面庞整体造型圆润饱满,神情安详。池母是白马藏族的女性神仙。
  孩子们有的戴上狮面具,有的戴上牛面具、鸡面具、猪面具,还有的戴上“笑面小鬼”。
  这是一场研学的狂欢。
  
  01
  华灯初上,槐树叶、梧桐叶、松枝,还有红的黄的粉的花,散落在甬路上。
  昨夜风狂雨骤,今夜星月迷蒙。
  晚上,小作家面对面。
  大屏幕上,孩子们的视频作品一一展示。服饰、面具、建筑、家具、刺绣、绘画、装饰,结合民族学、考古学、民俗学以及地方文史等学科知识,藏族文化一览无余。
  同学们很开心,他们喜欢带着面具舞蹈,喜欢面具背后的文化。
  茶歇。
  老师们茶间谈话,学生们在制作自己的“面具”。
  看来,教育,与戴不戴面具无关。
  教育,其实就是在发现、体悟和再现真善美的过程中重新建构自己的灵魂和对真善美的感悟能力,并由此去唤醒天下之人对真善美之默然、但又时时萌动着向往。
  教师、学生、学校,可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面具”。
  我十分愿意相信,“文化面具”有利于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关联,以及努力学习的过程中与一群人的深切的相互影响,就像“愚人节的蟋蟀生日”。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月色皎洁,蟋蟀低吟,耳畔是一个曲清切的弦歌。
  景清,心凉,月明,虫嘶。
  摘下面具,不是痛,是一种释放,一种纾解。
  “面具”背后,“傩舞”流淌成文化的河。
  “面具”背后,不是欺骗。欺己,扼杀的是内心的自由和创造;欺人,以为天下默然,全没有求真求善求美之天性。
  “面具”背后,是和谐的关系,戴上、摘下,吸引我们参与。
  没有紧密的关系,就没有成功的学习。我想,这是教育的回归。
  
  02
  夜空,是璀璨的舞台。
  北斗横转,“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斗柄,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满天闪烁的星辰,在巅峰处找到潜遁的缝隙,把光明留给她和他。
  女儿进入高中以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成为了女儿的老师。
  做女儿的老师?
  开始确实有顾虑。我自认为不是一个在课堂上纵横捭阖的老师,教学相当拘谨,知识也不够渊博,自感教学吃力。做女儿的老师,会不会耽搁女儿的前程?我想。但是女儿中考挫败,成为我内心永远的痛。我想试试。
  女儿可愿意?
  女儿倒对妈妈做语文老师充满期待,一来经常听到学哥学姐的溢美之词,她认为妈妈真的教得很好;二来可能妈妈教,问个问题很方便吧。
  既然是女儿的需要,那自然要“听将令”的。
  我知道,这三年对我来说是一场炼狱。但从此,女儿的三年高中生涯,会一直在妈妈的陪伴下。
  为了孩子,吃点苦算什么!
  开学前,我和她约法三章,不能喊妈妈要喊老师。但两堂课下来,就有学生好奇地问她:“你和语文老师怎么这么像?”两周后的一次笔记本电脑上的桌面图(女儿的照片),终于让学生知道语文老师是施秋的妈妈。女儿和同学的关系一下子微妙起来。
  能够受到学生百分百拥戴的老师不多,特别是对学生要求很严格的老师。成为你女儿的同班同学,孩子们背后的议论会不会成为女儿的枷锁?
  为了宝贝女儿,我要做让学生百分百喜欢的老师!
  怎么做到的?
  尽管所教的课文已经教过无数遍,但我还是像对待每一篇陌生的文本一样,极力挖掘出新意来。夜深人静,周围的一切都安静下来,只有我和女儿还在灯下努力。女儿做她的作业,我查阅资料,做PPT。每每看着女儿美丽的侧影,想到我今天所添加的内容,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轶事,明天会让这双美丽的大眼睛放出异样的光芒,也会夹杂一丝丝自豪,心中充满成就感。课上,每篇过去已经熟悉的有些厌烦的文本好像出土的文物一样绽放新的光彩。
  常读常新,你触摸到作者的灵魂了。
  一粒沙里藏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存有一个天堂。
  沙里的世界和花里的天堂,需要用智慧去发现。恭喜,你的课堂——回归文本。
  
  03
  分享会在礼堂进行。
  主席台是临时的课堂,20位不同学段的孩子围桌而坐。台下座无虚席,300人会场让空气停止了流动。后进场的老师找来塑料方凳,摆在过道上。摄像师机位下,几位老师席地而坐。
  《悲愤的吼声》,一堂历史题材的品德课。一种审视历史的思考——历史,该如何铭记。大家好奇:课堂气质的变化从哪里来?
  来自雪山。雪山与教育之间有着某种灵魂般的关联。
  来自珠峰。珠峰脚下,有教育所需要的伟岸与大气。
  来自大川。倘若像一滴水那样存留天地之间而从容不迫,教学会变得精致、灵动。
  老师带领学生穿越藏区、登顶雪山、游历丽江,物我两忘。学生带着思考走向自然,走进历史。此刻,学生是行者,是思者,万事万物都会引发他们对生命的思考。正是因为带着思想上路,他们的研学旅行才有意义。
  课堂背后的柔软,是回归——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人性。我折服于老师对每一颗童心的珍视与引领,折服于他对每一个儿童生命无界分的联结、体察与足够的尊重、敬畏。学生的成长存在着多种可能,但最好的成长方式,是让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憧憬和期待。
  离开课桌,离开教室,离开学校,教育的一种状态叫行走。
  俯身细语是教育的一种美好姿态,是平等的相处,亦是一种尊重。
  给学生幸福有尊严的生活是教师最主要的使命之一。
  在分数和信仰之间,我选择中间地带。
  抱怨是没有用的,我对教育抱有希望和信仰。
  多想想自己是孩子时候的那些事情,我们会对孩子宽容很多。
  ……
  老师们的观课体悟,让我陷入沉思……
  
  04
  你我有相同的经历,我也当过自己女儿的老师。
  做女儿大学的老师吗?那是怎样的课堂?
  我的课堂——
  叔本华的舞台。
  学生说:我喜欢做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断,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起初,我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不适合这哲学课,直到看到了大家写的课后评论。那是多么的发自肺腑,多么痛的领悟。仿佛是在上了这课后,突然被比中彩票还要低概率的雷击中,并奇迹般发现自己还没死。拍了拍脑袋,猛地认识到了自己前二十年都是白活了,过得是如此浑浑噩噩,这般背离了自己的内心。幸亏了这哲学课——自己的灵魂得到了解救。
  柏格森的交响曲。
  学生说:课堂的气氛再三被我搅浑。我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管是不是该去照顾老师的面子。可是,如果在大学的课堂里都不能言所欲言,哪里是真能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处呢!我不知道做自己时,会不会快乐。但是要是不这样,会不快乐。
  尼采的乐章。
  学生说:我不喜欢老师咄咄逼人的态度,他说话的声音太大……排斥的心理在滋生、蔓延着。我被约谈了。我和老师在真诚、友好的氛围中交换了彼此的观点……具体内容我记得不太清楚了,应该是我抱怨了很多。但是让我清楚的是老师红润的眼眶,感染到了我……后来的几次课,出乎意料地进行顺利。课上键盘的敲击声、积极的交流、对答,老师心里些许安慰了。
  柏格森的音符。
  学生说:谈论柏格森,真的让人醍醐灌顶。我觉得里面那描写蝴蝶的状态和自己很像——回归内心的平静,多么让人享受啊!我甚至没有把它当做课堂,而看成了诗意和远方。人生到细处,就像一步步脚印,虽是他人留下,却是为我丈量了前行的路。从此,愿意聆听内心的表达。
  舞台、交响曲、乐章、音符,一场美妙的音乐会。
  回归自我——教育的真谛!
  
  05
  我的课堂改革,是从回归自我开始的。
  听你们校长说,实验班考这么好,已经很多年未见了。
  过去,在教学中,我崇尚的是题海战术,题目越多越好。可是,当我看着女儿在灯光下一边打着呵欠一边在做着题目,有时甚至把作业扔在地上,我内心充满了愧疚感。
  是啊,这种以摧残孩子身心的方式取得高分,值得吗?
  掉在应试的洞穴里,是我们每个教师无法摆脱的命运。
  分数是悬挂在教师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但作为母亲,我对老师的做法心中颇有微词,学生的学业负担太重,我们如何落到实处,但我们是不是可以取得一种平衡?
  你的做法是?
  我在布置作业之前,都会反复挑选一些典型题,把一些陈题、废题去掉,原来做十题,现在做两题就解决问题。当然,这是一场冒险,可能会导致均分下降。
  你如何面对流言?你的成绩一度不保。
  我将触角伸向作文,这可是语文的一个特别大的“利润增长点”。
  学生最怕写作文。写了也是“面目可憎”,所有论据都是已经作古千年的人物,司马迁、屈原,毫无一丝鲜活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苏格拉底说:“要让田地不长草,就要给它种上庄稼。”要让学生不写司马迁,那你就得给他新鲜的材料。我给每个学习小组布置一个现实性很强的话题,让他们各自去准备。一人负责陈述材料,其余5人负责从5个角度进行评论。
  评论?
  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因为话题太让他们感兴趣,如“马伊琍和文章离婚”、“香港与大陆争吵事件”、“华为手机”等,孩子们不再被关在象牙塔中,与外面的世界无缝对接。他们到网上去找各种各样的评论,有普通民众,有网络大V,也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理性的呼吁,在各种言论的比较中,孩子们的道德认知在潜滋暗长,他们眼中的崇高不再虚伪、矫情,而是可触可感,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再偏激,开始学会辩证看问题。同时也学会如何在作文中说理更有说服力。
  看来孩子个性价值观需要与核心价值观产生碰撞,你的引导太重要。
  我努力蹲下身子,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价值观。我始终牢记亚里斯多德的名言:“只有在适当的时期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才是中道,亦即最好的中道。”
  听说,你喜欢写下水文?
  开始特别艰难。但是,多少次灯下纸上种花,看着墨迹在纸上氤氲开来,如朵朵墨梅盛开,我的心也变得摇曳。与孩子们共同评点我的文章,成为课堂上最亮丽的风景,孩子们由沉默到发出声音,我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也越来越高大。孩子们也有了写一写的冲动,爱上了写作。
  老师们是走在应试与素质教育边缘的人,不可能放弃应试教育。
  如果可能,做一做自己孩子的老师吧,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在艰难的求学路上,父母之爱一直在旁侧,须臾不分离;另一方面,以老师的名义体会家长的甘苦。
  回归家庭,回归爱。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有善良的孩子。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