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青春校园>走进三年二班>第一章 试水 第一节 面具

第一章 试水 第一节 面具

作品名称:走进三年二班      作者:孙彩文      发布时间:2019-08-03 20:33:35      字数:3839

  走进三年二班,收到一条群公告:
  每周写一篇散文,有兴趣就写,写完发到群里讨论,可以word文档,也可以直接粘贴文字。第一期《面具》《回归》《放下》《低处》四个题目任选其中一个,也可以四个都写。本周周日即八月四日截止。一千五百字以上。
  
  第一节面具
  
  “勇气更新”群阅读,打动我的地方颇多,一一摘录下来梳理,发现头绪繁杂,很难按照以往的方式理清,而我又不愿割爱太多。
  又是一次挑战。
  告诫自己,或许因此能创造新的学习方式,让自己的思想得到一次重构。
  思想方式的重构,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借助环境的挑战和潜意识的力量。
  环境的挑战来了——又是一年暑假。
  
  01
  “校长,我要调走,给我开个证明。”
  “工资开到几月了?”
  “7月。”
  “8月开始不发了。”
  “只要放我走就行。”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校长自我安慰着。
  新教师在哪?新手教师培训怎么办?校长打电话求援。
  网络培训常常被诟病,又缺失不得。
  建群——教师读书群。
  教育局大门口竖起一块广告牌:新教师招聘培训,笔面包过(笔试+面试),8500元。
  我们免费吗?
  你有没有融入过一个热爱学习群体?或者你是否曾处在这么一种文化中,集体的智慧和个体的独立思考都真实可见,受到重视,并且群体的所有成员每天都坚持读书写作?
  九年,新教师有特岗的,也有临时代课的,有许多专家入群引领,有大学教授,有全国名师。
  回想过去的某刻,作为一名学习者,你处在这样一个群体中,那一刻,你感觉每个人的思考都受到重视,而且分享的方式形象生动。
  接受挑战,愿意重新审视自己,剩下的,就交给潜意识去做。
  夜深至极。
  心中释然。
  关了电脑,把一切付诸梦境和梦后醒来的直觉。
  
  02
  次日,给几位专家分了工,定于周四集体分享。每位引领人主持两个小时。
  第一次分享,以问题引领:你最喜欢的教育经历有哪些?你能举出一些帮助你成为思想者和学习者的经历吗?什么样的经历会让你竭尽全力,让你在学习上达到最高度?每当提出这些问题,得到的回答都不局限于想法、概念或顿悟的一刻,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或许我可以先开这个头。
  我叫孙彩文,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我的教育经历。我是81年第一届“小师范生。”因为,从那年开始,师范从初中开始招生,学制由原来的两年改为三年,我毕业那年18岁。
  回忆中,三年二班同学的身影,清晰地在我的脑海里映现出来,他们的才华和经历在我眼前一一展现。
  你们这群才华横溢的学生,当年是学霸的学霸。
  你们是清华北大的苗子。
  你们这群高素质的人充实到国家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且多数在乡镇,奠定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石。
  我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我应该从宏大的教育背景着手,和他们聊点什么。
  我们最早的那批中师生明年陆续开始退休了。我们这一生有很多选择的机会,考学、改行、经商,自己动过念头,却没有选择。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十年”的教育荒废,改革开放的中国教育如饥似渴。为了多出师资、快出师资,国家大力发展中等师范教育,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农村中小学捉襟见肘的师资阵容快速补充新鲜血液。当时上中师,全县上万考生,取前50名,和现在考上清华北大一样,成为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重点来了——班主任老师可以直接转正。何乐而不为?换粮本、分工作、进县城,干部编,一步登天!历史给了我们机遇,我们成为“吃皇粮”的人。然而,走上工作岗位,感觉180度大转弯,女孩好些,男孩子,说不上媳妇——没人瞧得起!数十年风云变幻,无论政界还是商界,相当一部分是教师改行的,做的好的普遍都是师范生。以至于很多地方教育系统明文规定不允许老师跳槽,不允许在教师中挖人,即便如此,也有很多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学校后大器有成。那一时期,电视台、宣传部点名要我,政府机关选拔人才,笔试入了围,而我,依然还是留在学校当一名小学老师,不为别的,和孩子们在一起,单纯!
  有人说,你们的才华被埋没了。
  我想说,我们的理想没有荒废。我们以自己单薄的身躯,撑起了中国乡村教育坚固的大厦。
  
  03
  下午第一节是我的课。
  预备铃声还末落,我就出现在教室门口。
  班上的氛围明显有些过头,同学们一个个精神抖擞,高声齐唱着生日歌,脸上荡漾着快乐兴奋的笑容。怎么回事?今天没有人过生日呀?我疑惑地看看黑板,只见黑板上赫然写着一排大大的字:“祝老师生日快乐!越长越帅——帅得象个大蟋蟀!”下面还真画着一个夸张的挥舞长须的蟋蟀。教室里哄然大笑,我明白了,原来他们是在给我过生日呀。立刻,一股暖流慢慢地充盈全身。这些学生真有趣,明知道我的生日不在那天,却还要给我来一个蟋蟀生日。瞧着他们乐呵呵的样子,我面带微笑大声地说:“谢谢同学们!”
  教室里渐渐地静了下来,我继续说道“同学们,我非常感谢大家!从来没有想过这样过我的生日……”这时有个男生抢着说:“张老师,今天是愚人节!蟋蟀是请张大千画的!”
  我这才完全明白过来。
  我点点头说:“这个蟋蟀很好哇,它让我看到了大家的一片真情,谢谢大家,我收下它了!”我顿了顿接着说:“现在,我还要把这种快乐送给卉同学,因为明天将是她的生日。”
  全班同学都睁大了眼睛,大家都有些意外地看着卉。
  “明天是星期六,我们不能见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祝她生日快乐!”
  卉显然没有准备,一下子浸没在《生日歌》舒缓的旋律之中不知所措。
  看着教室里真情流动,我忽然有了个主意。生日歌唱完,大家的情绪慢慢地平静下来,我又静默一会儿,才缓缓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对大家扬了扬,慢慢说道:“同学们,我们在一起相处快两年。两年来,我觉得和大家相处非常愉快,自我评价自己还算是个称职的老师。说实话,你们是我从教以来,遇到的最让我欣慰和自豪的一批学生。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快乐,给了我很多的力量,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教师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今天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件事情,这件事我原想还等几天再告诉大家,但现在我不能不说了——”同学们都疑惑地望着我。我忧伤地说:“同学们,我要调走了。明天就到一所新学校去。”
  “啊——”的一声惊呼,大家一下子呆住了,教室里的空气顷刻间似乎凝固一般,静静的没有了半点声息。
  半晌,我低低地说着:“我知道,大家很难受。我也舍不得大家,我希望和同学们在一起度过这三年,等大家毕业了再走,但现在……”
  我说不下去了。浓浓的离别伤感笼罩着教室,忧伤挂在了每个同学的脸上,有几个女同学都急得快要哭了,两眼噙着晶晶的泪水。
  也不知过了多久,突然有个男生的声音打破了寂静:“老师一定是骗我们的!今天是愚人节!”
  一句话提醒了大家,同学们都若有所悟,满怀希望地看着我。
  终于,忍不住的笑容呈现在我的脸上,教室里的空气“哗”地一下流畅起来……
  那一刻,“我教得好”的感觉,由师生彼此间的真挚与快乐凝聚而成。这种感觉,不需要资历,不需要经验,只需要缘份,跟人生中的好朋友一样,可遇不可求。
  “我教得好”的感觉,可以让你竭尽全力,让你和学生们一起在学习上达到最高度。
  
  04
  晨起,心中虚静,思想顿时鲜活。
  喜欢“愚人节的蟋蟀生日”。课堂没有了面具,如此动人。
  面具,指遮盖全部或部分脸并有眼睛开孔的覆盖物,通常作为舞会、狂欢节或类似的节日、戏剧等的伪装,起遮挡保护作用的外罩。面具文化通常被称为傩文化。“傩”又称跳傩、傩舞、傩戏,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千里走单骑》中有关于傩戏的情节。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教师常常戴着面具:“春蚕到死”,“蜡炬成灰”,“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学生时常戴上面具:“分分是学生的命根”,“211,985”,“海龟”。
  学校不能没有面具:“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素质教育先进单位”。
  摘下“愚人节”面具,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学生对教师的深情充满教室,空气“哗”地一下流畅起来……中国式的“师道尊严”,在西式愚人节的消解中,升华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狂欢。就像张大千的画,西画的长处融化到中国画里面来,看起来完全是国画的神韵。张大千的荷花,一直不舍得示人,听说上月香港拍卖近百万。张大千爱荷,一生画荷无数,他以“君子之风,其清穆如”喻荷,盛赞其高洁。
  此季花开,湖边赏花、写生、悟道。
  想起张大千的话:大抵画一种东西,不应当求太像,也不应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当然不如摄影,如求它不像,那又何必画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和不像之间,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艺术。正是古人所谓遗貌取神,又等于说我笔底下所创造的新天地,叫识者一看自然会辨认得出来;我看到真美的就画下来,不美的就抛弃了它。
  此处,满池的荷花翩然起舞,实乃心中真美。
  谈到真美,当然不单指荷的形态,是要悟到荷的神韵。引证摩诘两句话“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
  怎样能达到这个境界?
  意在笔先,心灵一触,就能跟着笔墨表露在纸上。所说“形成于未画之先,神留于既画之后”,即是。用你的灵感与思想,不变更原理而得其神态,画得不落俗套,这就算艺术了。太似,欺己;不似,欺人。教育亦如此。
  摘下面具,那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心灵自由。
  想到近日读外国经典书。
  差不多就是这样:将西画的长处融化到中国画里面来,看起来完全是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貌。画家与译者,须全身心的投入,既投入于外国的艺术,又投入于中国的艺术。而贯通两者的,是艺术家的灵魂,是他在不同文化之艺术中的流连忘返,浸润其中,重新建构自己的灵魂,在其中达到对普遍人性的理解,对艺术形式的悟彻,对艺术精髓的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对于这样的灵魂,西画或国画,只是一种表达的工具,满心而发,笔走随意。教育亦如此。
  教育,那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心灵自由。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