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第一章
作品名称:皇天后土 作者:生文文戈 发布时间:2019-07-02 10:35:31 字数:4499
引子
这年的春天姗姗来迟,春寒料峭,农家院落刚绽露芳菲的杏花过早地衰败了。时令快到清明,万物萌发出一片新绿。远看那九曲黄河,大浪淘沙,波粼间,激越的浪花翻卷跳动,滔滔西去。柳枝吐绿的堤岸边,向东延伸是一半圆形的开阔地带,约有二十多平方公里,环抱在南北走向的山峦中。其间,栋栋式样各异的楼房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看得出这是一个小型城市。上午的阳光耀眼而柔和,把城廓照射得分外妖娆。春天给人以清新、充满活力的感觉。郊区农田里,整齐的大块桃林中的桃花含苞待放,预示着即将焕发新的生机,大地弥漫着爽气,使人振作,催人奋起。
天象真是变幻莫测,刚刚还是晴空万里,忽然间,从天际西边漫过几片乌云来,不大会儿,乌云渐渐随微风聚拢,形成一层厚重的黑幕,由西向东压来,蓦地,一道闪电,树枝样,金光四射,撕裂了这凝重的黑幕。瞬间,咔嚓一声,既沉闷又暴烈,似大地迸裂,天地一阵颤抖。因这炸雷是春天的第一声,尤其引人注意。顷刻,天地间织出了一片密集的雨帘。雨借风势,风助雨威,尽情地荡涤着大地的污浊。这当儿,春阳地区《晨曦晚报》的一条消息,不亚于这声炸雷:“本报讯古邑市原市长吴之仁因涉嫌受贿,昨晚被检察机关逮捕。吴之仁任该市市长四年有余,本届任期将满,期间利用职权大搞权钱交易,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检察机关对其犯罪事实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这条消息不啻一波地震,在这三十多万人口的古邑市小城向四面八方传播开去。
古邑市为春阳地区的一个县级市,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五年前改县建市。古邑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其地处黄河流域,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境内有诸多名胜古迹和革命遗址,昭示着本市人民祖辈世代历经沧桑及革命斗争的历史。千百年来,先人们在改造大自然中,以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文明,无数仁人志士,在反封建、争自由的斗争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
人们称黄河为母亲,因为她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而且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从远古遗存中可以看出人类刀耕火种的生存繁衍和人类文明史的艰难进程。在历史的长河里,冥冥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不尽的弱肉强食、野蛮掠夺、侵吞与杀戮;隐约间,我们仿佛听到了先辈们为了求得生存与和平,为争取自由和幸福,持火把,执长矛,前仆后继、赴汤蹈火的高亢之音。历史的沧桑巨变,湮没不了思想者呼唤文明的呕心沥血和那泣血的声声呐喊。
第一章
大西北黄土高原,很大一部分是干旱山区,每当冬天,凛冽的寒风肆虐在苍茫大地,偶有西伯利亚的寒流侵袭而来,气温剧降,天气异常冷酷。而夏天的酷暑季节里,似火的骄阳,烤焦了土地,烤枯了禾苗。生活在山区的人们,大多都是靠天吃饭,生活闭塞而贫困,三年困难时期不用说,如今脱贫致富的虽然不少,但一般百姓还是生活在温饱中而已,距离小康似乎还很遥远。旱沟村就是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属于与古邑县相邻的山塬县,其方圆几十公里皆为连绵起伏的黄土丘陵,光秃秃的山峦间点缀着星星点点的蒿子草,在夏阳的炙烤下,枯萎蔫黄。这种草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若遇一场雨水,它就会重显生机。小山村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至今都还记得,五十年代初一个深秋的下午,全村人从四面八方赶到村头,用庄稼人最朴素的感情迎接回来一位战斗英雄吴尚清,他是当年村子里加入解放军四人中唯一幸存者。他在转战大西北的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全村人的荣耀和骄傲,此后一直倍受人们的尊敬。吴尚清自从胸挂三枚金光闪耀的军功章回村后,拿着微薄的生活补贴,尽孝于年迈体弱的老母亲身旁。在成立人民公社后,他不负众望,担负起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重任。望着这亲切的土地,看到这穷山枯岭,焦渴贫瘠的山田,想起儿时为大户人家放羊的情景,还有母亲贫病交加中讨饭的日子,吴尚清在上任伊始就下了决心,要带领社员群众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为此他起早贪黑,与社员一起垦荒拓田。几年间,一座座黄土山畔,多了盘盘耕地,层层梯田。开通了进山的简易便道,筑起了蓄洪水的涝坝。就此一项可保证村中人畜大半年的饮水,蓄水量多时还可浇一些坝地。吴尚清心里只装着大伙的事,就是在后来文革中夺权武斗的时候,村民谁也没动他一根毫毛,谁不说吴尚清的一心为公和清廉。
有一年春天,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因头一年的闹饥荒,离麦子成熟还有两个多月时间,可家中已揭不开锅。一天,吴尚清病魔缠身的老母忽然说想吃一顿白面条,这事不知怎被生产队的保管员知道了,他从库房中仅有的三十斤小麦里取来了两碗,被吴尚清狠训了一顿。老母说,儿啊你做的对,就是娘饿死也不能占大伙的便宜。在后来吴尚清的五个子女,即老大吴之仁,老二吴之义,长女吴桐,老三吴之德,小女吴莺,相继懂事的时候,吴尚清常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是的,吴尚清从来都是以身作则,当生产大队支部书记是这样,退下来也是这样。那年夏天,吴尚清在地里给生产队看豌豆,他每天吃完家里中午送去的饭,晚上回家时总要把饭罐口朝下倒着提回家,他怕人疑心他罐里装着豌豆角,因为豌豆将要成熟了。大儿子七岁那年的秋天,正是集体吃食堂大锅饭的时候,人多饭稀,每顿喝的都是稀粥,而且有数量限制,根本吃不饱。大儿子实在饿得受不了,就把集体地里的洋芋偷挖了几个,吴尚清知道后把儿子狠揍了一顿,又在支委会上作了检讨,说自己教子不严,要求追究他这个当爸的责任,并主动要求扣了他两个工分。吴尚清的几个子女都相继出生在那些困难的年月里。大儿子吴之仁懂事早,自小生活的困苦,养成了他吃苦耐劳,敢闯敢干的拼劲。他很是关心弟妹们,有点吃的他就会分给他们一些。他常跟弟妹们说,待哥长大后拼命干活养活好你们,决不让你们忍饥挨饿。吴之仁念书颇为努力,自小学一年级起,每学期考试都是班里前三名。他个性争强好胜,小学四年级时的一天,班里一父亲当公社领导的同学,因一件小事惹恼了吴之仁,吴之仁把这同学揍得鼻青脸肿还不饶人,嘴里骂道:你娃不要狗仗人势,等老子长大当了大官,比你爸能得多。吴之仁更是看不惯生活比较好点人家娃娃的张狂,谁要是穿了件新衣服,或家里时常吃的好些,他就会看着不顺眼,也不与之来往。他同情的是大多数家里比较贫困的同学,与他们为伍,并成为他们公认的小头目。在他小小的心灵里,似乎形成了一种等级观念。尽管他爸对他管教很严,但他时不时还是与他的穷伙伴们在背地里干一些自认为无所谓的勾当。那个夏天的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天下着大雨,正是麦子颗粒刚灌满面汁的时候,他率领一帮要好的伙伴,偷拔了一捆生产队里的麦子,抱到山边一个破窑洞里烧着吃。只见个个嘴巴和半个脸面黑成了猪屁股,每个人的破旧帽子经雨水淋湿后,塌拉在面目全非的头上,两只眼睛被烟熏成了红眼猴,不知谁说了声,咱们像是一伙特务,众人一阵大笑。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也正是吴之仁读初中的最后一年。有天,吴之仁站在教室讲台上对同学们说,老师是好的,我们不能斗,要斗就斗公社里那些当官的。公社中学离公社较近,吴之仁写了一篇言词激烈、火药味甚浓的大字报,贴在了公社大门口的墙上。他俨然一副学生领袖的样子,呼之即来,挥之则去,带领同学们参与到了轰轰烈烈的文攻武斗中。那时学生们在大批判和斗争中还要参加平田整地的生产大干,拿起笔来写批判稿,放下笔来参加集体劳动。吴之仁就这样懵懵懂懂地从初中到高中混了出来。
高中毕业后,吴之仁在生产队里劳动了一年,也就是挣了一年工分。在风吹日晒的艰苦劳动中,吴之仁尝到了劳动人民为衣食温饱所付出的汗水是啥滋味。最苦的要算夏收,农民们称为“抢黄田”。一旦小麦成熟,三两天便形成金黄的一片,满山遍野的麦子,被灼热的太阳炙烤得能听见麦杆变形发出的叭叭声,麦穗轻碰一下就会掉下颗粒来。若此时遭受一场大风或冰雹袭击,损失就惨重了。于是,农民们绝不敢懈怠。生产队长催促得紧,有时着急得站在山头上大吼大叫的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飘荡,山雀被惊飞起来,聒噪声四起。社员们四肢跪爬在地上,你追我赶,身后是拔倒在地的一溜一溜的麦子。吴之仁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苦,他忽然想起了《悯农》这首古诗,正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而这拔麦子可比锄禾苦多了。晚上收工回家一看,双手四指全是亮晶晶的血泡,无名指和小指的血泡已被麦杆撕破,流着血水。有掉了皮的血泡,露出紫红的细肉,稍一碰,痛得不由人呲牙咧嘴。吃晚饭时,二弟吴之义取来破布条要为他大哥包扎,吴之仁一甩手说:“不要紧,这算啥,男子汉要能吃下天下任何苦。”吴之义觉得大哥说的对,看了看大哥,点了点头。吴之义正上高中一年级,学习也比较好。他平时喜欢看一些课外书,中外名著看了不少。他看起来比较文弱,说话细声慢语,但个性坚毅,认定个死理绝不回头。在与同学们讨论问题时,他常常见解独到,思想先进,有一种追求真理的书生意气。他喜爱文学,学习之余,常写一些诗歌、寓言、散文、新闻稿之类,写的多了,他就试着投出去。居然有两篇稿子分别被县级和省级广播电台采用。
吴之仁要上大学了。这一喜讯很快传到了这个小山村的每一个角落。吴之仁是被推荐的工农兵大学生,因为他根红苗正,老革命的后代,上学时学习好,回乡务农又能吃苦,劳动表现突出。
全家人聚在一块儿为吴之仁祝贺,老父心里虽然很高兴,但表情严肃,他对吴之仁又像是对其他儿女们说道:“老大有今天是托共产党的福啊!如果没有千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哪有咱们的今天。你们不管干什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啊!”吴尚清面对吴之仁:“老大,希望你记住爸的话,到了大学里要好好学习,学好了文化就有了本领,毕业了回咱家乡,为改变咱这穷困面貌出点力。”
说话间,大女儿吴桐端来了饭菜。菜比往日来说算是比较丰盛,菜里能看到一星半点的肉片。吴桐说,快吃吧,一会儿就凉了。
吴桐比吴之仁、吴之义小,正上初中二年级。她是大女儿,家务活自然干的多,她人比较勤快,心地善良,尊老爱幼。奶奶常在人面前夸她懂事又能干,说长大了不知是谁家的福。吴桐在公社所在地上了初中以后,家务活就落在了小妹吴莺的肩上。
吴桐帮吴之仁收拾着行李,她把兄妹四人给大哥送的钢笔、笔记本等礼物装进一个洗得发白的军用挎包里。而这个军用挎包更是珍贵,那是父亲最珍爱的东西,送给吴之仁时,父亲郑重地说:“娃,带上这个吧,看到它你就不会忘记过去。”
“这是送给你们的,每人一个。”吴之仁把弟妹们叫到一起,给每人一个铅笔盒,算是纪念品,也是鼓励他们好好读书。他扫视大家一眼,严肃地、关切地说道,“明天我就要走了,奶奶年龄大了,爸在战争中落下一身的病,这些年又劳累,身体很不好,你们要多干些活,多操心。”吴之仁盯着老三吴之德,“三弟,你听着,你今年十二岁了,以往贪玩不说,太淘气,经常惹爸生气,以后要改改。”看着吴之德一脸不快的样子,吴之仁也觉得他还是个孩子。
“老二,你现在算是咱家弟妹中最大的了,要关照好他们。特别是小妹,她可是奶奶和爸的小宝贝。”吴之仁对吴之义以嘱咐的口气说道。小妹吴莺听了很高兴的样子。
“大哥,把你身上的衣服换下来,我给你洗一下。”吴桐说着帮吴之仁换下了他的上衣。这件衣服已洗得发白,两袖的肘部补着两块补丁。
吴之仁走的这天很热闹,村里有好多人都来为他送行。他是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个大学生,乡亲们为他高兴,有的老人还流下了眼泪。